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简介: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中国绿色建筑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该标准于2006年制定,全称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工作,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该标准主要对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行规定,包括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废弃物管理、水资源利用、能源效率、室内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和评价方法。它涵盖了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过程,旨在促进和提高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实施该标准,绿色建筑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可以了解和掌握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指导,确保工程项目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5.2.6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5.2.7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 中
5.2.9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
5.2.10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 荷。 5.2.11 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 施。 5.2.12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 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 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
5.2.15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 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JIS A0015-1976 住宅管道系统的模数组合尺寸5.2.16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 的80%。
5.2.17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
5.2.18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
5.2.19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3.1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 用各种水资源。
5.3.2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建筑内卫生器具合理选用节水器具。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 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3.3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5.3.6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畜、处埋及利用方
,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
5.3.10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
5.3.12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
2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40%, 建筑不低于25%。
5.4.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 GB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 5.4.2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5.4.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
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
5.4.3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
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 用。
5.4.7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急
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 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5.4.10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
.11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 .12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4.12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5.5.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参 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 设计计算要求。
5.5.2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无结露、发霉现象。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中的有关规定。
筑隔声设计规范》GB118中室内充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 ;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商 店)、书店卫生标准》GB9670的相关要求。
5.5.7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5.5.8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未端。 5.5.9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的一级要求。 5.5.10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 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5.5.11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 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 求。 5.5.12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5.5.12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
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 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5.5.14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
5.5.15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
5.6.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
6.1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
.2 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 5.3 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
0.2 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
5.6.3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
5.6.4建筑施工兼顾土方平衡和施工道路等设施在运营 的使用
JDL9Z1 规定进们定期检登和消洗 5.6.8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 5.6.9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 系统高效运营。 ±
5.6.8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
.11具有并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 高经济效益挂钩,
5.6.1I其有开实施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挂钩,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产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GB∕T 6424-2021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23 基本规定 25 3.1基本要求 25 3.2评价与等级划分 ........ 25 住宅建筑· 27 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7 4.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4 4.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1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8 4. 5 室内环境质量 53 4.6 运营管理 57 5 公共建筑 61 5.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61 5.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66 5.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3 5.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80 5.5 室内环境质量 84 5. 6 运营管理 90
1.0.4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 与社会习俗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评价绿色建筑时,应注重地域 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 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 1.0.5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是参与绿色建筑评价 的前提条件。本标准未全部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功能和性能 要求,而是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节 能、节地、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等方面。因此建筑的基本要 求,如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等要求不列人本标准。发展绿色建 筑,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全 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注重经济 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核算效益和成本,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 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1.2本标准适用于对既有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
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的评价。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和 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的评价,应在交付 业主使用一年后进行。
3.1.3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
建筑,而单项技术的过度采用蛋可提高桌一方面的性能,但很可 能造成新的浪费,为此,需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 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等因素, 比较、确定最优的技术、材料和设备。 3.1.4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 过程控制。各责任方应按本标准评价指标的要求,制定目标、明 确责任、进行过程控制,并最终形成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 段的过程控制报告。申请评价方应按绿色建筑评价机构的要求, 提交评价所需的过程控制基础资料。绿色建筑评价机构对基础资 料进行分析《电厂标识系统编码标准 GB/T 50549-2010》,并结合项目现场勘察情况,提出评价报告,
过程控制。各责任方应按本标准评价指标的要求,制定目标 确责任、进行过程控制,并最终形成规划、设计、施工与站 段的过程控制报告。申请评价方应按绿色建筑评价机构的 提交评价所需的过程控制基础资料。绿色建筑评价机构对基 料进行分析,并结合项目现场勘察情况,提出评价报告
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 完整的表述,它可用于评价已建成的建筑物与按定义的绿色建筑 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借鉴国际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经验,针 对我国的地域、经济、社会情况,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与保护环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