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22-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

T/CAGHP 022-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 022-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34594
免费资源

T/CAGHP 022-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22-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简介:

"T/CAGHP 022-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行业标准。这份导则主要针对的是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旨在提供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应急防治程序和方法,以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这份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应急响应机制:规定了从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到启动应急响应的整个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初步评估、应急启动等环节。

2. 现场应急处置:详细描述了地质灾害现场的勘查、监测、预警、人员疏散、灾害治理等应急处置措施。

3. 应急保障:涵盖了应急队伍的建设、设备设施的配备、资金保障、技术支撑等多方面内容,确保应急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后期恢复与重建:提出了灾后评估、恢复规划、重建实施等环节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旨在促进灾区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5. 演练与培训:强调了应急防治技能的培训和演练,提升各级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6. 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列出了与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相关的法规政策,确保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进行。

这份导则是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救援队伍、科研机构以及各级政府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T/CAGHP 022-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部分内容预览: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2.1以人为本。安全有序开展应急防治行动,最大程度保护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 4.2.2准备优先。与灾害风险等级相适应,开展应急防治能力建设与应急资源储备。 4.2.3分级分类。遵循分级响应程序(附录A),采取与应急情景相适应的应急防治措施, 4.2.4科学效能。所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应科学、合理、高效

4.3.1事先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防治科学研究,进行应急防治准备。 4.3.2开展应急调查评价与应急监测预警,划定危险区DB52∕T 720-2010 全坝外掺氧化镁混凝土拱坝技术规范,指导避险除险、搜救安置与应急治理 4.3.3还原灾害发生经过,调查灾害形成原因,总结应急防治经验和教训,指导恢复重建。 4.3.4应急防治工作内容应与灾害类别、响应等级、风险变化、应急工况和应急能力等相适应

防治工作应与事前常态减灾工作相衔接,并与后

4.4.2应急防治管理划分为事前准 恢复3个基本阶段。其中,响应阶段主要包 括响应启动、应急调查、应急监测、避险防范、成因分析、应急治理和响应结束等技术环节。

4.5.1应急主体应按上一级预案的规定、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应急能力评估,编制本级预案。 4.5.2应急预案应明确预案适用情景,宜采取专家会商和演练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其目标明确性, 结构完备性和功能有效性。当上级预案出现重大调整或本级预案适用条件出现重大变化,应及时 修编。 4.5.3应急防治准备应以应急预案为指导框架,并与地质灾害风险变化相适应。 4.5.4分级遵选建立应急专家库。应急专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并了解相关的法 律法规。依据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及行业信用,避选建立可承担应急防治工作的资质单位库。 4.5.5利用现代通信、互联网和计算机等手段,搭建应急信息平台,为应急防治与管理提供信息化 支撑与服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及编码,应符合上一级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的规定。 4.5.6与地质灾害应急情景相适应性,建设配置应急调查监测专业化仪器设备和应急保障通用设 备。专业化仪器设备宜布设便利、运行稳定,且自动化程度较高,并定期检验与校准。 4.5.7应急预案执行演练应每年不少于1次。综合演练可采用桌面推演方式,专项演练宜采用实 战方式。

5.1.1依据灾(险)情速报信息,快速了解灾区地理经济概况、地质环境条件、先期处置进展、雨情水 情震情预测预报情况,初步研判风险趋势与抢险救灾工况,评估应急情景。 5.1.2根据灾(险)情等级,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与应急情景相适应,制定专项的应急防治方 案,明确人员、资料和设备等行前准备与到位时限。必要时,向应急行动组织者提出资源调配建议。 5.1.3抵达现场后,应快速会商衔接先期处置工作进展,进行应急防治工作现场部署

5.2.1依据应急情景与应急处置需求,会商制定应急调查评估具体方案,明确精度要求,并动态可 调整。 5.2.2应急调查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过程、地质特征、危害情况、风险隐患,以及已有防治工程状况 等(附录B、附录C)。结合应急监测,评估灾(险)情,查明发生原因,及时提出应急处置建议。 5.2.3调查范围应以承(受)灾体为核心,包括对其已经造成危害或构成威胁的完整的斜坡单元或 小流域。若现场判定存在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还应包括其可能涉及的范围。在同一调查地点,宜 一次性完成全部地面调查内容, 5.2.4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可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Z/T0261一2014)的规 定。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宜借助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机载Lidar等手段,进行高精度的测绘与 解译,编制地质灾害平面分布图、灾害地质剖面图。 5.2.5当调查无法确认主要事实或当需要实施应急治理工程时,且现场实施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 况下,应选择高效、快速的手段,参照常规勘查标准,开展针对性很强的应急勘查。

影响。 5.2.8应急调查记录应完整有效。对重要灾害痕迹、物证或事实应取样、拍照或访谈主要当事人, 引用数据资料必须注明其来源的合法性。 5.2.9可按《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0284一2015)的规定,开展抢险搜救作业、进出场、临时安置 和应急指挥及现场保障等场地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提出避险防范具体措施 与建议。 5.2.10结合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进展,及时编写提交应急调查报告。在以多种形式上报的应急调 查报告中,应以最终的正式报告为准,报告编写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5.2.11应急调查报告的报送应符合法定程序。正式应急调查报告须经专家评审认可后,方可 上报。

