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853-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6853-2019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 矿山法隧道设计规范简介:
SY/T 6853-2019《油气输送管道工程 矿山法隧道设计规范》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委员会发布的一部标准,它是专门为油气输送管道工程中采用矿山法隧道设计制定的技术规范。矿山法隧道,通常指利用爆破、挖掘等矿山工程技术在地下开凿的隧道,常用于建设地下管道、电缆隧道、油气输送管道等。
这部规范详细规定了矿山法隧道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结构形式、材料选择、安全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它涵盖了隧道的选线、开挖方法、支护结构、防水防渗、通风、照明、监控、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油气输送管道在地下隧道中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总体来说,SY/T 6853-2019标准对于指导油气输送管道工程的矿山法隧道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行业内的强制性标准。
SY/T 6853-2019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 矿山法隧道设计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6.1.1隧道穿越位置应符合线路总体走向,隧道进出口高程应 满足管道输送工艺系统的要求。 6.1.2水域大型隧道穿越及山岭长隧道穿越宜根据隧道和管道 施工、运营条件,对管道路由、穿越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
6.2.1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不宜通过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和溶洞、暗河、采空区等严重不良地质 段,当需要通过时,应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并有切实可靠的 工程措施。 6.2.2隧道轴线与岩层层面、主要构造断裂面及软弱带走向的 夹角不宜小于30°。 6.2.3管道沿河傍山敷设地段,隧道位置宜向山侧内移或采用 平面曲线隧道。 6.2.4隧道不应通过具有放射性危害的地层;当必须通过时, 应做相应的安全评价。 6.2.5管道隧道与其他隧道交叉时,两隧道垂直净距不应小于 30m,且.应满足不小于3~4倍隧道开挖洞径要求;两隧道净距 小于50m地段,应加强后建隧道的衬砌结构 6.2.6管道隧道与其他隧道并行时,两相邻隧道的净距应综合 考虑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两隧道 间的最小净距见表6.2.6。
表6.2.6 两隧道间的最小净距
B为管道隧道或其他隧道开挖宽度中的较大值(m)。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表6.2.6的中值,困难情况下,通过采取控制爆 破、加强支护等措施,可采用表6.2.6的下限值,
6.2.7管道隧道与港口、码头、水下建筑物或引水建筑物之间 的距离不宜小于100mISO 12944-5-2007 中文版 色漆和清漆 防护漆体系对钢结构的腐蚀防护 第5部分 防护漆体系,管道隧道的理深及边缘至墩台的距离不 应影响桥梁墩台的安全。
6.2.8高地温地区隧道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地温相对较低的地层。 2通过较高地温地区时,应优化平纵断面,以高线位、短 距离方式通过。 6.2.9严寒和寒冷地区隧道宜选择在地下水位低、围岩含水量 较低、冻融对围岩影响较小的地段。 6.2.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以上的地区,隧道不宜穿越活 动断裂带、易液化砂(粉)土地层。 62.11隧道洞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11隧道洞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要
1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同时结合 管道施工、隧道轴线和坡度、进场道路、弃渣场位置和排水等 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2井口宜选择在50m范围内无架空线路,30m范围内无建 (构)筑物,且不因竖并施工而影响周围建(构)筑物基础稳定 的地方。 3隧道洞口宜与地形等高线正交进洞,与地形等高线斜交 进洞时,交角不宜小于45°。 4隧道洞口宜选择在地质构造简单,无滑坡、崩塌体、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的区域,不宜设在排水困难、地势狭窄的 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哨壁下。应遵循“卓进洞、晚出洞” 的原则,合理选定洞口位置,避免在洞口形成高边坡和高仰坡,
5当洞口位于可能被洪水淹没地带、水库回水影响范围、 受山洪威胁地段时,其洞口高程宜高出隧道设计洪水频率下水 位加波浪侵袭高度和涌水高度不小于0.5m。 6水域穿越隧道需通过堤坝时,并口外缘距堤坝坡脚不宜 小于50m。
6.3.1隧道平面线形应根据地质、地形、线路走向等因素确定 隧道平面线形宜选用直线。
6.3.1隧道平面线形应根据地质、地形、线路走向等因素确定,
6.3.2隧道纵向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山岭隧道内的纵坡可采用“人”学坡、单面坡、“V”学 坡,中长隧道、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 2水域隧道纵断面线形宜采用“斜井+平巷+斜井”型式。 3 隧道内的坡度不宜小于3%。 4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一3℃和地下水发育的地区,隧 道内的坡度不宜小于5%o。 6.3.3 隧道内平巷及纵向拐角处应平缓过渡,必要时可设置马 头门并应满品隧道施工运输和道安装的要求
6.4.1隧道断面净空尺寸应根据管道安装、维护检修、隧道施 工等所需的空间要求综合确定。 6.4.2隧道断面形式宜采用直墙半圆拱型或直墙圆弧拱型,必 要时可选用马蹄形或其他曲墙式断面。 6.4.3隧道横断面净宽度宜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确定。 6.4.4管道安装就位后,隧道人行道净高不应小于1.8m。
6.5水域隧道理深设计
6.5.1隧道埋设深度应根据穿越地段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多方案比选后确定,宜在中、微风化岩层中通过,并应避 开岩溶发育区。
通过多方案比选后确定,宜在中、微风化岩层中通过,并应避 开岩溶发育区。 6.5.2隧道穿越防洪堤坝时,隧道理深应符合堤防管理部门的 规定,且不宜小于防洪堤脚下5倍隧道外径。
