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29T 79.3-2021 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综合利用 第3部分:好氧发酵技术要求.pdf

DB5329T 79.3-2021 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综合利用 第3部分:好氧发酵技术要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6988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329T 79.3-2021 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综合利用 第3部分:好氧发酵技术要求.pdf简介:

DB5329T 79.3-2021 是关于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其中第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好氧发酵技术的具体要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内容简介:

1. 技术适用范围:该部分规范适用于洱海流域内河湖底泥通过好氧发酵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工程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

2. 好氧发酵技术定义:好氧发酵是河湖底泥中有机物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生物量的过程。

3. 技术要求: - 底泥收集与预处理:明确底泥的采集方法、含水率控制、杂质去除、破碎和混合等预处理步骤。 - 培养基配置:规定发酵所需的微生物群落、营养物质比例和pH值等。 - 反应器设计:对发酵器的材质、结构、通风、温度控制等有具体要求。 - 运行管理:包括发酵周期、温度控制、搅拌速率、氧气供应等管理措施。 - 净化与处理: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剩余物处理方法有指导。 - 安全与环保:强调了操作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和安全预防措施。

4. 检验与评价:规定了发酵后底泥产品质量的检测标准,如有机质含量、氮磷含量、重金属残留等。

5. 环境影响与可持续性:强调了底泥资源化利用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请注意,实际标准内容可能包含更多详细的技术参数和操作指南,具体请参照正式的DB5329T 79.3-2021 文件。

DB5329T 79.3-2021 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综合利用 第3部分:好氧发酵技术要求.pdf部分内容预览:

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5329/T79.3202

DB5329/T79.3202

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综合利用

本文件规定了河湖底泥好氧发酵技术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发酵工艺流程、混合配料、发酵及其产物 质量要求、发酵产物利用。 本文件适用于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好氧发酵处理GB/T 37747-2019标准下载,其它地区的河湖底泥可参照处理

将混合好的物料堆成条垛,进行好氧发酵的工艺过程

DB5329/T79.3202

注:虚线表示连续发酵时将二次发酵产物部分返回混合配料环节 图1河湖底泥发酵工艺流程

DB5329/T79.3202

5.1.1一次配料:余土和余沙按7:3的比例混合均匀,即得初混料。 5.1.2二次配料:辅料、生石灰、复合微生物菌剂分别按照初混料质量的30%~40%、1%~3%、0.02%~ 0.06%的比例进行混合配料。 5.1.3连续发酵时,将返混料按照二次配料总质量的8%~10%返回至二次配料环节进行混合配料。

6.1.1混合配料自起堆之日进 60℃。 6.1.2可采用翻堆的方式进行 监测温度,温度检测方法按NY! 6.1.3一次发酵后,堆体物料

6.2.2堆体温度达到60℃以上,保持48h后开始翻堆,每3天~4天翻堆一次,堆体温度应在60℃

a)若温度低于55℃,按照堆肥物料质量的0.01%~0.03%添加发酵菌种或按照5%~10%的比 例添加返混料,以促进发酵。 b)若温度高于65℃时,应及时翻堆散热 .2.3堆体温度开始呈下降趋势,温度下降到45℃1-20《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二次发酵结束。

6.3.1二次发酵结束后,将物料移至避雨、干燥、通风良好的陈化区,平铺堆放,高度不宜 陈化时间应不少于7天,翻堆1次~2次。

应不少于7天,翻堆1次~2次。 每天监测堆体温度,堆体温度接近环境温度时,结束发酵过程。

QX/T 589-2020 自动雪深观测仪.pdfDB5329/T79.3202

7.1外观为褐色或灰褐色、疏松状、无臭味。 7.2含水率小于35%、C/N(10~20)):1、pH5.5~8.5。 7.3种子发芽指数≥70%,种子发芽指数检测按NY/T3442的规定执行。 7.4应对发酵产物含水率、有机质、碳氮比、pH值、种子发芽指数等进行检测,至少每批检测1次 最大批量不宜超过500t

1外观为褐色或灰褐色、疏松状、无臭味。 2含水率小于35%、C/N(10~20):1、pH5.5~8.5。 3种子发芽指数≥70%,种子发芽指数检测按NY/T3442的规定执行。 4应对发酵产物含水率、有机质、碳氮比、pH值、种子发芽指数等进行检测,至少每批检测 大批量不宜超过500t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