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
Standard for foundational terminology of engineering survey
GB/T 50228-2011
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2年6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085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228-2011,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原《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28-96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前 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8]105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修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测量实际,对国家标准《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28-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通用术语,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线路测量,地下管线测量,施工测量,地下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工程摄影测量,工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常用仪器设备。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对近10余年来工程测量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中经常使用的新术语进行了补充和释义,摒弃了过时的老术语。主要内容有:保留原标准的第1、2、3、4、5、11章的章名和顺序不变;原标准的第6章和第7章分别变为第7章和第9章,第7章章名不变,第9章章名改为“9变形监测”;将原标准的第8、9、10章合为一章即“10工程摄影测量”;取消原标准的第12、13、14章,将需保留的相关内容并入其他章节中;新增“6 地下管线测量”、“8 地下工程测量”、“12 地理信息系统”、“13 常用仪器设备”四章。标准中增加了与GNSS、全站仪、数字成图、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以及GIS相关的术语,删除了与三角测量、钢尺量距、手工成图、模拟法摄影测量有关的其他术语。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管理处负责日常管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主编单位(地址:西安市西影路46号,邮政编码:710054)。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长沙科创岩土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郭渭明 牛卓立 王百发 何军 王双龙 丁晓利 康鑫 郝宝诚 丁吉锋 王季宁 郝埃俊 史华林 陈亚明
主要审查人:严伯铎 陆学智 王长进 王占宏 王守彬 孙现申 过静珺 裴灼炎 花向红 鹿罡
1 总则
1.0.1 为统一工程测量的术语及释义,实现专业术语的标准化,以利于国内外技术交流,促进工程测量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测量及其有关应用领域。
1.0.3 本标准规定的是工程测量基本术语,使用中若涉及其他专业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通用术语
2.0.1 测绘学 surveying and mapping,geomatics
研究与地球有关的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显示、管理、利用的科学与技术。
2.0.2 工程测量学 engineering surveying
研究工程建设和自然资源开发中各个阶段进行的控制测量、地形测绘、施工测量、竣工测量、变形监测及建立相应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2.0.3 工程测量 engineering survey
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各阶段,应用测绘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
2.0.4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CGCS2000)
由国家建立的高精度、动态、实用、统一的地心大地坐标系,其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所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为:长半轴a=6378137m,扁率ƒ=1/298.257222101,地心引力常数GM=3.986004418×1014m³·s-2,自转角速度ω=7.292115×10-5rad·s-1。
2.0.5 1980西安坐标系 Xi'an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1980
采用1975国际椭球,以JYD1968.0系统为椭球定向基准,大地原点设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采用多点定位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
2.0.6 1954北京坐标系 Beijing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1954
将我国大地控制网与前苏联1942年普尔科沃大地坐标系相联结后建立的我国过渡性大地坐标系。
2.0.7 1984世界大地坐标系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WGS-84)
美国军用大地坐标系统,坐标系定义和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S)一致,大地测量基本常数为:a=6378137m,GM=3.986004418×1014m³·s-2,ƒ=1/298.257223563,ω=7.292115×10-5rad·s-1。
2.0.8 1985国家高程基准 National Vertical Datum 1985
采用青岛水准原点和根据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其水准原点起算高程为72.260m。
2.0.9 1956年黄海高程系 Huanghai Vertical Datum 1956
采用青岛水准原点和根据青岛验潮站从1950年到1956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
2.0.10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利用卫星信号实现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总称。
2.0.11 GPS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美国建立的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
2.0.12 GLONASS定位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
俄罗斯建立的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
2.0.13 GALILEO定位系统 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
欧盟建立的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简称伽利略定位系统。
2.0.14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中国建立的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简称北斗系统。
2.0.15 误差理论 theory of errors
研究测量误差的性质、传播规律、削弱误差影响,求最佳估值和计算误差影响的理论。
2.0.16 准确度 accuracy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观测值相对其真值的偏离程度。
2.0.17 精密度 precision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一组观测值与其数学期望值接近或离散的程度,也称内部符合精度。
2.0.18 精确度 exactness
评价观测成果优劣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总称。
2.0.19 误差 error
测量结果的偏差。
2.0.20 测量误差 observation error
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误差总称。
2.0.21 真误差 true error
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
2.0.22 偶然误差 accident error,random error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一系列观测值中,其误差大小、正负号不定,但符合一定统计规律的测量误差,也称随机误差。
2.0.23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一系列观测值中,其误差大小、正负号均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测量误差。
2.0.24 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带权残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作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衡量测量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
2.0.25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作为在一定条件下衡量测量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
2.0.26 限差 tolerance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规定的测量误差的限值。
2.0.27 极限误差 limit error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测量误差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的最大值。
2.0.28 粗差 gross error
超过极限误差的测量误差。
2.0.29 绝对误差 absolute error
测量值对准确值偏离的绝对大小。
2.0.30 相对误差 relative error
测量误差的绝对值与其相应的测量值之比。
2.0.31 相对中误差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观测值中误差与相应观测值之比。
2.0.32 点位误差 position error
点的测量最或然位置与真位置之差。
2.0.33 置信度 confidence
根据来自母体的一组子样(即观测值),对表征母体的参数进行估计的统计可信程度。
2.0.34 可靠性 reliability
衡量平差系统中发现、剔除粗差的能力和方法的可靠程度。
.
3 控制测量
3.1 一般术语
3.1.1 控制测量 control survey
为特定目的建立区域测量控制网的技术。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和三维控制测量。
3.1.2 测量控制网 surveying control network
由控制点以一定几何图形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可靠性的网,简称控制网。
3.1.3 自由网 free network with rank deficiency
不受起算数据误差影响的测量控制网。
3.1.4 独立网 independent control network
只有必要起算数据的测量控制网。
3.1.5 加密网 densified control network
在高等级测量控制网中,为增加控制点的密度而布设的测量控制网。
3.1.6 结点网 network with junction points
具有一个或多个结点的测量控制网。
3.1.7 控制点 control point
具有地面固定标志和坐标或高程数据且有起算功能的点。包括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
3.1.8 结点 junction point
导线或水准路线相交处的控制点。
3.1.9 测量标志 surveying mark
标定地面控制点或观测目标位置,有明确中心或顶面位置的标石、觇标及其他标记的通称。
3.1.10 标石 markstone,monument
测量标志的一种。用混凝土或石料制成且顶面嵌有瓷质或金属标志,以标示控制点位置的永久性标志。
3.1.11 埋石 setting monument
将控制点的标石固定埋设在实地的过程。
3.1.12 点之记 description of station
记载控制点位置和结构等情况的资料。包括:点名、等级、点位略图及与周围固定地物的相关尺寸等。
3.1.13 多余观测 redundant observation
超过确定未知量所必需的观测数量的观测。
3.1.14 控制网优化设计 optimal design of control network
以一个或多个目标函数进行控制网择优的建网过程。
3.1.15 精度估算 precision estimation
以某一统计特征值作为尺度,对测量值、测量值的平差值、未知参数的平差值及其函数值的精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和方法。
3.1.16 往返测 direct and reversed observation,forward and backward observation
在水准测量和距离测量中,由此点至彼点再由彼点至此点的测量过程。
3.1.17 照准误差 error of sighting
照准目标时所产生的误差。
3.1.18 视差 parallax
像平面与指标平面不重合所产生的读数或照准误差。
3.2 测量基准
3.2.1 铅垂线 plumb line
地球的重力方向线。
3.2.2 水准面 level surface
地球上重力位相等的曲面。
3.2.3 大地水准面 geoid
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密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包围整个地球的封闭的重力等位面。
3.2.4 似大地水准面 quasigeoid
从地面点沿正常重力线量取正常高所得端点构成的封闭曲面。
