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350-2019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

GB∕T 51350-2019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7 M
标准类别:城建标准
资源ID:4838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1350-2019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简介:

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该标准主要针对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规定了建筑能效性能的最低要求和推荐做法。

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实施绿色施工,以及采用先进的能源管理措施,使得建筑的能源消耗接近于零或者非常低的建筑类型。该标准涵盖了建筑的保温、隔热、照明、空调、供暖、通风、采光、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中国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GB/T 51350-2019,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环境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荷,对推动中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GB∕T 51350-2019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8.2.4室内环境检测参数应包括室内温度、湿度、热桥部位内

表面温度、新风量、室内PM2.5含量和室内环境噪声;公共建筑 室内环境检测参数还宜包括CO2浓度和室内照度。检测结果应符 合设计要求

室内环境检测参数还宜包括CO2浓度和室内照度。检测结果应符 合设计要求。 8.2.5运行能效指标评估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评估时间应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2公共建筑应以建筑综合节能率为评估指标,且应直接采 用分项计量的能耗数据,并对其计量仪表进行校核后采用; 3居住建筑应以建筑能耗综合值为评估指标,并以栋或典 型用户电表、气表等计量仪表的实测数据为依据:经计算分析后 采用。 8.2.6当符合本标准第8.2.1条规定时,可判定建筑设计达到 本标准要求;当符合本标准第8.2.1条规定,直符合本标准第 8.2.2条规定时,可判定该建筑达到本标准要求。

附录A 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CJ∕T 45-1999 水处理用磁铁矿滤料A.1.1能效指标计算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A.1.1能效指标计算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1能计算围护结构(包括热桥部位)传热、太阳辐射得热、 建筑内部得热、通风热损失四部分形成的负荷,计算中应能考虑 建筑热情性对负荷的影响: 2能计算10个以上的建筑分区; 3能计算建筑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 系统的能耗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利用量及发电量: 4采用月平均动态计算方法: 5 能计算新风热回收和气密性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A.1.2能效指标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象参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 JGJ/T346的规定选取。 2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应包括围护结构的热损失 和处理新风的热(或冷)需求:处理新风的热(冷)需求应扣除 从排风中回收的热量(或冷量)。 3当室外温度≤28℃且对湿度≤70%时,应利用自然通 风,不计算建筑的供冷需求。 4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时应能考虑部分负荷及间歇 使用的影响。 5 照明能耗的计算应考虑天然采光和自动控制的影响。 6 应计算可再生能源利用量: A.1.3设计建筑能效指标计算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

1建筑的形状、天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便用功能、 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包括透光

A.1.4基准建筑能效指标计算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务 定:

A.1.5建筑能耗综合值应按下式计算:

A.1.6不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建筑能耗综合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Eh 年供暖系统能源消耗,kWh; E 年供冷系统能源消耗,kwh E 年照明系统能源消耗,kWh; Ew 年生活热水系统能源消耗,kWh; E 年电梯系统能源消耗,kWh。 A. 1. 7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应按下式计算

REP,= EP+EP+EPw+EEr.Xf.+EErd.Xfi Q+Q.+Q+E Xf+E.X f

式中:REPp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EPh 供暖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kWh; EP 供冷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kWh; EPw 生活热水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kWh; Qh 年供暖耗热量,kWh; Q 年供冷耗冷量,kWh;

Qw年生活热水耗热量,kWh。 .8 供暖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A.1.8供暖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EPw.gco = Qw.geo Ew.geo EPw.ir=QwirEwair EPw.sol = Qw.,sol EP w.hi = Qw.lio

式中:EPw.geo 地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的年可再生能源利用 40

量,kWh; EPw.air 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的年可再生能源利用 量,kWh; EPw.ol 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的年可再生能源利用 量,kWh; EPw,bio 生物质生活热水系统的年可再生能源利用 量,kWh; Qw.gco 地源热泵系统的年生活热水供热量kWh; Qw.air 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年生活热水供热量:kwh: Qw.sol 太阳能系统的年生活热水供热量,kWh; Qw.bio 生物质生活热水系统的年生活热水供热 量,kWh; Ew·Kco 地源热泵机组供生活热水年耗电量,kWh; Ew.air 空气源热泵机组供生活热水年耗电量,kwh。 10供冷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量,kWh; EPwair 空气源热泵生活热水系统的年可再生能源利用 量,kWh; EPw.Nol 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的年可再生能源利用 量,kWh; EPw.bio 生物质生活热水系统的年可再生能源利用 量,kWh; Qw.gco 地源热泵系统的年生活热水供热量kWh; Qw.air 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年生活热水供热量:kwh: Qw.sol 太阳能系统的年生活热水供热量,kWh; Qw.bio 生物质生活热水系统的年生活热水供热 量,kWh; Ew·Kco 地源热泵机组供生活热水年耗电量,kWh; Ew.air 空气源热泵机组供生活热水年耗电量,kwh。 供冷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EP, = EPc.sol

