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SL 230-2015)简介:
"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SL 230-2015)",全称为《混凝土坝工程养护修理规程》,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中的一项具体规定。该规程于2015年发布,主要针对混凝土坝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养护与修理工作,为确保混凝土坝的结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防止或减缓坝体病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导。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混凝土坝的日常巡查、定期检查、病害识别、预防养护、缺陷修复、应急处理等各种养护修理工作的操作方法、标准和要求,包括坝体的结构稳定性、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渗漏水的防治、防腐蚀处理、侵蚀防护等内容。它旨在提高混凝土坝的管理水平,保障大坝的安全运行。
混凝土坝是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其养护修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SL 230-2015规程的实施,对于规范我国混凝土坝的养护修理工作,提升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SL 230-2015)部分内容预览:
1表面喷涂材料可选用环氧树脂类、聚酯树脂类、聚氨酯 类、改性沥青类等涂料。
5.4.4充填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
1充填材料应根据裂缝的类型进行选择。静止裂缝可选用 水泥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树脂砂浆等;活动裂缝宜选用弹性 对脂砂浆和弹性嵌缝材料等。 2静止裂缝充填法施工应满足下列工艺要求:
BJJT/ 0043-2019 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技术规范5.4.5灌浆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灌浆材料应根据裂缝的类型选择,静止裂缝可选用水泥 浆材、环氧浆材、高强水溶性聚氨酯浆材等;活动裂缝可选用弹 性聚氨酯浆材等。 2宽度不小于0.2mm的裂缝,宜按200mm等间距设置灌 浆孔;宽度小于0.2mm的裂缝,宜按100~150mm等间距设置 灌浆孔。 3灌浆法施工应满足下列工艺要求: 1)按设计要求布置灌浆孔。 2)钻孔、洗孔、埋设灌浆管。 3)沿裂缝凿宽、深50~60mm的V形槽,并清洗干净, 在槽内涂刷基液,用砂浆嵌填封堵。 4)压水检查。孔口压力为50%~80%设计灌浆压力, 宜为0.2~0.4MPa。 5)垂直裂缝和倾斜裂缝灌浆应从深到浅、自下而上进 行;接近水平状裂缝灌浆可从低端或吸浆量大的孔开 始:灌浆压力宜为0.2~0.5MPa,当进浆顺利时可
适当降低灌浆压力, 6)灌浆结束封孔时的吸浆量应小于0.02L/5min。 7)在浆材固化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钻检查孔进行压 水试验,检查孔单孔吸水量应小于0.01L/min,不合 格时应补灌。 8)水泥灌浆施工应按SL62的规定执行。 9)灌浆宜在低温季节或裂缝开度大时进行
5.4.6裂缝修补材料、施工环境和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选用标号不低于42.5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 泥,受侵蚀性介质影响或有特殊的要求时,按有关规范或通过试 验选用。 2应选用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的中砂,砂的细度模 数宜为2.42.6。 3各种混凝土及砂浆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4 常用修补材料可按附录B.4表B.4.2选用。 5 修补施工前宜进行工艺性试验。 6修补施工宜在5~25℃环境条件下进行,不应在雨雪或 大风等恶劣气候的露天环境下进行。 7树脂类修补材料宜十燥养护不少于3d;水泥类修补材料 应潮湿养护不少于14d;聚合物水泥类材料应先潮湿养护7d,再 王燥养护不少于14d
6.1.1混凝土结构经确认需要加固时,应进行加固设计
1设计或施工不当、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使用功能改变、 遭受灾害以及工程老化等原因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满足要求。 2裂缝、水体中有害离子侵蚀、化学腐蚀等引起建筑物混 凝土结构强度降低不满足要求。 3水工混凝土结构强度不满足抗震要求。 4出现深层裂缝和贯穿性裂缝且对结构面有较大削弱,导 致结构强度降低不满足要求
