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366-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G/TJ08-2366-2021 道路隧道大修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简介:
DG/TJ08-2366-2021 道路隧道大修技术标准(完整清晰正版).pdf部分内容预览:
6.3.9增大截面法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增人截 规定: 1因服役条件发生变化,构件截面不满足受力要求的情况 下,当隧道内具备条件时,可采用增大截面法进行加固。 2增大截面法加固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 设计规范》GB50367和《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550的相关规定。 3对墙、板等大面积构件加厚时,应考虑混凝土干缩的影 响,适当考虑钢筋的加强。新增的受力钢筋,两端应可靠锚固。 4加固施工前:应采取措施卸除或大部分卸夫作用在结构 上的活荷载;加固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新浇混凝土的密实度,以及 新老混凝土界面的可靠连接,保证新老混凝土共同工作。 6.3.10基础压桩、结构绑桩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明挖隧道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时,可采用基础压桩 措施进行基础加固;当明挖隧道理深较浅且隧道外侧地面具备条 件时,也可采用结构绑进行加固。 2基础压桩宜采用锚杆静压桩,桩型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 钢管桩、预制管桩、型钢等;桩位宜布置在墙体的内外侧或柱四周 的底板上,压桩施工应有可靠的防喷措施并满足现行行业标准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的相关规定。 3结构绑桩宜采用钻孔灌注桩,桩位宜布置于隧道外侧尽 量靠近侧墙,通过植筋等措施将桩顶绑梁与明挖隧道顶板或侧墙 连成整体。
7.1.1渗漏水治理的设计和施工应遵循“以堵为主,因地制宜,多 道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 7.1.2当渗漏部位有结构安全隐患时,宜在结构修复后再进行渗 漏水治理。渗漏治理设计施工不得对结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7.1.3渗漏治理选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时,应经过鉴定或 工艺验证
施工和验收资料,根据《隧道大修前服役性能检测、评估专项 告》,并参考正常维修中已采取的治理措施和效果T/CBWQA 0005-2017 锅炉化学清洗单位能力评定,提出科学、 效、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
7.1.5渗漏治理所选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施工工艺应适应现场环境条件。 2 应与原防水材料相容,并应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 应满足工程的特定使用功能要求。
7.2病害类型及大修设计方案
7.2.1隧道结构主体渗漏水治理应根据渗漏形式及病害类型按 表7.2.1选取合适的工艺及材料。
7.2.1隧道结构主体渗漏水治理应根据渗漏形式及病害类型按
表7.2.1选取合适的工艺及材料。 7.2.2盾构段隧道接缝渗漏水应根据渗漏部位按表7.2.2选取 适的工艺及材料。
表7.2.2盾构段隧道接缝渗漏治理工艺及选材
7.2.3当沉管管节接头OMEGA止水带存在局部破损时,应先 采取措施稳定管节间差异沉降和水平变位,再对OMEGA止水带 破损部分进行更换。
3对反复渗漏的裂缝,可先注浆止水,然后在基层表面设置 刚性防水层。设置刚性防水层时,宜沿裂缝走向在两侧各 200mm范围内的基层表面先涂布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再单层抹压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对于裂缝分布较密的基层,宜 天面积抹压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4当工程部位长期承受振动荷载、结构尚未稳定或变形较 大时,宜在变形缝背水面设置内置式密封止水带或可卸式橡胶止 水带。 5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下工程 渗漏治理技术规程》IGI/T212的要求
2.5密封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根及预埋件根部宜使用高模量合成高分子密封材料, 开槽的深度宜为宽度的1倍~2倍,槽中宜设置背衬材料,槽壁宜 涂刷基层处理剂。 2变形缝嵌缝槽宜使用拉伸模量在 0.4 MPa~0.8 MPa的密
封材料,并宜先涂布配套的基层处理剂,底部宜设置背衬材料。 3遇水膨胀止水条(胶)应在约束膨胀的条件下使用。
2.6刚性防水材料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7.2.6刚性防水材料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环氧树脂类防水涂料的用量不宜小于0.5kg/m²,涂刷次 数应不少于2遍。 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用量不应小于1.5kg/m² 且涂膜厚度不应小于1.0mm。 7.2.7柔性防水涂料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喷涂聚脲防水涂膜的厚度不宜小于1.5mm,并应配备合 格的基层处理剂。 2聚合物水泥防水涂膜的厚度不宜小于2.0mm,并宜设置 水泥砂浆保护层,必要时可铺设胎体增强材料
7.2.6刚性防水材料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7.3.1渗漏治理施工工艺与材料的选择应与施工时的气候 环境条件相匹配。渗漏部位的基面处理应符合材料及施工 的要求。
