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436-2021 配电网用户侧电供暖不增容技术规范.pdf简介:
《DL/T 2436-2021 配电网用户侧电供暖不增容技术规范》(简称DL/T 2436-2021)是由中国电力工业联合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发布的一份技术规范。这份规范主要针对的是配电网在为用户侧提供电供暖服务时,如何在不增加电网容量的情况下,实现高效、安全、经济的供暖服务。
该规范详细规定了电供暖设备的选型、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电供暖系统的性能指标、能效比、安全防护措施、温控管理、设备寿命、以及与电网的交互等方面。它旨在推动和规范电供暖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提高电供暖系统的整体性能,减少对电网的压力,同时保障用户的供暖需求。
DL/T 2436-2021旨在促进电供暖技术的健康发展,助力实现我国冬季供暖的绿色转型,对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实现节能减排,以及提升居民供暖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DL/T 2436-2021 配电网用户侧电供暖不增容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L/T 24362021
电网用户侧电供暖不增容技术规
本文件规定了配电网用户侧电供暖不增容技术的技术架构、功能要求、技术指标、运行与信息 安全。 本文件适用于配电网用户侧集中式、分布式、分布集中式用于公共及居民建筑的各类电能供暖系 统。新风、空调制冷等配电网用户侧系统、技术也可参考本文件执行。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月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2015年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知识点汇总(346项),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本文件。 DL/T1487一2015单相智能电能表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以电力为能源,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具有通过温度等感知实现供热控制的供暖设备。它 各类低温辐射电热膜、低温发热电缆、非储热储能式电锅炉、固定式电取暖器。在本文件中 大规模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
3.5 最小容量单元minimumcapacityunit 不增容技术控制的电供暖设备最小功率单位,本文件定义为3kVA。 3.6 单元组unitblock 不增容技术控制的n个最小容量单元(3.5),n宜为8的倍数。 3.7 智能感知控制模组smartperceptionandcontrolmodule 随同电能供暖装置一起安装的感知、控制模组,分为内置于电能供暖嵌入式模组和与电源线相连 的外置式模组两种形态,通常还集成HPLC(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通信(如WiFi等)芯片和 信息安全芯片,可以采集、感知并调节电能供暖运行状态和功率,满足电器粒度的电能供暖智能化感 知、控制和参与电网需求响应的要求。
3.5 最小容量单元minimumcapacityunit 不增容技术控制的电供暖设备最小功率单位,本文件定义为3kVA。 3.6 单元组unitblock 不增容技术控制的n个最小容量单元(3.5),n宜为8的倍数。 3.7 智能感知控制模组smartperceptionandcontrolmodule 随同电能供暖装置一起安装的感知、控制模组,分为内置于电能供暖嵌入式模组和与电源线相连 的外置式模组两种形态,通常还集成HPLC(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通信(如WiFi等)芯片和 信息安全芯片,可以采集、感知并调节电能供暖运行状态和功率,满足电器粒度的电能供暖智能化感 知、控制和参与电网需求响应的要求。
内置了嵌入式智能感知控制模组的电能供暖装置,包括各类电供暖设备、电能制冷设备。能 二传自身工作状况、能耗明细、各类电参数等,并能接收远端传来的控制指令,实现工况的改 率的调节以及与电网的互动
I八 人工智能模组AIacceleratormodule 为边缘人工智能计算设计的扩展加速硬件,可部署在融合终端、智能控制器等边缘设备中。 3.17 人工智能加速卡AIacceleratorcard 为云和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计算设计、具备服务器等设备专用硬件接口的人工智能加速硬件。
5.1部署原则、系统架构及架构型式
技术架构规范电供暖不增容技术的部署原则,技术架构应以智能控制为核心,具备精准感失 本地及远程通信、主控芯片、安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要素,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技术架构应采用“云、管、边、端”的系统架构,云管控层负荷智能管控平台可将标准化的电供 暖负荷模型、用能策略等控制方法嵌入到边缘调控层边缘智控终端中,通过与智能物联电能供暖装置 或智能感知控制模组配合,实时优化策略,具备本地控制、低时延响应、高能效运行。通过电供暖负 荷智能管控平台提供区域和台区间负荷调控,实现双向云、边、端协同与分层控制。
