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JG 56-2018 深圳市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规程.pdf简介:
"SJG 56-2018" 是深圳市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全称为《深圳市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规程》。该规程主要针对深圳市地区的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进行规定和指导,目的是为了提高深圳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促进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规程简介的主要内容:
1. 范围:该规程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扩建的各类建筑结构,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对隔震和消能减震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维护提出了具体要求。
2. 隔震技术:规程规定了隔震系统的设计原则、构造要求、施工方法、测试评估等内容,强调了隔震技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和人员伤亡的重要性。
3. 消能减震技术:规程详细阐述了消能减震器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提倡在重要建筑中使用消能减震系统,以进一步降低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4. 安全与性能:规程强调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对建筑安全、稳定性和舒适性的影响,要求相关设计和施工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抗震设计标准。
5. 监督与管理:规程规定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包括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验收标准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
总之,"SJG 56-2018" 是深圳市针对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制定的一项重要规程,旨在提升深圳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城市建筑的安全与稳定。
SJG 56-2018 深圳市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K, ≥ 6元Ca T
式中:K,一一支撑构件沿消能器消能方向的刚度; CD一一消能器的线性阻尼系数: T一一消能减震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 4消能器的极限位移应不小于罕遇地震下消能器最大位移的1.2倍;对速度相关 型消能器,消能器的极限速度不应小于地震作用下消能器最大速度的1.2倍,且消能器 应满左此极阳度下的承裁力要
GB/T 39379-2020 无压热塑性塑料管道系统 水密性试验方法.pdf1位移相关型消能部件和非线性速度相关型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可 采用等价线性化方法确定: 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消能器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对应的阻尼力与相对位移之比 黏弹性消能器:消能器的最大阻尼力与相对位移之比; 2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Sd一一消能减震建筑的附加有效阻尼比; W一一消能减震建筑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总应变能。 注:当消能部件在结构上分布较均匀,且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小于20%时,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 也可采用强行解耦方法确定。 3不计及扭转影响时,消能减震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总应变能,可按下式价 算:
式中:F一一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一般取相应于第一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即 可; u一一质点i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位移。 4速度线性相关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可按下式估 算:
2元 C, cos (o,)Au) T
式中:C,一一第j个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线性阻尼系数;,一一第j个消能器的 消能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 △u,一一第j个消能器两端的相对水平位移。 当消能器的阻尼系数和有效刚度与结构振动周期有关时,可取相应于消能减震结 构基本自振周期的值。 5非线性黏滞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可按下式估 算:
We, = AFa imaxAu
指数对应的2值可线性插值
6位移相关型和速度非线性相关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 的能量,可按下式估算:
型和速度非线性相关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价 式估算:
式中:A,一一第j个消能器的恢复力滞回环在相对水平位移△u,时的面积。 当位移相关型消能部件的恢复力模型为双线性模型时,位移相关型消能部件在水 平地震作用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可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Jyi、xj一一分别为消能减震结构第j个位移相关型消能部件的屈服力和屈服位 移; αsj一—为位移相关型消能部件恢复力模型的第二刚度系数; μ;一一为消能部件的位移延性系数
4.3.5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消能减震结构的计算分析时,结构的周期、等效阻
消能器参数可按下述步骤计算: 1按照预期目标位移,计算消能减震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和阻尼比,采用《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计算出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得到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 反应; 2按照计算得到的地震反应,再计算得到新的耗能减震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和阻 尼比,并根据新的结构第一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按照第1步进行计算,得到消能减震结 构的地震作用,并进一步计算结构的地震反应,直至最后两次迭代计算的结果误差在 5%以内,从而确定消能减震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和阻尼比; 3根据迭代计算后的耗能减震结构的第一自振周期和阻尼比计算消能器部件参 数。 4.3.6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时,结构有效阻尼比可采用附加阻尼比的送代方法 计算
4.3.7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时,应按现
峰值也应按照建筑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规定选 用。
