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建筑声学技术规范 GB/T50948-2013》

《体育场建筑声学技术规范 GB/T50948-2013》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规范
资源ID:1245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体育场建筑声学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of stadium
GB/T 50948-2013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4年6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98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体育场建筑声学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体育场建筑声学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948-2013,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11月1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8]105号)的要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电子工程标准定额站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有关的标准,广泛吸取了国内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并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7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建筑声学设计、噪声控制、安装与施工、声学测量、质量验收等。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资料寄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地址:北京市743信箱,邮政编码:100015;E-mail:renhonglei@cetc3.cn)。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电子工程标准定额站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
    参编单位:北京奥特维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达尼利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
    主要起草人:任红雷 雷宁秋 薛长立 王峥 陈建华 陈金京 闫诗源 林杰 石慧斌 徐文学 刘春旺 郑典勇 莫皎平 张慧 祝科 程伟 刘妤 唐文 戴璐
    主要审查人:燕翔 马军 齐娜 周茜 徐文海 陈建利 田成宜 韩捷 陆宏瑶 张明照

1 总 则


1.0.1 为保证体育场的观众席、比赛场地及相关用房具有良好的听闻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体育场的建筑声学设计、噪声控制、建筑声学测量以及声学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

1.0.3 建筑声学设计应从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并应与扩声系统设计协调同步进行。

1.0.4 在进行基地选址时,应进行体育场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评估。

1.0.5 建筑声学设计文件应包括声学计算书、声学设计说明。

1.0.6 体育场建筑声学设计、噪声控制、声学测量、声学工程施工和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体育场 stadium
    具有可供体育比赛和其他表演用的宽敞的室外场地,同时为大量的观众提供座席的建筑物。

2.0.2 声衰变时间 sound decay time
    在体育场内,声源停止发声后给定频带的声波声压级降低60分贝(dB)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秒(s)。

2.0.3 回声 echo
    强度和时差都大到人耳足以能将其和直达声分辨开的反射声或由其他原因返回到受声者的声音。

2.0.4 背景噪声 background noise
    当扩声系统不工作时,体育场内测点处本底噪声声压级,以NR曲线评价。

2.0.5 语言可懂度 speech intelligibility
    发音人所发的语言单位(句、词、音节)经语言传递系统而被听者正确识别的比率。

2.0.6 语言传输指数 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STI)
    由调制转移函数(MTF)导出的评价语言可懂度的客观参量。
2.0.7 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 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 for public address system(STIPA)
    语言传输指数(STI)在某些条件下的一种简化形式,适用于评价包括扩声系统的房间声学的语言传输质量。

2.0.8 看台 stands
    体育场中设置有观众席位,并能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看条件和安全方便的疏散条件的结构体。

2.0.9 观众席 seats for spectator
    体育场中供观众观看比赛的席位,包括固定座席和活动座席。

2.0.10 包厢 box
    在看台观众席中,为满足部分观众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房间,一般由观看席位和休息室等构成。

2.0.11 播音室 studio
    为广播用,经过声学处理和具有相应装备的专用房间。

2.0.12 罩棚 awning
    固定安装在体育场看台上方的局部顶棚。

2.0.13 可开合屋面 retractable roof
    安装在半封闭式体育场上空的可以开合的屋面。当屋面闭合时,体育场成为封闭空间,当屋面开启时,体育场成为开放空间。

2.0.14 空场 unoccupied statestands
    场内设置与正常使用时相同,但没有运动员和观众。

.

3 建筑声学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体育场的建筑声学条件应以保证使用扩声系统时语言清晰为主。

3.1.2 建筑声学设计应根据体育场的规模或等级确定目标,并应在设计中采用实现预定目标的相应措施。

3.1.3 在进行建筑声学设计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式和扬声器系统的位置确定设计方案。

