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潘集电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淮南潘集电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557.08 KB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16004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预览

淮南潘集电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淮南潘集电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旨在全面分析和评估该电厂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利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报告书的简要介绍:

淮南潘集电厂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是当地重要的能源项目之一。作为火力发电厂,其运行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冷却、脱硫及其他生产环节。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区域水资源现状、供需平衡分析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系统研究了潘集电厂的取水水源、用水量预测、节水措施及废水处理方案等内容。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明确了电厂所在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及水质状况,并对不同季节的水资源变化进行了详细评估。

报告指出,潘集电厂主要依赖淮河水系作为取水水源,同时考虑地下水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为了减少对自然水体的影响,电厂采用了循环冷却技术,大幅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此外,报告还提出了严格的节水管理制度铁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与卡控研究,包括优化生产工艺、加强设备维护以及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等措施,力求将单位发电耗水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总体而言,淮南潘集电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不仅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奠定了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潘集电厂有望成为高效用水、绿色发展的典范。

淮河干流鲁台子水文站是论证区域上游来水控制站,集水面积88630km2。根据1950~2002年实测流量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为216亿m3,50%、75%、95%、97%和99%保证率实测年径流量分别为189亿m3、112亿m3、67.1亿m3、38.4亿m3和32.4亿m3,最大年实测径流量为525亿m3(1956年),最小年实测径流量为35亿m3(1966年)。

淮河干流吴家渡站为论证区域河段的下游控制站,集水面积121330km2。根据1950~2002年实测流量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为267亿m3,50%、75%、95%、97%和99%保证率年实测径流量分别为230亿m3、139亿m3、66.2亿m3、35亿m3和27亿m3,最大年实测径流量为637亿m3(1954年),最小年实测径流量为27亿m3(1978年)。论证区出入境地表水资源量见表3.2。

表3.2 论证区不同保证率出入境地表水资源量统计表

根据1956~2000年鲁台子、蚌埠站天然径流量系列分析,鲁台子至蚌埠闸区间多年平均(1956~2000年)天然年径流深152 mm,水量49.9亿m3,其中淮南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4.8亿m3,蚌埠市(只含论证区域内,下同)当地地表水资源量6.0亿m3。淮南、蚌埠两市保证率95%天然年径流量分别0.96亿m3和1.23亿m3。

论证区域内两市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9.89亿m3,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地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入渗,补给量一般在15~24.8万m3/km2·a。淮河以北地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单井出水量大,且水质好,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水源;淮河以南地区仅分布少量的地下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模数仅为4.5万m3/km2.a。地下水地区分布与现状需水量不一致,淮河以北水量丰富,但需水量相对较小;淮河以南需水量大(主要是城区用水),但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又相对较小。

3.3.1 水功能区划分

项目论证区围属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安徽省水功能区划》一级区划内的淮河干流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在开发利用区的基础上又细分为七个水功能二级区划,包括淮河阜阳六安农业用水区、淮河凤台工业用水区、淮河凤台八公山过渡区、淮河淮南饮用水源区、淮河淮南排污控制区、淮河淮南蚌埠过渡区、淮河蚌埠饮用水源区。功能区总河长228 km,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为Ⅲ类。

(1)淮河阜阳六安农业用水区

由安徽省霍丘县至凤台县菱角湖区划为淮河阜阳六安农业用水区,长139 km,水质目标为Ⅲ类。沿淮的霍丘县和寿县等城镇的污水是通过支流汇入淮河的,污染物稀释自净时间较长,这里不对污染源进行评价。

(2)淮河凤台工业用水区

从凤台县菱角湖至凤台大桥下1 km区划为淮河凤台工业用水区,长5km,水质目标Ⅲ类。区内有凤台县城东、凤台县城南、凤台县大桥下、凤台县化肥厂、凤台县酒厂、凤台县天河化工厂、凤台县望城门、凤台县毛集镇生活污水总排、凤台县毛集镇新集二矿排污口等入河排污口。

(3)淮河凤台八公山过渡区

凤台大桥下1 km至淮南市李嘴孜区划为淮河凤台八公山过渡区,长10 km,水质目标Ⅲ类。该区段内有潘一矿(7个)、潘二矿(2个)入河排污口。

(4)淮河淮南饮用水源区

淮南市李咀孜至淮南姚家湾上游区划为淮南市饮用水源区,长23 km,水质目标Ⅲ类。区内有淮南市李咀子(上)、淮南市李咀子(下)、淮南市石头埠等入河排污口。未来有关部门应按照《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的规定将排污口移出,在该区内的开发利用活动应优先考虑改善淮河水质。

