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DB/T 17-2018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强震动台站简介:
DB/T 17-2018《地震台站建设规范》是中国地震局发布的一份行业标准,主要针对地震台站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其中,强震动台站是地震台站的一种类型,专门用于记录和研究强烈地震的震动特性。
强震动台站,全称为强震监测台站,主要目的是为了捕捉和分析大震(如里氏6.0级及以上)的强烈震动数据。这类台站通常选址在地震活动频繁或者地质结构复杂的地方,如地震带附近,其设备通常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精度,能够记录下大震时极短时间内的强震动信息,这对于地震预警、地震烈度评估、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以及地震工程的抗震设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上,强震动台站需要考虑地震安全性,台站结构需要能抵御地震的冲击,同时设备的安装和防震措施也需要考虑到强震的冲击力。此外,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具备高速、稳定和抗干扰的能力,以保证在强震动条件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的来说,DB/T 17-2018《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对强震动台站的建设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旨在提高地震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地震科学研究和灾害防范提供重要支持。
DB/T 17-2018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强震动台站部分内容预览:
DB/T 172018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强震动台站
备和设施配置、观测设备安装与调试、台站建设报告编写与文件归档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强震动固定台站建设《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GB 50352-2019》,流动台站、专用台阵等建设可参考使用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41电声学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察规范 GB50057—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50269—1997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GB/T50328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 DB/T1O 数字强震动加速度仪 DB/T68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强震动strongmotion 地震或爆破等引起的场地或工程结构的强烈震动。 [DB/T10—2016,定义3.1] 3.2 强震动加速度仪strongmotionseismograph 记录地震产生强地面运动的加速度的仪器。 [GB/T18207.2—2005,定义8.1.4] 3.3 强震动台站 strongmotionstation 用于监测强震动的地震台站。 3.4 固定台站 permanentstation 在确定的地理位置长期布设的强震动台站。
4台站选址与场地条件助察
4.1.1自由场地固定台站应选择开阔平坦场地,宜避开厚度超过500mm的回填土、滩涂场地,与高大 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应大于建(构)筑物的高度与长度。 4.1.2自由场地固定台站应远离各种强干扰源,背景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值宜小于0.0001gn,在特殊地 区如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的城区可适当放宽,但应不大于0.001g。背景振动加速度均方根确定方法见 附录A。 4.1.3应具备电力、通信、交通等保障条件。 4.1.4流动台站宜在地震预测或预报有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或在强震的余震影响区布设。 4.1.5专用台阵宜根据观测且的专门确定选址条件和要求
4.2.1应进行固定合站场地背景振动加速度测试,确定背景振动加速度水平和场地卓越周期。测试仪 器、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的要求见附录A。 4.2.2对位于土层场地上的固定台站,应进行场地条件勘察;对位于土层场地上的流动台站,在获得峰 值加速度0.3g以上的强震动记录后,宜补充场地条件勘察。场地条件勘察内容包括钻孔、土层剪切 波速测试和土动力参数试验。应编制土层分布柱状图和剪切波速分布图。场地条件勘察要求见附 录B。
DB/T 172018
5.1自由场地固定台站应建造观测室或选用现有合适的单层建筑物作为观测室 5.2观测室宜根据观测环境和观测目的选用经专门设计的砖混结构或玻璃钢罩结构。砖混结构观测 室设计应符合GB50011对乙类建筑的相关规定。附录C给出了砖混结构观测室设计示例,附录D给 出了玻璃钢罩观测室设计示例。 5.3玻璃钢罩应与基础锚固连接,参照附录D。 5.4观测室应满足设备运行环境要求,应防火、防盗、排水和通风