三层技术架构包含感知控制层、边缘调控层和云管控
DL/T2436—2021
感知控制层可由内置或外置了精准感知单元、智能控制单元、通信单元和安全单元等的智能物联 电供暖设备组成,应实现电供暖以及各类相关电气数据、供暖数据的采集和上传,以及对于电供暖设 备的控制,感知控制层应内置安全芯片,实现与边缘调控层之间的身份认证和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 护来确保信息交换的安全性。
边缘调控层可由内置了智能调控单元、通信单元和安全单元等的边缘智控终端组成,宜利用边缘 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于台区包括电供暖负荷在内的多类负荷的智能调控,支撑台区不增容情况 下用户电采暖负荷的优化调节和平衡,边缘调控层应内置安全芯片实现与云管控层之间的身份认证和 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来确保信息交换的安全性。边缘智控终端对于台区变压器数据的采集可采取 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边缘智控终端包含现存边缘计算终端[例如TTU(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功 能,直接从变压器采集各类数据,二是其通过现存的边缘计算终端获得变压器的相关数据。
云管控层由部署在云端的电供暖负荷智能管控平台构成,应实现对于来自不同台区的变压器数 据、电供暖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并应能智能计算台区之间的负荷调控策略 和方案,下发到各个台区,以实现对于台区间电供暖相关负荷的优化和平衡。云管控层应部署密码机 完成对边缘调控层的身份认证和传输数据的安全防护。
两层技术架构包含感知控制层和云管控层。
感知控制层可由内置或外置了精准感知单元、智能控制单元、通信单元和安全单元等的智能物联 电供暖设备以及变压器等台区设备组成,应实现电供暖以及各类相关电气数据、供暖数据的采集,以 及对于电供暖设备、台区设备的控制,感知控制层应内置安全芯片实现与云管控层之间的身份认证和 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来确保信息交换的安全性。感知控制层应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广域连接直接 传输到云管控层电供暖负荷智能管控平台,同时接收来自电供暖负荷智能管控平台的感知策略和控制 命令。
云管控层可由部署在云端的电供暖负荷智能管控平台软硬件构成,应实现对来自感知控制层的 爱数据、台区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并应能智能计算各个台区内部、台区 的负荷调控策略和方案,下发到各个电供暖设备及其他负荷调控装置,以实现不增容情况下对台
DL/T2436—2021 内部、台区之间电供暖相关负荷的优化和平衡。云管控层应部署密码机完成对感知控制层的身份认证 和传输数据的安全防护
采用低温辐射电热膜、低温发热电缆、非储热储能式电锅炉、固定式电取暖器以及小规模采用储 热储能式电锅炉、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为供暖方式的用户,应以最小容量单元或单元组 进行精准控制。
DB34∕T 579-2021 住宅区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验收标准6.1.2集中式电供暖用户
大规模采用储热储能式电锅炉、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为供暖方式的用户,应对 热组件以最小容量单元或单元组进行精准控制
6.1.3分布集中式电供暖用户
由多个集中式电供暖用户组成的大规模电供暖用
电供暖不增容运行控制系数K.的选取及应用要求如下: a)应按照电力系统中每一个具有实际控制需求的设备或断面不超过对应的K。对用户侧电供暖负 荷进行控制,将投入负荷容量控制在配电网供电设备允许的安全、经济运行的范围内,从而在不增容 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电供暖的需求。 b)对于配电变压器,为保证配电变压器长期安全运行,其K。不宜大于85%。 c)对于配电线路、断面及其他情况,为确保测量偏差及控制偏差下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K。不 应大于95%。 d)考虑节能降损需求,当实际运行中配电网未使用供电容量足以满足电供暖需求时,配电变压 器的K宜进一步降低,直至不高于该变压器的经济负载率(通常为65%~70%)。
电供暖不增容规划管理系数K的选取及应用要求如下: a)应按照每个台区及区域不超过对应的K。对用户侧电供暖负荷装设容量进行规划,并对用户侧 电供暖负荷在其他电力用户负荷尖峰时的用电容量进行申报,将电供暖负荷规划容量控制在后 续该区域其他电力用户的供电负荷增长至不增容的最大规划值时,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依然能够 合理满足用户侧电供暖负荷运行需求的范围内。 b)对于分布式电供暖用户,既要保证在配电网其他电力用户供电负荷的尖峰时段地产集团工程施工工艺指引(16P).doc,电供暖供热质 量应达标,也要保证在配电网非电供暖其他电力用户供电负荷的低谷时段,电供暖供热能量不 浪费,K不宜大于2。 c)对于集中式电供暖用户及集中分布式电供暖用户,如果完全没有蓄热能力,K,的选取宜参考 分布式电供暖用户。 d)对于集中式电供暖用户及集中分布式电供暖用户,如果具备蓄热能力,则K,应根据其供热功 率、蓄热功率及蓄热量进行校核,并留有适当裕度(校核方法见附录A)。
6.4电供暖不增容技术的负荷感知与优化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