3.2.5 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 survey plane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在平面上,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组成坐标系。纵轴(即X轴)朝上为正向,横轴(即Y轴)朝右为正向。角度由纵轴起顺时针度量。
3.2.6 建筑坐标系 architecture coordinate system,building coordinate system
属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一种,其坐标轴与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轴线相一致或平行。
3.2.7 假定坐标系 assumed coordinate system
属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一种,其纵坐标轴方向和原点值根据需要确定。
3.2.8 独立坐标系 in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
相对独立于国家坐标系外的局部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
3.2.9 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 Gauss-Krueger plane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根据高斯-克吕格投影所建立的平面直角测量坐标系,各投影带的原点是该带中央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X轴正方向为该带中央子午线北方向,Y轴正方向为赤道东方向,简称高斯平面坐标系。
3.2.10 大地坐标系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以椭球中心为原点、起始子午面和赤道面为基准面的坐标系。包括地球坐标系、地心坐标系、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地心大地坐标系、参心坐标系、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参心大地坐标系等。
3.2.11 坐标转换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将某点的坐标从本坐标系换算到另一个坐标系的过程。
3.2.12 转换参数 conversion parameter,transformation parameter
建立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相互转换数学模型的相关参数。
3.2.13 平移参数 translation parameter
两坐标转换时,原坐标系原点在新坐标系中的坐标分量。
3.2.14 旋转参数 rotation parameter
两坐标转换时,把原坐标系中的各坐标轴左旋转到与新坐标系相应的坐标轴重合或平行时坐标系各轴依次转过的角度。
3.2.15 尺度参数 scale parameter
两坐标系转换时引入的两坐标系中长度变化参数。
3.2.16 高斯-克吕格投影 Gauss-Krueger projection
一种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其投影带中央子午线投影成直线且长度不变,赤道投影也为直线,并与中央子午线正交。
3.2.17 子午线 meridian
通过地面某点并包含地球南北极点的平面与地球椭球面的交线,也称子午圈。
3.2.18 中央子午线 central meridian
高斯投影中各投影带中央的子午线。
3.2.19 分带子午线 zone dividing meridian
分带投影中划分投影带的子午线。
3.2.20 任意中央子午线 arbitrary central meridian
选择的任意一条子午线为测区高斯投影的中央子午线。
3.2.21 高斯投影方向改正 arc-to-chord correction in Gauss projection,direction correction in Gauss projection
地球椭球面上两点间的大地线方向化算至高斯平面上相应两点间的直线方向所加的改正。
3.2.22 高斯投影距离改正 distance correction in Gauss projection
地球椭球面上两点间的大地线长度化算至高斯平面上相应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所加的改正。
3.2.23 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scale error of Gauss projection
高斯平面上无限接近的两点间之长度与相应两点在椭球面上长度之比减一。
3.2.24 高斯平面子午线收敛角 Gauss grid convergence
高斯投影平面上过一点平行于纵坐标轴的方向与过该点的大地子午线的投影曲线间的夹角。
3.2.25 高斯投影面 Gauss projection plane
按照高斯投影公式确定的地球椭球面的投影展开面。
3.2.26 测区平均高程面 mean height plane of survey area
以测区高程平均值计算的高程面。
3.2.27 抵偿高程面 compensation height plane,projection datum plane with compensation effect
为使地面点间的高斯投影长度改正与归算到基准面上的改正大致抵消而确定的长度归化高程面。
3.2.28 主施工高程面 main height plane of construction site
根据一个或多个建(构)筑物的设计标高而确定的长度归化高程面。
3.2.29 参考椭球 reference ellipsoid
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处理测量成果而采用的一种与地球大小、形状最接近的地球椭球。
3.2.30 椭球长半轴 semimajor axis of ellipsoid
椭球子午椭圆的长半径,又称地球长半轴。
3.2.31 椭球短半轴 semiminor axis of ellipsoid
椭球子午椭圆的短半径,又称地球短半轴。
3.2.32 椭球扁率 flattening of ellipsoid
椭球长、短半轴之差与长半轴之比。
3.2.33 平均曲率半径 mean radius of curvature
椭球面上一点的子午圈曲率半径和卯酉圈曲率半径的几何平均值。
3.2.34 法截弧曲率半径 radius of curvature in a normal section
地球椭球体表面上某点至某一方向的法截弧在该点的曲率半径。
3.2.35 高程基准 height datum
由特定验潮站平均海水面确定的测量高程的起算面以及依据该面所决定的水准原点高程。
3.2.36 水准原点 leveling origin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起算点。
3.2.37 高程 height
地面点至高程基准面的铅垂距离。
3.2.38 假定高程 assumed height
按假设的高程起算面所确定的测区起算点高程。
3.2.39 正常高 normal height
从正常椭球面出发,沿法线方向到正常位等于地面重力位的点的距离。
3.2.40 正高 orthometric height
地面点沿该点的重力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3.2.41 大地水准面高 geoidal height
大地水准面至地球椭球面的垂直距离。
3.2.42 高程异常 height anomaly
似大地水准面至地球椭球面的高度。
3.2.43 大地高 geodetic height,ellipsoidal height
一点沿椭球法线到椭球面的距离。
3.3 平面控制测量
3.3.1 平面控制测量 horizontal control survey
确定平面控制点坐标的技术。
3.3.2 平面控制网 horizontal control network
由相互联系的平面控制点所构成的测量控制网。
3.3.3 平面控制点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
具有平面坐标的控制点。
3.3.4 控制网选点 reconnaissance for control point selection
根据控制网设计方案和选点的技术要求,在实地选定控制点位置的过程。
3.3.5 测站 observation station
观测时安置测量仪器的位置。
3.3.6 照准点 sighting point
观测时测量仪器照准的目标点。
3.3.7 测量觇标 observation target
测量标志的一种。供观测照准目标用的设施。
3.3.8 观测墩 observation post,observation pillar
测量标志的一种。顶面有中心标志及同心装置、用作安置测量仪器或照准目标的设施。
3.3.9 强制对中 forced centring,forced centration
采用测量标志附带的一种装置,使仪器或觇牌的竖轴与点位中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的过程。
3.3.10 对中误差 centring error
安置仪器或觇标时,仪器中心或觇标中心与点位标志中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偏差。
3.3.11 测站归心 reduction to station center
通过量算来消除测站仪器中心与点位标志中心不在同一铅垂线上所引起的测量偏差的过程。
3.3.12 照准点归心 reduction to target center
通过量算来消除由于照准点目标中心和点位标志中心不在同一铅垂线上所引起的测量偏差的过程。
3.3.13 归心元素 element of centring
观测仪器中心或照准目标中心相对于其控制点标石中心偏差的偏心距、偏心角。
3.3.14 归心改正 reduction to centre
偏心观测时,将仪器(或觇标)中心归化至点位标志中心所进行的观测值改正。
3.3.15 测回 observation set
在外业测量时,按规定的观测方法所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基本操作单元。
3.3.16 测回较差 difference between observation sets
同一测站同一观测目标的任意两个测回的观测值之差。
3.3.17 坐标增量 increment of coordinate
两点间矢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或两点之间的坐标值之差。
3.3.18 方位角 azimuth
通过测站的标准方向的北端与测线间顺时针方向的水平夹角。
3.3.19 坐标方位角 coordinate azimuth
坐标系的正纵轴与测线间顺时针方向的水平夹角。
3.3.20 平均边长 mean side length
平面控制网中各边长度的平均值。
3.3.21 标称精度 nominal accuracy
仪器出厂时,标明的精度指标。
3.3.22 固定误差 fixed error
与观测值大小无关,有固定数值的误差。
3.3.23 比例误差 scale error
与观测值大小成比例的误差。
3.4 卫星定位测量
3.4.1 卫星定位测量 satellite positioning
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卫星定位接收机同时接收多颗导航定位卫星信号,确定地面点相对位置的技术。
3.4.2 GPS测量 GPS survey
卫星定位测量的一种。特指利用美国全球导航卫星定位系统所进行的测量。
3.4.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 satellite positioning control network
由卫星定位测量基线组成的测量控制网。
3.4.4 GPS控制网 GPS control network
由GPS基线组成的测量控制网。
3.4.5 载波相位测量 carrier phase measurement
测定卫星发播的载波信号与由卫星定位接收机产生的本振信号之间相位差的技术和方法。
3.4.6 差分GPS differential GPS
通过在固定测站和流动测站上同步观测,利用在固定测站上所获取的定位改正数据对流动测站的观测值进行修正的定位方法。
3.4.7 绝对定位 point positioning,absolute positioning
利用单台卫星定位接收机的观测数据确定观测点位置的定位方法,又称单点定位。
3.4.8 相对定位 relative positioning
确定同步观测卫星定位接收机之间相对位置的定位方法。
3.4.9 静态相对定位 static relative positioning
通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测站上对多颗导航定位卫星进行一定时间连续同步观测的相对定位。
3.4.10 快速静态相对定位 fast static relative positioning
在已知点固定一台卫星定位接收机连续观测,另一台卫星定位接收机在待定点观测数分钟,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原理的相对定位。
3.4.11 后差分动态相对定位 kinematic relative positioning
利用差分原理,事后对流动站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流动站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实际移动轨迹的测量,简称动态定位。
3.4.12 实时动态相对定位 real time kinematic relative positioning(RTK)
根据载波相位差分原理,利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将参考站差分数据传输给流动站卫星定位接收机,通过解算,确定流动站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实时移动轨迹的相对定位,简称实时动态测量或RTK测量。
3.4.13 连续运行参考站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CORS)
以若干卫星定位参考站组成的网络为基础,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由数据处理中心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实时定位和多种信息的综合服务系统。
3.4.14 GPS信号 GPS signal
GPS导航定位卫星所发送的调制有测距码和导航电文的载波信号。
3.4.15 测距码 ranging code
用于测定从导航定位卫星到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之间距离的信号码。
3.4.16 粗码(C/A码) coarse/acquisition code(C/A code)
用于粗略测定从GPS卫星到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之间距离及快速捕获精码的伪随机噪声码。
3.4.17 精码 precise code(P code)
用于精确测定从GPS卫星到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之间距离的伪随机噪声码。
3.4.18 导航电文 navigation message
调制在载波上的数据码,包括卫星星历、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改正、工作状态信息及测距码等。
3.4.19 卫星星历 satellite ephemeris
导航定位卫星不同时刻空间位置的信息。
3.4.20 广播星历 broadcast ephemeris
导航定位卫星发播的预报卫星星历。
3.4.21 精密星历 precise ephemeris
