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 064-202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标准.pdf

DBJ50T- 064-202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5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7481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50T- 064-202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标准.pdf简介:

DBJ50T-064-2022是中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的一项标准,具体含义如下:

DBJ是"都市交通行业标准"的缩写,这是中国城市交通行业中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50T-064-2022是标准的编号,其中50代表的是城市交通,T是技术标准,064是特定的标准编号,2022则是该标准的发布年份。

这个标准可能是关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路线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它可能包括对城市道路的布局、设计原则、交通流量管理、交通设施设置、道路安全、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等方面的规定。它旨在提供一套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城市道路设计和管理方法,以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高效、安全和舒适。

然而,由于标准的内容详细且专业,我无法提供具体的细则,建议查阅官方发布的标准全文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DBJ50T- 064-2022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6.1.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道路规划的红线范围内进行, 并应根据道路等级与规模、设计速度、交通量、交通组成与特性、 交通组织方式、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管廊)、绿化(生物 滞留设施)、地形等因素合理布置,

6.1.2横断面应根据长远需要一次性设计,如需分期实施,应考 虑近、远期结合,并预留远期市政管线等附属设施的接口条件。 6.1.3道路改建设计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相结合的 方法。

6.1.2横断面应根据长远需要一次性设计,如需分期实施,应考

6.2.1道路横断面宽度应结合道路等级,并综合考虑市政管线、 综合管廊、海绵设施、消火栓等配套设施的布局需求进行确定。 6.2.2快速路应采用双幅路形式,主线宜采用双向6~8车道 在服务需求较多区段,宜在两侧设置辅道。 6.2.3主十路一般采用双幅路形式,中心城区一般为双向6车 道。中心城区、区域中心城市主干路可为双向4车道,其他城市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双向2车道,两侧设置人行道。 6.2.4次干路一般采用单幅路形式,车行道一般为双向4车道,区 域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可采用2车道,两侧设置人行道。 6.2.5支路一般采用单幅路形式,车行道为双向2~3车道GB 51333-2018标准下载,两 侧设置人行道。 6.2.6特殊道路一般采用单幅路形式,车行道不宜超过2车道。

6.2.7道路的横断面形式可采用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及四幅 路(图6.2.7)

图6.2.7横断面形式

各种横断面形式的适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十路、支路、特殊 路以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主城区道路可采用单幅路。 2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快速路 和郊区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天或地形特殊的路段,可采用双幅路。 3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道路宽度大于或等于40n 的道路应采用三幅路。 4机动车速高,单向两条机动车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 速路与主十路应采用四幅路。 6.2.8同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横断面。当道路横断面形 式或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变化时,应设对过渡段,过渡段宜以 交叉口或结构物为起止点

式或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变化时,应设过渡段,过渡段宜以

6.2.9桥梁、隧道断面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桥断面形式及总宽度应与道路相同。大、中桥断面形 式中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相同,路侧带宽度可适当减 窄,但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5m。应根据城市发展,预留市政管 线通过的空间。 2隧道的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相同,中、长隧道应 设检修道,检修道宽度不得小于0.75m。长隧道中应设紧急停车 带。短隧道人行道宽度可减窄,分隔带宽度可适当减窄,但应大 于或等于1m。分隔带可用交通标线代替,但曲线隧道不得用标

6.3.1各级道路的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车型及设计速度确

5.3.1各级道路的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车型及设计速度确定 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631的规定

表 6.3. 1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

主:双向六车道路幅、靠中线各一车道宜采用小车道;双向八车道路幅、靠中线各两 车道宜采用小车道

路面宽度应包括根据需要单独布置的停车带,停车带不得占用车

6.4.1主要供自行车行驶的非机动车道,应根据自行车设计交 通量与一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自行车车道数。非机动 车道路面宽度包括数条自行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cm路缘带 宽度。 三幅路或四幅路的非机动车道上如有三轮车行驶时,两侧非 机动车道路面宽度除按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确定外,还应适当 加宽。

6. 4.2 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6.4.2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表6.4.2的规定。

表6.4.2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

式中:W 人行道宽度(m); N———人行道高峰小时人流量(P/h); Nl—1m宽人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h·m))

注:特殊道路人行道宽度不小于1.5m

注:如同时设置护栏与杆柱时,宜采用表中设置杆柱项中的大值,

5.6.1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间分车 带(简称中间带,图6.6.1(a))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图6.6. 1(b))。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6.6.2快速路的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置中间分车带,中 间分车带应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 50km/h的主干路应设中间分车带,困难时可采用分隔物。设计 车速小于40km/h的主次干路中间带可采用双黄线分隔。分车带 最小宽度应符合表6.6.2的规定

表6.6.2分车带最小宽度

续表 6. 6. 2

注:1安全带宽度指路面边线与一股建筑物限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侧向净宽为路缘 带宽度与安全带宽度之和;当设计速度≤40km/h,且条件受限时,可不设置路缘 带,但必须保证侧向净宽要求。 2两侧带分车带最小宽度中,括号外为两侧均为机动车道时取值;括号内数值 为一侧为机动车道,另一侧为非机动车道时的取值。 3分隔带宽度不能满足表中要求时,最小宽度按设施带宽度为1m考虑,具体 应用时,应根据设施带实际宽度确定。 4当分隔带内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或作为轨道走廊时,其宽度应满足相应要求

