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1874-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

DB34 T 1874-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1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519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 T 1874-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简介:

"DB34/T 1874-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是安徽省地方标准,全称为《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发布于2021年。该标准主要针对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计进行规定,它详细规定了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对于这类住宅的结构安全、耐久性、环境友好性、经济性以及施工便利性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安全性:确保住宅结构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如地震、风荷载等。 2. 结构设计:对住宅的框架、墙体、楼板等主要结构部分的尺寸、材料、连接方式等提出设计要求。 3. 施工与安装:规定了预制构件的制作、运输、安装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 4. 节能环保:强调绿色建筑理念,如节能设计、材料选择、废弃物处理等。 5. 使用性能:对住宅的隔声、保温、防水、抗震等性能有具体规定。

该标准的发布旨在推动安徽省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健康发展,提高住宅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

DB34 T 1874-2021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8度时宜分别降低20m。 注:1短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 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 2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是指,在规定的水平地震 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小于结构底部总 地震倾覆力矩的30%的剪力墙结构。 5.6.4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中的由梯共筒宜采用现浇湿凝士结构

1外叶墙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且外叶墙板应与内叶墙 板可靠连接; 2夹心外墙板的夹层厚度不宜大于120mm: 3 当作为承重墙时,内叶墙板应按剪力墙进行设计。 5.6.6楼面梁不宜与预制剪力墙在剪力墙平面外单侧连接 当楼面梁与剪力墙在平面外单侧连接时,宜采用铰接

5.7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

5.7.1本节适用于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的多层装配式墙板住 宅结构设计,本节未作规定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式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I1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51231的有关规定。 5.7.2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最大适用层数和最大适用高度 应符合表5.7.2的规定

CJ∕T 496-2016 垃圾专用集装箱5.7.2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最大适用层数和最大适用高度 应符合表5. 7. 2 的规定。

表5.7.2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最大适用层数 和最大适用高度

5.7.3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5.7.3的数 值。

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5.7.4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抗震等级在设防烈度为8度时取三级,设防烈度 6、7度时取四级; 2 预制墙板厚度不宜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25; 3预制墙板的轴压比,三级时不应大于0.15,四级时不应大 于0.2:轴压比计算时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超过C40,按C40计算

5.7.5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采用弹性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应按结构实际情况 建立分析;在计算中应考虑接缝连接方式的影响; 2采用水平锚环灌浆连接墙体可作为整体构件考虑,结 构刚度宜乘以0.85~0.95的折减系数; 3墙肢底部的水平接缝可按照整体式接缝进行设计,并 取墙肢底部的剪力进行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验算; 4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 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1200

5.8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5.8.1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式混 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及安徽省地方标准《叠合板式 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DB34/T810等有关规定。 5.8.2丙类建筑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表 5.8.2的规定。乙类建筑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 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抗震等级

5.8.3叠合板式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5.8.3的限

5.8.3叠合板式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5.8.3的限 值。

表5.8.3叠合板式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

注:1墙肢轴压比是指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墙肢承受的轴压力设计 值与墙肢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 之比值; 2当预制墙板的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取两者 强度的较小值

5.8.4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宽比宜符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5.8.5双面叠合墙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两侧预制墙板 厚度不宜小于50mm:后浇混凝十厚度不宜小干100mm。单面 叠合墙板的内、外叶预制墙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后浇混凝土 享度不宜小于150mm,保温层厚度应由节能计算确定。双面叠 合墙板的两侧预制墙板和单面叠合墙板内叶板的内表面应设 置粗糙面,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宜小于4mm。

6.1.1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节能设计应符合国家及安徽省现行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6.1.2建筑外围护墙体应减少部品部件种类,并应满足生产、 运输和安装的要求。 6.1.3外墙应采用集成技术,并宜选用预制外墙。 6.1.4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外墙的材料应满足住宅建筑规定的 耐久性能和结构性能的要求

6.2外墙、屋盖和门窗

6.2.1钢筋混凝土预制外墙的构造设计应综合考生产施工 条件。接缝及门窗洞口等部位的构造节点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的相关规定。 6.2.2外墙使用保温装饰板时,应满足《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 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34/T5080的规定。 6.2.3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时,其穿透保温材料的连 接件应有防止形成热桥的措施。 6.2.4外墙板的接缝等防水薄弱部位,应采用材料防水、构造 防水和结构防水相结合的做法

省地方标准《民用建筑外门窗工程技术标准》DB34/T1589的 要求,

7.1.2建筑部件与配管连接、配管与主管道连接及部品间连 接应采用标准接口。设备及其管线敷设在预制构件上的套管, 孔洞,坑槽应不影响预制构件受力性能及安全性。不得在安装 完成的预制构件上剔凿沟槽、打孔开洞