1水工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应与施工方法紧密结合,并采 取有效措施,保证与原结构接可靠,能够协同工作。 2因振动、冻融、高温、腐蚀、坝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的水 工混凝土结构损伤破坏,应在加固设计中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再进行加固。 3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应不损伤原结构,并保留具有利 用价值的结构构件,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置换。 4加固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 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后,方可继续加固施工。 5加固施工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6补强加固验收应按GB50550的规定执行
钢法、粘贴碳纤维法、粘贴钢板(筋)法、增大断面法、喷射混 凝土法、置换混凝土法、外包钢法等。选用时宜遵循下列原则: 1灌浆法宜用于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的补强加固。 2锚固法包括采用普通锚杆、预应力锚索(杆)加固,宜 用于影响建筑物抗滑稳定或整体受力的裂缝的加固,地基、边 坡、地下洞室的岩体及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3预应力法宜用于因强度不足而开裂部位的补强加固及钢 筋混凝土梁、板、柱和架的加固: 1)原构件截面偏小或需要增加其使用荷载。 2)原构件需要改善其使用性能。 3)原构件处于高应力、应变状态,且难以直接卸除其结 构上的荷载。 4粘贴玻璃钢法和粘贴碳纤维法宜用于钢筋混凝土梁、板、 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及受拉构件的加固。 5粘贴钢板(筋)法宜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 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受弯、大偏心受压和受拉构件的加固 6增大断面法宜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的加固。 7 植筋法宜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锚固。 8 喷射混凝土法宜用于边坡、地下洞室、水工隧洞的加固 9置换混凝土法宜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及有严重缺 陷的梁、柱混凝土承重构件加固。 10外包钢法宜用于不充许显著增大截面尺寸,但文要求大 幅度提高其承载力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2.3锚固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锚杆施工除应按SL377的规定执行外GB∕T 50165-2020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还应符合下列
1)钻孔孔位偏差不应大于100mm,孔斜不应大于3%, 超深不宜大于100mm。 2)钻孔应清洗干净,孔内不得残留废渣、岩芯。 3)对于水泥砂浆锚杆,根据锚孔部位和方向,可采用先 注浆后插杆或先插杆后注浆的方法。先插杆后注浆时 应安装排气管,排气管距孔底50~100mm。 4)倾斜向上的锚杆插入钻孔后,应在孔口处用铁锲或木 锲固定锚杆,并封闭孔口。 2预应力锚索施工除应按SL46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 下列要求: 1)钻孔孔位偏差不应大于100mm,孔斜不应大于3%。 2)锚孔围岩灌浆应采用单钻单灌的方式分段进行,段长 不宜大于8m。 3)扫孔作业宜在灌浆后1~3d进行,扫孔后应清洗干 净,孔内不应残留废渣、岩芯。 4)承压垫座的承压面与锚孔轴线应保持垂直,误差不应 大于0.5°,垫座孔道中心线应与锚孔轴线重合。 5)预应力锚束应经检验合格后吊装安放,应根据锚孔的 朝向合理选择填浆方式。 6)设计张拉力、超张拉力、超张拉持荷稳压时间、超载 安装力及张拉程序均应符合加固设计要求。 6.2.4预应力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预应力吨位选用不同直径的预应力锚杆或锚索等 材料。 2预应力法施工除应按SL46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宜用钢筋探测器探查钢筋位置,钻孔时避开钢筋。 2)预应力钢束或钢丝应做防锈处理。 3)施加预应力方向应与裂缝面垂直。 贴种注热工产饰下到圳宝