注:1安全带宽度指路面边线与一般建筑物限界之间的最小距离,侧向净宽为路缘 带宽度与安全带宽度之和;当设计速度≤40km/h,且条件受限时,可不设置路缘 带,但必须保证侧向净宽要求。 2两侧带分车带最小宽度中,括号外为两侧均为机动车道时取值:括号内数值 为一侧为机动车道,另一侧为非机动车道时的取值。 3分隔带宽度不能满足表中要求时,最小宽度按设施带宽度为1m考虑,具体 应用时,应根据设施带实际宽度确定。 4当分隔带内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或作为轨道走廊时,其宽度应满足相应要求

0.6.3分隔带可用缘石围砌,高出路面20cm~40cm,宜种植草

6.6.4分离式断面之间的地带可随地形变化灵活处理,不必等 宽,各断面行车道也不必等高,应与地形、景观等相配合,各分离 式断面行车道左侧应设置路缘带及人行道,人行道宽度宜大于或 等于1.0m。 6.6.5分离式断面宜在适当位置设横向连接道,以供养护、维修 或抢险时使用。 6.6.6路段的分隔带宽度宜保持相等,当路口因渠化设计需要 变化时,应设置过渡段,

立体交叉、隧道、特大桥等设施的前后必须设置开口,开口端部形 状视中央分隔带宽度而定,可采用半圆形或弹头形

6.7.1道路路拱形式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横坡度等确 定,路拱形式可分为不同方次的抛物线形、直线接不同方次的抛 物线形与折线形等。 6.7.2路拱设计坡度应根据路面宽度、面层类型、设计速度、纵 钟三信体发

6.7.2路拱设计坡度应根据路面宽度、面层类型、设计速度、纵 坡及气候等条件确定,路拱设计坡度应符合表6.7.2的规定。路 拱坡度一般应采用双向坡面,由路中央向两侧倾斜,并与排水设 施协调

表6.7.2路拱设计坡度

注:1快速路路拱设计坡度宜采用大值。

2纵坡度大时取小值,纵坡度小时取大值

6.7.3非机动车道路拱设计坡度可根据路面面层类型按表6.7. 2选用。 6.7.4人行道横坡度宜采用单面坡,横坡度可为1%~2%。 6.7.5路肩中路缘带部分的横坡度应与路面相同,其余部分的 横坡度可加大1%2%。

6.8.1城市道路新建工程管道(线)应沿道路地下敷设。可采用 直埋敷设,宜采用综合管廊敷设。 6.8.2规划综合管廊的道路,管廊应与城市道路同步设计。 683地下管道(线)应结合类型合并布设

6.8.5官道(线)应重布直在人行下,当人行道上无法布直 时,宜布置在慢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下,必要时经过论证可布置在 建筑后退红线内。

走廊无法保证时可单侧布置。分隔带较宽或车行道为6车道及 以上时,宜双向设置污水管、给水管、天然气管和其它分支接口较 多的管道。当电力线下地敷设时,35干伏及以上等级的应在道路 下设置电缆隧道(或排管)或综合管廊,10干伏及以下等级的应在 道路下设置电缆沟或电缆排管;当设置综合管廊时,10kV及以下 电力管线宜与通信、广播电视等管线在管廊内同舱集中敷设

6.8.7为防止管线增容或新种类管线敷设而重新开挖路面,宜

6.8.8直埋管道(线)或综合管廊应在一定距离设置分支管以满

道路两侧地块的需要,分支管简距根据地块使用功能确定, 股布置在路口,当路口间距超过500m时,每300m距离应设置过 街支管(廊)

6.8.9车行下穿道和人行地通道顶部覆土厚度应考虑布置综合 管线的需要,不宜小于1.5m。

6.9.1缘石宜高出路面边缘10cm~20cm。隧道内线形弯曲路 段或陡峻路段等处,可高出路面25cm~40cm,并应有足够的埋 置深度。缘石宽度宜为10cm~15cm。特大桥上缘石高度应取 大值。

交义口的小半径处,缘石宜做成曲线形。 缘石材料可采用坚硬石质或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抗压 强度不宜低于30MPa

7.1.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

7.1.4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城市道路规划布局和道路等级合理

7.1.5纵断面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控制标高与临街建筑的车辆 出人需要综合确定。

7.1.6线形设计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DB32T 3748-2020 35kV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pdf,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

道路及区域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 面设计标高

7.1.8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 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7.2.1停车视距不应小于表7.2.1规定值

表 7.2.1停车视距

《道路交通信息采集 事件信息集 GB/T 20134-2006》7.2.2会车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 其值不应小于表7.2.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 距,危及行车安全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视距。 7.2.3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形,在适当 的位置内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超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7. 2.3规定值

表 7.2.3超车视距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