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201-2020 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pdf

DBJ/T 15-201-2020 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pdf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876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J/T 15-201-2020 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pdf简介:

"DBJ/T 15-201-2020 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 是广东省出台的一项地方标准,全称为《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该规范主要针对广东省的建筑设计活动,提供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的指导原则和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建筑。

"DBJ"是"地市级建设标准"的缩写,意味着这是广东省内具有强制性的标准,对建筑行业的设计和实践具有约束力。2020年的版本更新,可能包括了最新的环保理念和技术要求,比如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废物减少、环保材料使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推动广东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建筑目标。

该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广东省的建筑行业向更加环保、节能、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是对建筑行业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指导文件。

DBJ/T 15-201-2020 广东省绿色建筑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5.2.5结构设计应预留结构构件与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的连接点,并进 行连接节点的承载力验算

6.3.1建筑应充分考虑结构的耐久性,滨海建筑宜采取专门的提高结构耐久性和 防腐蚀的措施。

6.3.2宜通过优化结构体系控制材料的用量赣09ZJ908 住宅厨卫组合式排气道图集,并符合下列要求:

1宜根据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较少的结构体系; 2不宜采用因建筑形体不规则而形成的超限结构: 3在高层和大跨度结构中,宜优先采用钢结构、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预应 力结构等结构体系;

6.3.3结构设计宜进行以下内容优化设计

6.3.4结构构件优化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高层结构的竖向构件和大跨度结构的水平构件宜进行截面优化设计; 2大跨度混凝土楼盖结构宜合理采用预应力楼盖及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等 技术; 3对于由变形控制的钢结构,宜首先调整并优化钢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 6.3.5在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施工便捷的基础上,结构设计宜优先采用资 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以及便于材料循环再利用的建筑结构体系。 6.3.6主体结构宜采用钢结构、木结构。 6.3.7宜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装配式钢与混凝土组 合结构体系等装配式结构体系。 6.3.8高烈度区的甲、乙类建筑宜采用隔震、消能减震设计,适当提高建筑的抗 震性能指标。

6.3.7宜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装配式钢与混凝土组 合结构体系等装配式结构体系。 6.3.8高烈度区的甲、乙类建筑宜采用隔震、消能减震设计,适当提高建筑的抗 震性能指标,

6.3.9地基基础设计应结合建筑所在地实际情况、上部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综 合考虑施工条件、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宜采用环境影响小、质量有保证、 施工可实现、节约材料的基础形式。 6.3.10基础优化设计宜根据工程实际,合理考虑地基基础协同分析与设计,并 满足下列要求: 1高层建筑宜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进行协同设计; 2桩基础沉降控制时,宜考虑承台、桩与土的协同作用 3筱板基础宜根据协同计算结果进行优化设计。 II结构材料 6.3.11宜合理采用高强结构材料。 6.3.12宜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6.3.13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宜按照100年进行设计。 6.3.144 钢结构连接节点宜设计采用非现场焊接。 6.3.15 钢结构宜设计采用免支撑的楼屋面板

7.1.1暖通空调设计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室内热湿环境、 空气品质、噪声控制、建筑冷热源方式和空调系统方式的优化设计,并应考虑与 其他各专业的相互关系和配合,进行项目的绿色设计。 7.1.2大空间应进行气流组织专项设计,普通空间宜进行气流组织专项设计。高 大空间中温度传感器、CO2传感器应设在人头部高度处,位置应具有代表性。

7.2.1房间内的温度、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采用非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 建筑,应具有保障室内空气品质的措施,应设置新风或排风系统。 7.2.2应采取气流组织措施避免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等 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应防止厨房、卫生间的排气倒灌。 7.2.3全空气空调系统回风口应具备能够全关调节的回风阀,保证密闭、无渗漏 所有空调系统可以实现全新风运行。

监测等装置时,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的位置和数量应能充分反映有效空间区域 氧化碳浓度分布的最不利状况。一个防火分区至少设置一个CO监测点并与通 风系统联动,且地下车库每个防烟分区内每1000平方米至少设置一个CO检测 占并与风机联动

7.2.8应合理降低室内过渡空间的温度设定标准。主要功能房间应设计具有现场 独立控制的热环境调节装置。

.9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室内噪声

1风机盘管、多联式空调室内机等设备的送风系统无消声处理条件时,宜选 择不高于室内背景噪声要求的产品。 2全空气系统的空调房间室内背景噪声要求较高时,空调系统宜合理设置消 声设施:当空调机房与空调房间相邻时,回风口不宜直接设置于空调机房侧墙上