3.1.4 体育场的观众席区域不宜出现回声、颤动回声和声聚焦等声学缺陷。

3.1.5 体育场建筑的新闻发布厅、播音室、评论员室、声控室应做建筑声学设计。

3.2 声衰变时间


3.2.1 在设计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控制体育场的声衰变时间。

3.2.2 体育场空场声衰变时间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可开合屋面全封闭时,声衰变时间不宜大于6s;
    2 观众席上罩棚面积多于观众席面积1/3的体育场,声衰变时间不宜大于5s;
    3 观众席上无罩棚或罩棚面积少于观众席面积1/3的体育场,不需要声衰变时间的指标。

3.3 语言可懂度


3.3.1 体育场的观众席和比赛场地应具有良好的语言可懂度。

3.3.2 在设计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体育场的声衰变时间宜符合本规范第3.2.2条的要求;
    2 应采取措施控制背景噪声的干扰;
    3 应避免建筑面引起的回声干扰和减小多个声源的长时延声干扰;
    4 扬声器系统的选型与布置,除要求满足扩声系统设计的有关标准要求外,还应与建筑声学设计相互配合。

3.3.3 体育场的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STIPA)不应小于0.5。

3.4 罩棚与可开合屋面


3.4.1 罩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罩棚设计应与扬声器系统布局相配合;
    2 罩棚结构内表面宜做吸声处理;
    3 罩棚的造型和结构形式不宜引起声缺陷;
    4 在罩棚结构的承重设计中,应包含吸声材料及扬声器系统等设备的重量。

3.4.2 可开合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可开合屋面宜做相应的声学处理;
    2 可开合屋面的造型和结构形式不宜引起声缺陷。

3.5 反射与吸声处理


3.5.1 体育场围护墙体的内墙面宜做声学处理。

3.5.2 主席台后面的墙面应做吸声处理。

3.5.3 包厢、评论员室、体育展示室、播音室、声控室、灯光控制室等房间,面向场内的建筑面宜做倾斜设置,或做扩散或吸声处理。

3.5.4 比赛场地周边的围护墙体宜做倾斜设置,或做吸声处理。

3.5.5 比赛场地入口通道两侧墙宜设置为非平行面或做吸声处理。

3.5.6 观众席各个出入门洞与外面相通的半封闭休息厅应做吸声处理。

3.5.7 观众疏散平台顶部宜做吸声处理。

3.5.8 看台座席宜选用有吸声功能的座椅。

3.6 建筑声学材料的选用


3.6.1 罩棚、可开合屋面和围护墙体所选用的建筑声学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声学材料的声学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建筑声学材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3 建筑声学材料的阻燃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防火标准的规定;
    4 建筑声学材料的环保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的规定;
    5 建筑声学材料或结构应满足防潮、防酸、防碱、防雾的要求。

3.7 辅助用房


3.7.1 体育场建筑的新闻发布会厅、体育展示室、播音室、扩声控制室及评论员室,500Hz~1000Hz混响时间宜为0.4s~0.6s。

3.7.2 各辅助用房的建筑声学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T 50356的有关规定执行。

4 噪声控制


4.0.1 体育场基地选址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对拟建的基地进行噪声测量,除要测量基地的平均噪声外,还要测出标准偏差、最大和最小的噪声级以及最大噪声级发生时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
    2 基地上不应受到出现概率较大并具有规律性的强度较大的噪声干扰。

4.0.2 体育场内的噪声控制设计应从体育场总体设计阶段开始,防止下列方面的噪声影响,并应采取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
    1 应防止来自场外的各类噪声对体育场内的干扰;
    2 高噪声设施不宜设置在观众席附近,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有效的噪声及振动控制措施;
    3 对可开合屋面和罩棚结构,宜做减少雨致噪声的处理;
    4 体育场内的背景噪声不宜超过50dB(A)。

4.0.3 各辅助用房的噪声控制设计及相应的噪声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T 50356的有关规定。

4.0.4 体育场在举行日常活动时,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5 安装与施工


5.0.1 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应经声学专业技术确认。

5.0.2 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交底应包括工程特点、施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及验收标准。

5.0.3 建筑声学材料进场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验:
    1 声学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产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2 产品的合格证、说明书及有关技术资料应齐全;
    3 半成品或成品声学构件的外观应完好无损。

5.0.4 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半成品或成品声学构件的保护。

5.0.5 罩棚和可开合屋面的声学结构施工应满足声学设计要求。

.