1粘贴材料可选用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等胶粘剂和玻璃丝 布等。 2粘贴玻璃钢法施工工艺: 1)混凝土表面应清刷干净并保持干燥,用树脂腻料找 平;有较大裂缝或缺陷时应做灌浆处理。 2)玻璃丝布应除蜡,并用清水漂洗晾干。 3)一次配制胶粘剂和腻料的数量不宜过多,应做到随配 随用。 4)基面涂刷胶粘剂,粘贴玻璃丝布,粘贴层数不宜少于 3层,各层应无气泡、无折皱、密实平整。 5)施工环境温度宜在10~25℃,不应在温度过高、过 低或雨、雾天气施工。 6)施工结束后宜干燥养护不少于3d。 6.2.6粘贴碳纤维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粘贴部位混凝土表层含水率应小于4%,环境温度应低 于50℃。混凝土表面应露出结构本体,并保持洁净。构件转角 应成圆弧状,半径不应小于20mm。 2粘贴面平整度应达到5mm/m,转角部位应抹成平滑曲 面,凹凸部位应找平。 3胶料应严格按比例充分搅拌后配制。配制的胶料应无沉 淀、色差、气泡,并应防止灰尘杂质混人胶料。 4应按设计要求裁剪碳纤维,不应损坏横向织物面。涂抹 粘结胶应均匀,敷贴碳纤维应平整无气泡。多层粘贴,可重复上 述步骤,但宜在表面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层粘贴施工。如间歇时 间超过60min,应等12h后再行粘贴下一层。 5最后一层碳纤维表面应涂抹粘结胶进行防护,涂抹应均 习充分。 6粘贴完成并经固化后应进行密实度检验,密实度应符合 CECS146的规定。 62 7粘贴钢板()注施工应按6 2 5冬的规定执行
6.2.6粘贴碳纤维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于50℃。混凝土表面应露出结构本体,并保持洁净。构件转角 应成圆弧状HG∕T 20591-1997化工蒸汽凝结水系统设计技术规定,半径不应小于20mm。 2粘贴面平整度应达到5mm/m,转角部位应抹成平滑曲 面,凹凸部位应找平。 3胶料应严格按比例充分搅拌后配制。配制的胶料应无沉 淀、色差、气泡,并应防止灰尘杂质混入胶料。 4应按设计要求裁剪碳纤维,不应损坏横向织物面。涂抹 粘结胶应均匀,敷贴碳纤维应平整无气泡。多层粘贴,可重复上 述步骤,但宜在表面干燥后立即进行下一层粘贴施工。如间歇时 间超过60min,应等12h后再行粘贴下一层。 5最后一层碳纤维表面应涂抹粘结胶进行防护,涂抹应均 匀充分。 6粘贴完成并经固化后应进行密实度检验,密实度应符合 CECS146的规定。 6.2.7粘贴钢板(筋)法施工应按6.2.5条的规定执行。
6.2.8增大断面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补强加固材料可选用水泥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 2增大断面法施工应满足下列工艺要求: 1)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冲洗干净,并涂刷界面处理剂。 2)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应设置锚筋,间距宜为300~ 400mm,锚固长度宜为锚筋直径的15倍。 3)新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老混凝土强度等级。 3可理设应变计等监测仪器进行混凝土应力监测。 6.2.9喷射混凝土法施工除应按SL377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符 合下列要求: 1喷射的混凝土应满足受喷面或受喷工程所需的抗压、抗 拉、抗剪等强度要求;若有抗渗要求,还应达到设计的抗渗 标号。 2喷射的混凝土应与受喷面具有很好的粘附性。 3应保证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率,水平喷射时不应大于 15%,向上喷射时不应大于25%。 4喷射混凝土作业区的粉尘浓度不应大于10mg/m3。 5喷射施工全过程,不应发生堵管漏喷或停喷。 6.2.10置换混凝土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固梁式构件时,应对原构件进行有效的支撑。加固柱、 墙等构件时,应对原结构、构件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承载状态进行 验算、观测和控制,置换界面处的混凝土不应出现拉应力,若控 制有困难,应采取支顶等措施进行卸荷。 2置换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原构件混凝土高一级,且 不应低于C25。 3混凝土的置换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不应小于40mm。 2)梁、柱采用人工浇筑时,不应小于60mm,采用喷射 法施工时,不应小于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