(5)淮河淮南排污控制区

淮南姚家湾上游至淮南市大涧沟区划为淮河淮南排污控制区,长5 km,水质目标Ⅲ类。区内有大涧沟南、港口路、老龙王沟、淮南市夏郢子、淮南市小站台、杨郢子、姚家湾总控等入河排污口。

(6)淮河淮南蚌埠过渡区

淮南市大涧沟至怀远县马城区划为淮河淮南蚌埠过渡区,长26 km,水质目标Ⅲ类。区内有怀远县东庙电灌站、怀远县团结桥排涝站两个入河排污口。

(7)淮河蚌埠饮用水源区

怀远县马城至蚌埠闸上区划为淮河蚌埠饮用水源区,长20km,水质目标Ⅲ类。入河排污口为怀远县荆山沟,污水来自怀远县白酒厂、红酒厂、酱品厂生产污水及怀远县的生活污水,按照功能区的管理,这些污染源应搬迁或将污水作深度处理。

3.3.2 论证区河段纳污情况

排入论证区河段的废污水主要是淮南市的工业、生活废污水,其次是凤台县和怀远县城镇或乡镇的工业、生活污水。

淮南市25个入河排污口年平均排放量2.61亿t,凤台县9个入河排污口年平均排放量657万t,怀远县3个入河排污口年平均排放量1635万t。

3.3.3 论证区污水排放现状评价

评价范围内入淮河的主要城镇有凤台县、淮南市和怀远县。凤台县部分污水先排入西淝河然后入淮,怀远县部分污水先排入涡河然后入淮,由于这些污水流入淮河的时间较短,因此也纳入统计范围。下面就这三个县市的污废水排放现状进行评价。

选择2003年同步监测项目COD、BOD5、氨氮和挥发酚作为评价指标。按《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8-2001)、《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7-92)、《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580-95)、《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9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进行评价。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计算式如下:

式中:Pi——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t/d;

Ci——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mg/L);

C0i——某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浓度标准(mg/L);

Qi——污废水排放量(m3/d)。

以上述计算值为基础,某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等于各项目等标污染负荷之和,某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等于各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之和,区域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等于单项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凤台县共有9个入河排污口的污水汇入淮河,2003年实测年平均污废水排放量为 657万t,COD排放量2992 t/a,NH3-N排放量401 t/a。主要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为0.20 t/d,以COD污染为主。

淮南市共有25个入河排污口的污水汇入淮河,2003年实测年平均污废水排放量为2.61亿t,COD排放量20491 t/a,NH3-N排放量7454 t/a。主要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为2.593 t/d,以氨氮污染为主。

怀远县共有3个入河排污口的污水汇入淮河,2003年实测年平均污废水排放量为1635万t,COD排放量2959 t/a,NH3-N排放量394 t/a。

综上所述,2003年项目区内参评县市污水排放总量为2.84亿t/a,COD等标污染负荷为0.697 t/d,等标污染负荷比为23%;BOD5等标污染负荷为0.852 t/d,等标污染负荷比为28.1%;氨氮等标污染负荷为1.477 t/d,等标污染负荷比为48.7%;挥发酚等标污染负荷为0.03 t/d,等标污染负荷比为0.1%。总等标污染负荷为3.029 t/d,淮南市、怀远县、凤台县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85.6%、7.8%、6.6%。因此,区段内主要污染控制因子为氨氮,主要污染控制城镇为淮南。

2001~2003年三县市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污染负荷如图3.1、图3.2所示。由图可以看出,2003年淮南市COD排放量比前两年明显减小某大学城项目一期2组团施工组织设计,但氨氮排放量高于2001年、低于2002年。2003年凤台县和怀远县COD减小,氨氮略有增加。

图3.1 COD污染负荷图

图3.2 氨氮污染负荷图

3.3.4 论证区水质概况

评价范围:项目区主要评价河流为淮河、颍河、淠河、西淝河、东淝河、涡河和茨淮新河,淮河的评价范围是从王家坝断面至蚌埠闸上断面,其他支流评价入河口水质。

资料选用:2003年资料用于评价现状水质;2000年~2003年资料用于分析历年水质变化情况。

db51/t 2511-2018 普通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实施指南采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达标评价对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评价方法:单因子法(一票否决法)。

评价项目: 必评项目为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BOD5、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六价铬、镉、铜、铅和锌。选评项目为总硬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