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pdf

DB37/T 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4683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pdf简介:

"DB37/T 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pdf" 是一份由中国地方标准(DB37/T)发布的文件,其全称为《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这份标准详细规定了车载氢系统的安装过程、技术规范和安全要求。车载氢系统通常应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中,用于存储和运输氢气,因此该标准对保证氢能源车辆的安全运行、系统性能和安装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能涵盖了车载氢气储罐的设计、安装位置、管道连接、密封性检查、电气设备安装、安全设备设置、系统调试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氢气系统的稳定、可靠和安全。由于氢能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技术要求标准对于推动氢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应用具有指导性作用。

DB37/T 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pdf部分内容预览: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T40952020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安装主体要求 安装实施前准备工作 安装技术要求 安装后检查. 参考文献苏G9410 180预应力砼空心板图集冷拉Ⅱ级钢筋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安装主体要求 安装实施前准备工作 安装技术要求 安装后检查. 参考文献,

DB37/T4095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 同、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科泰克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国创燃料电池技 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新、潘凤文、赵强、李力军、王昕雨、赵金龙、刘焕东、范志先、雷健 王宏亮、王保龙、刘存帅、王文博、高华兴。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 同、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科泰克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国创燃料电池技 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新、潘凤文、赵强、李力军、王昕雨、赵金龙、刘焕东、范志先、雷健 王宏亮、王保龙、刘存帅、王文博、高华兴。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7/T40952020

车载氢系统安装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车载氢系统安装的安装主体要求、安装实施前准备工作、安装技术要求和安装后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公称工作压力不超过70MPa、贮存介质为压缩氢气、工作温度不低于一40℃且不高于 85℃的储氢气瓶(以下简称气瓶)及其附件组成的车载氢系统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13005 气瓶术语 GB/T24549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GB/T26990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

DB37/T40952020

6.1.3应有过流量保护装置或其他措施,当系统压力反常降低或流量反常增大时,能自动关断来自气 瓶内的氢气供应;如果采用过流量保护阀,应安装在瓶口阀上或紧靠瓶口阀处。 6.1.4车载氢系统及其附件一般不应装在乘客舱、驾驶舱、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若不可避 免安装在行李舱或其他通风不良的地方时,应设计通风管路或其他措施(如在最高处设置逃逸孔,或开 通气格栅),将可能泄漏的氢气及时排出,气瓶舱与乘客舱应完全隔离,泄漏的气体不得扩散至乘客舱 为。 6.1.5每个气瓶的进口管路上应安装手动关断阀或其他装置,在加氢、排气或维修时,可用来单独地 隔断各个气瓶。如果采用手动关断阀,应集成在瓶口阀上。 6.1.6车载氢系统安装应最大限度减少高压管路连接点的数量,保证管路连接点施工方便、密封良好、 易于检查和维修。 6.1.7应保证各安装部件的洁净,重要部件接口应进行防护。 6.1.8严格按照工艺要求的扭矩装配,并在相应位置做防松标记。 6.1.9操作人员应穿胶底或布底鞋,不得穿携带铁屑或有铁钉的皮鞋,

6.2气瓶(组)的安装

6.2.1气瓶外观检查

气瓶外观不应有割痕、刮伤、磕伤、凹坑、凸胀、破裂、材料损失和表面变色(积碳、烧焦和化学 腐蚀等):瓶口应无明显损伤,螺纹清晰均匀:螺纹无毛刺、开裂、断牙和偏口现象。

6. 2. 2 气瓶安装

6.2.2.1气瓶安装宜采用吊装或升举的方式进行抬升。吊装或升举时,设备与气瓶接触面应敷设柔性 橡胶衬垫,并进行临时固定,安装过程严禁发生气瓶碰撞、刮蹭等情形。 6.2.2.2气瓶集成气瓶组时,各气瓶应采用紧固带固定,紧固带与气瓶之间应有缓冲保护垫,保护垫 应采用阻燃材料。 3.2.2.3气瓶及其附件的安装位置,应距车辆的边缘至少有100mm的距离。否则,应增加保护措施。 6.2.2.4气瓶集成气瓶组时,可能发生损坏的部位应采用覆盖物加以保护。应充分考虑环境对气瓶可 能造成的伤害,必要时应对气瓶进行防护。

6.3.1安装前检查瓶口阀和尾阀的接口,要求不应有毛刺、油污、铁屑、杂物等。 6.3.2安装前用氮气或压缩空气吹扫瓶口阀和尾阀,安装过程要求连接牢固、密封到位,安装力矩符 合工艺要求。

6.4管路、接头和阀件的安装

6. 4. 1一般要求

管阀件内外表面应洁净干燥,接头螺纹不应有缺陷; 刚性管路应平直,管径圆度不应有明显变化,管路弯曲时,其中心线曲率半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不应有外侧拉薄,内侧压癌、起皱、划伤现象; 柔性管路焊缝表面成型均匀,不应有裂纹、气孔、弧坑、咬边和焊接飞溅,若为金属编织软管 钢丝网套不应出现断(缺)丝、折叠和扭曲