由若干卫星跟踪站的观测数据经事后处理所算得的星历。
3.4.22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及以上卫星定位接收机同时接收相同卫星信号的过程。
3.4.23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
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并记录到停止接收,连续记录的时间间隔,简称时段。
3.4.24 历元 epoch
观测数据所对应的观测时刻。
3.4.25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
观测时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平均相位中心到设站标志中心面的距离。
3.4.26 卫星高度角 satellite elevation angle
卫星定位接收机天线和卫星连线方向与测站水平面间的垂直角。
3.4.27 截止高度角 elevation mask angle
为了减少对流层折射对定位结果的影响所设定的观测最低的卫星高度角。
3.4.28 数据采样间隔 data sampling interval,epochs interval
相邻观测历元间的时间间隔。
3.4.29 精度因子 dilution of precision(DOP)
在卫星定位中描述测站与卫星的构形对定位精度影响的参数。
3.4.30 失锁 loss of lock
由于接收的卫星信号受到干扰或卫星定位接收机本身的原因,致使卫星定位接收机不能正常接收信号或使信号跟踪测量过程产生中断的现象。
3.4.31 多路径效应 multipath effect
直接进入天线的卫星信号和经地面反射物反射间接进入天线的卫星信号相干涉所引起的时延现象。
3.4.32 多路径误差 multipath error
多路径效应所引起的观测值偏离真值的误差。
3.4.33 GPS基线 GPS baseline
GPS相对定位中的观测边。
3.4.34 独立基线 independent baseline
特指可构成异步环的基线。
3.4.35 复测基线 repeating baseline
不同时段重复观测的基线。
3.4.36 单基线解算 single baseline solution
多台卫星定位接收机同步观测,每次仅取两台卫星定位接收机的观测数据,解算两个测站间基线向量的过程。
3.4.37 多基线解算 multiple baseline solution
N台卫星定位接收机(N≥3)同步观测,选择N-1条独立基线,一并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N-1条基线向量的过程。
3.4.38 单差相位观测 single difference phase observation
在卫星定位中,两站对同一卫星相位观测值之差。
3.4.39 双差相位观测 double difference phase observation
在卫星定位中,两站对两颗卫星所做的单差相位观测值之差。
3.4.40 三差相位观测 triple difference phase observation
在卫星定位中,两站对两颗卫星在相邻历元所做的双差相位观测值之差。
3.4.41 整周模糊度 phase ambiguity,ambiguity of whole cycles
接收机开始跟踪卫星时,卫星载波信号在传播路线上未知的整周波长数。
3.4.42 周跳 cycle slip
载波相位观测中,因卫星信号失锁引起整周计数发生的跳变。
3.4.43 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 phase ambiguity resolution
载波相位观测的数据处理中,求解整周模糊度的过程。
3.4.44 电离层折射改正 ionospheric refraction correction
对电磁波通过电离层时由于传播速度的变化以及传播路线弯曲所产生的折射误差的改正。
3.4.45 列流层折射改正 tropospheric refraction correction
对电磁波通过对流层时由于传播速度的变化以及传播路线弯曲所产生的折射误差的改正。
3.4.46 双差固定解 double difference fixed solution
通过双羞相位观测值基线解算模式,所获得全部模糊度参数整数解的基线解算结果。
3.4.47 双差浮点解 double difference floating solution
通过双差相位观测值基线解算模式,仅能获得双差模糊度参数实数解的基线解算结果。
3.4.48 三差解 triple difference solution
通过三差相位观测值基线解算模式所获得的基线解算结果。
3.4.49 同步环 simultaneously observed baseline loop
三台或三台以上卫星定位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又称同步观测环。
3.4.50 异步环 independently observed baseline loop
同步环之外的所有闭合环,又称异步观测环。
3.4.51 无约束平差 unconstraint adjustment
不受任何起算数据(坐标、边长、方位角)误差影响,完全在观测值间进行的平差方法。
3.4.52 约束平差 constraint adjustment
以某些已知坐标、边长、方位或高程等作为约束条件的平差方法。
3.5 导线测量
3.5.1 导线测量 traverse survey
在地面上选定一系列的点依相邻次序构成折线,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和转折角,根据起始数据确定各点平面位置的技术。
3.5.2 导线网 traverse network
由多条导线组合而成的平面控制网。
3.5.3 闭合导线 closed traverse
起止于同一个已知点(或导线点)的环形导线。
3.5.4 附合导线 connecting traverse
起止于两个已知点间的单一导线。
3.5.5 支导线 open traverse
由已知点出发不闭合本已知点,也不附合于其他已知点的单一导线。
3.5.6 无定向导线 traverse without initial azimuth
起止于两个已知点间,无直接起算方位的单一导线。
3.5.7 导线点 traverse point
用导线测量方法测定的控制点。
3.5.8 导线边 traverse leg
导线测量的观测边。
3.5.9 导线折角 traverse angle
导线测量的观测水平角。
3.5.10 导线角度闭合差 angular closing error of traverse,angular misclosure of traverse
闭合或附合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值总和与其理论值(或应有值)的差值,是衡量导线观测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3.5.11 导线全长闭合差 total length closing error of traverse,misclosure of traverse
由导线的起点推算至终点,终点的推算位置与原有的已知位置之差。
3.5.12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relative total lenght closing error of traverse
导线全长闭合差与导线全长的比值,是衡量导线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3.5.13 导线纵向误差 longitudinal error of traverse
导线的位移误差在导线起点和终点连线方向上的分量。
3.5.14 导线横向误差 lateral error of traverse
导线的位移误差在垂直于导线起点和终点连线方向上的分量。
3.6 三角形网测量
3.6.1 三角形网测量 triangular control network survey
通过测定三角形网中各三角形的顶点水平角、边的长度,来确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技术,是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网测量的统称。
3.6.2 三角形网 triangular network
由三角形相互连接的点所组成的、观测元素为水平角和距离的平面控制网。
3.6.3 三角点 triangulation point
采用三角形网测量方法测定的控制点。
3.6.4 三角形闭合差 closing error of triangle,angular misclosure of triangle
三角形三内角观测值之和与180°加球面角超之差。
3.6.5 菲列罗公式 Ferrero’s formula
在三角形网测量中,通过三角形闭合差(W)估算测角中误差(m)的一种公式,即:
(3.6.5)
式中:n——三角形个数。
3.6.6 圆周角条件 condition for closing central angles
中点多边形中心点圆周角值之和等于360°的条件。
3.6.7 固定角条件 condition for fixing angle
在高等级三角点上观测低等级三角形网时,观测两个以上高等级边方向,各观测角之和等于高等级边之间固定夹角的条件。
3.6.8 方位角条件 azimuthal condition
从一边的已知方位角开始,经相关观测方向或角度推算至另一边的方位角,其推算值与相应已知值相等的条件。
3.6.9 角-极条件 angular polar condition
在多边形中以某点为极点,由任意边出发经有关的观测方向或角度推算至原出发边,其边长值相等的条件。
3.6.10 边(基线)条件 side(baseline) condition
在三角形网中由一个边开始推算至另一边时,其推算值等于已知值所产生的条件。
3.6.11 边-角条件 side-angle condition
三角形中一个角的观测值与由三个边长观测值计算得的角值应相等所产生的条件。
3.6.12 边-极条件 side polar condition
对于三边测量中的某个极点,由三个边长观测值计算得的多个角值之代数和为360°或0°的条件。
3.6.13 坐标条件 coordinate condition
从某一个已知点出发,经过有关观测值计算出另一点的坐标,其推算值等于相应点已知值的条件。
3.7 距离测量
3.7.1 距离测量 distance measurement
确定两点间长度的技术与方法。
3.7.2 电磁波测距 electromagnetic distance measurement(EDM)
以电磁波在两点间往返的传播时间确定两点间距离的测量方法。
3.7.3 相位法测距 method of distance measurement by phase
根据调制波往返于被测距离上的相位差,间接确定距离的方法。
3.7.4 脉冲法测距 method of distance measurement by impulse
根据测量脉冲时间延迟,确定距离的方法。
3.7.5 激光测距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以激光为载波,采用脉冲法或相位法确定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3.7.6 红外测距 infrared distance measurement
以红外光为载波,以相位法或脉冲相位法确定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3.7.7 测程 maximum range of EDMI
在规定的大气能见度和棱镜组合个数的条件下,满足仪器标称精度时电磁波测距仪所能测量的最大距离。
3.7.8 加常数 addition constant
由于发光管的发射面与仪器中心的偏差、等效反射面与反光镜中心的偏差以及内光路信号延迟产生的距离偏差,共同对距离测量值所产生的固定改正数。
3.7.9 乘常数 multiplication constant
对精测频率进行修正的距离改正因子。
3.7.10 大气改正 atmospheric correction
测距仪设计的参考气象条件下的折射率与测量时的大气折射率不等而引起的距离改正,又称气象改正。
3.7.11 钢尺量距 distance measurement with steel tape
采用宽度(10~20)mm、厚度(0.1~0.4)mm薄钢带制成的带状尺测量距离的方法。
3.7.12 尺长改正 correction for nominal length of tape
钢尺在标准温度、标准拉力引张下的长度与标称长度的差值所引起的长度改正。
3.7.13 倾斜改正 correction for slope
将倾斜距离换算成水平距离所加的改正。
3.7.14 温度改正 correction for temperature
钢尺量距时的温度和标准温度不同引起的尺长变化所进行的距离改正。
3.7.15 测距误差 distance measurement error
距离的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3.7.16 测距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distance measurement
距离测量的一种精度指标,对一段距离进行多次测量,按中误差计算公式计算的距离中误差。
3.8 角度测量
3.8.1 水平角 horizontal angle
测站点至两个观测目标方向线垂直投影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3.8.2 方向观测法 method of direction observation
在测站上正镜对顺时针排列的1至n个观测目标逐次照准和读数,再倒镜按n至1的次序照准和读数的观测方法。
3.8.3 全圆方向法 method of direction observation in rounds
在方向观测法的基础上,正镜和倒镜观测完最后一个方向后,再次照准初始方向的观测方法。
3.8.4 分组观测 observation in groups
把测站上所有方向分成若干组且组间要联测两个以上共同方向的观测方法。
3.8.5 正镜 telescope in normal position,face left position
照准目标时,经纬仪或全站仪的竖直度盘位于望远镜左侧,也称盘左。
3.8.6 倒镜 telescope in reversed position,face right position
照准目标时,经纬仪或全站仪的竖直度盘位于望远镜右侧,也称盘右。
3.8.7 度盘 circle
装在测角仪器上,刻有标志分划用以量测角度的部件。
3.8.8 光学度盘 optical circle
由光学玻璃刻制等间隔分划而成的度盘。
3.8.9 光栅度盘 incremental circle,incremental disk
用两光栅产生的莫尔条纹的亮度变化周期数作角度计量的度盘。
3.8.10 编码度盘 binary coded circle,binary coded disk
在光学玻璃上刻制同心等间隔的透光和不透光的白区和黑区,以获得二进制数变化的光电信号作角度计量的度盘。
3.8.11 度盘配置 arrangement value on circle,setting circle
为消减度盘刻划误差,使各测回零方向均匀分布在度盘和测微器上的操作。
3.8.12 归零差 misclosure of round
全圆方向法中,半测回开始与结束两次照准起始方向,其观测值之差。
3.8.13 二倍照准差 discrepancy between twice collimation error,misclosure between face left and face right readings
方向观测时,同一水平目标正、倒镜观测值的差值与180°之差,又称2C。
3.8.14 二倍照准差互差 difference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wice collimation errors,2C mutual deviation
水平角观测时,同一测回内各方向二倍照准差的较差,又称2C互差。
3.8.15 旁折光(差) lateral refraction
在不同的大气密度条件下,光线在水平方向产生的折射。
3.8.16 测角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ngle observation