6.1自由场地固定台站应建造仪器墩。 6.2仪器墩顶面应为边长400mm~600mm的正方形,宜高出观测室地面100mm~200mm。附录 E给出了仪器墩设计的一个示例。 6.3应保证仪器墩与场地嵌固。应避免仪器墩与观测室刚性相连。土层场地仪器墩四周应设置隔震 槽,宽度不小于20mm,深度达到硬化地面以下100mm。 6.4仪器墩顶面应标示指北标识,宜设置于台面西北角,误差应小于1°。 6.5除自由场地固定台站以外的其他台站,可根据观测目的专门设计、建造仪器墩
7.1.1观测设备为由加速度计和记录器组成的强震动加速度仪,可采用外置加速度计或内置加速度计 的强震动加速度仪 7.1.2观测设备应满足观测目的及设计要求,性能与指标应满足DB/T10的要求
7.2.1应采用交流供电或太阳能供电方式。 7.2.2交流转直流供电宜采用交直流隔离的供电设备。采用交流供电时,应配置持续供电能力不少于 120h时长的后备电源并有接地保护措施。采用太阳能供电时,应按当地有史料记载以来最长连续无 日照天数,配置太阳能板功率和电池容量;无法确定最长连续无日照天数时,按240h时长计。 7.2.3电气装置接地措施应符合GB50169的规定
.2.1应采用交流供电或太阳能供电方式。 .2.2交流转直流供电宜采用交直流隔离的供电设备。采用交流供电时,应配置持续供电能力不少于 20h时长的后备电源并有接地保护措施。采用太阳能供电时,应按当地有史料记载以来最长连续无 日照天数,配置太阳能板功率和电池容量;无法确定最长连续无日照天数时,按240h时长计。 7.2.3电气装置接地措施应符合GB50169的规定
7.4.1砖混结构观测室宜按GB50057一2011规定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要求进行防雷
4.1砖混结构观测室宜按GB50057一2011规定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要求进行防雷设计。 4.2防雷地网接地电阻宜小于4Q,应不大于10Q。 4.3配电、信号线路和布线的防护以及屏蔽措施应符合DB/T68的规定
8.1.1强震动加速度仪、卫星天线、通信设备、供电设备、防雷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应严格按照仪器便 用说明书中的安装要求和步骤安装,所有连接牢固可靠并放置稳固。 3.1.2加速度计或内置加速度计的强震动加速度仪应调平,并锚固在仪器墩上。自由场地固定台站的 加速度计或强震动加速度仪指北标识应与仪器墩台面指北标识平行,误差应小于1°。 3.1.3卫星天线应能同时接收不少于4颗卫星的信号。 8.1.4强震动加速度仪接地端口应连接地线
8.2.1 应检查并确认强震动加速度仪各通道的测量方位和极性。 8.2.2 应将加速度计的输出信号零位调整到满量程的1%以内。 8.2.3 应设置强震动加速度仪工作参数, 8.2.4 应对强震动加速度仪进行功能测试和人工触发试验, 8.2.5 应进行强震动加速度仪的卫星定位功能的测试。 8.2.6 应进行强震动加速度仪与通信设备的连通调试
9台站建设报告编写和文件归档
9.1台站建设报告应包括台站建设概述、台站位工 和场地条件、观测室与仪器墩、仪器设备、安装与测 试等情况描述,以及台站建设人员和台站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日期等信息。台站建设报告内容要求 见附录F。 9.2应按照GB/T50328的规定进行建设文件旧档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台址背景振动加速度测试要求
选用强震动加速度仪: 采样率应不小于200次/s,动态范围应不 \于 127 dB,自身噪声应低于 0.(
将测试仪器安装到拟测试的台站仪器墩位置或拟建的台站位置,进行仪器系统校准和试测,查 记录确认仪器正常后,连续观测背景振动加速度不少于24h时长。
A.3.1场地卓越周期
抽取振动幅值最小的 动加速度观测数据,计算水平向背景振动加速度的傅 定场地卓越周期
A.3.2背景振动加速度均方根
抽取白天和晚上各4h时长的背景振动加速度观测数据,分别计算各小时的功率谱密度(PSD),并 安照GB/T3241的规定,用1/3倍频程滤波器在DC~80Hz频带范围内,按式(A.1)由PSD分别计算 各小时的均方根值(Rms),再计算白天和晚上的Rms平均值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场地条件勘察要求
场地条件勘察钻孔位置和台址应位于同 且与仪器墩位置的距离应小于100m,
通过钻孔或已有资料判定,覆盖土层厚度小于50m时钻孔深度应至基岩层位置,覆盖土层厚度不 小于50m时钻孔深度应大于30m
宜对钻孔中每一典型土层取样。宜对地下20m之上的每一典型砂土层及粉土层进行标准贯入度 测试,标准贯人度测试点间距应小于5m。标准贯人度测试和土动力学土样应按照GB50021一2001中 10.5和9.4规定的方法提取
B.5土动力特性参数试验
应进行典型土样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编制土样动力特性测试报告。测试设备、方法和数据处理 GB/T50269—1997中第9章的规定
B.6台站场地类别划分
应根据钻孔资料进行台站场地类别划分,划分标准应符合GB50011的规定
直由场地砖混结构观测E
自由场地砖混结构观测室设计示例见图C.1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砖混结构观测室设计示例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砖混结构观测室设计示例
图C.1自由场地砖混结构观测室设计图
DB/T17—2018
DB/T17—2018
注:未注明处参见《平屋面建筑构造》121201。
C.2并下观测台阵砖混结构观测室
并下观测台阵砖混结构观测室设计示例见图C.2。
T/CEC 152-2018标准下载图C.2井下观测台阵砖混结构观测室设计图
DB/T17—2018
DB/T17—2018
DB/T 172018
注:未注明处参见《平屋面建筑构造》12[201
《民用机场排水设计规范 MH/T5036-2017》C.3半地下砖混结构观测室
半地下砖混结构观测室设计示例见图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