报告中,应以最终的正式报告为准,报告编写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2.11应急调查报告的报送应符合法定程序。正式应急调查报告须经专家评审认可后 报。

5.3.1与应急调查评估相结合,现场会商制定应急监测预警方案,应明确监测任务、对象、指标和方 法,应明确分级的预警判据、警报信号、发布流程与响应方案。 5.3.2依据对灾害发生、发展与影响的敏感性,确定应急监测指标。当降雨、地震、温度、河湖、地表 (下)水位等自然要素不具备实测条件时,应以当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所提供的观测记录为准。 5.3.3根据应急情景、抢险救灾部署和观测点覆盖程度,宜依托已有监测网络,设置必要的观测点 线),并减少抢险施工带来的影响。单点监测信息应丰富,并兼顾采集可行性和实施安全性。 5.3.4应急监测宜采用简易监测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专业监测仪器应选择具备自动召测 量程比大、便于核定校准等功能。在危险区域,应采用非接触式的量测手段,并设专人目视瞭望。 5.3.5监测数据采集可按《崩、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一2006)执行,监测期限与频率 宜逆向跟踪确定。遇特殊情况,监测频率应及时加密。应急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分析。数据修约应 符合《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的规定。 5.3.6应急监测结果应及时报送,并在每日8时、20时报送持续监测结果。正式应急监测报告内 容,应包括监测方案、仪器型号、规格和标定文件、监测数据与分析结果、后续监测建议等。 5.3.7根据灾害危险性、抢险救灾安全和临机处置的可能,会商设定预警判据、预警对象与响应措施。 5.3.8可划分4个预警等级:蓝色预警,建议并不限于加强应急监测;黄色预警,建议但不限于加强 应急监测、紧急避险动员、加快或停止机械抢险救灾作业等;橙色预警,建议但不限于加强应急监测、 非应急人员撤离、停止抢险救灾作业等;红色预警,建议但并不限于加强应急监测、应急人员紧急避 险撤离等。

5.4.1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DBJ04∕T 407-2020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技术标准,并考虑二次或次生灾害危险性,确定避险范围,并在危险区布设警戒 线,在影响区边界设立风险警示。根据应急监测结果,动态确定抢险救灾工作的紧急避险范围。 5.4.2避险路线应避开灾害体运动的路径,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在避险过程中,当穿越 地质灾害易发地段时,应设置瞭望哨。在避险路径岔路口或临时安置场所的出入口、应设置明显路

T/CAGHP0222018

5.4.3临时安置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参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一2015), 并兼顾通达性、有效面积等要求。

5.5.1应急治理工程的目标是,快速降低地质灾害危险性,提高承灾能力,为后续防治赢得时机和 可能。 5.5.2应急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宜同时推进,并与后续正常治理相延续, 5.5.3应急治理工程设计可划分为方案会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会商认定规模小、 工程地质条件清楚的,设计阶段可合并简化。 5.5.4方案会商:由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以现场应急调查监测为基础,会商论证应 急治理必要性,提出可行性工程方案的建议,形成应急治理工程方案会商意见(见附录F)。 5.5.5初步设计:根据现场会商意见,设计方通过应急治理工程方案论证和试验,确定工程方案,提 出工程实现的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编制相应的报告及图件,进行工程概算。 5.5.6施工图设计:对初步设计确定的工程图进行细部设计,提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监测和 安全措施要求,安排合理的施工程序和工程实施顺序,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明,编制工程预算。 5.5.7应急治理工程视为临时性工程。在保证应急时效性的前提下,可参照常规的防治工程设计 标准,考虑抢险施工扰动所施加的影响,由专家会商认定合理的工程设计标准。 5.5.8依据灾害危险性、应急工况和应急减灾效能,宜选用施工简便、安全可靠、时效性显著的治理 措施与施工工艺,并通过不同措施之间的协调集成,减小工程技术风险。 5.5.9根据施工图设计,施工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由现场应急指挥部组织专家审查认定后,采用 信息化施工。遇有工况条件重大变化、需变更工程方案时,应及时上报核定。 5.5.10工程资源宜为常规工况的1.5倍以上,宜一次到位。若就地取材应评估物料的工程适 宜性。 5.5.11 结合应急监测,开展施工安全监测和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施工安全监测与施工周期同 步。施工方应依据施工监测信息,研判工程风险,编制工程应急预案。 5.5.12应急治理工程的验收应以最后正式上报的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文件为准(见附录G)。

5.6.1根据应急调查结果,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必要时,借助测试、试验或模拟等手段,以致灾地质 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重点,查找灾害直接原因;从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查找灾害间接原因。 5.6.2地质灾害成因调查报告,经专家会商论证,方可形成正式的成因结论。宜采用模拟动画的方 式,展现灾害经过还原结果与成因结论认识。 5.6.3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是否涉及生产安全,应以法定职能部门认定结果为准

5.7.3在应急响应行动结束之前,应提交正式的应急防治成果报告,并评估处置成效,依据灾害趋 势,提出后续防治工作措施和恢复重建规划的建议DB64∕T 696-2011 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防火技术规程, 5.7.4应急响应行动结束的同时,应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的防治措施,与后续防治工作相延续。 5.7.5在应急响应结束以后,应尽快开展专项应急防治工作总结评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