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pdf简介:
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pdf部分内容预览:
(4)有景观水体的公园绿地应优先考虑利用雨水作为景观补水 和绿化用水,并进行水量平衡核算,合理确定景观水体规模。 (5)对已建成的公园实施改造时,湿地公园、有景观水体的公 园应改造为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多功能调蓄公园,其他公园绿 地宜根据地形地貌、面积、空间布局等具体条件进行合理改造。 (6)海绵型绿地中湿塘、雨水湿地等大型雨水调蓄设施必须设 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能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 发生。
6.3.4其他公共绿地
(1)道路红线以外相邻的公共绿地:当公共绿地设计标高低于 人行道时,应根据道路坡向将红线内人行道、红线外绿地径流汇入绿 地中进行滞留与净化,宜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花园等设施,控 制径流污染;当公共绿地设计标高高于人行道时,宜在绿地内设置蓄 渗模块,收集、调蓄人行道和绿地径流。 (2)城市道路防护绿地,生态隔离带及城市高压走廊带等防护 绿地应根据空间条件设置适合规模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T∕CCIAT 0013-2019 钢结构模块建筑施工技术标准,设施规模应 满足消纳自身及相邻区域的雨水径流。 (3)山体绿地或需堆砌地形的绿地,结合径流控制指标设置地 形坡度,坡度较大的绿地建议采用阶梯式、微地形等方式,增强对雨 水径流的消纳能力。
、1)城市水系海绵性设计对象包括城市江河、湖泊、港渠 (2)城市水系海绵性设计内容包括水系调蓄调控、滨湖带、生 态岸线、排口设置等。 (3)城市水系海绵性设计应在城市水系和防洪规划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城市水系的历史变迁,梳理水系和排水系统的关系,保证 水系的完整性,尽量保留天然排水通道,合理清淤拓展河道深度,保 持河道的生态性,划定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等水系保护范围,合 理设置排口,研究上游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和下游水系的衔接关系,明 确水系及周边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与相关专项规划统筹协调 项目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 (4)昆明城市水系海绵性设计应结合昆明高原湖滨城市特点, 将滇池治理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机地相结合
城市水系海绵性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 (1)资料收集。收集水文条件、水质等级、水系连通状况、水 系利用状况、岸线与滨水带状况等资料; (2)流域分析。在流域洪水风险分析、水量平衡分析、纳污能 力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城市水系海绵性分析:
(3)总体布局。确定平面总体布局、重点分析水域与绿化、道 路、厂场、建筑物等其它配套要素的竖向关系; (4)工程规模。根据调蓄、排水、生态、景观、航道、雨水利 用等功能需求,确定工程规模、重点论证调蓄量、生态流速、污染削 减量等; (5)方案设计及选择。进行湖港岸线设计、排口设计、水质净 化设计、以及滨水带的绿化景观设计、临水建筑物设计等,应在设计 过程中优先选用具有生态性、海绵性的措施; (6)目标核算及方案调整。对设计方案进行海绵性指标核算, 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方案调整。
6.4.3水系调蓄设计
确定湖泊最高控制水位。 3)超标调蓄水位:按照《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规划 自标及《昆明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修编)核算水系内水位过程 确定湖泊超标调蓄水位。 (3)城市河道新、改建过程中需进行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水面线 计算,需论证跨河构筑物(桥梁、过街涵等)建设对河道功能的影响 设计中需复核最小生态控制宽度、河道阻水比率、雍水测算等参数
6.4.4滨水带低影响设计
(1)滨水带绿地空间宜选择湿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措 施进行雨水调蓄、削减径流及控制污染负荷。 (2)滨水带步行道与慢行道应满足透水要求;滨湖带内的管理 建筑物应符合绿色建筑要求。
6.4.5驳岸低影响设计
(1)江河、湖泊、港渠的岸线平面曲线应具有自然性与生态性。 (2)城市江河宜选用安全性和稳定性高的护岸形式,如植生型 彻石护岸、植生型混凝土砌块护岸等,对于流速较缓的河段可选用自 然驳岸。 (3)城市湖泊、港渠设计流速小于3m/s,岸坡高度小于3m的 罩坡,应采用生态型护岸形式或天然材料护岸形式,如三维植被网植 草护坡、土工织物草玻护坡、石笼护岸、木桩护岸、乱石缓坡护岸
6.4.6排口低影响设计
(1)城市水系禁止新增污水排口,新增雨水排口应建设面源污 染控制措施,并进行水质监测,确保不超过受纳水体水质管理目标。 (2)城市水系排口应采用生态排口,包括一体式生态排口、漫 流生态排口等。 (3)河道、湖泊现有合流、混流排口整治设计中,应结合汇水 范围内的源头海绵性改造措施,设置初期雨水处理设施、截污管涵等 工程措施进行末端污染控制
海绵设施与植物相结合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 园、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嵌草砖、雨水湿地、雨水塘和多功能调 蓄设施等。植物作为这些设施的主要构成要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1)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吸收净化雨水径流中携带 的污染物,保护水环境;2)植物茎叶根系滞留和渗透雨水,减少雨 水径流量,减缓流速;3)植物根系吸收渗透到土壤中的雨水,并通 过茎叶的蒸腾作用向大气中释放;4)植物根系固定土壤,防止土壤 侵蚀;5)植物是重要的景观元素,使设施充满生机和美感,具有显 著的环境教育功能;6)植物改善空气质量,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微 气候,提高生物多样性。 合适的植物配置是海绵措施能够长期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关键,而 海绵措施中植物的选择方法有别于一般的园林绿地,除了考虑景观功 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植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以及在雨水设施中 的特殊功能,因此植物选择与设计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可持续的植物君 落,符合生态和审美的双重要求。尽管不同雨水设施的结构各不相同 但是在植物的选择方面有一些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1)优先选 择适应场地环境的乡土植物,确保各植物物种之间不存在负面影响 2)选择对径流污染净化能力强的植物;3)选择耐污染耐城市环境抗 性强的植物;4)优先选择多年生植物,以减少维护费用;5)不同物 48
