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试行.pdf简介:
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试行.pdf部分内容预览:
街区的尺度直接影响慢行交通的便 议中儿区的街区面积以1公项左名为宜,
210x80mm曼哈顿
GBT 5779.3-2000标准下载各街区组团的平均边长比较图(单位:m) 各街区组团的平均面积比较图(单位:ha)
300x240m河西中部典型街区尺
案例:要哈顿和巴塞罗那的街区尺度分析
135x135m巴塞罗那
深例:南京龙江地区街区尺度分析
从南京典型地段的街区尺度比较表可以看出, 普遍偏大,有的甚至达到10公项以上 十世纪下半页以来南京新城城区中的街区尺展
南京河西新城中部地区采用格网式街道。 一厅 面,街道空间尺度大,支路红线宽度24米,道路 空间被机动车所主导:另一方面,较大的街区尺 度加上门禁小区的开发模式,出现了步行出行不 便,失去人行尺度的问题。在河西新城南部地区 的规划建设中,吸取了中部地区的经验教训,划 小街区尺度,鼓励通过建筑限定出街道空间,提 供完整、连续的临街界面
[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2.2协调街道职能和交通等级与沿线土地利用性质和建筑功能业态的关
街道设计应通盘规划,注重街 土地使用功能的协调匹配。如城市设计可 将主街作为社区结构组织的积极要素,串联组织如社区开放空间、主要公共设施等,并综 合考虑主街沿线界面、居住小区门禁的位置等因素,进行适当控制引导。
案例:,《南京市河西南部地区城市设计》中的社 区生活主街规划
案例: 《南京市河西南部地区城市设计》中的社 区生活主街与其沿线用地 2008年展开的《南京市河西南部地区城市设 计》中有意识的鼓励沿街道展开的社区公共生活, 将传统规划中成块状分布的社区中心功能转移 部分沿街设置。每个居住区规划有一条生活主街, 若干条服务性街道。通过主街串联组织起社区中 心、学校、公共绿地等要素,并通过引导沿主街 的公共店铺界面等措施鼓励街道生活的丰富性与 活力。
4.2.3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鼓励沿街紧开发,适当提高开发强度,治
机道交通站点周边宜米用? 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供较密集的慢行网络,鼓励复合的用地功能,鼓励沿街紧凑开发。 支励公共交通出行,可适当降低配建停车位等指标要求。
理想的街道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街道所承载的活动呈现变化,提供多样的街道环 竞选择。鼓励沿生活性街道土地功能混合,形成水平或垂直的变化。鼓励街区内部不同地 快设置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社区服务等不同的使用功能,或将不同功能设置在建筑 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楼层,从而使得社区居民能够在步行便利可达的范围内满足日常生活所 需,提高街道活动强度与步行出行比例。对于大尺度街区和较长的街道,应注意避免长距 离单一不变的界面。
深例:南京市长江路地段街边绿地广场
沿生活性街道宜设置街边绿地广场,间距宜在400米以内。可利用不规则退界形成的街 边口袋公园塑造景观与休憩节点,其规模最小不应小于400平方米,面向街道的面宽不小 于8米。
1.2.6鼓励开放式街区的建设,控制封闭住区的尺度,增加开放界面
闭社区,可通过将部分内部道 方式进行改善
开放街区的关键在于减小封闭住区的规模,同 时提高小区围合界面的开放性,创造有利于步行 的街道空间环境,提高城市活力,街道是开放式 围合街区的核心要素。街区型住区是其中一种常 见的形式,其往往采用建筑密度较高的围合式建 筑形式,建筑沿街坊四周的街道布局,形成连续 街道界面,并利用首层设置商业、公共服务等公 共业态。机动车通行不再是街区型住区之间的街 道的主要职能。除了服务沿线地块的机动车到发、 落客、临时停靠以及慢行交通外,商业、休闲、 公共交往等各类沿街活动成为街道更加重要的职 。同时,沿街建筑功能业态的高度复合也有助 于形成更有效率的日常生活与更有活力的邻里务
土 一些人流量较大的街道上, 多层住宅的底层 注往被居民自发改造为小商铺,,并形成连续的面 向街道的界面。在这里,密集的街道网络提供了 较多的临街面,功能的高度复合使居民们在有限 的步行距离内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因此, 新城相比, 南京老城生活往往更加便利。同时, 在一些新住区的开发建设中,开发商们也开始尝 试这种模式,沿街部分设置连续的商业用房,而 非封闭或者栏杆界面,受到居民的认可。
医城中居民自发改造而成的沿街商业用房
案例: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巷分布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风貌区
.2.7对城市 音的历史文伴 打文与历史
区历史特征的街道氛围,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 控制范围内进行的建设活动应与风貌保护要求相协调,同时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激发街区与街道活力。
《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中的历史街巷分布图
1.2.8尊重保护重要历史街道的物质空间形态及景观氛围,添加新的要素 时应符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
1.2.8尊重保护重要历史街道的物质空间形态及景观氛围,添加新的要素