7.3.1住宅建筑供暖空调系统宜采用分散式系统。具有余热、废热、天然冷热源、 浅层地热能等可供利用的自然资源时,可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并充分考虑节 能、环保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 7.3.2集中空调系统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制热量)选择,应符 合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行条件下使用要求。 7.3.3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

7.3.3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么

7.3.5根据建筑所在地能源资源情况

7.3.9宜采用建筑能耗模拟技术,对公共建筑能耗进行合理预测分析。办公、宾 馆酒店、商场建筑的年耗电量宜低于现行广东省标准《公共建筑能耗标准》规定 的约束值。

7.3.10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 评价标准》GB/T50785计算平均热感觉指标(PMV)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 (PPD),70%的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满足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II 级的要求。

7.3.11地下室车库的平时通风设备应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单位风量 耗功率的要求。车库通风系统室内排风口的布置应远离送风口,宜均匀布置,或 设置诱导风机,以保证室内不出现气流死角。 7.3.12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空调系统的未端系统及输配系统能耗,通风空调系统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较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的规定值降低20%;集中供暖系统热水 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较现行国家 示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值低20%。

7.3.13采用全空气调节系统时,应具有新风比可调功能。所有全空气空调系统

7.3.13采用全空气调节系统时,应具有新风比可调功能。所有全空气

的最大总新风比应不低于50%;服务于人员密集的大空间和需全年供冷的空调区 域,可达到的最大总新风比宜不低于70%,并设置相应的排风系统。 7.3.14宜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 耗。 7.3.15采暖空调系统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宜根据水力平衡要求设置水 力平衡装置。空调水系统布置和管径的选择,宜减少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 对差额。当相对差额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

7.3.15采暖空调系统供水或回水管的分支管路上,宜根据水力平衡要求设置水 力平衡装置。空调水系统布置和管径的选择,宜减少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 对差额。当相对差额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

7.3.17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能量计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CJ∕T 489-2016 塑料化粪池1冷热源系统的电、水、燃气消耗总量以及区域能源供应的冷热量总量应分 别计量; 2冷热源设备主机、冷冻水水泵、冷却水水泵、热水水泵、送排风机等的能 耗应分别逐时计量; 3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的能耗应单独计量; 4空调末未端系统的冷热量计量应按照物业管理归属和能源收费管理要求设 置计量装置。

7.3.18冷热源系统的节能运行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空制; 2应能进行冷水机组的台数控制,宜采用冷量优化控制方式; 3应能进行水泵的台数控制,宜采用流量优化控制方式 4二级泵应能进行自动变速控制,宜根据水管压差控制转速,且压差宜能优 化调节; 5应能进行冷却塔风机的台数控制,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进行变速控制; 6应能进行冷却塔的自动排污控制; 7宜能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末端需求进行供水温度的优化调节; 8宜能按照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设备的轮换使用; 9对于装机容量较大、设备台数较多的冷热源机房,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

当采用群控方式时,应与冷水机组自带控制单元建立通信连接

7.3.19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进行风机、风阀和水阀的启停连锁控制; 2应能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宜对启停时间进行优化调整; 3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应采用变速控制方式; 4过渡季应采用加大新风比的控制方式; 5宜能根据室外气象参数优化调节室内温度设定值; 6全新风系统送风未端宜能采用设置人离延时关闭控制方式。 7高大空间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合理设计温度传感器的位置。 7.3.20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速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应设置常闭式电动 通断阀。公共区域风机盘管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对室内温度设定值范围进行限制; 2应能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宜能对启停时间进行优化调整 7.3.21设置集中供热空调系统时,各主要功能房间宜采用可独立调节的未端装 置,数量占比达90%。 7.3.22集中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宜进行监测与控制。大型公共建筑应设 置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对建筑设备系统进行智能化监控管理。冷热源设备、冷热 媒输送设备、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通风设备及其控制部件应接入建筑设备 管理系统。 7.3.23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宜设置传感器对室 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 7.3.24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宜实现室内污染物 (甲醛、氨、苯、TVOC、PM10、PM2.5等)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 联动。

8.1.1在给水排水设计时,应综合考虑水源选取、水量需求与水资源分配、水质 保障、水质监测、给水排水系统的节能节水、用水计量、管材管件选用JTS 237-2017 水运工程地基基础试验检测技术规程,并应考 虑与其他各专业的相互关系和配合,进行项目的绿色设计

8.1.2给水排水设计阶段绿色设计还应统筹协调:节水器具选用、节水灌溉、节 水冷却、非传统水源利用、雨水径流控制、给排水卫生安全等因素。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