7.3.2渗漏治理应防止对原有完好防水材料的破坏。对于
被破坏的原防水层,应予以修复。对已完成渗漏治理的部位应采 取保护措施。 733进场的防水材料宜由相关各方进行现场见证抽样复验
7.3.3进场的防水材料宜由相关各方进行现场见证抽
8道路面层大修设计和施工
8.1.1道路面层大修设计主要针对隧道内沥青路面进行。 8.1.2道路面层大修宜满足原设计线型要求,纵断面应充分考虑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部设备布置条件。 8.1.3沥青路面的面层大修应满足路面状况、平整度、抗滑等 要求。 8.1.4沥青道路面层大修的路面结构层形式和厚度应根据道路 等级、建筑限界、设计使用年限内的车道累计当量轴次和现行行 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的相关规定确定。沥 青混合料面层的厚度宜在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 范》TGD50规定的适宜厚度范围内;条件受限时,不得小于上述 规范规定的最小压实厚度。
8.1.1道路面层大修设计主要针对隧道内沥青路面进行。 8.1.2道路面层大修宜满足原设计线型要求,纵断面应充分考虑 隧道建筑限界及内部设备布置条件。 8.1.3沥青路面的面层大修应满足路面状况、平整度、抗滑等 要求。
8.2病害类型及大修设计方案
8.2.1对于道路面层裂缝、变形、松散等病害情况,大修设计方案 均为铣刨加罩,道路面层病害类型及设计方案见表8.2.1。
.2.1道路面层病害类型及设计方案
8.2.2在面层与基层之间存在不稳定的夹层,而形成车辙、波浪 和拥包情况下,应将面层铣刨、清除不稳定夹层后,按设计路面结 构进行分层摊铺。 8.2.3坑槽深度已达基层时,应先处治基层再修面层,槽深大于 8.2.4沥青路面铣刨、挖除的旧料宜考虑再生利用,并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规程》CJ/T43的规定。 8.3设计施工要点 8.3.1在隧道内铺筑沥青路面时应充分考虑隧道沥青路面施工 和维修养护工作的困难、隧道内外光线变化显著、隧道有可能漏 水或冒水,隧道防火要求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材料与结构。 8.3.2对隧道底部的地下水应采取疏导方式,设置完善的排水 系统。 8.3.3施工过程中需确保通风良好,采取防火措施,制订切实可 行的防灾和疏散预案。 8.3.4施工时隧道内应安排足够的行车通道,各种施工机械应适 应隧道净空的要求,选用宽度较窄的摊铺机铺筑,运料车应能完 全卸料,
8.3.4施工时隧道内应安排足够的行车通道,各种施工机
应隧道净空的要求,选用宽度较窄的摊铺机铺筑,运料车应能完 全卸料。
9.1.1大修的机电设施系统、设备应进行全面修,消除安全隐 患,保证隧道运营安全,满足环保、节能、防灾的要求。 9.1.2针对各设施系统病害,在隧道总体设计布局可行的情况下 宜作重新调整设计,不宜或无法调整的应采取妥善的技术方案予 以提升、改善。 9.1.3机电设施大修需更换的设备应满足技术先进、安全适用、
9.1.4机电设施应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好大修范围内与未进
9.1.4机电设施应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好大修范围内与未 行大修设施的衔接、协调,有利于安全可靠运行和集中、统 管理。
通风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方案
9.2.1通风系统病害可分为系统病害和设备病害两类。系统病 害是指通风系统已不适应于工程现状,或不满足原设计规范的要 求,包括设计标准、通风方式、风机风量及台数、控制策略等。设 备病害主要是指设备状态及参数与设计标准偏离较大,无法适应 系统运行的要求。
9.2.1通风系统病害可分为系统病害和设备病害两类。系统病
9.2.2通风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处理方案可按照表9
9.3照明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方案
9.3.1照明系统病害可分为系统病害和设备病害两类。系统病
9.3.1照明系统病害可分为系统病害和设备病害两类。系统病 害是指照明系统由于各设备故障、软硬件配置不合理产生的系统 运行问题。设备病害主要指设备故障。 9.3.2照明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处理方案可按照表9.3.2选择
运行问题。设备病害主要指设备故障。 9.3.2照明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处理方案可按照表9.3.2选择
注:照明系统中UPS电源装置设备病害及大修方案参见弱电系统中相关内容
表9.5.2给排水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处理方案
路灯、电缆、玻璃钢管等采购招标文件9.6供电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
9.6.1供电系统病害可分为系统病害和设备病害两类。系统病 害是指供电系统已不适应于工程现状,不满足交通安全要求,包 括设计标准、负荷增大、配电设备增加、控制策略调整等。设备病 害主要是指设备状态及参数与设计标准偏离较大,无法适应系统 运行的要求。
9.6.2供电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处理方案可按照表9.6.2
表9.6.2供电系统病害类型及大修处理方案
9.7.1施工前应对大修中需更换设备的基础,预理件、预留孔位
9.7.1施工前应对大修中需更换设备的基础,预理件、预留孔位 置等进行现场摸排与核查,对新增设备的基础,预埋件、预留孔位 置等进行检查验收,
9.7.2轴流风机卧式安装,减振器、软接头、集流罩由供货商配套
供应。风机应在供货商指导下运输、安装、调试。风机房顶板 置的起吊梁、手动葫芦和小车,为设备检修使用DB13(J)∕T 230-2019 闭孔颗粒复合保温板应用技术规程,不得用于吊 整台风机
装高度误差不得超过士5mm,风机下沿离建筑限界不得小 50mm。射流风机安装吊架及减振器由供货商配套供应。安 前支撑结构应进行不小于15倍设备重量的载荷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