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道设计规范》(GB∕T18878-2002).pdf

《滑道设计规范》(GB∕T18878-2002).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14080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滑道设计规范》(GB∕T18878-2002).pdf简介:

《滑道设计规范》(GB/T 18878-2002)是中国于2002年发布的一项国家标准,全称为《游乐设施滑道设计规范》。这个规范主要适用于游乐设施中的滑道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滑雪场、滑水道、滑梯等设施。它规定了滑道的设计、制造、安装、检验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滑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用性,以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滑道的尺寸、形状、材料、坡度、转弯半径、防撞设施、制动系统、排水设施等技术参数,以及滑道的维护保养、检测评估和使用限制等注意事项。它对于游乐设施的设计者、制造商、安装者和使用者都具有指导意义,是确保游乐设施滑道运行安全的重要依据。

《滑道设计规范》(GB∕T18878-2002).pdf部分内容预览:

本标准由全国索道、游艺机及游乐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研究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四川矿山机器厂、北京威岗滑道设备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燕平、赵洪彪、张寿民、周明义、罗超、王燕、马晓斌、杨涛、

本标准由全国索道、游艺机及游乐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研究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四川矿山机器厂、北京威岗滑道设备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燕平、赵洪彪、张寿民、周明义、罗超、王燕、马晓斌、杨涛

JGJ 113-2009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Technolycodeforsummertobogganrun

本标准规定了槽式、管轨式滑道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滑道及滑道配套设施的设计、制造、施工。 本标准不适用于水上滑道、无载人工具滑道和有动力式滑道及其他非依靠重力自行下滑滑道。

.11提升道Liftra

请迪姓效充勿汉计应 点,作为设计、施工验收基础资料。 4.2滑道建设土建结构、钢结构应按照GBJ9、GBJ17相关部分进行设计、制造、施工、安装。 4.3滑道工程设计的图纸资料基本要求 4.3.1滑道工程设计说明书。 4.3.2标有各桩点的滑道水平俯视设计图。 4.3.3下行滑道平距展开侧形设计图.应包括下列内容:

a) 设计桩点及展开位置; b) 桩点处原始测量高程; c) 桩点处基础土建设计高程; d)滑道各段坡度值。 4.3.4采用提升道的,必须设计提升道侧形设计图,所表达内容同4.3.3要求。

4.4滑道线路选择一般原则

4.4.1 滑道线路应避开有可能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洪水等危及工程安全地区。 4.4.2滑道线路应尽量贴近原始地面,避免大量的开方或填方,减少对植被、原始地貌的影响 4.4.3滑道线路应尽量避免跨越道路、峡谷等,当不可避免时应设置可靠的安全设施。 4.4.4滑道站房布置易于人员的集散

5滑道土建设计一般要求

5.1滑道土建挖填方形成的道路应夯实,并设置排水系统,且应符合JTJ021的规定。 5.2滑道在桥梁下、隧道中通过时,桥梁或隧道下限距离滑车面板垂直高度≥1.5m。 5.3滑道基础填方高度不宜超过3m,高度超过3m且长度超过6m时宜架桥,桥的设计负载除桥自 重外,再加上相关的负荷。 5.4槽式滑道试车后,滑槽与地面贴合区段的空隙间应回填砂石土,并夯实。 5.5管轨式滑道支架基础与地面固定牢固,不允许发生滑移

