DB41/T 2313-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1/T 2313-2022 公路工程机制砂应用技术规程.pdf简介:
DB41/T 2313-2022《公路工程机制砂应用技术规程》是一部针对公路工程中机制砂使用的专业标准。机制砂,即通过人工破碎、分级、筛选等机械加工方法生产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岩石、尾矿、建筑垃圾等。这个规程的发布,旨在规范公路工程中机制砂的采集、加工、检验、使用、储存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其质量满足公路工程的需求,提高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该规程可能涵盖的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机制砂的原料要求、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环境保护措施、使用性能评估、施工工艺指导、安全操作规定等。它为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提供了技术依据,有助于保障公路工程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规程内容可能会根据地质条件、工程特性、技术发展等因素进行调整。遵守该规程是确保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DB41/T 2313-2022 公路工程机制砂应用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23132022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机制砂材料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施工 质量检验 附录A(规范性) 机制砂生产要求. 附录B(规范性) 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方法
中央空调冷媒水和冷却水系统设计详解,89页可下载.pdfDB41/T 2313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交通基本建设质量检测站、北京新桥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河南省尧栾西高 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河南省栾卢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河南省西浙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河南省 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第二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明杰、李智峰、李国伟、王晓明、宋华锋、杨明、王春、董增强、魏东、王 学光、吴俊江、于金伟、董海伟、马荣昌、白雅伟、张鹏鹏、朱峰、蔡军、李俊峰、马艺虎、杨欣、 姚广、李银霞、张卫卫、吴宗燃、冯小雨、白运洲、郭建光、王杰、丁献忠、金攀、李征、魏艺博、陈 雷。
DB41/T23132022
公路工程机制砂应用技术规程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应用 机制砂混土地工 质量检验与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各等级公路的新建、改扩建及养护工程
下列文件申的内容通过文申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申,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14684 建设用砂 GB/T14685 建设用卵石、碎石 GB/T50080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1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5016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T51003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 JGJ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JTG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3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机制砂 岩石、卵石经除土处理、机械破碎、筛分等工艺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4.75mm筛孔道 过率大于90%),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 3.2
下列文件申的内容通过文申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片 文件。 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 GB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4684 建设用砂 GB/T 14685 建设用卵石、碎石 GB/T50080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2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50119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 50164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T51003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 JGJ55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63 混凝土用水标准 JTG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机制砂 岩石、卵石经除土处理、机械破碎、筛分等工艺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4.75mm筛孔通 过率大于90%),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石的颗粒。
DB41/T 23132022
机制砂混凝土 用机制砂作为主要细集料配制的水泥混凝土。
机制砂的母岩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选用洁净、质地坚硬、岩性均一、无软弱颗粒及无风化石的花岗岩、石灰岩、安山岩、白云 岩等岩石,或含泥量小、粒径较大的天然卵石; b 岩石抗压强度不小于所配制混凝土设计强度的1.5倍且不小于60MPa,卵石压碎指标不大于 20%,无潜在碱一硅酸反应危害; 岩石开采前,表层覆盖土和夹层土清除于净,剥离风化层。
细程度按细度模数分为粗砂、中砂、细砂三种规
