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08-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T/CAGHP 008-2018 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简介:
T/CAGHP 008-2018《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行业规范,主要针对地裂缝这种特殊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工作的指导和规范。地裂缝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调整或外部荷载作用,导致地表发生破裂的一种地质现象,可能对人类生活和工程设施产生严重威胁。
该规范的主要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监测目的和原则:明确地裂缝监测的目的,如预防灾害、评估风险、指导工程设计等,以及遵循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等原则。
2. 监测内容和方法:规定应监测的地裂缝参数,如裂缝长度、宽度、深度,裂缝扩展速率,地下水位,地表沉降等,并介绍相关的监测技术与方法,如遥感监测、地面测量、物探等。
3. 监测网络与设备:确定地裂缝监测网络的布设原则,选择适宜的监测设备,以及设备的安装、维护与数据采集要求。
4. 数据处理与分析:规定监测数据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地裂缝活动的规律和危险性。
5. 应急响应与预警:针对地裂缝可能引发的灾害,提出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和预警机制。
6. 监测报告与评估:对监测工作的总结,包括监测结果的报告、灾害风险评估、监测效果评价等。
7. 监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数据质量控制、监测人员培训等提出要求。
此规范的出台,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提高地裂缝灾害的预警能力,减少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T/CAGHP 008-2018 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部分内容预览:
图C.1三维变形测量仪拓扑结构示意图
三维变形测量仪野外监测部分是由地裂缝水平扭动测量仪、地裂缝水平拉张测量仪、地裂缝垂 直活动测量仪三部分构成,各部分观测物理学含义见表C.1。 C.2.1地裂缝水平扭动测量仪以智能化位移传感器为测量元件,发射端激光光源发射平行光投射 到接收端,接收端记录投影位置并转换为电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安装在地裂缝上下两盘,当 地裂缝发生错动时,输出的电信号发生改变,以此判断地裂缝的水平扭动活动量。 C.2.2地裂缝水平拉张测量仪采用比较法原理,以在一定张力下形成的弧长作为基准长度,与两个 则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当位于地裂缝上下盘的两个测点之间水平距离发生变化时,其变化量经 传感器输出位移信号,以此判断地裂缝的水平拉张活动量, C.2.3地裂缝垂直活动测量仪应用了连通器内液态工作介质在重力作用下保持液面水平的原理 在地裂缝上下盘设置两个测点并用连通器连接,测量连通管容器中的浮子的微小高差变化,由传感 器检测并转换为电信号,由此监测地裂缝上下两盘的垂直活动量
表C.1监测仪和监测量物理学含义
三维变形测量仪平面布置(图C.2)。在地裂缝上下两盘各建1个仪器基墩,基墩距地裂 m5m。在地裂缝上盘基墩布置分量监测仪的标定端,下盘布置非标定端,仪器安装参 C.2。
DB64∕T 1161-2020 钢筋缠绕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技术规范图C2三维变形测量仪平面布置示意图
表C.2三维变形测量仪安装参数
(规范性附录 监测记录表
表D.1水准对点监测记录表
表D.2短水准剖面监测记录表
剖面读数原则:1—2读数为顺序1221
表D.3地下水动态监测记录表
表D.4建(构)筑物裂缝监测记录表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基于GIS的地裂缝活动性评价方法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基于GIS的地裂缝活动性评价方法
通过对地裂缝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地裂缝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将各指标因 子专题图层按权重进行代数叠加,计算地裂缝活动性综合指数,指数越大地裂缝活动性越强,反之越 小。以此为依据进行地裂缝活动强度分区,评价流程见图E.1
E.1.1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图E.1地裂缝活动性评价流程
影响地裂缝地质灾害活动性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发育现状、地裂 因素。
表E.1地裂缝地质灾害活动性评价指标体系
E.1.2影响因素的量化及专题图层的生成
T/CAGHP0082018