下行滑道线路设计一般要求

6.1下行滑道依地形采用直道、弯道连接的方式架设。 6.2下行滑道弯道最小曲率半径为9m(站内区域滑道最小曲率半径以滑车的通过性为原则)。 6.3弯道与弯道连接,当两圆弧中心位于滑道的同一侧时,两圆弧必须内切过渡或设置直线段公切过 渡;当两圆弧中心位于滑道异侧时,两圆弧之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小于6m。 6.4弯道与弯道之间采用直线段过渡时,上侧弯道必须设置出端过渡段,其长度不低于3m;下侧弯道 必须设置人端过渡段,其长度不小于2m;两弯道过渡段之间直线段长度不小于1m。 6.5下行滑道坡度 6.5.1平均坡度:槽式滑道5%~16%,管轨式滑道:5%~20%。 6.5.2无跳跃任意区段最小坡度:2%。 6.5.3无跳跃任意区段最大坡度:槽式滑道≤20%,管轨式滑道≤30%。 6.6下行滑道跳跃段设置 6.6.1下行滑道允许设置跳跃段,以增加刺激性。 6.6.2跳跃段最大坡度为50%。 6.6.3跳跃长度应≤12m。 6.6.4跳跃段必须布置于直线段滑道上,跳跃段起点处距上侧弯道出端过渡段终点间距应≥5m,跳 跃段终点距下侧弯道人端过渡段起点间距应≥5m。 6.6.5在同一直线段上最多允许设置两段跳跃,两跳跃间的间距应≥10m。 6.7下行滑道两侧无障碍物距离,地面走道时应≥800mm,支架走台时应≥500mm。 6.8下行滑道沿途各点前方可视距离应≥15m,不足时应安装交通反光镜。 6.9在下行滑道终点前应设置可靠的制动装置,其制动长度应≥8m。

滑车提升系统设计选型一般要求

7.1.1运行方式:滑车挂结于索道运载工具上,乘客乘坐索道从下站到达上站。 7.1.2滑车提升线路存在以下情况时,推荐采用客运索道提升方式: a)提升线路复杂,不适宜架设提升道; b)提升线路上、下两站间水平间距超过500m; c)利用已运行客运索道配套建设滑道。 7.1.3用于提升滑车、乘客的索道必须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安全营运许可证。 7.1.4索道运载工具应设置可靠的滑车挂结装置,便于滑车挂结,避免在索道运行中滑车掉落。 7.1.5滑道上、下站台应与索道有效衔接,便于挂、取滑车,且不影响索道的正常运行。 7.1.6采用循环式索道时,滑车必须能顺利绕过索道上、下站房。

7.2.1运行方式:提升道从滑道下站到滑道上站,按水平投影成直线架设。乘客乘坐于滑车上,拖牵索 道通过拖牵杆与滑车挂结,拖牵索道运行,牵引滑车、乘客到达滑道上站。 7.2.2滑车提升线路存在下列情况时,推荐采用拖牵索道提升方式:

b)拖牵杆必须具有良好弹性和伸缩功能。 7.2.4运行段提升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应成一直线,且与索道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 平行。 7.2.5提升时滑车挂结间距应≥10m。 7.2.6槽式滑道提升道最大坡度≤50%,管轨式提升道最大坡度≤60%。 7.2.7提升道线路坡度不大于35%时,允许乘客面朝上站方向乘坐,提升道坡度大于35%时,乘客应 面朝山下方向乘坐。 7.2.8在上站位置,拖牵杆能安全可靠地与滑车脱开。 720担升送西锂于度理物距商广500

7.3.1运行方式:提升道从滑道下站至滑道上站,按水平投影成直线架设,滑车通过挂结装置与上行侧 钢丝绳挂接,通过钢丝绳的运行,将乘客、滑车输送到上站。 7.3.2滑车提升线路为下列情况时,推荐选用地面提升方式: a)提升线路适宜架设提升道; b)提升线路上、下站间距离不大于500m。 7.3.3地面提升系统,应符合GB/T13677—1992中4.2.1、4.2.6、5.1.1、5.1.2、5.1.5、6.1.5的规 定,并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a)运行速度一般≤1.8m/s,并保证运行可靠; b)提升时,滑车挂结间距应≥10m; c)运载索应设置张紧力调节装置,张紧力值应可检测。 7.3.4提升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应与地面提升系统上行侧钢丝绳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平行 度允差土10mm。

