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05-2018采空塌陷勘查规范(试行).pdf

T/CAGHP-005-2018采空塌陷勘查规范(试行).pdf
标准编号:T/CAGHP-005-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2 M
标准类别:工业标准
资源ID:76565
免费资源

T/CAGHP-005-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T/CAGHP-005-2018采空塌陷勘查规范(试行).pdf简介:

"T/CAGHP-005-2018采空塌陷勘查规范(试行)"是针对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采空塌陷问题制定的一项专业规范。采空塌陷是煤炭开采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煤炭采掘后,由于矿井空间的支撑结构破坏,导致地面或地下空间发生局部或整体的沉降现象。

这个规范(试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和规范采空塌陷的勘查工作,包括塌陷的识别、评估、监测、治理和后期管理等方面。它详细规定了勘查的方法、技术要求、数据处理、报告编写等内容,旨在确保采空塌陷的防治工作科学、有序进行,防止因塌陷引发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

"试行"意味着该规范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可能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订。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结合地质、环境、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T/CAGHP-005-2018采空塌陷勘查规范(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W一一垮落过程中顶板的下沉值,单位为毫米(mm)。 3当煤层顶板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厚层煤分层开采的垮落带最大高 表E.1中的公式计算。

一跨落过程中顶板的下沉值,单位为毫米(mm

可按表E.1中的公式计

表E.1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落带最大高度计算公式

4当煤层顶板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HG/T 5222-2017 催化裂化用电液控制冷壁滑阀技术条件,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量 (H,)可按表E.2中的公式计算

E.2急倾斜(55°~90°)煤层

当矿层顶板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 层或其互层时,急倾斜矿层开采形成的垮落带和导 带最大高度(H㎡H)可按表E.2、E.3中的公式计算

表E.2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计算公式

表E.3急倾斜煤层开采落带和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计算公式

T/CAGHP005—2018

煤矿采空区移动变形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

煤矿采空区移动变形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

开采水平及缓倾斜煤层(α<15°)时,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采空塌陷地表移动变形值预计可 1F.9)计算。

式(F.1一F.9)计算。

W(r,y)=W. dn·d (F. 1) (F. 2) (F. 3) K(a,y)=Wm ...... (F.4) K,(,y)=Wm 2元2元(—) .dn·de .....(F.5)

T/CAGHP0052018

i(r,y)=W. d8 (F. 11) i(,y)=W. .(F.12) 由率: (F.13)

E.2.4 水平移动

式中: 一等价计算工作面的主要影响半径,单位为米(m); L一等价计算工作面各边界的直线段。 F.3开采急倾斜煤层(α>75°)时,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采空塌陷地表移动变形值预计 (F.19—F.27)计算。 3.1下浴

W(,y)=q. nde.dz (F.19) (F.20) (r)+() iy(r,y)=q. .nd.dz (F.21) r(z)4

T/CAGHP0052018

T/CAGHP0052018

Ui(z,y)=b.q dn·de.dz r() U,(r,y)=b.q. .dn·d·d+W,(r,y)cote r(z)

W.=M.g·cosa CF. 28 Wm = M.g.n. cosa (F.29

)沿煤层走向方向上的最大水平移动值:

T/CAGHP0052018

注:当计算P<0时,取P=0 式中: h——表土层厚度,单位为米(m); b(α)——水平移动系数,随倾角α而变化。

注:当计算P<0时,取P=0 式中: h——表土层厚度,单位为米(m);

F.4.3最大倾斜变形值计算

F.4.4最大曲率变形值计算:

F.4.5最大水平变形值计算

E一充分开采的最大水平变形值(mm/m):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km=1.52.Wg

5地表移动延续时间T值的确定。 .5.1根据最大下沉点的下沉值与时间关系曲线及下沉速度曲线确定地表移动延续时间T,见 F.1。 a)下沉10mm时为移动期开始的时间。 b) 连续6个月下沉值不超过30mm时,可认为地表移动期结束。 c) 从地表移动期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时间为地表移动的延续时间。 在地表移动过程的延续时间内,地表下沉速度大于每月50mm(1.7mm/d)(矿层倾角小于 45°),或大于每月30mm(1.0mm/d)(矿层倾角大于45°)的时间称为活跃期;从地表移动期 开始到活跃期开始的阶段称为初始期;从活跃期结束到移动期结束的阶段称为衰退期。地 表移动的上述3个阶段的确定方法见图F.1。 .5.2 当无实测资料时,地表移动延续时间T可按式(F.37)、(F.38)确定: T=2.5H.(当H.≤400m时) (F.37)