用。 4.3.8采用时程反应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消能减震结构时程反应,尚应按照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通过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比较 确定消能减震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 4.3.9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时,计算模型中消能器宜采用4.3.1条给出的恢复力 模型,并由实际分析计算获得消能器的附加阻尼比,不可采用预估值。位移相关型消 能器可采用等刚度的杆单元代替,并依据消能器的力学特性于该杆单元上设置塑性铰 以模拟位移相关型消能器的力学特性。 4.3.10消能减震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总阻尼比应分别计算,消能部件附力 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超过25%时,宜按25%计算。 4.3.11金属位移型消能器在设计风荷载作用下应保持弹性,当结构所遭受的多遇地震 荷载小于设计风荷载时,不宜计入附加阻尼比的影响, 4.3.12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设计时,消能减震结构的层间剪力在消能部件与主体 构之间按照刚度进行分配,可以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Vbdj 消能减震结构第j层消能部件分配的层间剪力; Vij——消能减震结构第j层主体结构分配的层间剪力; kbdj—第j层消能部件的有效刚度; ki一一第j层主体结构的侧向刚度;
Vhadj= Vbdj kbdi + knj kni kbdj + k,
k,结构第j层的层间抗侧移刚
k,结构第j层的层间抗侧移刚度。
计算;消能减震部件分配的阻尼力按照实际计算取值, 4.3.15主体结构的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体结构的截面抗震验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的规定执行; 2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宜按多遇地震作用下消能器的附加阻尼比取值。 4.3.16消能减震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 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
5.多层与高层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5.1.1 隔震设计时,应根据设防烈度地震下设定的减震系数及罕遇地震下的隔震结构 隔震层位移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隔震装置。 5.1.2 消能减震设计时,应根据多遇地震下的预期减震要求及罕遇地震下的预期结构 位移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消能部件,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
应移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消能部件,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 5.1.3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时,隔震装置或消能减震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装置或消能减震部件的耐久性和设计参数应由试验确定; 2设置隔震装置或消能减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 换的措施; 3设计文件上应注明隔震装置或消能减震部件的安装位置及其性能要求,安装前 应对工程中所有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格的原型部件进行抽检,检验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相 关各章要求、以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隔震装置或消能减 震部件检验的要求。 5.1.4消能器在不同地震强度影响时应充分发挥其预期的作用,消能器连接部件应保 持弹性,且应具有足够的平面外刚度,防止出现平面外失稳。 5.1.5 消能减震结构楼面、屋盖宜满足平面内无限刚性的要求。当楼面、屋盖平面内 无限刚性要求不满足时,应考虑楼面、屋盖平面内的弹性变形,并建立符合实际情况
限刚性要求不满足时,应考虑楼面、屋盖平面内的弹性变形,并建立符合实际情况 力学分析模型。抗震计算分析模型应同时包括主体结构与消能部件
5.1.6 当在垂直相交的两个平面中布置消能器,分别按不同水平方向进行结构地震作 用分析时,应考虑相交处的柱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受力, 5.1.7 当对结构抗震和抗风性能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以减小结 构的振动。 消
1.8消能减震建筑的高度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时 专门研究。
2.1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应考虑近场影响系数,5kn 内宜取1.5,5km 以外可取不小于1.25
.2.1 以内宜取1.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1.25。
5.2.2隔震层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隔震层可由隔震支座、阻尼装置、抗风装置和抗拉装置组成。阻尼装置和抗风 装置可与隔震支座合为一体,亦可单独设置,必要时可设置限位装置和抗拉装置; 2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或下部,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 置,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3隔震层所有隔震支座的刚心与上部结构的质心偏心率不应大于3%; 4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宜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中竖向受力构件的平面位置相 对应。隔震支座底面宜布置在相同标高位置上,必要时也可布置在不同的标高位置上 5同一房屋选用多种规格的隔震支座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每个隔震支座的承载力 和水平变形能力; 6同一支承处选用多个隔震支座时,隔震支座之间的净距应大于安装和更换所需 的空间尺寸; 7设置在隔震层的抗风装置宜对称、分散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
GB/T 23711.7-2019标准下载5.2.3隔震层的橡胶隔震支座应符合下死
1隔震支座在表5.2.3所列的压应力下的极限水平变位,应大于其有效直径的0.55 倍和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3倍二者的较大值: 2在经历相应设计基准期的耐久试验后,隔震支座刚度、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 期值的±20%;徐变量不超过支座内部橡胶总厚度的5%; 3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表5.2.3的规定
表5.2.3橡胶隔震支座压应力限值
注:1压应力设计值应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组合计算;其中,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 范》GB50009的规定乘以折减系数; 2结构倾覆验算时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效应 组合: 3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橡胶层总厚度之比)小于5时应降低平均压应力限值:小于5不小于4 时降低20%,小于4不小于3时降低40%。 4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丙类建筑的压应力限值为10MPa。
GBT 18779.6-2020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 第6部分:仪器和工件接受拒收的通用判定规则.pdf2.4弹性滑板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竖向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表 2.4所规定限值
表5.2.4弹性滑板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的压应力限值
2橡胶支座部外径不宜小于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