7.3.6滑车在上站与地面提升系统钢丝绳能安全、可靠地自动脱开,

允许采用链传动等其他提升方式,但必须有保证乘客人身安全的措施

8.17 下行滑道宜选用耐磨、表面光滑、易于粘结或焊接的材质如玻璃钢、不锈钢等。 8.2选用不锈钢材质时,主要受力件壁厚≥2mm;选用碳钢材质时DB22T_5039-2020_预拌混凝土_砂浆_及沥青混凝土企业试验室配置标准.pdf,主要受力件壁厚≥3mm;选用玻 璃钢材质时,主要受力件壁厚≥8mm。 8.3槽式滑道弯道滑槽外侧必须延伸加高,保证滑车在最大载重量下,以最大滑行时速通过弯道时,滑 车车轮的轨迹距滑槽边缘应≥100mm。弯道滑槽外侧边缘必须设圆滑凸起,以阻挡小车冲出滑槽。 8.4弯道与弯道连接应符合6.3、6.4。 8.5管轨式滑道各段之间的连接安全可靠,必要时可焊接。 8.6槽式滑道滑槽表面应圆滑、无尖角和毛刺。 8.7弯道滑槽之间,玻璃钢滑槽采用粘接对接;不锈钢滑槽采用焊接对接。对接处必须平整、圆滑过 渡,变形量不得高出槽面1mm,且不允许有边棱存在。 8.8直线段滑槽应布置活动搭接缝,以满足滑槽的热胀冷缩,搭接与搭接之间最大直线段长度为 10m。应保证在最大收缩情况下,搭接处不拉脱,直线段对接要求同8.7规定。

9.1.1滑车一般设计为轮式滑车或滑块式滑车。用于槽式滑道的轮式滑车适合平均坡度为5%~ 12%,滑块式滑车适合平均坡度为12%~20%

a)单人车:供1人乘坐,面板座位净长度≥820mm,最大载重量按1000N计算; b)双人车:供2人同时乘坐,面板座位净长度≥1030mm,最大载重量按1600N计算。

a)单人车:供1人乘坐,面板座位净长度≥820mm,最大载重量按1000N计算;

9.2滑车整体性能要求

9.2.1滑车必须设置刹车装置,刹车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9.2.1.1操作简便、可靠,有弹性复位装置。 9.2.1.2在滑车侧面布置手柄时,操纵手柄应对称布置。 9.2.1.3滑车在轨道上停放时,自然处于刹车状态,此时滑车在除跳跃段外的任何下行滑道上不得自 行下滑。 9.2.1.4滑车在下行滑道的制动距离≤8m,在跳跃段的制动距离≤13m,条件如下: a)滑轨干燥、洁净; b)正常负载; c)刹车前运行速度为最大时速。 9.2.1.5自然状态时,操纵手柄的上顶端应倾斜设置。 9.2.2直线段上负载300N时,轮式滑车前后车轮应能同时接触滑槽,滑块式滑车前滑块和车轮应能 同时接触滑槽。 9.2.3滑车面板材料推荐采用橡胶、橡塑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采用其他无弹性材质时,必须在滑车 前、后部位设置弹性缓冲装置。 9.2.4用提升道提升的滑车和提升道应设置防止滑车意外下滑的止逆装置。 9.2.5用手制动的滑车,手柄的操作方向应向后拉为刹车。 9.2.6管轨式滑道的滑车,必须设置安全带或其他有效的保护装置。 9.2.7管轨式滑道必须设置防止滑车出轨的防翻转装置。 9.3其余主要零、部件

9.3.3滑块式滑车的滑块宜选用动、静摩擦系数接近的

10.1采用客运索道提升系统、拖牵提升系统方式按照GB/T13677、GB12352、GB9075相关条文进 行设计

10.2.1驱动轮、迁回轮直径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a)不小于牵引钢丝绳直径的50倍; b)不小于牵引钢丝绳表层钢丝直径的500倍。 10.2.2滑车提升系统提升侧钢丝绳与回绳侧钢丝绳间距≥1m。 10.2.3应设置张紧力调整装置,张紧力值可检测。 10.2.4输送钢丝绳下挠度应正确调整,保证承载25kg及以上重物的滑车在任何工况任何线路位置 滑车不会被抬离滑槽,否则设计防翻装置。 10.2.5滑车与钢丝绳之间的挂结应能保证上一辆滑车从输送钢丝绳脱开停止后《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2012》,能被后一辆滑车推 至上站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