7.1.3建筑设备及管线需要与预制构件连接时,宜采用预留 理件的安装方式,当采用其他安装固定法时,不得影响构件完 整性及结构安全

7.1.3建筑设备及管线需要与预制构件连接时,宜采用预留

7.1.4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备及管线宜在架空层和吊顶内 设置。公共管线、计量仪表、电表箱、配电箱、智能化配线箱等, 应统一集中设置在公共区域,

7.1.4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备及管线宜在架空层和吊顶内

7.1.5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备及管线穿越楼板和墙体时,

7.1.6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备及管线的抗震设计,应符合

7.1.7设备和管线系统的集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模块化的产品进行系统集成设计,提高系统的 性能和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 2设备和管线系统的使用终端应准确定位; 3公用设备和管线十线应布置在公共区域,宜采用模块 化设计方式,预留扩展的条件;公共干线与套内支线的连接部

位宜在公共区域,方便维护更新; 4给排水、电气、采暖、燃气等设备管线宜采用管线分离 的方式,管线平面布置避免交叉;设备、仪表及管线较多的部 位,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

7.2.1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 及其他相关国家规范、规定

7.2.2装配式混凝土任宅给水排才

1共用给水立管应设在公共的管道并内,暗敷给水管应 敷设于吊顶及架空层内,给水立管与部品水平管道的接口宜设 置内螺纹活接连接; 2当设置分水器与部品连接时,给水分水器应设在架空 地板、吊顶等便于维修管理的地方,分水器与卫生器具的连接 采用一对一连接,中间不得有连接配件; 3户内各卫生洁具、用水设备给水点位高度宜分低、中、 高区统一尺寸。

7.2.4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与建筑进行一体

7.2.5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卫生间排水系统宜采用不降板同层

排水,当采用沉箱式同层排水时,宜设积水排出措施。

7.3供暖、通风、空调设计

7.3.1装配式混凝土住宅供暖通风空调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 的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 有关规定。

离,管线宜敷设在吊顶或架空层内,应设置检修口,方便检修与 更换。 7.3.3当墙板或楼板安装供暖与空调设备时,其连接处应采 取加强措施,

7.3.4供暖系统共用管道与控制阀门部件应设置在住宅套外 共用空间内。

7.3.4供暖系统共用管道与控制阀门部件应设置在住宅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采用散热器供暖时,安装散热器的墙板构 件应采取加强措施

7.3.6当采用集成卫生间或同层排水架空地板时,不宜采用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7.3.7厨房、卫生间宜设置排油烟、排风管道,管道宜竖向设 置,集中排至屋面

7.3.8住宅分体空调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预留标准化空调室外机位: 2 外机位应通风散热良好;安装维修方便: 3 墙体应预留冷媒管套管;凝结水应有组织集中排放

7.4电气和智能化设计

7.4.1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电气和智能化管线及设备的设计应 满足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施工安装及使用维护的要求。 7.4.2配电箱、智能化配线箱不宜安装在预制构件上,不应在 预制构件受力部位和节点连接区域设置孔洞及接线盒。 7.4.3户内各用电设备插座安装高度宜结合室内家具布置确 定

7.4.1装配式混凝土任宅电气和智能化管线及设备的设计应

7.4.4电气及智能化管线与预制构件的关系应满足以下要

1凡在预制墙体上设置的终端配电箱、开关、插座及其必 要的接线盒,连接管等及相关孔洞均应进行预理、预留CCGF 305.3-2008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并应采 取有效措施,满足隔声、防火要求;

1宜利用现浇立柱及剪力墙内的钢筋作为防雷号厂下线:; 2建筑外墙上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需要与防雷装置连接 时,应与相关预制构件内部的金属件连接成电气通路; 3设置等电位连接的场所,各构件内的钢筋应做可靠的 电气连接,并与等电位连接箱连通

8.1.2住宅内装与管线设计应与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紧密联 系,各种预埋件、连接件、接口设计应准确到位。 8.1.3住宅宜在内装设计阶段对部品进行统一编号,在生产、 安装阶段按编号实施。 8.1.4住宅内装设计宜采用内装与主体结构、设备管线分离 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内装部品的连接、检修更换、物权归属和设 备及管线使用年限的要求

系,各种预埋件、连接件、接口设计应准确到位。

8.1.4住宅内装设计宜采用内装与主体结构、设备管线分离

《电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GB50814-2013》.1.5内装系统的集成设计应符合下

1内装设计宜采用内装、设备管线与结构分离的装配式 装修方式; 2宜采用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整体收纳等进行装修; 3 内装设计宜采用饰面与基材一体化的墙面、地面材料

8.2.1装配式隔墙、吊顶和楼地面部品设计应符合抗震、防 火、防水、防潮、隔声和保温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满 足生产、运输和安装等要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