种搭配选择,提高群落稳定性、美学及生态价值。在这些基本原则的 基础上,不同雨水设施的结构功能适用条件有所差异,对植物的要求 也各不相同。 以下针对主要的雨水设施类型,列举一些适宜昆明地区的植物种 类。
6.5.2植物配置类型
DBJ61/T 73-2013标准下载各类海绵设施植物配置推荐类型见下表
7.1.1海绵设施的建设施工应纳入建设项目施工招标内同时招标, 按照建设项目施工合同进行监理、验收。海绵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 7.1.2相关部门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 工验收备案等各环节,加强对海绵设施建设和相关指标落实情况的管 理。 7.1.3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规模、竖向、平面布局等应严格按照 规划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控制。 7.1.4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应按相应的施工技术 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执行。 7.1.5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所用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 备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按相关规定进行进场验收。 7.1.6施工现场应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场地及其 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环。防渗、水土保持、土壤介质回填等分项工程 的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7.1.7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 7.1.8其他规定 (1)海绵工程施工时,必须了解场地的地上地下障碍物、管网、 地形地貌、土质、控制桩点设置、红线范围、周边情况及现场水源,
水质、电源、交通情况。 (2)海绵工程蓄水设施在施工前,应充分考虑工程区域地下水 立,应在储存构筑物设计及施工过程中采取抗浮措施。 (3)海绵型绿地建设施工时,应了解自然沉降和水压情况,适 当预留出沉降深度。设施周围边界处理上应注意进水口高程、进水口 道路立缘石开口宽度、植物种类和种植密度等问题。海绵型绿地实施 土壤改良过程中,应在保证土壤肥力的基础上,提高土壤的渗透性
7.2.1应以国家及地方现行的相关验收规范和标准、设计文件、 施工合同等作为验收的依据和标准,对具备验收条件的海绵城市建设 工程进行验收。有条件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验收宜在整个工 程经过一个雨季运行检验后进行。 7.2.2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工程应由《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 理办法》中规定的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应严格按照 相关施工验收规范及通过审查的《海绵城市设施专项设计方案》进行 7.2.3位于蓄滞洪区的河道、湖泊、滨水低洼地区海绵性建设及 验收,应满足《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中相关要求。 7.2.4海绵城市建设所选用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 等产品,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按相关规定进行进场验收
8.1.1建立健全海绵设施的维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专职 管理维护人员和监测设施,工程运行的管理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后上 岗。在雨李来临前对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进行清洁和保养,并在雨李 定期对工程各部分的运行状态进行观测检查。 8.1.2公共项目的海绵设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其他海绵设施,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 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 8.1.3试运行期间应监测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在收集水量、外排水 量、排水峰值流量、增渗水量、回用水量等方面的数据,以及处理前 后雨水的水质情况,并形成试运行管理报告。 8.1.4海绵设施的维护管理部门应做好雨李来临前和雨李期间的 设施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行;并对设施的运行效 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设施功能正常发挥。 8.1.5应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2017年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真题及答案(名师解析版),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低影 向开发、绿色建筑、城市节水、水生态修复、内涝防治等工作中雨水 控制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海绵设施的建设、运行 和维护。 8.16应建立海绵城市设施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库,通过数字化信
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和维护管理,并为海绵城市设施建 设与运行提供科学支撑。
8.2.1透水铺装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