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2019-0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D 2019-01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简介:
"DD 2019-01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一项技术规定,旨在指导和规范1:50000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获取详实、准确的地质信息,为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这份技术要求涵盖了地质调查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区的选择、地质调查的内容、地质图的编制、地质体的描述、地质编图的精度要求、地质资料的整理与归档等。它对调查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表达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确保地质调查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比性。
例如,它规定了地质调查应以地质体为单元进行,对地质构造、岩性、岩相、地层、矿产、地貌、地下水、地质灾害等进行详细观测和记录。对于地质图的编制,要求使用统一的图式和符号,精确表示地质体的形态、产状、分布等信息。
此外,这份技术要求还强调了地质调查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要求在调查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同时鼓励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等,提高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DD 2019-01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是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指南,对于提高地质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地质调查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D 2019-01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部分内容预览:
贯穿于区域调查全过程的野外数据获取及其成果一体化描述、组织、存储、集成、综合处理与发布 等内容技术方法体系。
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下,将数据采集、传输、集成、综合处 过程贯穿于预研究、野外数据采集和成果分析整理整个过程的技术方法体系。 3.4
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下,将数据采集、传输、集成、综合处理等技术 过程贯穿于预研究、野外数据采集和成果分析整理整个过程的技术方法体系。 3.4 基岩区bedrockareas 地表裸露或覆盖层之下的岩石统称基岩,较大面积出露基岩的地区为基岩裸露区,简称基岩区。 3.5
地表裸露或覆盖层之下的岩石统称基岩,较大面积出露基岩的地区为基岩裸露区,简称基
JGJ 130-201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覆盖区coveredareas
终年冰雪、水体、沼泽、植被及冲积、洪积、冰积、风积等松散沉积物广泛掩盖的地区。松散沉积 物形成的盖层称为覆盖层。覆盖层厚度小于200m的区域为浅覆盖区,200~500m的为深覆盖区,大于 500m的为超深覆盖区。
填图单位geologicalmappingunit
野外可识别、图面可表达的地质实体,又称填图单元。填图单位可分为正式填图单位和非正式填图 单位。正式填图单位包括(岩)群、(岩)组、(岩)段和侵入岩岩性单元、岩套等;非正式填图单位 为正式填图单位之下最小可表达的地质体,以及尚未归并到正式填图单位的特殊地质体,
查明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体的特征、属性、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研究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允积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作用,揭示形成环境和地质演化历史等,阐明自然资 原赋存的基础地质背景,解决存在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提高地质认知水平,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提交地质图、报告等产品,提供公益性基础地质资料和信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 自然资源管理。
4.2.8强化产品实用性与服务,突出用户需求和科学问题的解决,增强重要信息表达,重点地区根据 需要建立三维地质结构;提交详细地质图、简明地质报告。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产品及时通过“地 质云”等公开发布。 4.2.9对不能满足需求的地质图应进行更新,在充分分析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补充野外调查,参照 本要求开展工作并提交新成果,
一般应遵循预研究、野外调查、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成果提交与资料汇交等工作程序
.1.1 依据任务和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有侧重收集以下资料: a) 工作底图:1:50000~1:25000地形图,或公开发行且符合精度要求的航空、卫星等影像图; b)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生态 红线、矿权设置、保护区与管控区等; 区域地质:调查区及邻区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和原始资料、地质志、综合编图等; d 遥感: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频谱的航空、卫星遥感数据及其解译成果,岩矿波谱测量等; 地球物理: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测量以及测井等数据和成果资料: f) 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自然重砂测量等数据和成果资料;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各类调查资料及相关钻孔、槽探等揭露工程资料; h) 其他:调查区及邻区科研报告、专著和论文等资料。 .1.2对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评估其质量及可利用性,编制资料目录,建立资料档案;将可用的资 科和提取的信息配准到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中,供后期工作使用
5.2.1对资料数据的预研究成果进行野外查证,梳理关键地质问题,了解工作区总体地质概况,为设 计编制提供依据。 5.2.2对具备较好野外工作基础的调查区,可直接进入设计编制阶段。
5.3综合分析与设计书编制
