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055-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

DB45/T 2055-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4215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5/T 2055-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简介:

"DB45/T 2055-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是中国地方标准,由广东省地方标准制定委员会发布,主要针对岩溶(喀斯特)地区,这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地下含有丰富的溶洞和地下河,地表易出现塌陷、石漠化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的保护带来挑战。该导则旨在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技术指南,以指导在岩溶地区进行栖息地恢复的工作。

该导则可能包括的内容有:

1. 岩溶地区栖息地的特点分析和识别:理解岩溶地区的生态系统特性和生物多样性,识别受损害的栖息地类型。

2. 恢复策略:提出针对不同类型栖息地的恢复策略,如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源保护等。

3. 技术方法:详细介绍各种具体的恢复技术,如生态修复工程、人工造林、土壤改良技术等,并提供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方法。

4. 环境影响评估:强调在恢复过程中对环境的持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恢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果。

5. 管理和维护:提供栖息地恢复后的长期管理和维护建议,确保恢复效果的长期保持。

总的来说,这个导则是一份重要的工具,对于保护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B45/T 2055-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部分内容预览:

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恢复目标 恢复原则, 目标物种栖息地调查评估 恢复技术 监测和成效评估 档案的建立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参考性恢复方案提纲... 附录B(资料性附录) 人工恢复方式.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推荐的成效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管理和宣贯监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交流中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卫东、林冰梅、温红芳、定敏、曹胜平、黄淑娟

DB45/T 20552019

DB1310∕T 234-2020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技术导则

目标物种自然取食中食物来源的一种/类植物

栖息地habitat 某野生动物稳定生存和繁衍并由一定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区域

DB45/T 20552019

岩溶地区栖息地恢复的目标为: 一增加破碎化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自然联结与连通; 增加目标物种食源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栖息地的质量; 增加栖息地恢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一恢复栖息地植被和土壤,降低石漠化程度; 一促进目标物种种群稳定生存和繁衍,栖息地群落的恢复和生长,提高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和稳定性,演替至相应的顶极植被状态

结合岩溶地区的生境异质性特点,遵循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的自然演替规律,因地制宜开展恢复活动

5.2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生物多样性,丰富目标物种食源

和乡土树种为主。 5.2.2优化目标物种食源结构,多种树种有机结合;兼顾植物组成的多样性,乔、灌、草合理搭配种 植。

在减少原有威胁的同时,不引入新的威胁。加强检疫,严禁使用带检疫性和危险性等有害生物的种 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此外,不干扰/威胁目标物种的取食、隐蔽等各项活动。

以适宜目标物种生存、紧衍、活动的近自然植被为恢复出发点,促进构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景 观优美、层次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

6目标物种栖息地调查评估

6.1.1主要是调查栖息地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及主要生态特征,根据调查对象的生态习性安排 调查时间及次数。 6.1.2调查目标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种群数量(大小)、年龄结构、性别、分布及行为 特征。 6.1.3分析目标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网)的地位,种群变化趋势(动态)及对栖息地的需 求,以及目标物种的主要威胁因素。 6.1.4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调查参照GB/T37364.1的规定执行。

6.2.1植被调查包括栖息地植被的类型、结构、特征及面积,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 6.2.2植物调查包括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重点是目标物种的主要食源植物。 6.2.3分析目标物种的食源植物受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程度。

DB45/T20552019

对退化程度较轻的区域或恢复条件较好的潜在栖息地,和/或自标物种目前的栖息地很近且目标 物种活动较为活跃、频繁的区域,根粮据实际情况采取全封、半封、轮封的封禁方式,确定合理的封育年 限,进行封育保护、封山育林,使退化的植被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恢复。具体封禁方式和技术参照GB/T 15163的规定执行。

7.2. 1人工辅助自然恢复

7.2. 1. 1条件

当潜在栖息地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可考虑进行人工辅助自然恢复: 处于两个较完好的栖息地之间,面积较小时:

