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1T 024-201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

DBJ51T 024-201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
标准编号:DBJ51T 024-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1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61404
免费资源

DBJ51T 024-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J51T 024-201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简介:

DBJ51T 024-201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是中国广东省的一部地方标准,它主要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提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南。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也被称为预制混凝土结构,是一种通过工厂预制混凝土构件,然后在现场进行组装的建筑方式,它结合了工厂生产和现场施工的优点,能有效提高工程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该规程涵盖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构件的选用和设计、连接设计、结构分析与计算、施工与验收等多个方面。它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结构的受力性能、稳定性、抗震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这类结构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

DBJ51T 024-2014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对于规范和推动广东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BJ51T 024-201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执行。

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采取加强 措施。

DB1501T 0012-2020 酒店高处坠落防护指南.pdf7.3.5高层预制剪力墙的水平连接可采用图7.3.5

点构造形式,预制剪力墙在拼接部位宜留深度为30~50mm的 叫槽。“一”字形连接时,现浇段长度不宜小于钢筋搭接锚固 长度的要求;现浇段为“L”形、“T”形、“十”字形时,现浇 段长度不应小于相应墙厚且不小于300mm。

图7.3.5预制墙板水平连接节点构造 预制墙板:2—现浇混凝土:3一纵向钢筋

.3.6高层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连接区域(图7.3.6),水平 分布筋应加密,其最大间距150mm,钢筋最小直径8mm,加 密区域高度不应小于300mm

7.3.6 竖向钢筋连接区域水平角

高层预制剪力墙竖向划分宜按照楼层净高分段;在不 范围内宜配置不小于4中14的纵向钢筋

板厚度范围内宜配置不小于4Φ14的纵向钢筋

设计尚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要求。

按照简支构件进行设计。

9.1.5叠合梁及叠合板应按照实际施工支撑条件进行验算。

9.2.1叠合梁叠合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

9.2.1叠合梁叠合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框架梁采用叠合梁时, 其钢筋配置应符合现浇结构的要求。

9.2.2非框架叠合梁的钢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按照连续构件设计的非框架叠合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 筋应连续。 2按照简支构件设计的非框架叠合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 筋可在梁端锚固。 3非框架叠合梁的箍筋可采用开口箍现场封闭的形式 图9.2.2),开口箍筋与预制梁在工厂一同制作,开口箍上方 采用135°弯钩且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现场采用箍筋帽封闭 开口箍,箍筋帽一侧采用90°弯钩,一侧采用135°弯钩且直段 长度不应小于10d;梁上部纵筋现场安装。

图9.2.2叠合梁钢筋构造

图9.2.2 叠合梁钢筋构造 预制梁;2一预制箍筋;3一上部纵筋;4一箍筋帽

1一预制梁;2一预制箍筋;3一上部纵筋;4一箍

9.2.5非框架叠合梁的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 9.2.6预制叠合梁的预制面以下100mm范围内应设置2根直 径不小于12mm的附加纵筋。

9.2.5非框架叠合梁的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

9.3.1叠合板的跨度不宜大于12m;当跨度大于5m时宜采 用预应力叠合板。

9.3.1叠合板的跨度不宜大于12m;当跨度大于5m时宜采

顶制叠合板「图9.3.2(b)1的形式

(b)整块双向预制叠合板

图9.3.2预制叠合板形式

1一预制叠合板;2一梁或墙;3一板侧分离式拼缝; 4一板端支座:5一板侧支座

9.3.3叠合板中的预制部分应符合下列要

1 厚度不宜小于50mm; 2 在梁或剪力墙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15mm 9.3.4 叠合楼板的现浇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 9.3.5 叠合面的受剪强度应符合下列公式的要求:

式中 V一水平结合面剪力设计值(N); b一叠合面的宽度(mm); ho一一叠合面的有效高度(mm)。 9.3.6 叠合板的叠合面在下列情况宜设置抗剪构造钢筋: 1 当叠合板跨度超过5m时,周边1/4跨范围内; 2 当相邻悬挑板的上部钢筋伸入叠合板时,钢筋锚固范 围内; 3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板。 预埋在预制板内的抗剪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6mm, 中心间距不应大于400mm,伸入现浇层不应小于40mm 9.3.7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锚入支承梁或 墙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及100mm的较大值,且宜伸过支座 中心线(图9.3.7)。 9.3.8单向预制板的板侧支座处,钢筋可不伸出,支座处宜 贴预制板顶面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间距不宜大于400mm,其在现浇混凝土层内锚固长度不 宜小于150mm,在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及100mm的较 大值,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图9.3.8)。

图 9.3.7 板端支座

图9.3.8板侧支座

9.3.9单向预制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拼缝可采用附加钢筋的 形式(图9.3.9),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在接缝处贴预制板顶面设置的垂直于板缝的接缝钢 筋,其在接缝两侧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 2接缝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 400mm

图9.3.9 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 预制板; 3一现浇层内钢筋;4一接缝钢筋