根据角条件闭合差或观测值改正数计算的角度观测值中误差,是衡量水平角或水平方向观测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3.9 高程控制测量
3.9.1 高程控制测量 vertical control survey
确定高程控制点高程值的技术。
3.9.2 水准测量 leveling
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两点间高差的方法。
3.9.3 三角高程测量 trigonometric leveling
通过两点间的距离和垂直角(或天顶距),利用三角公式推求其高差,确定待定点高程的技术和方法。
3.9.4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EDM-trigonometric leveling
采用电磁波测距仪直接测定两点间距离的三角高程测量。
3.9.5 GPS高程测量 GPS leveling
采用GPS测量技术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方法。
3.9.6 精密水准测量 precise leveling
观测精度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小于或等于2mm的水准测量。
3.9.7 跨河水准测量 cross-river leveling
为跨越超过一般水准测量视线长度的江河(或湖塘、沟壑、洼地、山谷等),采用特殊的测量方法测定两端高差的水准测量。
3.9.8 高程控制网 vertical control network
由相互联系的高程控制点所构成的测量控制网。
3.9.9 水准网 leveling network
由一系列水准点组成多条水准路线而构成的带有结点的高程控制网。
3.9.10 三角高程网 trigonometric leveling network
由三角高程测量边所构成的高程控制网。
3.9.11 高程控制点 vertical control point
具有等级高程值的控制点。
3.9.12 水准点 bench mark
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的高程控制点。
3.9.13 墙水准点 benchmark built in wall
标志镶嵌在坚固建筑物外墙壁的水准点。
3.9.14 水准路线 leveling line,leveling route
水准测量外业观测所经过的路线。
3.9.15 附合水准路线 annexed leveling line
起止于两个已知水准点间的水准路线。
3.9.16 闭合水准路线 closed leveling line
起止于同一已知水准点的封闭水准路线。
3.9.17 支水准路线 open leveling line
从一已知点出发,不闭合于该已知点也不附合于另一已知点的水准路线。
3.9.18 水准测段 segment of leveling line
分段观测时,相邻两水准点间的水准路线。
3.9.19 高差 elevation difference,level difference
同一高程系统中两点间的高程之差。
3.9.20 高差全中误差 total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elevation difference
根据环线闭合差和相应环的水准路线周长而计算的中误差,也称水准测量每千米路线的高差全中误差。其表达式为:
(3.9.20)
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
N——水准环数;
L——相应环的水准路线周长(km)。
3.9.21 高差偶然中误差 accidental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elevation difference
根据水准路线各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和测段长度而计算的中误差。其表达式为:
(3.9.21)
式中:M△——高差偶然中误差(mm);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n——测段数;
L——测段长度(km)。
3.9.22 垂直角 vertical angle
观测目标的方向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又称竖直角。
3.9.23 天顶距 zenith angle,zenith distance
测站点铅垂线的天顶方向至观测方向线间的夹角。
3.9.24 竖盘指标差 index error of vertical circle,vertical collimation error
当经纬仪、全站仪置平后,竖盘读数系统零位的偏差。
3.9.25 直反觇观测 reciprocal observation
两点间垂直角观测,由此点向彼点再由彼点向此点的观测过程。
3.9.26 地球曲率与折光差改正 correction on earth curvature and refraction
在三角高程测量中,为消除地球曲率对高差的影响和减弱测线受大气折射影响而产生的高差误差而作的改正,简称两差改正。
3.9.27 垂直折光系数 vertical refraction coefficient
地球曲率半径与视线通过大气层折射形成曲线的曲率半径之比。
3.10 数据处理
3.10.1 测量平差 survey adjustment,adjustment of observations
采用某种估计理论处理各种测量数据,求得测量值和参数的最佳估值,并进行精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3.10.2 最小二乘法 least square method
在满足VTPV为最小的条件下,解算测量估值或参数估值,并进行精度计算的方法。其中V为残差向量,P为权矩阵。
3.10.3 参数平差 parameter adjustment
借助测量值与待求参数间所建立的观测方程按最小二乘法求出待求参数和测量值的最佳估值并进行精度计算的平差方法,又称间接平差。
3.10.4 附条件参数平差 parameter adjustment with conditions
列入某些待求参数间的条件方程式的参数平差方法,又称附条件间接平差。
3.10.5 条件平差 condition adjustment
借助各测量值构成的几何条件、测量值与已知值之间构成的附合条件所建立的条件方程,按最小二乘法求出测量值的最佳估值并进行精度计算的平差方法。
3.10.6 附参数条件平差 condition adjustment with parameters
在条件平差的条件方程式中包括有未知参数的条件平差方法。
3.10.7 相关平差 adjustment of correlated observation
顾及观测值相关性的最小二乘平差方法。
3.10.8 秩亏平差 rank defect adjustment
解决法方程系数矩阵秩亏间题的一种平差方法。
3.10.9 拟稳平差 quasi-stable adjustment
将平差计算中的待定点分为非稳定点和相对稳定的拟稳点两类,由拟稳点确定平差基准的平差方法。
3.10.10 严密平差 rigorous adjustment
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对观测值误差进行分配的一种计算方法。
3.10.11 近似平差 approximate adjustment
未严格按最小二乘法的要求对观测值误差进行处理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
3.10.12 闭合差 closing error,misclosure
一系列测量函数的计算值与应有值之差,又称绝对闭合差。
3.10.13 相对闭合差 relative closing error
绝对闭合差与产生该闭合差的观测值或其函数累计值之比。
3.10.14 先验权 priori weight
平差前对观测值设定的权。
3.10.15 先验权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with priori weight
平差前对观测值设定权以后,根据中误差计算公式计算的观测值中误差。
3.10.16 权矩阵 weight matrix
方差-协方差矩阵的逆矩阵乘以单位权方差后的矩阵。
3.10.17 权逆阵 inverse of weight matrix
权矩阵的逆矩阵。
3.10.18 权函数 weight function
在求某量的权倒数时所列出的该量与平差未知数或观测值间的函数关系式。
3.10.19 权系数 weight coefficient
参数平差中为推导未知量的权倒数而引入的一组不定系数。
3.10.20 方差—协方差阵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由随机变量的方差为主对角线元素,以随机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为非对角元素构成的对称方阵。
3.10.21 方差—协方差传播律 variance-covariance propagation law
由观测值的方差—协方差推求观测值函数的方差—协方差的规则。
3.10.22 权 weight
表示各观测值标准偏差平方之间比例关系的数字特征,是衡量观测值和其导出值相对可靠程度的指标。
3.10.23 单位权 unit weight
数值等于1的权。
3.10.24 单位权方差 variance of unit weight
权为1的观测值的方差,又称方差因子。
3.10.25 单位权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with unit weight
权等于1的观测值中误差。
3.10.26 平差值 adjustment value
测量平差所求得的观测值及待估参数的估值。
3.10.27 边长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side length
测量控制网平差后边长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由边长权函数、权系数或转换系数、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而得。
3.10.28 边长相对中误差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side length
边长中误差与相应边长之比。
3.10.29 相邻点间相对中误差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djacent points
平面控制网中两个相邻控制点间相对位置的中误差。
3.10.30 方位角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zimuth
测量控制网平差后某一边方位角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由边方位权函数、权系数或转换系数、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而得。
3.10.31 坐标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oordinate
测量控制网平差后某一点坐标分量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由点坐标权函数、权系数或转换系数、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而得。
3.10.32 点位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 point
测量控制网平差后某一点点位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在坐标中误差的基础上计算而得。
3.10.33 高程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height
测量控制网平差后某一点高程精度的一种数值指标。由点的高程权函数、权系数或转换系数、单位权中误差计算而得。
3.10.34 最弱边 weakest side
在平面控制网中,平差后网中边长相对精度最低的观测边或推算边。
3.10.35 最弱点 weakest point
经平差后的测量控制网中,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差最大的点。
3.10.36 误差曲线 curve of error
以点位误差极大值、极小值为参数描述待定点在各方向上误差分布规律的曲线。
3.10.37 误差椭圆 error ellipse
以点位误差极大值、极小值为长、短半轴的椭圆盐线。
3.10.38 相对误差椭圆 relative error ellipse
用任意两个待定点之间相对点位误差极大值和极小值为长、短半轴的椭圆曲线。
3.10.39 起始数据 initial data
测量中已有的不能更改的坐标、高程、边长、方位角等数据。
3.10.40 起始数据误差 initial data error
作为起算数据的坐标、边长、方位角和高程等误差的统称。
3.10.41 误差检验 error test
检查测量值误差的性质和分布情况的过程。
3.10.42 统计检验法 statistical testing method
用u检验、F检验、χ²检验、t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检验事件发生可靠性的方法。
3.10.43 相关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
4 地形测量
4.1 一般术语
4.1.1 地形测量 topographic survey
按照一定的作业方法,对地物、地貌及其他地理要素进行测量并综合表达的技术。包括图根控制测量和地形测图。
4.1.2 地形图 topographic map
用符号、注记及等高线表示地物、地貌及其他地理要素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一定比例绘制的正射投影图。
4.1.3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topographic survey in general area
除城镇建筑区、工业厂区及水域地形测量区以外的地形测图。
4.1.4 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topographic survey in urban area
镇以上城区或较大面积居民区的地形测图。
4.1.5 工厂现状图测量 present state survey of industrial site,as-built survey of industrial area
为运营管理、改扩建而进行的工业厂区地物地貌现状测量。
4.1.6 水域地形测量 underwater topographic survey
对近海、湖泊、江河、水库等水域进行的水底地形测量。
4.1.7 地形图修测 topographic map revision,topographic map renewing survey
根据现势地形对原有地形图上有变动的地物、地貌及其他地理要素进行修改和补充的测量。
4.1.8 汇水面积测量 catchment area survey
为满足工程需要,标定出河流、地表汇集雨水面积大小的测量工作。
4.1.9 大比例尺地形图 large scale topographic map
通常指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1:5000的地形图,简称大比例尺图。
4.1.10 数字地形图 digital topographic map
将地形信息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采用计算机生成、存储及应用的地形图。
4.1.11 纸质地形图 paper topographic map
以纸张或聚酯薄膜为载体的地形图。
4.1.12 带状地形图 strip topographic map
一般用于线路工程,测区形状为长条状的地形图。
4.1.13 地形图原图 original map of topographic
用于数字化的原纸质地形图。
4.1.14 地形图比例足 scale of topographic map