DB45/T20552019

植被群落处于演替过程受外来人侵物种十扰严重时; 周围存在一定数量重要树种的母树,但相对较缺乏自然扩繁生长条件时: 生物多样性比较单一时; 需要沿人为设定的某一演替方向发展时。

7. 2. 1.2 方式

采用合理移植乡土树种和目标物种的食源植物的幼苗,定期清除移植幼苗周围丛生的杂草、藤蔓、 杂灌等植物的方法;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带状、块状和点状等方式进行恢复,修剪或梳理等手段促进植被 落演替;采取各种方式加强自然媒介活动以促进授粉、种子散播等传播过程;辅助性地提供植物生长 所需的水和营养物质(或动物所需水、食物和栖所)等。具体人工辅助自然恢复方式可参考附录B表B.1

7.2.2人工造林恢复

7.2. 2. 1条件

针对退化较为严重的潜在栖息地,无其是无自然植被或石漠化严重的区域,需根据实际情 选择适宜的并具有与退化前相似组成和多样性的乡土植被类型,并充分考虑补充目标物种食源 斑块联结等条件进行人工造林恢复,

7.2. 2. 2 方式

造林树种的选择,参照DB45/T626的规定进行,并应结合目标物种的偏好进一步筛选。造林方式, 艮据立地条件的不同,可选择移栽或播种方式进行: 一在缺水较为严重、土壤状况较差且受鸟善干扰严重的区域,利用容器苗进行栽植,根据现场情 况,采用带状、块状及点状等栽植形状;因地制宜建设集水区,为栽植的树苗提供生长所需水 分,并采取适当的保土措施。 一在立地条件较好、土壤相对疏松湿润且受鸟兽干扰较轻的区域,可选择种粒较大、发芽容易、 适应性强且种源易得的树种,尤其是食源物种,通过播种进行植被恢复,人工辅助自然恢复方 式可参考附录B表B.2。

7.2. 3 时间选择

灰复时间应尽量选择在降雨较集中、植物易生长

7.2. 4. 1抚育对象

在人工恢复区域,需要采取抚育措施的情形包括: 服务平 一区域内可燃物累积多,火灾隐患大的; 一杂草、藤蔓、杂灌等丛生,严重影响优先树种生长的; 遭受自然灾害后,优先树种损失率达10%以上的: 食源植物较少,林分结构不合理,演替成目标物种栖息地的可能性很小; 生长所需不足,影响优先树种生长发育的。

7.2. 4. 2 抚育措施

常见抚育措施包括: 降低火灾隐患:在醒目位置设置防火禁火标志;对可燃物进行处理,如挖坑掩埋等;兼种一

DB45/T20552019

耐火性强、不易燃烧和蔓延的树种,如木荷等常绿阔叶树种; 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清除受病虫危害严重、濒死的植株; 定期清除有害杂草、藤蔓和杂灌,尤其是入侵物种;去除弱树、病树,以及枯枝、病虫枝; 诱导食源植物生长:进行松土、施肥等以促进食源植物生长; 补植:在空隙较大的区域,适当补植食源和乡土植物的幼苗;合理调整植株密度和林分结构; 在干旱季节,可采取一定的保水或浇水措施。

DB45/T 20552019

《水泥原料矿山工程设计规范 GB 50598-2010》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参考性恢复方案提纲

预算;根据各类威胁因子对不同恢复区域的威胁程度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综合情况选择适合恢复 开展恢复活动。

A.3.1根据每个恢复区域的恢复需求及恢复目标,采用不同的恢复技术。 A.3.2当恢复区域面积较大或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时,可以根据恢复区域的实际条件,按 分小班来操作。

A.4.1重点是对恢复时间的把握,无其是进行人上辅助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区域,应制定严格的损 作时间表。还须分配好不同阶段的工作量。 A.4.2当阶段性成效未达到预期时,还需要制定一到两个备选计划,以便对整体恢复活动的调整、改 进和完善。

DB45/T 20552019

DB45/T20552019

JG∕T 567-2019 建筑用轻质高强陶瓷板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推荐的成效评估指标

表C.1推荐的成效评估指标

DB45/T 2055201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