为尊重和保护重要历史街道的物质空间形态及景观氛围,不得擅自改变街道空间格局和 历史建筑原有的立面、色彩;除确需建造的建筑附属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 对现有建筑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历史文化风貌;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 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 重要历史街道沿线的新建建筑应采用与历史建筑的建造方式相协调的方式,延续空间界 面特征。以贴线建造为主的段落,新建建筑应与历史建筑保持平齐,无特殊理由不得退界 建造。可通过底层收进和骑楼等方式提供人流集散空间。采用独立建造方式的路段,新建 建筑应遵守相应退界要求。贴线建造和独立建造混合程度较高的路段,新建建筑应根据相 邻建筑情况选择是否贴线建造。
5.0一般原则 5.1 街道断面 5.2路段设计 5.3交叉口设计 5.4 交通稳静设计 .5 建筑前区和界面
3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街道是城市中最普遍存在、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的日 常出行和各类相关活动,街道空间环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不同方式出行 活动的感受和体验。平衡交通和沿街活动的需求、塑造适宜步行和骑行的 街道空间环境是街道空间设计的关键。
街道设计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工作,在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街道的定位,明确街道的 交通和沿街活动需求。针对不同类型街道的交通与非交通性活动特征,面向所有街道的使 用者,兼顾慢行交通、机动交通、静态交通和交往交流、商业活动、休闲游憩等沿街活动 等多方面需求,合理进行街道空间分配和街道设施统筹设置。通过确定街道定位,在有限 的街道空间内,明确交通和沿街活动的空间分配和设施配置的优先级。同一条街道的不同 街段可以结合周边环境形成不同的定位,相应形成不同的断面设计。新建地区可通过对街 区内的街道进行统筹与职能分工,形成较为明确的街道定位;更新地区应结合更新评估和 地区发展规划对街道进行定位,发掘街道潜力,激发街道活力,
有限的情况下,应合理控制机动车道规模,增加慢行空间。道路空间的分配,应优先保障 绿色交通空间与相关设施需求,将步行通行排在首位,其次是非机动车交通,再次是公共 交通,最后考虑机动车通行。建成地区城市道路慢行空间不足时,可通过优化交通组织、 缩减车道数量和宽度等方式增加慢行空间;新建地区可结合路网规划,合理组织交通,通 过缩减车道宽度、设置单向交通等提升街道人性化水平
街道空回应集约设计, 自的。鼓励机动车流量教的社文道路采用机非混行车道,集约利用空和控制车辆送 爱。机非混行车道应米 协调步行、小汽车 、人流量较大的街道,可在白天或 流量较大的时间段禁止机动车通行。 利用深夜和凌晨等车流量较小的时间组织货运交通DB34/T 2873-2017标准下载, 其他时间禁止大型货车进入城区,避免对城市交通和沿街活动的王扰。
街道设计应尊重所在城市地段的环境特征、功能定位、自然赋和人文特征,延续文脉, 展示城市形象与地段特征。应重视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窗口的作用,强化对于入城要道、城 市和片区中心区主要街道、沿山和滨水景观休闲街道、历史文化特色街道的整体风貌的管控 重点加强景观门户节点的塑造。居住社区的主要街道应注重引入个性化设计元素,形成社 区特色,强化社区认同感。鼓励对沿线建筑的设计引导,通过建筑采用相似的高度和退界, 以及相同的布局方式,形成连续的街道界面,强化沿街建筑的整体识别性,或采用相似的 建筑风格与色彩,强化街道的整体特征。
5.1.1与密路网相配合,适当减小道路红线宽度,缩减不同交通等级道路
与小街区、密路网相匹配的是较小的道路等级差异和较窄的街道宽度。应根据街道属性 合理设置机动车道数量和宽度,鼓励协调交通、景观与活动需求,缩窄红线宽度。红线宽 度小于12的服务性支路可不种植行道树,生活性支路可适当减小绿带宽度,利于行人通行 和过街。
.1.2街道断面设计应在明确交通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统筹协调车行和
街道设计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工作,在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街道的定位,明确街道的 交通和沿街活动需求。针对不同类型街道的交通与非交通性活动特征,面向所有街道的使 用者,兼顾慢行交通、机动交通、静态交通和交往交流、商业活动、休闲游憩等沿街活动 等多方面需求,因地制宜进行街道空间分配。在街道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步 行和非机动车行的需求,改造时不应拓宽机动车道而压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空间。 对于现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空间不足的街道,鼓励通过削减机动车路内停车位、缩减机动 车道宽度、设置单向交通等措施,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通行需求。
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三层别墅5.1.3街道断面应统筹安排道路红线内空间和道路红线外的路侧绿化、建
进行设计,不应局限于街道红线范围。设计应充分考虑沿街建筑界面效果和行道树对街道 空间的景观效果
5.1.4街道断面设计应合理控制界面宽度,强化道路空间感,集约利用土 地和空间。 街道断面设计应合理设置道路红线宽度和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形成 宜人的尺度和空间感受。支路的街道界面宽度一般不宜大于30米;次干路的街道界面宽度 宜控制在40米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