6 声学测量


6.1 一般规定


6.1.1 体育场声学测量可在空场条件下进行。

6.1.2 测量时气候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6.1.3 声学测量应在扩声系统各项扩声特性指标正常的条件下进行,并宜和扩声系统测量一并进行。

6.1.4 测量项目应包括声衰变时间、背景噪声和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STIPA)。

6.1.5 数据处理时,应将观众席和比赛场地的数据分别进行处理。

6.1.6 测量时,应避免偶然突发噪声。

6.1.7 测量传声器宜安装防风罩。

6.1.8 声学测量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名称及概况;
    2 测量项目;
    3 使用仪器;
    4 测量条件;
    5 测量方法;
    6 测量结果;
    7 对测量结果的评述;
    8 测量单位盖章;
    9 测量人签章;
    10 测量日期。

6.2 测量仪器


6.2.1 测量仪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T 4959的有关规定。

6.2.2 测量仪器应经国家计量单位认定,并应在计量有效期内。

6.3 测量条件


6.3.1 测量前应调整扩声系统,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3.2 观众席区的测点距该点座席处地面高度宜为1.2m,比赛场地内的测点距地面高度宜为1.6m。

6.3.3 测点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依据扬声器系统的布局情况以及体育场的对称情况,可在体育场的1/2区域或1/4区域内选取测点;
    2 观众席区的测点数宜为测量区域内座席数的2‰,且不得少于9个;比赛场地测量区域内的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
    3 主席台区域宜适当增加测点数;
    4 测点分布应均匀并具代表性。

6.4 测量方法


6.4.1 声衰变时间可采用中断声源法进行测量。测量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声衰变时间测量原理(图6.4.1)连接测量仪器;


图6.4.1 声衰变时间测量原理框图
    2 应将测试信号馈入扩声系统输入端,用扩声系统主扬声器系统放声。应调节噪声信号发生器或扩声系统的增益,使测点的信噪比不低于35dB;
    3 应测量所有测点处125Hz~4000Hz各倍频带的声衰变时间。各测点相同倍频带宜重复3次测量。

6.4.2 背景噪声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背景噪声测量原理(图6.4.2)连接测量仪器;


图6.4.2 背景噪声测试原理框图
    2 测量时应关闭扩声系统;
    3 背景噪声宜按1/3倍频程测量,测量频带范围宜为31.5Hz~8000Hz;
    4 通过测量应得到各个测点的噪声频谱曲线和相应的A计权噪声级、全场所有测点的平均噪声频谱曲线和相应的A计权噪声级,并宜计算标准偏差。

6.4.3 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STIPA)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STIPA测量原理(图6.4.3)连接测量仪器;
    2 测量时,应用扩声系统主扬声器系统放声。
    3 测点处的声压级宜为80dB~85dB;
    4 语言清晰度测试仪是手持式时,应将其安装在支架上,或者将其测量传声器安装在支架上;
    5 应测量每个测点的STIPA值,计算所有测点的STIPA平均值,并宜计算标准偏差。


图6.4.3 STIPA测量原理框图

7 质量验收


7.0.1 体育场建筑声学工程质量验收应包括下列文件资料:
    1 建筑声学设计文件;
    2 声学测量报告;
    3 吸声材料的产品合格证书、声学性能检测报告、进场验收记录等;
    4 声学构造及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
    5 施工日志。

7.0.2 体育场的声衰变时间的实测值应符合本规范第3.2.2条的规定;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STIPA)的实测值应符合本规范第3.3.3条的规定;背景噪声的实测值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

7.0.3 应对建筑声学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验收,验收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 应对吸声构造的预埋件、连接节点、金属龙骨及连接件的防腐处理以及吸声材料等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验收,并应按本规范附录A填写;
    2 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声学性能以及品种和规格等应与产品合格证书或声学性能检测报告相符,吸声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吸声饰面板或透声饰面板应无划痕、翘曲、裂缝和缺损。

附录A 建筑声学隐蔽工程施工验收记录


表A 建筑声学工程施工验收记录表
表A.1.gif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T 5035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T 4959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