地形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实地相应线段水平长度之比。
4.1.15 地形图图式 specification for topographic map symbols
对地形图上表示地物、地貌及其他地理要素符号的样式、规格、颜色、注记和图廓整饰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4.1.16 直角坐标格网 rectangular grid
按一定的坐标间距,在地形图上绘制的正方形网格。
4.1.17 地形图分幅 subdivision of topographic map
将测区的地形图划分成规定尺寸的图幅。
4.1.18 正方形分幅 square mapsheet
按正方形划分的地形图图幅,通常是指(50×50)cm的图幅。
4.1.19 矩形分幅 rectangular mapsheet
按矩形划分的地形图图幅,通常是指(40×50)cm或(50×40)cm的图幅。
4.1.20 图廓 map border,neat line
地形图分幅的范围线。
4.1.21 图幅编号 sheet designation,sheet number
每幅地形图的代号。其编号方法通常采用图幅左下角坐标千米数编号法、自然序数编号法和行列编号法。
4.1.22 地形图分幅图 subdivision map
标明测区边界及各幅地形图图幅编号、位置关系的图件。
4.1.23 图幅接边 edge matching
相邻图幅边缘地形要素的衔接过程。
4.1.24 地形图要素 elements of topographic map
构成地形图的地理要素、数学要素和整饰要素的总称。
4.1.25 地形图编绘 compilation of topographic map
根据已有的地形图及相关资料,按照成图要求编制地形图的过程。
4.1.26 地形图数据库 data base of topographic map
利用计算机存储各种地形图要素的数据及其管理软件的集合。
4.2 图根控制测量
4.2.1 图根控制测量 mapping control survey
测定图根控制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工作。
4.2.2 图根导线测量 mapping traverse survey
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测定图根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
4.2.3 图根高程测量 mapping height control survey
测定图根控制点高程的测量工作。
4.2.4 图根水准测量 mapping control leveling
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图根控制点高程的工作。
4.2.5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 mapping trigonometric leveling
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定图根控制点高程的工作。
4.2.6 图根控制点 mapping control point
直接用于地形测图的控制点,简称图根点。
4.2.7 全站仪极坐标法 polar coordinate method with total station
在已知点上设置全站仪,观测待定点的水平方向和距离,从而确定其点位平面位置的方法。
4.2.8 交会点 intersection point
根据已知点采用交会法测定的点。
4.2.9 交会法 intersection method
根据两个以上已知点,用方向或距离交会,确定待定点坐标或高程的方法。
4.2.10 前方交会 intersection
在至少两个已知点上设站,分别对待定点进行水平角观测,确定待定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4.2.11 后方交会 resection
在待定点上设站,对至少三个已知点进行水平角观测,确定待定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4.2.12 侧方交会 side intersection
在一个已知点和待定点上设站,分别对另一个已知点进行水平角观测,确定待定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4.2.13 边交会法 linear intersection
分别测量两个已知点至待定点的水平距离,确定待定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4.2.14 边角交会法 linear-angular intersection
测量待定点与两个已知点间的夹角和其中一个已知点间的距离,确定待定点平面位置的方法。
4.3 地形测图
4.3.1 全站仪测图 topographic survey with total station
使用全站仪采集地形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处理、编辑,在计算机上制作数字地形图的过程。
4.3.2 GPS-RTK测图 topographic survey with GPS-RTK
采用GPS-RTK技术采集地形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处理、编辑,在计算机上制作数字地形图的过程。
4.3.3 平板测图 topographic survey with plane table
选用大平板仪或经纬仪视距配合展点器等仪器测绘纸质地形图的工作。
4.3.4 地形 landform,topography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4.3.5 地物 ground object
地面上固定性物体的总称。包括人工建造的和自然形成的,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江河、植被等。
4.3.6 地貌 land feature,topographic relief
地面上各种起伏形态的总称。
4.3.7 等高线 contour,contour line
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4.3.8 首曲线 intermediate contour
高程值是等高距整倍数的等高线。
4.3.9 计曲线 index contour
为了便于读图,从高程基准面起,每隔四条(或三条)首曲线加粗的等高线。
4.3.10 等高距 contour interval
地形图上相邻首曲线间的高程差。
4.3.11 地性线 terrain line
地貌坡面变化的特征线。如山脊线、山谷线等。
4.3.12 示坡线 slope line
地形图中垂直于等高线且指示斜坡降落方向的短线。
4.3.13 点状符号 point symbol
用来表示可视为点的地物的符号,或不能依地形图比例尺绘示的地物的符号,也称为不依比例尺符号。
4.3.14 线状符号 line symbol
用来表示可视为线的地物的符号,符号的长度即为依地形图比例尺缩绘的地物长度,也称为半依比例尺符号。
4.3.15 面状符号 areal symbol
用来表示呈面状的地物的符号,符号的范围即为依地形图比例尺缩绘的地物轮廓,也称为依比例尺符号。
4.3.16 地形图注记 topographic map lettering
地形图上表示地物名称、意义、数量等属性的文字和数字的统称。
4.3.17 视线高程 elevation of sight on station
仪器视准轴中心的高程。即测站点的高程与仪器高度之和。
4.3.18 地形点 detail point,topographical point
地形图上被测定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地物地貌点,又称为碎部点。
4.3.19 地物点 planimetric point
地形图中确定地物形状和位置的特征点。
4.3.20 地貌点 land feature point
在地貌测量时,表示地貌的特征点、变化点以及按规定间距的其他测点。
4.3.21 细部坐标点 detail point with coordinate
用解析方法测定的重要地物的特征点。
4.3.22 等高线插求点 interpolated point between contours
在地形图上,依点在两相邻等高线间的位置,按坡度比例确定其高程值的点。
4.3.23 高程注记点 elevation point with notes
地形图上标注有高程数据的地形点。
4.3.24 地形点间距 interval of topographical points
地形图测量中地形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4.3.25 数据采集 data collection,data capture
获取地形数据信息的过程。
4.3.26 数据转换 data conversion
将数据从一种表示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示形式的过程。
4.3.27 图形元素 graphic element
数字制图中的点、线、面状要素。
4.3.28 识别码 identification code
用来识别地形图点、线、面基本元素特征的代码。
4.3.29 特征码 feature code
用来表示地形图要素的类别、级别等分类特征和其他质量、数量特征的代码。
4.3.30 数字图形处理 digital graphic processing
应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形进行分析、分类、编辑、校正、更新、数据格式转换以及图形输出等工作。
4.3.31 人机交互处理 interactive processing
人通过一些控制装置,对机器输入必要的数据和命令,以对正在进行的程序或显示的图形进行操纵和控制的过程。
4.3.32 分层 layering
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地形图数据进行归类分组的过程。
4.3.33 曲线光滑 line smoothing
通过内插程序计算加密点,连接各相邻点而获得光滑曲线的过程。
4.3.34 数字化文件 digital file
特指对纸质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所生成的文件。
4.3.35 扫描数字化 digitizing by scanning method
利用扫描仪将纸质地形图转换成栅格图数据的过程。
4.3.36 跟踪数字化 digitizing by tracing method
利用跟踪数字化仪或在计算机屏幕上,将纸质地形图或栅格图转换成矢量数据的方法。
4.3.37 数字线划图 digital line graphic(DLG)
用矢量数据结构表达地形要素的地形图。
4.3.38 数字栅格图 digital raster graphie(DRG)
用栅格数据结构表达地形要素的地形图。
4.3.39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以规则或不规则格网点的高程值表达地表起伏的数据集。
4.3.40 数字正射影像图 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
经过正射投影改正的影像数据集。
4.3.41 数字影像地形图 digital orthophoto topographic map
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栅格或矢量)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形图。
4.4 水域测量
4.4.1 水下地形 underwater topography
海洋、湖泊、江河、港湾、水库等水体底面地形的总称。
4.4.2 水下地形测量 underwater topographic survey,bathymetric surveying
对水体覆盖下地物、地貌的测量工作。包括测深、定位、绘制地形图等。
4.4.3 等深线 depth contour,isobath。
水深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4.4.4 等深距 isobath interval
相邻等深线间的深度差。
4.4.5 水下纵断面测量 underwater longitudinal-section survey
沿水流方向或平行于岸线测定断面上各点深度和距离的工作。
4.4.6 水下横断面测量 underwater cross-section survey
沿垂直于水流方向或岸线测定断面上各点深度和距离的工作。
4.4.7 扫测 sweeping survey
对一定水域范围内的水底地形与沉没物体或对某一深度中的障碍物进行全面探测的工作。
4.4.8 水位 water level
水域表面某一地点在某一时刻的高程。
4.4.9 验潮 tidal observation
在某一地点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潮汐涨落所进行的观测。
4.4.10 水位曲线 curve of water level
反映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4.11 水尺 tide staff
测定水面涨落变化的标尺。
4.4.12 瞬时水位 instantaneous water level
测量作业时某一时刻的水面高程。
4.4.13 水深 sounding,depth of water
水底某点至水面的垂直距离。
4.4.14 水深测量 sounding,bathymetry
使用回声测深仪、测深杆、测深锤等测深仪器,测定水域中瞬时水面至水底各点的竖直距离。
4.4.15 测深精度 accuracy of sounding
水深测量的测深中误差。
4.4.16 回声测深 echo sounding
测量超声波在水体中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往返时间,并根据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求取深度的方法。
4.4.17 测深仪回波信号 echo signal of sounder
回声测深仪记录的反映所测深度的连续信号。
4.4.18 测深点 sounding point
测定水深时所采集的具有深度和平面位置的点。
4.4.19 测深线 sounding line
测量船测深时,设计航线和实际航线的通称。
4.4.20 测深点间距 interval of sounding points,sounding point spacing
同一测线上相邻测深点之间的距离。
4.4.21 固定断面 fixed section
设定固定的断面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水位进行重复测量的断面。
4.4.22 断面基线 baseline of section
用以布设断面的控制线,断面线一般垂直于断面基线。
4.4.23 断面间距 profile spacing
相邻断面间的距离。
4.4.24 定位标记 positioning mark
为使定位和测深同步而发送并记录在测深仪存储介质上的标记信号。
4.4.25 测深改正 correction of depth
对实测深度所进行的改正。
4.4.26 声速改正 correction of sounding velocity
水中实际声速与回声测深仪设计声速不等而引起对实测水深的改正。
4.4.27 换能器吃水改正 correction for transducer draft
换能器静态吃水和动态吃水改正的代数和。
4.4.28 动吃水改正 correction for transducer dynamic draft
对测量船在测量时因航速的变化引起船体的沉浮造成测深误差的改正。
4.4.29 测深定位 sounding positioning
采用卫星定位法、全站仪极坐标法、交会法等确定测深点平面位置的工作。
4.4.30 断面索法 section wire method,location by cross section with rope
用固定在岸边的索缆确定测深点的平面位置,同时测定水深的方法。
4.4.31 深度基准 depth datum
计算水深的起始面。
.
