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L/T 1916-2018 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技术要求简介:
DL/T 1916-2018 是中国电力行业标准,其全称为《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技术要求》。这个标准主要规定了便携式设备用于检测燃煤电厂烟气中氨逃逸的技术要求,包括设备的检测原理、性能指标、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等方面。
1. 检测原理:该系统通常采用光谱分析、化学传感器或者电化学方法等,对烟气中的氨气进行实时或者连续的测量,通过比对标准曲线或校准曲线,得出氨逃逸的浓度。
2. 性能要求:设备应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快速响应的特点,测量结果应准确可靠;同时,设备的耐用性、抗干扰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也是重要的技术指标。
3. 使用方法:设备应提供详细的操作手册和使用指南,包括设备启动、运行、校准和维护等步骤。
4. 维护保养:标准规定了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要求,以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5. 安全性:设备的设计和使用应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包括防止电击、火灾等风险。
总的来说,DL/T 1916-2018 是为了规范燃煤电厂氨逃逸检测的技术要求,确保烟气排放的环保标准得到严格执行。
DL/T 1916-2018 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技术要求部分内容预览: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portable flue gas slip ammoniameasurementsystem
DL/T19162018
DB∕T 29-257-2019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前言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系统组成 技术要求· 检测方法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系统组成· 技术要求· 检测方法
DL/T1916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3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国电南京电力试 验研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法华、汤光华、苗丰、陈书建、杨剑、孔红兵、段久祥、魏晗、张文杰 唐仲恺、王新培、李小龙、周道斌。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 条一号,100761)
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便携式烟气逃逸 要求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子火电厂烟气脱硝系 斤用的便携式测量系统的设计、生产和性能检测。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F1362一2012烟气分析仪型式评价大纲 JJG968一2002烟气分析仪检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逃逸氨slipammonia 火电厂烟气脱硝反应后逃逸出来存在于烟气中的气态氨。 3.2 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portablefluegasslipammoniameasurementsystem 能够测量火电厂烟气脱硝反应后烟气中逃逸气态氨浓度,并且方便携带和使用的分析仪器及附属 设备。 3.3 示值误差indicationerror 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参考量值之差与参考量值的百分比。 3.4 采样单元samplingunit 用于采集气体并对其进行预处理的装置或模块。 3.5 分析单元analysisunit 用于分析气体成分和浓度的装置或模块。 3.6 控制单元 controlunit 用于控制仪器工作状态、数据处理及显示的装置或模块。 4系统组成
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由采样单元、分析单元和控制单元组成,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 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组成示意图
采样单元用于对烟气进行采样和预处理,主要包括过滤器、加热探杆、取样管路、除水单元、流 量控制器和采样泵等
分析单元用于对采集的烟气进行氨浓度测量,主要包括分析仪、恒温装置及附属电器、气路组件 等。分析仪内含光学组件和分析气室等。
控制单元用于对测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计算和处理,以及温度控制和系统状态等信息的显示, 主要包括温度控制部分、气路控制部分、电路控制部分、输出显示部分及附属电器、气路组件等
5.1.1采样单元要求