图9.3.9 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

力方向的跨中,如不能避免时,板侧的分布钢筋应伸出板侧 其锚固于现浇混凝土层的长度不小于1a,如图9.3.10所示。

图9.3.10跨中拼缝构造

9.3.11设置在现浇层内的负弯矩钢筋应由叠合受弯构件的 计算确定。在单向预制叠合板中,垂直于板跨度方向的板面负 筋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面负筋的50%。 9.3.12悬臂叠合构件负弯矩钢筋应在现浇层中锚固并应置 于现浇层主要受力钢筋内侧。

9.3.13预应力叠合板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10.1.1本节适用于预制外墙板、预制隔墙板及预制梯段的设计。 10.1.2 在结构分析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计入预制外墙板对结 构刚度的影响。 10.1.3预制外墙板、预制隔墙板的性能除应满足安全性要求 外,尚应满足建筑功能、建筑热工、隔声、防火等要求。 10.1.4预制外墙板、预制隔墙板及预制梯段与主体结构的连 接应满足安全性和使用性要求,并应满足地震作用下的相对位 移要求。 10.1.5预制外墙板、预制隔墙板及预制梯段及连接节点设计 时,其重要性系数%应取不小于1.0,其承载力的抗震调整系 数YRE应取1.0。

10.2.1外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采用上端悬挂下端铰支、 两对边简支或下端固接等方式。 10.2.2 外墙板设计时,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作用的 组合;地震作用的分项系数取1.3。 10.2.3外墙板的地震作用可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地震力应 质沉平而外尚在黑

10.2.4当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外墙板自重产生的地震作用应

10.2.4当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外墙板自重产生的地震作用

Pek≤βeαmaxG

式中 Pek 施加于外墙板重心上的地震作用力标准值: PE 地震作用动力放大系数,可取5.0; αmax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10.2.3采用; G 外墙板的重力荷载标准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

注:7度、8度时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0.30g的地区。

10.3.1隔墙板上下两端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宜采用铰接方式, 并应具有适应结构变形的能力; 10.3.2隔墙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0.3.1隔墙板上下两端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宜采用铰

Pc 10.3.4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时,隔墙板配筋应满足构件 运输、安装的要求。

10.4.1预制梯段宜按照简支构件进行设计,在支撑构件上的 阁置长度不宜小于75mm。梯段的一端应预留可位移空间,并 应有防止位移过大时滑落的构造措施。 10.4.2预制梯段宜配置连续的上部钢筋,最小配筋率为 0.15%。分布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10.4.2预制梯段宜配置连续的上部钢筋,最小配筋率为

的填充宜采用弹性材料或低强度材料。

11.1.1本章适用于预制构件水平连接和竖向连接的设计以 及钢筋浆锚搭接连接的设计。 11.1.2预制构件的水平连接宜采用现浇方式,且预制构件宜 设置键槽。 11.1.3预制构件在竖向连接处应进行粗糙面处理;抗剪粗糙 面的凸凹不应小于6mm。 11.1.4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钢筋的连接采用机械连接、套筒 灌浆连接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 11.1.5预制构件的连接位置宜设置在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

11.2.1满足本规程第7.3节要求的预制剪力墙,构件间水平 连接的抗剪承载力可不验算。 11.2.2预制墙板底面竖向连接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 列公式进行计算:

Vid=0.6fyAs+0.8N

式中 Vjd 竖向连接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fy一一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一垂直于结合面的抗剪钢筋面积;

V 与剪力设计值Vid对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力设计 值,压力时取正,拉力时取负,当轴力大于0.6f.bh 时,取为0.6f.bho。 。3预制剪力墙竖向构件逐根钢筋连接时,预制墙板底面 连接的正截面受弯、受压及受拉承载能力可不验算。

JC∕T 49-2017 工业原料云母11.3钢筋浆锚搭接连摆

11.3.1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宜采用配置约束螺旋箍筋 形式(图11.3.1),且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5mm;预留孔间的净 距不应小于50mm,预留孔距构件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 15mm

图11.3.1 约束浆锚搭接连接

1纵筋;2一约束螺旋箍筋;3孔道内灌浆;4一连接纵筋

11.3.2在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100%搭接连接时,受拉钢 筋的搭接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l一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

一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当充分利用钢筋的 抗压强度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锚固长度的 0.7倍。 一一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按纵向搭接钢筋接头 面积百分率和螺旋箍筋配箍量确定,取值范围 1.0~1.6。 ,3浆锚搭接连接的钢筋宜每根连接,浆锚搭接连接长度

0.7倍。 S一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按纵向搭接钢筋接头 面积白分率和螺旋箍筋配箍量确定,取值范围 1.0~1.6。 11.3.3浆锚搭接连接的钢筋宜每根连接,浆锚搭接连接长度 按较大直径钢筋计算,并不应小于300mm。 11.3.4约束螺旋箍筋的配置应满足表11.3.4的要求JB/T 13801-2020 放映设备电动升降系统.pdf,螺旋箍 筋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50mm。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