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CCTAS城市道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pdf

T CCTAS城市道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7755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 CCTAS城市道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pdf简介:

"T CCTAS城市道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是中国城市道路隧道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这个规范全称为《城市道路隧道设计规范》,是中国交通运输部下属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其中的"T CCTAS"可能是指特定的版本或者章节,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水下隧道设计。

这个规范详细规定了城市道路水下隧道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结构形式、施工技术、安全防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它包括了隧道的选线、地质与水文条件分析、隧道结构设计(如隧道衬砌、通风、排水、防水、防火等)、施工方法、质量控制、监测与维护等各个环节,以确保水下隧道的建设安全、经济、可靠。

遵循这个规范,可以保证城市道路水下隧道的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有效防止和减少隧道运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

T CCTAS城市道路水下隧道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的确定应符合表11

表11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2.1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并

式中:C一 一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DB41/T 1533-2018标准下载,例如变形、裂缝等的限值。 7.2.15荷载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a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武中:.—第i个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

标准组合: i=1 准永久组合: Sa = Scx +ZVqrSoi

7.3.1隧道结构计算应考虑各类作用组合、地质差异及周边条件变化对结构的不利影响,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a)隧道结构计算模型应根据衬砌构造特点、施工工艺、地质条件及接头形式等确定 b)内部结构需承受车辆荷载时,计算及构造应符合现行城市桥梁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c)地层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应根据结构形式、地层特性、加固方法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 确定; d)当城市道路水下隧道上方存在不对称竖向荷载时,或侧向水平荷载可能出现偏载时 应按荷载的实际分布情况计算; e)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桩板墙围护的结构,可根据其与隧道结构的结合面处理方式,按 叠合墙或复合墙计算

第a)款城市道路水下隧道结构计算应充分考虑以下特点: (1)结构的主要构件常兼有临时结构和永久结构的双重功能,其结构形式、构件组成、刚度、支承条 牛和荷载情况在结构形成过程中不断变化 (2)结构受力与施工方法、施工工序以及工程措施密切相关 (3)新施作的构件是在既有结构体系已产生变形和应力的情况下设置的,荷载效应有连续性。基于此: 本规范强调要根据结构实际受力过程进行其内力和变形分析:其次是使用阶段分析时要考虑施工阶段在结 勾体系中已产生的内力和变形,即考虑受力的连续性, 第b款在 (JTGBO1)中,汽车荷载规定为公路一I级和公路一II级两个级 。汽车荷载组成分为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对于内部结构框架体系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当汽车荷载 乍为隧道完工后价 其结构的局部加载采用车辆荷载 合物理力学性厅 方的外部荷载是变化的,同时地层内水平荷载亦可能受地下构筑物 成相邻隧道的影响 左石两侧荷载同, 因此衬砌结构计算应根据实际荷载分布情况进行计算, 第e)款围护结构和内衬结构组成的结构体系又大体分为单一墙、复合墙和叠合墙体系。单一墙体系 是将围护结构直接作为主体结构的侧墙,不另作参与结构受力的内衬墙。复合墙体系是围护结构和内衬结 沟之间设置防水隔离层;叠合墙体系则是围护结构与内衬墙之间有钢筋接驳器联结, 二者可视为整体墙

T/CCTASXX2022

存在偏压、隧道穿越地层条件横向突变处等不利位置进行。 7.3.3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隧道进行纵向强度与变形计算: a) 隧道覆盖层厚度或地层沿隧道纵向有较大变化; b 隧道穿越重要建(构)筑物或直接承受较大局部荷载; 地基沿隧道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 d 隧道下穿水域,河(海)势有较大变化,河(海)床有较大冲淤变化。 7.3.4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按空间受力进行结构分析计算: a 结构单元与上部建筑物或构筑物设计为整体; 结构单元基底地质条件沿纵向变化较大; C 结构单元上部覆土厚度或其他荷载沿纵向变化较大; d 结构单元的断面形状沿纵向变化较大; e) 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宜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7.3.5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裂缝宽度限值应符合表12的 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12钢筋混凝土构件表面裂缝计算宽度限值(mm)

注1:环境作用等级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规定:

注2:对裂缝宽度无特殊外观要求的,保护层设计厚度超过30mm时,可将保护层厚度取为30mm计算裂 缝的最大宽度

b)结构内外侧工作环境条件差别较大时,应分别确定裂缝宽度限值。 二 裂缝宽度的限值,是指在作用(或荷载)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组合影响下构件的垂直裂缝, 包括施工中混凝土收缩过大、养护不当及渗入氯盐过多等引起的其他非受力裂缝。混凝土裂缝宽度主要 响钢筋的锈蚀过程,通常认为, )混凝土表面的宏观裂缝宽度不大于0.3mm,对钢筋碳 锈蚀不会发生明显影响。预应力钢筋若发生坑蚀会加速应力腐蚀,需严格限制裂缝宽度 7.3.6隧道结构变形应符合表13及表14的规定

7.3.6隧道结构变形应符合表13及表14的规

表13受弯构件的容许挠度

2:如果为悬臂构件,则上表中的容许挠度应乘以2.0。

表14盾构法隧道收敛变形和接缝张开量限制

注1:表中D指盾构法隧道外径

2:表中收敛变形和接缝张开量限值不含管片拼装误差造

7.3.7设计阶段应对影响结构承载能力及运营安全的大型预留孔洞、重大设备预埋件等重要 部位进行局部计算。

7.3.8火灾工况验算宜符合以下规定:

a)火灾规模应根据隧道交通量大小及交通特性确定; b)对于受力钢筋/钢板,在设计火灾时间内表面温度不高于250℃; c)对于不可更换的橡胶止水带,在设计火灾时间内不高于70℃,或连续一小时不高 于100℃,且最高温度不高于150℃