5 线路测量
5.1 一般术语
5.1.1 线路测量 route survey
为铁路、公路、渠道、输电线路、通信线路、管线及架空索道等线形工程所进行的测量。
5.1.2 铁路工程测量 railway engineering survey
为铁路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阶段所进行的测量。
5.1.3 公路工程测量 road engineering survey
为公路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阶段所进行的测量。
5.1.4 隧道工程测量 tunnel engineering survey
在隧道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阶段所进行的测量。
5.1.5 桥梁工程测量 bridge engineering survey
在桥梁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阶段所进行的测量。
5.1.6 管道工程测量 pipeline engineering survey
为各种管道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维修及运营管理所进行的测量。
5.1.7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aerial power transmission route survey
为架空送电线路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所进行的测量。
5.1.8 架空索道测量 aerial cableway survey
为架空索道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及维修等所进行的测量。
5.1.9 线路平面控制测量 route plane control survey
沿线路建立平面控制网的测量工作。
5.1.10 线路高程控制测量 route vertical control survey
沿线路建立高程控制网的测量工作。
5.1.11 线路水准测量 route leveling
在线路测量中,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线路控制点高程、中桩点高程的测量工作。
5.1.12 站场现状图 present state map of station
综合反映站场工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现状的平面图。
5.1.13 工点地形图 topographic map of construction site
为车站、修造厂、营运站、泵站、加热站、加压站、桥隧和站场等工程设计提供的局部地形图。
5.1.14 纸上定线 route location on topographic map
在地形图上确定线路中线位置的工作。
5.2 线路测设
5.2.1 定线测量 alignment survey
将线路工程设计图纸上的线路位置测设于实地或在实地直接选定线路的测量工作。
5.2.2 中线测量 centerline survey
沿选定的中线测量转角,测设中桩,定出线路中线或实地选定线路中线平面位置的测量工作。
5.2.3 纵断面测量 profile survey,longitudinal section survey
测量线路中线方向地面上各点的起伏形态及平面配置的测量工作。
5.2.4 横断面测量 cross-section survey
测量中桩处垂直于线路中线方向地面上各点的起伏形态的测量工作。
5.2.5 纵断面图 profile diagram,longitudinal section profile
表示线路中线方向地面上各点的起伏形态及平面配置的剖面图。
5.2.6 横断面图 cross-section profile
表示中桩处垂直于线路中线方向的地面起伏的剖面图。
5.2.7 基平 benchmark leveling,route elevation survey
铁路工程的高程控制测量。
5.2.8 中平 centerline stake leveling
铁路中线上的百米桩、曲线桩、加桩和控制桩的高程测量,也称为中桩水准。
5.2.9 交点 intersection point
线路改变方向时,两相邻直线段的中线延长线相交的点,也称为转向点。
5.2.10 中桩 center stake
表示中线位置和线路形状,沿线路中线所设置的标有里程桩号的标志。
5.2.11 里程桩 chainage mark
用以标明线路上某点至起点距离的标志。
5.2.12 公里桩 kilometer stone
用以标明线路整千米里程的标志。
5.2.13 百米桩 hectometer stake
在公里桩之间,每隔整百米设置的桩位或标志。
5.2.14 直线桩 centerline peg on straight route
在线路的直线段,沿线路中线所设置的桩位或标志。
5.2.15 边桩 edge peg
表示边线位置,沿线路边线所设置的桩位或标志。
5.2.16 偏桩 offset peg
在线路中线两侧所设置的有累距和偏距等数据的桩位或标志。
5.2.17 断链 broken chain
因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里程桩号不相衔接的现象。桩号重叠时称长链,桩号间断时称短链。
5.2.18 变坡点 point of change slope
在线路工程纵断面设计图上,两相邻的设计坡度线的交点。
5.2.19 平面曲线 horizontal curve
线路转向时所设置的曲线。包括圆曲线、缓和曲线和由这两种曲线组成的其他形状的平面曲线,简称平曲线。
5.2.20 缓和曲线 transition curve,easement curve
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半径连续渐变的曲线。
5.2.21 回头曲线 switch-back curve
线路在山坡上延展时采用的回转形曲线。
5.2.22 复曲线 compound curve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向圆曲线连接组成的曲线。
5.2.23 反向曲线 reversed curve
由两个相邻的、转向角相反的曲线连接组成的曲线。
5.2.24 竖曲线 vertical curve
在线路纵坡的变换处竖向设置的曲线。
5.2.25 曲线要素 element of curve
确定曲线形状的基本参数。
5.2.26 曲线测设 curve setting out,laying off curve
将设计线路的曲线放样于实地的工作。
5.2.27 平面曲线测设 horizontal curve setting out
将设计线路的平面曲线放样于实地的工作。
5.2.28 竖曲线测设 vertical curve setting out
将设计线路纵坡变换处的竖曲线放样于实地的工作。
5.2.29 坡度测设 grade location,setting out of grade
将线路设计坡度放样于实地的工作。
5.2.30 全站仪法测设 setting out with total station
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线路的方法。
5.2.31 GPS-RTK法测设 setting out with GPS-RTK
采用GPS-RTK定位技术放样点位位置的方法。
.
