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4/T 2267-2021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指南.pdf简介:
DB14/T 2267-2021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指南》是一个地方标准,具体来说,它是针对中国某个地区(DB14代表北京市地方标准)制定的一份技术指南。这份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产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的详细操作方法和建议。循环化改造通常是指在工业生产中,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废弃物减量和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实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影响,提高资源效率。这份指南可能包括改造目标设定、技术路径选择、实施步骤、评估与监控等内容,以帮助产业园区进行科学、系统的循环化改造。
DB14/T 2267-2021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指南.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大学、山西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芳琴、栾速建、折发斌、段立柱、白军伟、朱玥、肖立群、赵晓丽、冯卉 董全亲、焦文婷、薛芳斌、瓮泽勇、王晋华
5. 2. 5 支撑项目
5.2.5.1项目选择条件
5. 2. 5. 2 项目内容
针对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任务JC∕T 1086-2008 水泥氯离子扩散系数检验方法,提出拟建设重点支撑项目: a)关键补链项目:包括物料闭路循环利用、副产物交换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循环利 用项目; b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产业园区内污染集中防治设施建设及改造升级、中水回用、能 量梯级利用、综合管廊、集中供热供气供物料、道路建设等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 C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包括废弃物交换平台、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器、循环经济统计 信息化及监测体系建设、能源资源环境管理平台、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中心等。
T914/TI!FORMTEXT92267I—FORMT
制定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实施; b) 制定循环化改造工作管理办法、管理者评价考核办法并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协调配置发展循环化改造所需的资源,如人力、技术、基础设施和所需的资金等; d)监督管理循环化改造过程,建立循环化改造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产业园区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和政策,按照权限制定支持循环化改造的政策、规定和标准, 包括但不限于: 研究制定与国家产业政策、循环化改造支持政策相关的配套政策; D 制定并推行与资源型产品相关的价格与收费政策; C) 制定并实行与国家和地方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相配套的财政补贴政策; d) 鼓励采用PPP、BOT等模式或利用绿色债券等投融资方式; 必要时,可设立循环化改造专项资金。
e 必要时,可设立循环化改造专项资金。 6.3制度与风险管控 6.3.1 优化制度设计 产业园区应结合国家、行业、地方的产业政策、标准、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源双控等要求,但不限 于如下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a) 明确入区企业优先准入条件(包括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 b) 推行循环经济标准化,贯标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标准; C 如必要,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率,对煤研石、粉煤灰、脱硫石、赤泥、尾矿等 规定明确的循环利用率指标: d 如可行,制定粉煤灰、脱硫石膏、赤泥等废物堆置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管理要求。 6.3.2 强化风险管控 产业园区应面对循环化改造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产业链的稳定性、资金投入的持续性等的利益冲突 和矛盾各方,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保障循环化改造顺利实施,包括但不限于: a.) 建立循环化改造联席会议制度,增进产业园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研究议定循环经济的政 策措施,协调解决循环化改造中的重大问题; b) 组织产学研合作,突破循环化改造的瓶颈和共性关键技术,提高产业链技术和产品应对市场 的能力
6.3.1优化制度设计
6.3.2强化风险管控
产业园区应面对循环化改造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产业链的稳定性、资金投入的持续性等的利益冲突 和矛盾各方,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保障循环化改造顺利实施,包括但不限于: a 建立循环化改造联席会议制度,增进产业园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研究议定循环经济的政 策措施,协调解决循环化改造中的重大问题: b 组织产学研合作,突破循环化改造的瓶颈和共性关键技术,提高产业链技术和产品应对市场 的能力; c 建立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统计制度,明确数据来源、提交方式和指标的核算评价方法,公布评 价结果。
产业园区应围绕循环化改造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要求,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包括但不限于: a)确定实施循环化改造目标和重点任务的机构和职责; b)识别循环化改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确具体措施、时序和时间表; c)规定检查、考核的程序和办法: d)必要时,对实施方案做出补充和调整。
针对企业、产业链、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等改造主体,以物质、水、能三大核心要素 基础,明确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路线。(见附录B)
以建设绿色企业为目标,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化工艺优化组合,提高企业内部资源利用率,包 活但不限于: a) 企业应按照DB14/T618的要求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b 企业应淘汰和限制落后的技术、工艺、装备、材料和产品,鼓励生产绿色产品; C 围绕工艺流程上关键物质、水和能源,引进更符合环保节能的新工艺代替旧工艺; d 对企业自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进行延伸加工,或利用企业基础性原料及输出 产品拓展多条深加工链条; e 核心企业可通过上下游组合,建立协作配套的企业集群,不断加深和完善循环型产业链
7.2. 4 基础设施
7.2.4.1新型基础设施