本条对沉管法隧道结构分析给予规定 1沉管起浮与抗浮存在矛盾,符合浮力设计要求的最佳管节横断面,要求使干高度较为适度,沉放 所需压载水量较少和钢筋混凝土用量较为经济, 2结构纵向整体分析的目的是了解隧道纵向拉压与弯曲地震应力,以及地震时接头处的相对位移,需

7.3.9隧道抗浮验算应符合以下规定:

a)抗浮验算仅考虑恒载的作用效应; b)覆土厚度应考虑设计年限内的变化,如疏浚、冲刷以及后期人工开挖等因素; c) 覆盖层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按天然容重的标准值计算,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按浮重 度计算; d) 当隧道基地土体在地震时可能出现液化时,应按液化后土体的容重计算浮力 e 施工期间应按常水位计算,正常使用期间应按抗浮设防水位计算; f)施工期间结构自重应按衬砌自重计算,正常使用期间结构自重可按衬砌自重与道床 自重等永久荷载之和计算; g)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盾构法隧道及钻爆法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应小于1.10,在使用 期间不应小于1.2:沉管法隧道及围堰法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应小于1.05,在使用期间不应

T/CCTASXX2022

1.10:对地震液化及其他超设计标准工况进行抗浮校核时,不小于1.05。

1隧道衬砌是在围岩的主动压力和被动抗力同时作用下进行工作的。弹性抗力是指当隧道结构在荷载 作用下发生变形时周边岩体或土体限制结构变形的能力,因此当围岩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具有约束作用 时,应考虑围岩对结构的弹性抗力作用 2对于钻爆法隧道衬砌,水压力是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而承受水压力的大小取决于防排水方式 的设计:如果衬砌完全不排水,则衬砌承受的水压力为全水头;如果衬砌为全排水,则可以认为衬砌背后 不承受水压。一般情况下,隧道衬砌均设计为限量排放,衬砌及仰拱背后水压力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

7.3.10隧道抗浮稳定性应按式7.3.10进行验算 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抗浮力:R=W+W.+F

7.3.11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7.3.13沉管法隧道的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横断面结构宜采用荷载结构模型进行计算; 纵断面结构可采用弹性地基梁模型或三维模型进行计算; 受力复杂的局部结构应采用三维模型进行计算; d 应进行浮运、沉放及运营等阶段的管节抗浮计算; e) 应进行施工期及地震条件下结构纵向分析,验算节段接头及管节接头的可靠性; f) 应考虑基底地质条件及地基处理方式的差异对管节沉降变形的影响; 应考虑冲淤、抛锚、沉船等对隧道的影响。 7.3.144 钻爆法隧道的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横断面结构宜采用荷载结构或地层结构模型进行计算; b) 应考虑周边土体对结构的弹性抗力; ) 采用限排复合衬砌或全封闭复合衬砌时,二次衬砌应按承担水压力设计,其大小根 据分析计算确定; d 仰拱未设置防水层时,仰拱应按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共同承担设计水压力考虑; e IV~VI级围岩地段应对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结构的强度进行校核 7.3.15 围堰法隧道的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横断面结构宜采用荷载结构模型进行计算; b) 应进行施工及运营阶段的隧道结构抗浮计算: 隧道结构宜进行纵向沉降计算; d) 应考虑基坑支护方式及地基处理方式的影响; e 应对不同水位条件下围堰及基坑支护稳定性、基底隆起及渗流稳定性进行分析。 .3.16 隧道结构设计应按100年洪水位计算,按300年一遇洪水位验算

7.3.14钻爆法隧道的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T/CCTASXX2022

DB34/T 3495-2019标准下载7.4.1隧道结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 要求。 7.4.2隧道衬砌结构采用防水钢筋混凝土时应符合表15的规定

/.4.3隧道4 a)伸缩缝的形式和间距可根据围岩条件、施工工艺、使用要求及温度变化等,按类似 工程的经验确定; b)隧道水域段一般不宜设置沉降缝,当因结构、地基、基础或荷载发生变化,可能产 生较大的差异沉降时,宜通过地基处理、结构措施或施工工艺等方法,将结构的纵向沉降差 控制在隧道结构允许变形范围内; c)在隧道工法变化、结构类型较大变化、主体与附属结构的结合部宜设置变形缝 d)应采取可靠措施,确保变形缝两边的结构不产生影响行车安全和止常使用的差异沉 降。

8.1.1盾构法隧道应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盾构设备等条件,合理确定隧道理深、始发 井和到达井的位置。 8.1.2盾构法隧道的工程材料应根据隧道衬砌类型、使用要求和环境条件等确定,并应满足 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盾构法隧道下程常用的工程材料有混凝土、钢筋、球墨铸铁、钢纤维或合成纤维等。根据隧道的使用 动能要求及所处的环境条件应对隧道衬砌的材料类型进行慎重选择CJ∕T 320-2009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管材,而选用不同的衬砌材料对隧道的可靠

8.1.3盾构法隧道应结合使用功能、管片结构、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防水设计。

3.1.3盾构法隧道应结合使用功能、管片结构、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防水设计。宜按二级防 水进行设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