5.1.1.1过滤器、加热探杆和取样管路内部材质应便用耐高温、不易与烟气发生反应、不易被烟气中要 及其共存成分腐蚀和吸附的材料,如不锈钢、石英、聚四氟乙烯或有机硅等。 5.1.1.2加热探杆和取样管路加热温度不应低于220℃。 5.1.1.3加热探杆应具备足够的长度到达烟道采样断面上符合测量要求的点位,加热探杆应方便拆卸并 可调节长度,长度不应低于3.5m。 5.1.1.4加热探杆前端或后端应具备便于更换或清洗的颗粒物过滤器。过滤器应至少分为粗过滤器和精过滤 器两级。粗过滤器应至少能过滤(5~10)μm粒径以上的颗粒物,精过滤器应至少能过滤(0.5~2)μm粒径 以上的颗粒物。 5.1.1.5流量控制器应具备流量指示和流量控制功能,流量可在(2000~5000)mL/min范围内调节。 5.116采样泵应具备克服烟道负压以及采样设备阻力等足够的抽气能力。
5.1.2分析单元要求
5.1.3控制单元要求
1.3.1控制单元应具有手动或自动校准零点、手动校准量程的功能,可手动或自动切换量程。 .3.2控制单元应具有状态提示和相关报警功能。 .3.3控制单元应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显示和输出软件。软件应具有显示平均值功能 间可在(1~60)min的范围设置。
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整个气路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保证采样和分析等各个环节 不漏气。
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M2。 源的相线或中性线对地的绝缘强度,应能通过交流电压为1.5kV、频率为50Hz及判定电流为 历时1min的试验,试验过程中无击穿和飞弧现象产生,试验后仪器能正常工作。
5.2.1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M2。 5.2.2电源的相线或中性线对地的绝缘强度,应能通过交流电压为1.5kV、频率为50Hz及判定电流为 10mA的历时1min的试验,试验过程中无击穿和飞弧现象产生,试验后仪器能正常工作。
5.3气态氮检测指标要求
5.3.1示值误差不超过±5%。
6.1.1温度为(15~35)℃。
6.2检测用设备及要求
检测用设备及要求见表1。
检测用设备及要求见表1。
表1检测用设备及要求
DL/T19162018
6.3.1.1采样单元温度
6.3.1.1.1采样单元温度检测使用热电偶或热电阻温度计,设备相关要求见表1。 6.3.1.1.2将加热探杆和取样管路分别加热至设定的温度,稳定10min;用热电偶或热电阻温度计等温 度测量装置分别测量加热探杆和取样管路入口、出口的温度值,取入口和出口温度值的平均值为加热 温度。
6.3.1.2.1按使用说明连接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开启便携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电源,待便携 式烟气逃逸氨测量系统1h预热稳定。 6.3.1.2.2将取样管路入口密封,启动采样泵抽气,观察流量控制器的显示值。 6.3.1.2.3待流量控制器显示进气流量小于200mL/min时开始计时,30s内流量控制器显示进气流量不 应大于200mL/min 6.3.1.2.4气密性检查符合6.3.1.2.3要求为合格,否则需检查系统连接是否漏气,确认无误后重新进行 气密性检查直至合格。
6.3.2.1绝缘电阻
6.3.2.1.1绝缘电阻检测使用绝缘电阻表, 绝缘电阻表的要求见表1。 6.3.2.1.2试验程序执行JJF1362—2012中9.2.4的相关要求。
6.3.2.1.1绝缘电阻检测使用绝缘电阻表,
6.3.2.1.1绝缘电阻检测使用绝缘电阻表, 绝缘电阻表的要求见表1。 6.3.2.1.2试验程序执行JJF1362—2012中9.2.4的相关要求。
6.3.2.2绝缘强度
6.3.2.2.1绝缘强度检测使用耐压试验仪,耐压试验仪的要求见表1 6.3.2.2.2试验程序执行JJF13622012中9.3.4的相关要求。
6.3.3.1示值误差
DL /T 1916 2018
6.3.3.1.1示值误差检测使用零点气体、标准氨气、流量控制器、气路和减压阀CJJ∕T 306-2020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工程技术标准,设备相关要求见表1 6.3.3.1.2试验程序及数据处理执行JG9682002中5.3.3的相关要求。
6.3.3.2.1重复性检测使用零点气体、标准氨气、流量控制器、气路和减压阀,设备相关要求见表1。 6.3.3.2.2试验程序执行JF1362—2012中9.5.4的相关要求;数据处理执行JJF1362—2012中9.5.5的 相关要求。
6.3.3.3响应时间
B.3.3.1响应时间检测使用零点气体、标准氨气、流量控制器、秒表、气路和减压阀,设备相关 表1。 B.3.3.2试验程序执行JJF1362—2012中9.6.4的相关要求;数据处理执行JF1362—2012中9. 关要求。
6.3.3.4.1稳定性检测使用零点气体、标准氨气、流量控制器、气路和减压阀,设备相关要求见表1。 6.3.3.4.2试验程序执行JJF1362—2012中9.7.4的相关要求;数据处理执行JJF1362—2012中9.7.5的 相关要求。
L13SG329 预制高强混凝土方桩6.3.3.5王扰误差
6.3.3.5.1干扰误差检测使用零点气体、干扰气体、流量控制器、气路和减压阀,设备相关要求见表1。 6.3.3.5.2系统预热稳定后,通入零点气体,记录稳定示值A;通入规定的干扰气体,记录稳定示值 A;零点气体和每种干扰气体按上述操作重复测试3次,分别计算其平均值A和A,按公式(1)计 算干扰误差;。
A—第i种干扰气体3次测量示值的算术平均 A一—零点气体3次测量示值的算术平均值; AR—系统满量程值; 一第i种干扰气体的干扰误差。 取于扰误差3中的最大值为于扰误差检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