DB37/T40952020

即进行装配, 立对接口进行有效防护(如防尘帽等) 6.4.1.4管路连接前,应确认管路规格,严禁出现低压管路误用为高压管路的情形, 6.4.1.5安装过程中,禁止踩踏氢气管路、接头及其他阀件。 6.4.1.6安装结束后,检查管路、接头、阀件的连接口,对检验合格的接口进行标记

6. 4. 2安装要求

6.4.2.1管路设计应遵循管路最短、接头数量最少、弯管最少的原则。管路布置合理、排列整齐,不 得与相邻部件发生碰撞和摩擦。管路保护垫应能抗震和消除热胀冷缩的影响。 6.4.2.2管接头不应安装在密闭的空间内,应安装在操作者能看得见且易于接近的位置。 6.4.2.3所有管路和接头应设置有效的固定,两端固定的管路在其中间应按照设计要求有适当的弯曲 以消除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管路支撑点间隔应不大于800mm,其中,柔性管路支撑点的间隔应不大于 300mm。 6.4.2.4支撑和固定管路的金属零件不应直接与管路接触,但管路与支撑和固定件直接焊合或使用焊 科连接的情况例外。 6.4.2.5管接头安装位置及走向应避开热源、电器、蓄电池、点火源等可能产生电弧或火花的地方 距离应不小于200mm,距振动、旋转部件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 6.4.2.6安装过程中,有安装方向要求的管阀件应按照设计要求的管路走向进行装配,不得反装。

6.4.3加氢管路模块要求

4.3.1加氢管路模块的基本构型宜为,加氢口、压力表、单向阀、过滤器、瓶口阀。 4.3.2加氢口要求包含单向阀结构,必要时可采用单向阀,单向阀应集成在加氢口下游

6.4.4供氢管路模块要求

6.4.4.1供氢管路模块的基本构型宜为,瓶口阀、过滤器、减压阀、主氢阀。 6.4.4.2供氢管路模块应设置放空阀,减压阀出口应设置安全阀。

6.4.5放气装置和压力泄放装置(PRD)管路要

6.4.5.1放气装置的排放口应安装在车辆的高处,且应防止排出的氢气对人员造成危害。

4.5.1放气装置的排放口应安装在车辆的高处,且应防止排出的氢气对人员造成危害。 4.5.2所有PRD排气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不应排到乘客舱和行李舱; 不应排向车轮所在的方向: 不应排向露出的电气端子、电气开关器件及其他点火源; 不应排向其他氢气容器。 小 6.4.5.3PRD排放应遵循集中排放原则,排放口方向宜为车后的斜上方,或其他不易造成氢气积聚的 位置和方向。 6.4.5.4放气装置末端和PRD排放口应具有防止尘土、液体和其他污染物进入的防尘帽,安装过程中 立保证接口的洁净。 6.4.5.5车载氢系统有顶部盖板(如遮阳罩)保护时,不能遮挡PRD排放口,必要时应根据排放口位 置在盖板上预留开口。

DB37/T40952020

6.5.1加氢面板应集成加氢口、防尘帽、导静电块等,必要时加氢面板可同时集成压力表、单向阀、 过滤器等功能单元。 6.5.2加氢口的安装位置和高度应同时考虑安全防护要求和加氢操作方便。当加氢口安装在车身上时 其端面距车辆外轮廓边缘应不小于50mm,加氢口中心距地面的竖直高度宜在500mm~1300mm之间。 6.5.3加氢口应具有防止尘土、液体和其他污染物进入的防尘帽,安装过程中应保证接口的洁净。 6.5.4加氢口应避开热源、电器、蓄电池、点火源等可能产生电弧或火花的地方,距离应不小于200mm 距低压线束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 6.5.5加氢口宜安装在车辆右侧

6.6.1检查并清理车架与车载氢系统的连接位置,连接位置的结构应无变形,连接表面应无油脂、铁 屑或其他附着物。 6.6.2车载氢系统应采用专用吊装器具进行安装,氢系统固定点与车辆固定支架间不应有明显的间隙, 否则,应采用楔形结构进行补偿。 6.6.3车载氢系统安装过程中应注意防护车架、蒙皮等面漆

6.7控制器、线束及传感器的安装

7.1.1安装主体应将车载氢系统气瓶编号与相应车辆VIN码通过文件形式进行固定,形成随车文件。 7.1.2所有检验项目应做现场记录和点检GB 50753-2012 有色金属冶炼厂收尘设计规范,并由相关人员签字。

7.2.1目视检查,气瓶、支架、管路、阀件和电器件等部件的外观,不应出现明显异常。 .2.2目视检查,防尘帽、密封盖等部件应无漏装或遗失。

DB37/T40952020

7.3.1目视检查,车载氢系统明显处应设有注意安全、当心静电、禁止踩踏等标志,加氢口处应设有 加氢口标志

7.4.1量具测量,气瓶、支架、管路和电气件等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4.1量具测量,气瓶、支架、管路和电气件等外形尺寸【6层】2500平米六层框架住宅楼(计算书、建筑、结构图),应符合设计要求。 4.2钢卷尺检查,管路与周围附件间距、管夹间距离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4.3钢卷尺检查,线束的固定间距、线束与管路的间距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7.6系统气密性和保压试验

7.6.1.1试验介质采用氢气、氢气或其他情性气体的混合气,混合气中应至少包含5%的垒 的氢气。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