5.3.1对评估后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整体了解工作区各地质实体组成、时空分布、叠置关系及地质 构造发育类型、复杂程度,初步建立工作区地质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 5.3.2明确工作区存在的主要基础地质问题,确定科学目标。 5.3.3在野外核查基础上,确定重点调查区,明确调查内容、工作量安排、工作方法和预期成果,编 写工作设计书。设计书参照附录A编写。 5.3.4编制预研究地质图。
6. 1. 1 调查内容
沉积岩的岩石分类和命名按照GB/T17412.2一1998执行。重点调查以下内容: 系统调查沉积岩的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地层层序、地层厚度、古生物组合、特殊标志层、 岩石组合的垂向和侧向变化特征、矿化蚀变特征等; 调查研究古流向与物源。分析研究沉积物和地层形成时代、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等。开展盆地分 析研究:
以图面可表达的岩石或岩石组合为填图单元。在此基础上归并段、组、群等岩石地层单位。注意与 亢积作用相关的特殊地质体和标志层的识别与表达。新建地层单位应按照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进行 命名、审批和公开发表。
6. 2. 1调查内容
火山岩的岩石分类和命名按照GB/个17412.1 一1998执行。重点调查以下内容: A 查明火山岩的岩石类型、时空展布特征及其与周围岩石的关系。调查层状喷出岩相关岩性垂向 和侧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岩层厚度等,测量火山岩层的产状,建立火山岩层序。查明火山碎屑岩 中碎屑的种类、粒度(包括占优势颗粒和最大颗粒的粒径)及其垂向和侧向的变化情况、熔结 程度等。对于非层状火山岩(侵出相、火山颈相、隐爆角砾岩相、潜火山岩相等),调查其分 布形态、产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及其在火山机构中的位置等,结合火山岩的层序,建立火山 活动时序; 查明火山岩区沉积岩(包括火山碎屑沉积岩)分布、产状、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特征,研究 沉积环境。尤其注意对同一套火山岩中沉积岩夹层产状的测量、形成环境分析及其中化石的调 查; 建立火山喷发韵律、火山岩系地层层序和火山活动时序。厘定不同火山构造的相互关系,确定 测区火山活动时序。通过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火山活动旋回等进行区域对比,查明火山地层的 时空演化规律; 划分火山岩相类型,查明岩相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各种岩相的形成环境、相序结构、岩相组 合,进行相分析,恢复火山活动的演变历程; 确定火山构造的级别和类型,查明火山构造的空间组合方式和时空分布、火山构造与区域构造 的关系,探讨火山活动的迁移演化规律和大地构造背景; 调查火山岩对自然地理、地貌及自然资源特征、分布的制约概况,特别是分析火山岩相、火山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意义
6. 2. 2 填图单位
状。查明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矿化、变质及变形作用。查明岩体相带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查 明侵入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 和区域性脉岩)特征;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特别是形成序次和空间展布规律。注意对成矿有 利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调查不同类型侵入体与区域构造的切割关系,确定前构造、同构 造、后构造侵入体; 开展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分析岩浆源区及岩石成 因类型。区分花岗岩同源、异源(如岩浆混合)等类型。同源花岗岩应研究同化混染和结晶分 异作用,岩浆混合花岗岩需确定混合端元及混合岩石特征; 分析不同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和岩浆作用过程,确定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区域构 造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 )调查侵入岩对自然地理、地貌及自然资源特征、分布的制约概况
铁路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应答器工程技术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7]123号6. 3. 2 填图单位
6.3.2.1以成分(岩性)、结构(粒度)相似及时 次相近的侵入体为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 入岩,均按“岩性+时代”标示,对不同变形强度岩体,可用叠加花纹分区与表达。有可靠年龄依据的, 寸代表示到世,没有年龄依据的,依据地质体接触关系等推测到纪或代。按照不同侵入体的成因关系和 若浆系统,建立更高一级的组合单元。 化系统的侵入体,可进一步归并单元,建立岩 套和超岩套:岩浆混合作用的侵入体, 元单位和混合形成的岩石单位归为岩套。 居复杂程度,可以建立亚岩套和超岩套不同级别单位体系。 6.3.2.2注意与侵入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的内外蚀变带、剪切带,重要的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 体,流动构造、放射状和环状构造、脉体,矿化蚀变带等的表达
6.4. 1 调查内容
4.2.1低级变质的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按照6.1. 岩以可表达的岩石或岩石组合为基本填图单位。变质表壳岩在分析构造岩石组合和变质变形特征 进一步归并岩段、岩组、岩群等构造岩层单位。变质深成片麻岩填图单位采用“时代+片麻岩+
上角标”的代号表达,并可对同时代有成因联系的片麻岩填图单位进一步归并为片麻岩套。对仍能识别 原岩的非层状填图单位以“原岩名称+时代”的代号表达,图例说明中在岩石名称前冠以“变质”前缀。 6.4.2.2注意对特殊变质岩(榴辉岩、蓝片岩、超高温变质岩等)和特殊标志层的识别和表达。 6.4.2.3注意与变质作用关系密切的矿化蚀变带、流体运移通道、地质和成矿指示意义明确的岩石或 岩石组合的表达。注意变质岩中透入性构造形迹的表达。
6.5(蛇绿)混杂岩(带)
6. 5. 1调查内容
以岩块和基质作为调查的主要对象,开展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调查研究。重点调查以下内容: a) 调查各类岩块的规模及相互关系、产状、岩石(组合)类型、矿物组成、内部原生和变形构造、 古生物化石特征,查清主要岩块的形成时代和形成环境: 调查基质岩石(组合)类型、古生物化石和变质变形特征,以及特殊类型基质的变质温压条件、 原岩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 c) 调查构造变形样式,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分析不同期次构造的变形机制,调查分析主要构造期 的形成时代; d) 调查(蛇绿)混杂岩(带)与区域内其它相关构造岩石单元的时空配置关系,探讨其成因联系 及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e) 调查与蛇绿(混杂)岩有关的成矿地质: f) 分析研究蛇绿(混杂)岩各岩块、基质的时态、位态《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 GB50794-2012》,恢复洋板块地层层序。划分混杂岩类型, 研究其形成、就位过程及构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