产业园区应加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 独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支撑循环化改造。包括但不限于: a)升级网络基础设施,部署5G网络,建设新一代智能化光传输网络: b 升级融合基础设施,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安防系统等技术在智慧园区 智慧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C 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科教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和综合性科学中心 建设; d)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7.2.4.2基础设施生态化设计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应按照全生命周期进行生态设计,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共享集成和绿色 七, 包括但不限于: a)参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定、标准,发挥建筑、道路、陆地、水系等生态基础设施对雨水 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14/T1!FORMTEXT 922671—!FORMTEXT
参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相关规定、标准,高质量布局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按照产业园区边界、功能分区和区外生态红线、城市红线等相关条件,合理选址基础设施建 设项目,实施系统生态化建设,制止有损生态功能和产业定位的活动; d)优化建设空间,优先发展减污与循环利用高度融合的基础设施项目。
7.2.4.3水资源代谢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遣
级利用、循环利用及再生利用,包括但不限于: a)产业园区要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开展节水评价; b 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利用系统,区内中水利用率应该达到30%以上; c 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将雨水收集进行过滤和沉淀,实现雨水资源再生利用; 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建、增容和深度处理工程,进行处理水质提标改造及回用; e 加强中水回用,建设集中的中水回用管网; 鼓励达标中水用王区内生太循环及河道湿地生太补水
7.2.4.4能源梯级利用设施及改
7.2.4.5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及改造
7.2.5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应用大数据,促进“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企业、产业与园区之间的信息流 动和集成应用平台,促进产业链企业之间信息充分交流和产业链、公共基础设施良好运行,包括但不限 于: a 构建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以及园区与外部在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废弃 物交易交换的交流平台; 建立产业园区内物质流、能源平衡以及水、大气、固体废物排放的数据监测网络和动态响应 平台; C 搭建以主导产品为链核的循环产业链条决策服务平台,指导产业园区内企业对标管理、产业 共生、建链补链等活动; d 实现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改造实施一一效果评估一一管 管理决策”等全过程形象化、图形化,
7.3.1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
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循环经济科技成果有效转化《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 GB/T30686-2014》,提升循环化改造的能力和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a)开发节水、雨水收集和再生利用、中水回用等技术; b)开发副产气体、余热余压、低热值煤气等二次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c)重点开发大宗固体废物利用的产业化技术及市场需求的高端化技术; d)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功能算法,优化“互联网+循环化改造”体系。
7.3. 2 管理措施
推进循环化改造合规性制度建设,创新各循环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包括但不限于: 组织开展环保管家、质量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生态园区创建 卓越绩效评价、循环经济评价等活动; b 开展绿色招商评价,按规划环评、区域能评规范循环化改造企业和入园项目; 制定循环化改造企业在生产绩效、循环生产上的奖励和优先资源配置的政策; d 建立产业园区废物管理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及循环利用等合规要求和鼓励政策,建立公 众参与和循环产业审计考核制度; e营造循环经济文化氛围人
产业园区应对循环化改造的实施和运行进行检查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 a)对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改造目标、重点任务、实施与运行的效果进行检查和监测: b)对重点企业、基础设施等改造主体进行监测、评价和考核; c)对循环化改造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对管理过程和运行绩效进行评价
产业园区应搜集来自检查信息和监测统计以及其他有关来源数据并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 利用有效的分析方法和适宜的统计技术,分析获得数据; D 对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政策调整的要求,深化循环化改造的任务和优化目标; C 针对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实施运行情况,分析循环化改造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d)参照同类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发展情况,分析和挖掘循环化改造的潜力和机会。
DB!FORMTEXT914/T1!FORMTEXT922671—!FORMTEXT92021+ 产业园区应针对循环化改造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利用分析体系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确定调整改进 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 结合国家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对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进 行调整完善; b 结合循环化改造的绩效水平和技术创新,对循环化改造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进行改进 完善; c)结合循环化改造的发展特征和变化,对循环化改造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 d)对调整改进后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DL∕T 5241-2010 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优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