机制砂按技术要求分为类、II类、IⅢI类。
应处于表2中的任何一个级配区以内。机制砂的实际颗粒与表中所列数字相比,除4.75mm、0.6mm筛档 外,可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小于5%
DB41/T23132022
机制砂的技术要求见表3。
5机制砂混凝士配合比设计
5.1.1C5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主宜采用1类机制砂配制,C30~C45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宜采用1类 及以上机制砂配制,C25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宜采用IⅢI类及以上机制砂配制。 5.1.2应满足和易性、凝结时间等施工技术条件要求,以及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设计要求。 5.1.3配制预应力混凝土时,应考虑机制砂及所含石粉对混凝土弹性模量、徐变和收缩值的影响;配 制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时,宜通过掺入适量引气剂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冻性。 5.1.4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时,应进行温控设计计算。
DB41/T 23132022
机制砂混凝土的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泥按GB175的规定执行,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按相应标准规定执行; b 粗集料按GB/T14685的规定执行; 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按GB/T51003的规定执行; d 外加剂按GB8076和GB50119的规定执行; 拌和用水按JGJ63的规定执行。
5.3机制砂混凝土性能
5.3.1机制砂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具有适宜施工的落度; b) 凝结时间满足工程要求; c) 不出现离析、泌水问题。 5.3.2 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按GB50164的规定执行。 5.3.3 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试验方法具体如下: 拌合物性能试验按GB/T50080的规定执行; b)力学性能试验按GB/T50081的规定执行; c)耐久性能试验按GB/T50082的规定执行。
5.4.1配合比设计方法按JGJ55的规定执行。 5.4.2采用质量法时,假定质量宜取2370kg/m²~2470kg/m²。 5.4.3砂率的选取应充分考虑机制砂的细度模数、颗粒级配、石粉含量等因素,较天然砂混 宜提高2%~4%。
5.5.1在计算得出的配合比基础上,保持计算水胶比不变,通过调整配合比其他参数使拌合物性能符 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得到试拌配合比。 5.5.2至少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进行试配,其中一个为5.4.1确定的试拌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 的水胶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砂率分别增加和减少2%,从中选取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经济性俱 佳的配合比作为基准配合比。 5.5.3按JGJ55的规定,对基准配合比每立方米原材料用量进行校正,并进行设计要求的耐久性和其 他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5.5.4结合拌合站进行试生产,对基准配合比进行生产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生产配合比。 5.5.5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变化超过土2%、细度模数变化超过土0.2时,及时通过试验进行配合比调整,
6.1生产前测定各类集料的含水率,并根据测定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 6.2搅拌时间宜控制在2min~3min。 6.3应加强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1d~3d养护时间,
机制砂混凝土施工按JTG/T3650的规定执行
DB41/T23132022
.1.1机制砂材料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进场检验项目包括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含亚甲蓝试验)、片状颗粒含量、泥块含量、压碎 值和空隙率,检验频率每检验批不少于1次,必要时可增加检验次数; b 生产厂家、类别、规格和批次均相同的机制砂按每400m或600t为一个检验批,不同批次 或非连续供应的不足一个检验批量的机制砂按一个检验批计; C 检验结果应符合4的规定。 .1.2其他原材料的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7.1.1机制砂材料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进场检验项目包括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含亚甲蓝试验)、片状颗粒含量、泥块含量、压碎 值和空隙率,检验频率每检验批不少于1次,必要时可增加检验次数; b 生产厂家、类别、规格和批次均相同的机制砂按每400m或600t为一个检验批,不同批次 或非连续供应的不足一个检验批量的机制砂按一个检验批计; C 检验结果应符合4的规定。 7.1.2其他原材料的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7.2机制砂混凝土性能检验与验收
CJT431-2013标准下载应符合GB50164与.JTGF80/1的规定。
7.3机制砂混凝士工程验收
应符合JTGF80/1的规定。
DB41/T 23132022
A.1.1选址宜距离生活区300m、爆破区200m以上,用地面积宜不少于10亩,周围无潜在地质灾害和 洪涝灾害。 A.1.2生产区、原料区、成品区和控制室分区合理,材料堆放应搭设雨棚并设置标识牌,场内地面和 道路进行硬化处理,排水设施完善并具备雨污分离系统。 A.1.3配备雾化、喷淋、洒水等扬尘控制设施 A.1.4施工单位自行组织生产时,应充分考虑集约化生产要求,优先采用永临结合方式,可与拌和站 养护工区等合建。
A.1.1选址宜距离生活区300m、爆破区200m以上,用地面积宜不少于10亩,周围无潜在地质灾害和 共涝灾害。 A.1.2生产区、原料区、成品区和控制室分区合理,材料堆放应搭设雨棚并设置标识牌,场内地面和 道路进行硬化处理,排水设施完善并具备雨污分离系统。 A.1.3配备雾化、喷淋、洒水等扬尘控制设施。 A.1.4施工单位自行组织生产时,应充分考虑集约化生产要求,优先采用永临结合方式中心医院门急诊、医技楼施工组织设计,可与拌和站、 养护工区等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