1)活动断裂专题层 根据断裂带与地裂缝地表形变宽度分布的对应关系,将断裂对地裂缝的影响划分为两个 带:断裂影响带:活动断裂两侧100m;非断裂影响带:相邻影响带中间范围。 2)黏性土厚度专题层 黏性土越厚的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越发育。根据黏性土发育厚度,可分为5个黏性土发 育厚度分区,分别为小于120m、120m~140m、140m~160m、160m~170m、大于等于 170m。 3)湿陷性黄土专题层 湿陷性黄土对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黄土发生湿陷变 形的情况下,地裂缝两侧的一定宽度范围形成应变集中场,使已贯通黄土层的裂缝会出现 明显的附加变形,处于隐伏状态的裂缝会直接贯通。第二,地裂缝两端是湿陷变形产生的 附加应力的集中部位,其作用的结果会导致裂缝两端进一步开裂变形。 湿陷性黄土对地面沉降地裂缝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IV级自重湿陷性黄土、Ⅲ级自重湿陷 性黄土、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Ⅱ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I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4)地裂缝活动强度专题层 以地裂缝活动速率表示地裂缝发育强度 地裂缝强发育区 地裂缝活动速率≥30mm/a 地裂缝较强发育区 30mm/a>地裂缝活动速率≥20mm/a 地裂缝中等发育区 20mm/a>地裂缝活动速率≥5mm/a 地裂缝低发育区 5mm/a>地裂缝活动速率≥0mm/a 地裂缝不发育区 5) 承压水变幅专题层 承压水的超采是地面沉降地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承压水降落漏斗与地面沉降中心 位置在时空分布上基本一致。地下水超采引发地面沉降变形,同时引起地裂缝两侧差异沉 降导致地裂缝活动加剧。承压水变幅越大对地面沉降地裂缝影响就越大
表E.2影响因素量化值表
E.1.3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E.1.4构建地裂缝活动性评价层次结构模开
的指标层。采用1~9标度法使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定量化。 E.1.5地裂缝活动性评价 评价地裂缝的活动强度,就是评价各影响因素对地裂缝产生的叠加影响的大小。采用综合指数 ,利用GIS多源图像分析模块,对各专题图层进行地图代数运算,得出地裂缝影响因素叠加图
E.1.5地裂缝活动性评价
评价地裂缝的活动强度,就是评价各影响因素对地裂缝产生的叠加影响的大小。采用综合指数 莫型,利用GIS多源图像分析模块,对各专题图层进行地图代数运算DBJ∕T 61-42-2016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得出地裂缝影响因素叠加图 象,利用GIS像元分布直方图确定分区阅值,以此为依据进行地裂缝活动性分区
F 地裂缝活动性综合指数; F一 影响因素单项评价分值 影响因素权重。
E.1历史演变趋势分析法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方法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方法
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人类工程活动特征,应用岩土体变 的机理及基本规律,通过地裂缝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追溯其演变的全过程,对地裂 趋势进行预测评价
将已有的地裂缝发育区的研究经验或预测评价成果直接应用到地质条件及地面沉降地裂缝影 向因素与之相似的工作区。该法的前提条件是主要类比内容具有相似性,类比内容主要包括: a) 地裂缝发育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诱发地裂缝主导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等。 b)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层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地裂缝诱发因素,地裂缝分布特征及发展 趋势。 C 统计分析法是根据长期地下水开采(回灌)量、地下水位和地裂缝活动速率长期动态监测资 料,建立合理的统计分析数学进行预测评价,宜按下列要求进行: 1 统计分析法利用的动态监测资料时间序列长度不宜少于10年。 2) 分析动态监测资料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参数,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 析、随机或双曲线、指数等统计分析。 3) 通过对输入和输出结果的分析,校正已建立的正确性,对的参数进行识 别【保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11年),使计算所得数据与实际监测资料有最好的拟合。 4) 采用已校正参数的,选择合适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对未来不同时间段内的地裂缝 活动量进行预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