.....(F.38)

表F.2松散层移动角值

F.6.2依据覆岩综合评价系数P及地质、开采技术条件来确定地表移动计算参数。

.6.2依据覆岩综合评价系数P

a)覆岩综合评价系数P按式F.39计算:

式中: m:—覆岩分层法线厚度,单位为米(m); Qi——覆岩第i分层第i次采动的岩性评价 表F.4查得。

m一一覆岩分层法线厚度,单位为米(m); Qi——覆岩第i分层第i次采动的岩性评价系数,由表F.3查得;当无实测强度值时, 表F.4查得。

表F.3分层岩性评价系数表

T/CAGHP 0052018

表F.4初次采动的岩层评价系数Q

注:*指淮南矿区二道河地区的泥灰岩组

q=0.5·(0.9+P)

表F.5岩性综合评价系数P与系数D的对应关系表

d)水平移动系数计算方法:

d)水平移动系数计算方法:

g#i=(1十α)gm

g#i=(1十α)gm

式中: α———下沉活化系数,可按表F.6取值; q初 初采下沉系数; q复1 第一次复采下沉系数:

T/CAGHP005—2018

q复2=(1十α)q

表F.6按覆岩性质区分的重复采动下沉活化系数

H1、H2—分别为第一层煤和第二层煤距基岩面的深度,单位为米(m); M1、M2一分别为第一层煤和第二层煤的采厚,单位为米(m); k一一系数。对于中硬覆岩,可按式(F.48)计算;对于厚含水冲积层地区(淮北)可按式(F.49) 计算。

F.7.2水平移动系数

tan复 电米时 tanβ物———初采时主要影响范围角正切; H—第二层煤的采深,单位为米(m)。

F.7.4拐点偏移距!

(F. 48) k=—27.5807+0.6294 H (F. 49) M

复采动时拐点偏移距与上、下工作面的相对位置有关。当上、下工作面对齐时,重复采动时的 移距小于初次采动时的拐点偏移距。 对于中硬覆岩,当上、下工作面对齐时,可采用式(F.51)计算重复采动时的拐点偏移距

Sα =Ss (H)

T/CAGHP0052018

或采用式(F.54)直接计算重复采动时的拐点偏移距 上山

F.7.5影响传播角、最大下沉角

重复采动时的影响传播角较初次采动增加1°~5°(10α≤30°)。 重复采动时最大下沉角较初次采动增大,对于坚硬覆岩,其增大值为(0.05~0.20)α; 覆岩,其增大值为0.15α;对于软弱覆岩,其增大值为0.1α。

E.7.6边界角、移动角:

F.7不同时间的下沉系数n参考值

G.1矿(岩)柱安全稳定性系数可按式(G.1)、(G.2)计算: Om Pu 三向受力状态:K一

T/CAGHP005—2018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矿(岩)柱安全稳定性系数计算

DB45∕T 1305-2016 膨胀土路基施工技术规范H.1采空塌陷剩余空隙体积Q(m)可按式H.1计算: Q=S·m ·K·AV

H.1采空塌陷剩余空隙体积Q(m")可按式H.1计算:

H.1采空塌陷剩余空隙体积Q(m)可按式H.1计算: Q=S·m·KAI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采空陷剩余空隙体积计算

S一一采空塌陷治理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m一一采空塌陷矿层厚度,单位为米(m); K一一矿层采出率(回采率),一般通过对矿山实际情况的调查来确定; 4V采空塌陷剩余空隙率,跨落岩块充填后剩余的空隙,其取值在0.2~1之间。 H.2采空陷剩余空隙率可通过3种方式确定: H.2.1利用矿山已有的沉降及采空塌陷观测资料:即先计算采空塌陷上方地面的最大沉降量,通 过已有的观测资料确定已完成的沉降量,然后用两者的差值与地面的最大沉降量之比来估算。 H.2.2利用采空塌陷勘查孔内空洞和裂隙的资料:即通过孔内空洞和裂隙发育的平均高度与矿层 开采厚度之比来估算。 H.2.3利用地区已有的工程资料:一般情况下闭矿时间在5年之内,取值在30%~100%之间;闭 矿时间在5年以上,取值在20%~50%之间。当采空塌陷的顶板和覆岩为较坚硬的岩石时,取值宜 稍大。

DB13∕T 5190-2020 公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指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