6 地下管线测量
6.1 一般术语
6.1.1 地下管线测量 underground pipeline survey
确定已有地下管线空间位置、属性的全过程。
6.1.2 管线点 underground pipeline location mark
经地下管线探查确定的,用地面标志标示地下管线沿铅垂方向投影至地表面的点。
6.1.3 管线资料调查 underground pipeline information collecting
对已埋设的地下管线进行资料搜集,并分类整理、调绘编制现况调绘图,为野外探测作业提供参考和有关地下管线属性依据的过程。
6.1.4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underground pipeline information system
在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和网络的支持下,利用GIS技术实现对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输入、编辑、存储、查询统计、分析、维护更新和输出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6.2 管线实地调查
6.2.1 管线实地调查 pipeline site investigation
实地核查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全过程。
6.2.2 管线特征点 special posi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管线起讫点、转折点、分支点、变径点、变材点、交叉点等的总称。
6.2.3 明显管线点 visible posi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能直接定位和量取有关数据的管线点。
6.2.4 隐蔽管线点 hidden posi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需采用专业仪器间接探测或直接开挖的管线点。
6.2.5 偏距 offset distance
管线点的标示点至地下管线地面投影线之间的距离。
6.2.6 地下管线附属设施 auxiliary facility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与地下管线相关的各种配套设施及建(构)筑物等。
6.2.7 附属设施中心点 center of auxiliary facility
附属设施的几何中心位置。
6.2.8 起讫点 beginning and ending points
管线的起点和终点。
6.2.9 转折点 turning point
管线走向的变化点。
6.2.10 分支点 junction point
主管线与支管线的连接点。
6.2.11 变径点 diameter changed point
管线的管径变化点。
6.2.12 变材点 material changed point
管线的材质变化点。
6.2.13 交叉点 crisscross point
两条或两条以上管线空间交错位置投影在地面上的点。
6.2.14 入地点 point entered into ground
架空或地表管线进入地下的位置。
6.2.15 出地点 point emerged from ground
地下管线引出地面的位置。
6.2.16 管底标高 elevation of pipeline bottom
特指下水管道内径底部的高程。
6.2.17 管顶标高 elevation of pipeline top
地下管道外径顶部的高程。
6.2.18 管顶埋深 buried depth of pipeline top
地下管线外径顶部与地面间的垂直距离。
6.2.19 埋设年代 date of construction,date of as built
地下管线的铺设日期。
6.2.20 管线代号 symbol designating type of pipeline
代表不同种类管线的字符。
6.2.21 直埋电缆 buried cable,cut-cover cable
直接挖沟、敷设、回填埋入地下的电缆。
6.3 地下管线探测
6.3.1 建筑区管线探测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in urban
工业厂区或城镇建筑区的地下管线探测。
6.3.2 施工场地管线探测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in site before constructing
施工前期在工程施工区域内进行的地下管线探测。
6.3.3 探测仪发射功率 detecting power of detector
管线探测仪器发射机的输出功率。
6.3.4 物性差异 difference i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不同物质之间物理性质的差异。
6.3.5 电磁感应法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管线探测方法,简称电磁法。
6.3.6 被动源法 passive method
直接接收地下管线的感应磁场,依据电磁场的空间变化规律,确定地下金属管线位置的探测方法。
6.3.7 主动源法 active method
通过发射机发射足够强的某一频率的交变电磁场(一次场),用接收机探测被探测管线周围所产生的电磁场(二次场)来确定地下管线位置的探测方法。
6.3.8 夹钳法 clip method
利用管线仪配备的夹钳把信号直接加到管线上,用接收机接收信号进行追踪定位地下管线的探测方法。
6.3.9 电偶极感应法 electric dipole induction method
利用发射机两端接地产生的一次电磁场,探测金属管线感应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确定金属管线位置的方法。
6.3.10 磁偶极感应法 magnetic dipole induction method
利用发射线圈产生的电磁场,在金属管线中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电磁异常,通过探测仪接收进行地下管线定位的方法。
6.3.11 示踪电磁法 electromagnetic tracer method
将能发射电磁信号的示踪探头或导线送入地下非金属管道中,在地面探测非金属地下管线的走向及埋深的方法。
6.3.12 探地雷达法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
根据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波的吸收以及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射等特点,利用雷达探测仪确定地下管线埋深及走向的方法。
6.4 地下管线成图
6.4.1 管线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ipeline horizontal position
在同一测区,复探管线点平面位置偏差的平方和与2倍复探点数之比的平方根。
6.4.2 管线点埋深探测中误差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ipeline depth measurement
在同一测区,复探管线点埋深较差的平方和与2倍复探点数之比的平方根。
6.4.3 综合地下管线图 comprehensive pla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表示一个测区所有地下管线的位置、相对关系、高程及主要建(构)筑物的图件。
6.4.4 专业地下管线图 thematic pla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表示一个类别所有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位置、相对关系、埋深及相关的主要建(构)筑物位置的图件。
6.4.5 管线断面图 section plan of pipeline
表示地下管线在某一截面上的分布、竖向关系以及管线与地面建(构)筑物间相互关系的辅助剖面图。
.
7 施工测量
7.1 一般术语
7.1.1 施工测量 construction survey
在工程施工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施工控制测量、施工放样、竣工测量以及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
7.1.2 安装测量 installation survey
为建筑构件或设备部件的安装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7.1.3 结构安装测量 structure installation survey
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安装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7.1.4 建筑基础平面图 plan of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表示建筑物的基础布置、轴线位置、基础尺寸等的设计图。
7.1.5 建筑结构平面图 plan of building structure
表示建筑物某一层墙、柱、粱、板的平面布置、轴线位置,各部分尺寸,连接方法等的设计图。
7.2 施工控制网
7.2.1 施工控制网 construction control network
为工程建设的施工而布设的测量控制网。
7.2.2 场区控制网 control network of project site
为大、中型建设项目施工区域独立布设的施工控制网。
7.2.3 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rol network
为大型或重要建(构)筑物的细部放样而布设的施工控制网。
7.2.4 建筑方格网 building square grids
各边组成矩形或正方形且与拟建的建(构)筑物轴线平行的施工平面控制网。
7.2.5 建筑方格网主轴线 main axis of building square grids
与主要建筑物轴线平行,作为建筑方格网定向及测设依据的轴线。
7.2.6 方格网点 point of building square grids
建筑方格网的各方格顶点。
7.2.7 建筑轴线测设 setting out of building axis
将设计图上表示墙或柱等位置的轴线测设到实地的工作。
7.3 施工放样
7.3.1 施工放样 setting out,staking-out
工程施工时,按照设计和施工要求,把设计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位置、高程测设到实地的测量工作。
7.3.2 建筑红线测量 property line survey,boundary survey
根据规划确定的建筑区域或建筑物的用地限制线,在实地测设并标示的测量工作。
7.3.3 面水准测量 grids leveling
为场地的平整,按网格进行的水准测量。
7.3.4 中心桩 peg of crossing centerline
建筑物放样时,表示墙、柱中心线交点位置的桩。
7.3.5 轴线控制桩 offset pegs of axis
建筑物定位后,在基槽外墙或柱列轴线延长线上,表示墙或柱列轴线位置的桩。
7.3.6 端点桩 pegs on extended centerline
建筑物柱子基础施工时,由基础中心线延长到建筑物平面控制网边上相交处所钉的桩。
7.3.7 立模测量 setted up formwork measurment
混凝土施工时,将模板分块的界限及模板位置放样到实地的测量工作。
7.3.8 填筑轮廓点测量 setting out of footing foundation peripheral points
根据设计图在实地放样填筑线位置的测量工作。
7.3.9 水库淹没线测设 marking level of reservoir flooded line
把设计淹没线的高程控制桩标定在实地的测量工作。
7.3.10 桥梁轴线测设 setting out of bridge axis
把桥梁的设计轴线(中心线)标定于实地的测量工作。
7.3.11 找平 marking level
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确定某一设计标高的测量工作,又称抄平。
7.3.12 标高线 line of elevation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将已知高程引测到基础、柱基杯口或墙体上所作的标记线。
7.3.13 标高传递 elevation transfer
建筑施工时,根据下一层的标高值用测量仪器或钢尺测出另一层标高并作出标记的测量工作。
7.3.14 轴线投测 building axis transfer
将建(构)筑物轴线由基础引测到上层边缘或柱子上的测量工作。
7.3.15 龙门板 sight rail,batter board
在基槽外设置的表示建筑轴线位置的门形水平木板。
7.3.16 皮数杆 profile,height pole
标有砖的行数、门窗口、过粱、预留孔、木砖等的位置和尺寸的木尺。
7.3.17 垂直度测量 plumbing survey,verticality survey
确定建(构)筑物中心线偏离其铅垂线的距离及其方向的测量工作。
7.3.18 验线 checking of building line
对已测设于实地的建筑轴线的正确性及精度进行检测的过程。
7.3.19 角度交会法放点 setting out by angular intersection
根据已知角度值在至少两个已知控制点上,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将设计点位测设到实地的工作。
7.3.20 方向线交会法 method of direction line intersection
根据建筑方格网对边上两对对应截点,用经纬仪或细线交会测设所求点的定点方法。
7.3.21 自由测站法 free station
任意设站,根据边角后方交会原理,求得仪器中心的位置,进而测、设其他点位的测量方法。
7.4 竣工测量
7.4.1 竣工测量 as-built survey,acceptance survey
为获得各种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网等施工完成后的平面位置、高程及其他相关尺寸而进行的测量。
7.4.2 竣工总平面图 general as-built plan of project
根据竣工测量资料编绘的反映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网等的实际平面位置、高程的图件。
7.4.3 专业管线图 thematic plan of pipelines
表示一个类别所有地上、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位置、相对关系、高程及相关的主要建(构)筑物位置的图件。
7.4.4 交通运输图 plan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表示铁路、道路的位置、高程、附属设施及相关的主要建(构)筑物位置的图件。
7.4.5 动力管网图 plan of steam and gas piping
表示蒸气、煤气、压缩空气、氧气等管道系统的位置、高程、尺寸、管径、管材及相关的主要建(构)筑物位置的图件。
7.4.6 输电及通信线路图 plan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表示高(低)压输电线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和控制信号线路的电杆(塔)、电缆、变电所、交换台、控制室等的位置、高程及相关的主要建(构)筑物位置的图件。
7.4.7 给排水管网图 pla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iping
表示自来水管道、排水管道系统及其检查井、阀门、消火栓、水泵房、水塔、水池等的位置和高程及相关的主要建(构)筑物的图件。
7.4.8 综合管线图 comprehensive plan of pipelines
表示一个地区所有管线的位置、相对关系、高程及相关的主要建(构)筑物位置的图件。
7.4.9 检查井大样图 detailed map of manhole
表示检查并尺寸、井内管道和阀门的位置、管径、井台及井底标高的放大详图。
7.4.10 室内地坪标高 elevation of ground floor
建筑物竣工后,特指首层室内地面的高程值。
7.5 设备安装及工业测量
7.5.1 设备安装测量 equipment installation survey
为各种机械设备、机电设备、生产线等安装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7.5.2 工业测量 industrial measurement
在工业生产和科研各环节中,应用测绘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产品的设计、模拟、制造、安装、校准、质检、工作状态等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
7.5.3 电子经纬仪工业测量系统 electronic theodolite industrial measurement system
由二台电子经纬仪、标准尺、联机作业的计算机以及相应软件组成的,对物面上的测点进行空间前方交会测量,并将数据处理后给出被测物形状、空间位置或数学模型的测量系统。
7.5.4 全站仪极坐标测量系统 total station polar coordinate measurement system
由全站仪和相应软件组成的用于精密工业测量的系统集成。
7.5.5 激光跟踪测量系统 laser tracking measurement system
由激光跟踪仪、控制器及其反射器组成的采用激光跟踪动态测量原理获取测量对象三维坐标的测量系统集成。
7.5.6 短边方位角传递 azimuth transfer by shorted sides
由测量控制网一个边的已知方位角,采用特殊的手段和方法,推求设备基准线方位角的过程。
7.5.7 角导线直瞄法 direct-sighting method of angular traverse
采用多台仪器同时作业,通过互相瞄准十字丝、内觇标或外觇标进行短边方位角传递的测量方法。
7.5.8 线条形觇标 survey target with parallel line pattern
工业测量中短边方位传递照准标志的一种,觇标图案是线条形。
7.5.9 楔形觇标 survey target with wedge shape pattern
工业测量中短边方位传递照准标志的一种,觇标图案是楔形。
7.5.10 圆形觇标 survey target with circular line pattern
工业测量中短边方位传递照准标志的一种,觇标图案是圆形。
7.5.11 互瞄内觇标法 method of mutual sighting of inner targets
工业测量中双测角装置间起始方向线的定向方法之一,即用两台电子经纬仪盘左盘右互瞄其望远镜的内觇标直接测定出定向参数的方法。
7.5.12 互瞄外觇标法 method of mutual sighting of outer targets
工业测量中双测角装置间起始方向线的定向方法之一,即用两台电子经纬仪盘左盘右互瞄其竖轴与外框交点上的外觇标直接测定出定向参数的方法。
7.5.13 系统定向 system orientation
确定两台或多台经纬仪等传感器在空间的姿态和位置关系的过程。
7.5.14 测站坐标系 station coordinate system
工业测量系统中使用的测量坐标系(精确互瞄法系统相对定向),即以某一测站为坐标系原点(0,0,0),该测站指向另一测站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为X轴,Y轴在水平面内垂直于X轴,再以右手准则确定Z轴。
7.5.15 设计坐标系 design coordinate system
描述工业产品上各点在设计系统中空间位置的任一三维坐标系。可根据需要而选定坐标原点和三轴系方向。
7.5.16 轴对准法生成坐标系 coordinate system defined with method of axis alignment
由空间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点P1(X1,Y1,Z1),P2(X2,Y2,Z2),P3(X3,Y3,Z3),生成坐标P1—X'Y'Z',使得在新坐标系中点P1,P2,P3的坐标分别为P'1(0,0,0),P'2(X'2,0,0),P'3(X'3,Y'3,0),且X'2、X'3大于零,尺度保持不变,称为轴对准法生成坐标系。
.