7.1.1荷载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埋 置深度、结构特征和工作条件、施工方法、相邻隧道间距等因 素,按有关公式计算或按工程类比确定。当施工中发现其与实 际不符时,应及时修正。对地质复杂的隧道,必要时应通过实 地量测确定荷载的计算值及其分布规律。 7.1.2作用在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应按表7.1.2分类
表7.1.2荷载分类表
7.1.3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压力,应根据施工阶段和长期使用过 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区分不同的围岩条件,按静水压力 或把水作为土的一部分计入土压力。 7.1.4作用于山岭隧道衬砌上的偏压力,除应考虑地形偏压外, 尚应考虑有地质构造引起的偏压,且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 围岩分级及外侧围岩的覆土厚度、地面坡度确定。 7.1.5当有落石危害需验算冲击力时,明洞回填土压力计算可 只计洞顶填土重力(不包括方堆积土石重量)和落石冲击影 响,具体设计时可通过量测资料或有关计算验证。 7.1.6当地表水平或接近水平,且隧道满足公式(7.1.6)要求 时应按照浅理隧道设计。当有不利于山体稳定的地质条件时, 浅埋隧道覆盖厚度应适当加大
7.2.1隧道衬砌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 偶然荷载应分别按承载能力和满足正常使用要求进行组合,并 按最不利组合进行荷载计算与结构设计。 7.2.2结构自重标准值宜按结构设计尺寸及材料标准重度计算 确定。 7.2.3深埋隧道衬砌结构计算时,对于不存在明显偏压及膨胀 力的围岩,垂直及水平均布土压力的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列规定 确定:
表7.2.3围岩水平均布压力
7.2.4隧道衬砌上的外水压力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排水型隧道,衬砌一般不考虑外水压力。 2有水环境保护要求的隧道,当初始水压力小于0.5MPa 时,衬砌结构外水压力可按全水头计算,当初始水压力大于或 等于0.5MPa时,隧道应考虑注浆堵水及隧道排水对水压的折 减,可按公式(7.2.4)进行估算
式中pe 作用在衬砌结构外表面的地下水压力(kN/m):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DB32/T 1691.9-2015标准下载,可按表7.2.4选取; w 水的重度,取9.81kN/m3; H. 地下水位线至隧道中心的作用水头(m)
表7.2.4外水压力折减系数β。参考值
3岩溶及地下水发育地段,衬砌可适当考虑外水压力。 7.2.5计算偏压衬砌时,围岩压力宜按本规范附录C计算确定。 7.2.6浅理隧道的荷载宜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7.2.7明洞回填土压力应按洞顶设计填土和一定数量珊方堆积 土石的全部重力计算。明洞回填土压力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 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一2016中的附录G确定。 7.2.8作用于洞门墙墙背的主动土压力可按库伦理论计算,当 墙背仰斜(即墙背向地层倾斜)和直立时,土压力采用水平方 向。隧道洞门土压力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TB10003一2016中的附录H确定。 7.2.9结构构件就地建造或安装时,作用在构件上的施工荷载 应根据施工阶段、施工方法和施工条件确定。 7.2.10回填灌浆压力应按设计灌浆压力确定
地质地段时,应遵循多重防护、综合治理原则,根据不良地质 特征、范围、地形地貌等因素开展不良地质处理专项设计。 8.1.2洞口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定: 1洞口设计应避免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2隧道洞口边仰坡的高度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 质条件通过计算确定。 3洞口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等确定加固措 施,必要时可采取地表注浆。洞口边坡及仰坡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加固防护措施,有条件时应采用绿化护坡。 8.1.3洞口边坡、仰坡顶面及其周围区域,应根据地表径流情 况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构筑物,与隧道内排水沟、地表 天然沟渠共同组成有效的综合排水系统。 8.1.4隧道洞口危岩落石可选用清除、防护网等防护措施,
8.2.1隧道洞门形式应根据洞口的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并 应满足管道安装、检修及洞内外管道连接等要求。 8.2.2洞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门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2隧道宜设置开启式洞门,并设置通风窗,当需要封堵洞 丁时,可采用砌体对洞口进行封堵,同时保留通风窗。 3当洞顶仰坡土石有剥落可能时,仰坡坡脚至洞门端墙背
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洞门端墙顶高出仰坡坡脚不宜小于 0.3m;洞门端墙与仰坡间水沟的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不 宜小于1m。 4洞门墙应根据地基情况合理设置变形缝,墙身应设置泄 水孔。 8.2.3洞门基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础应置于稳固的地基上,并埋入地表以下一定深度, 土质地基埋人的深度不宜小于1m。 2基底应置于最大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地基为冻胀 性土层时,应进行防冻胀处理。 3松软地基上的基础,应根据具体条件对地基进行处理或 采取扩大基础等措施。 4基底理置深度应大于墙边各种沟、槽基底的理埋置深度。 5管道在隧道进出口地段采用沟理敷设时,洞门基础基 底标高应低于洞口段管沟沟底标高。 8.2.4洞门端墙及挡(翼)墙可按容许应力法验算其强度、抗 倾要及培宝性哈管应饮合主24的规宝
8.2.4洞门端墙及挡(翼)墙可按容许应力法验算其强度、抗
沥青胶结材料整体现浇保温层施工工艺标准表8.2.4洞口墙主要验算规定
9.1.1根据隧道围岩地质条件、施工条件,衬砌结构可采用喷 锚衬砌、复合式衬砌。对于净宽度不大于5m的隧道,VI级、地 下水发育的V级和地下水发育的IV级围岩段应采用复合式衬砌, 地下水不发育的V级、地下水不发育的IV级围岩段隧道可采用 喷锚衬砌或复合式衬砌,I级、I级、Ⅲ级围岩段隧道宜采用 喷锚衬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