式中:EPe.sol 太阳能供冷系统的年可再生能源利 量,kWh; Qc.sol太阳能供冷系统的年供冷量,kWh。 A.1.11 能源换算系数应符合表A.1.11的规定

表A.1.11能源换算系数

A.2.1居住建筑的能效指标应以建筑套内使用面积为基准

建筑套内使用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套内使用面积应等手建筑套内设置供暖或空调设施 的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之和,包括卧室、起居室(厅)、餐厅、 厨房、卫生间、过厅、过道、储藏室、壁柜、设供暖或空调设施 的阳台等使用面积的总和。 2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应等于各功能空间墙体内表面所 围合的空间水平投影面积。 3跃层住宅中的套内楼梯应按其自然层数的使用面积总和 计入套内使用面积。 4坡屋顶内设置供暖或空调设施的空间应列人套内使用面 积。坡屋顶内屋面板下表面与楼板地面的净高低于1.2m的空间 不计算套内使用面积;净高在1.2m~2.1m的空间应按1/2计算 套内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m的空间应全部计人套内使用 面积。 5套内烟肉、通风道、管井等均不应计人套内使用面积

A.3.1建筑本体节能率计算时,设计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不 应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并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n 建筑本体节能率; EE 设计建筑不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建筑能耗综合值 kWh/m; Er一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kWh/m。 A.3.2建筑综合节能率计算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7p 建筑综合节能率; Ep 设计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kWh/m

录B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值

B.0.1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可按表B.0.1 选取。

表B.0.1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kWh/(m·a))

注:表中数据基于典型建筑计算确定,其中,小型办公建筑和小型酒店建筑为建 筑面积小于10000m²的板式建筑,其他类型建筑为建筑面积大于20000m的典 型建筑。 .0.2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等效耗电量可按表B.0.2选取

表B.0.2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等效耗电量(kWh/(m²·a))

注:1表中数据基于典型建筑计算确定,其中,小型办公建筑和小型酒店建筑为 建筑面积小于10000m的板式建筑,其他类型建筑为建筑面积大于 20000m的典型建筑; 2表中数据为供暖、空调、通风、照明、生活热水、电梯和可再生能源系统 的等效耗电量

录C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

C.0.1建筑外墙宜采用外墙外保温的构造形式或夹心保温构造 形式,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保温构造形式:并应采用重质 围护结构。 C.0.2采用外保温形式时: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性能及防火隔离 带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和《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的规定。 .0.3设置防火隔离带的有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 造宜按表C.0.3设置。

表 C.0.3 有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

C.0.4墙体外保温系统用无机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 于A2级,典型无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宜接 表C.0.4设置。

C.0.4墙体外保温系统用无机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 于A2级,典型无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宜按 表C.0.4设置。

表C.0.4无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

表C.0.6夹心墙体保温系统

C.0.7外墙外保温系统用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指标应符合 表C.0.7的规定。

表C.0.7外墙外保温系统用保温材料的物理性能

附录D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D.0.1建筑外窗和玻璃门热工性能可按表

JC∕T 2296-2014 建筑材料及构件复合环境试验人工光源辐照—湿热试验方法表D.0.1建筑外窗热工性能

附录E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

E.1.1建筑气密性检测宜采用压差法

E.1.1建筑气密性检测直采用压差法。 E.1.2压差法的检测应在50Pa和一50Pa压差下测量建筑换气 量,并通过计算换气次数量化近零能耗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气密 性能。

E.1.3采用压差法进行建筑气密性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前应关闭被测空间内所有与外界连通的门窗,封堵 地漏、风口等非围护结构渗漏源,同时关闭换气扇、空调等通风 设备; 2 宜同时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或烟雾发生器确定建筑的渗 漏源; 3 检测装置与建筑相连部位应做密封处理: 4测量建筑内外压差时,应同时记录室内外空气温度和室 外大气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修正。

E.1.4建筑气密性检测结果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No、N50 室内外压差为50Pa、一50Pa下房间的换气 次数,h; L5oL50 室内外压差为50Pa、一50Pa下空气流量的 平均值,m/h: V一被测房间或建筑换气体积,m。 2建筑或被测空间的换气次数应按下式计算:

DB13(J)∕T 8369-2020 城市轨道交通基坑内支撑支护技术标准N.= (N+N.)/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