8 地下工程测量
8.1 一般术语
8.1.1 地下工程测量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urvey
为矿山井巷、隧道、地铁、人防等地下建筑的施工、监测及运营管理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8.1.2 矿山测量 mining survey
矿山建设时期和生产、运营管理时期的测量工作。
8.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survey
为地铁、轻轨、磁悬浮等城市轨道公共交通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及运营管理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8.1.4 铺轨基标 track laying benchmark
线路轨道铺设所需的测量控制点。
8.2 联系测量
8.2.1 竖井联系测量 shaft connection survey
通过竖井将地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传递到地下的测量工作。
8.2.2 洞口联系测量 connection survey through tunnel entrance
通过平峒洞口将地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传递到地下的测量工作。
8.2.3 洞口掘进方向标定 marking direction for tunnel entrance excavation
为了隧道的掘进及洞内控制点的联测,将隧道中线方向标定在地面的工作。
8.2.4 近井点 control point near shaft
设置在井口附近,用以施测井口位置点、定向连接点以及指导井筒掘进的控制点。
8.2.5 竖井定向测量 shaft orientation survey
通过竖井将地面的平面坐标和方向传递到井下的测量。
8.2.6 定向连接点 connection point for orientation
竖井联系测量时,直接观测投点垂线的井上、井下测站点。
8.2.7 重锤投点 damping-bob for shaft plumbing
用重锤线将地面测点坐标通过竖井传递至井下定向水平面的过程。
8.2.8 激光投点 laser plumbing
用激光铅垂仪将地面测点坐标通过竖井传递至井下定向水平面的过程。
8.2.9 一井定向 one shaft orientation
通过一个竖井口进行的竖井定向测量。
8.2.10 定向连接测量 orientation connection survey
用几何图形(如直线、三角形、四边形)将投点线与地面和井下平面控制点连接起来的测量过程。
8.2.11 联系三角形法 connection triangle method
以井上、井下定向连接点和井筒内两投点线构成的上下两个三角形进行一井定向连接测量的方法。
8.2.12 瞄直法 sighting line method
在一井定向中,将井上、井下定向连接点设置在由两条投点线构成的铅垂面内的定向连接测量方法。
8.2.13 两井定向 two shafts orientation
在两个有巷道连通的竖井内各设置一条投点线,将地面控制点的坐标和方位角传递至井下的定向方法。
8.2.14 陀螺仪定向测量 gyrostatic orientation survey,gyrotheodolite orientation
用陀螺经纬仪测定某方向方位角的工作。
8.2.15 逆转点法 reversal points method,turning points method
用陀螺经纬仪跟踪观测指标线到达东西逆转点时度盘上的读数,确定陀螺子午线方向的一种定向方法。
8.2.16 陀螺方位角 gyro azimuth
从陀螺经纬仪子午线北端起顺时针至某方向线的水平夹角。
8.2.17 导入高程测量 induction height survey
将地面高程基准传递到井下水准点的测量工作。
8.3 贯通测量
8.3.1 贯通测量 breakthrough survey,holing through survey
对相向掘进隧道(井巷)或按要求掘进到一定地点与另一隧道(井巷)相连通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8.3.2 贯通误差 error of breakthrough
隧道(井巷)贯通后,相向(或单向)掘进的施工中线在贯通面处的偏离值。包括纵向贯通误差、横向贯通误差和竖向贯通误差。
8.3.3 纵向贯通误差 longitudinal error of breakthrough
贯通误差在中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8.3.4 横向贯通误差 lateral error of breakthrough
贯通误差在垂直于中线的水平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8.3.5 竖向贯通误差 vertical error of breakthrough
贯通误差在铅垂方向上的投影长度,即高程贯通误差。
8.4 地下施工测量
8.4.1 腰线测设 waist line marking,waist line survey
将平行于隧道(井巷)中线且约抬高1m的指示线,标定在两侧洞壁上的工作。
8.4.2 盾构施工测量 shield machine guidance survey
确定盾构姿态和推进方向的测量工作。
8.4.3 陀螺定向电磁波测距导线 gyrophic EDM traverse
用陀螺经纬仪加测一部分导线边方位角的电磁波测距导线。
8.4.4 方向附合导线 direction-connecting traverse
无已知坐标附合,仅有已知方向进行附合的一种井下测量的导线。
8.4.5 顶板测点 roof station
设置在巷道顶板或巷道永久支护上部的控制点。
8.4.6 底板测点 floor station,bottom station
设置在巷道底板上的控制点。
8.4.7 点下对中 centring under point
在顶板测点下进行的测量仪器对中过程。
8.4.8 凿井施工测量 construction survey for shaft sinking
为保证竖井垂直度和断面按设计要求施工所进行的测量。
8.4.9 激光指向 laser guidance
用激光指向仪指示隧道(井巷)掘进的方向。
.
9 变形监测
9.1 一般术语
9.1.1 变形监测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被监测对象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监测,确定监测体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进行变形分析的过程。
9.1.2 变形观测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对建(构)筑物和地表相对位置变化所进行的测量。
9.1.3 监测体 monitored body,deforming body
被监测对象本身(即被观测体)。
9.1.4 水平位移监测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测量监测体平面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量,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变形分析的工作。
9.1.5 垂直位移监测 vertic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测量监测体在垂直方向随时间的变化量,并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变形分析的工作。
9.1.6 动态变形监测 dynamic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监测体在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所进行的测量。
9.1.7 日照变形监测 sunshin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监测体因日光照射(或辐射)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变形所进行的测量。
9.1.8 风振监测 wind load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监测体受强风作用而产生的变形所进行的测量。
9.1.9 裂缝监测 crack monitoring,fissure monitoring
对监测体上裂缝的宽度、长度、走向及其变化等进行的测量。
9.1.10 结构健康监测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为检测建(构)筑物的结构损伤或老化等进行的测量、检测工作。
9.1.11 监测周期 monitoring period
相邻两次变形观测时间的间隔。
9.1.12 变形监测系统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专门用于变形监测中的,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绘制相关变形曲线、生成报表等功能的硬件及软件系统。
9.2 变形监测控制网
9.2.1 变形监测基准网 deformation monitoring reference network
由基准点、校核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的定期复测的测量控制网。
9.2.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reference network
为观测监测体的水平位移而建立的且按一定周期进行复测的平面控制网。
9.2.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vertic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reference network
为观测监测体的垂直位移而建立的且按一定周期进行复测的高程控制网。
9.2.4 变形监测网 deformation monitoring network
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观测点组成的按一定周期对监测体进行重复观测而建立的观测网。
9.2.5 检测周期 observation period
对变形监测基准网复测时,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
9.2.6 基准点 datum point
在变形测量中,作为测量工作基点及变形观测点起算依据的稳定可靠的控制点。
9.2.7 校核基准点 checking datum point
用于校核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稳定性而特别建造的控制点。
9.2.8 工作基点 operating control point,working base point
作为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的比较稳定的控制点。
9.2.9 变形观测点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point
设置在监测体上,能反映其变形特征的固定标志。
9.2.10 水平位移观测点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point
设置在监测体上,能反映其水平位移变化特征的固定标志。
9.2.11 沉降观测点 settlement observation point
设置在监测体上,能反映其垂直位移特征的固定标志。
9.2.12 深埋钢管标 deep buried steel-pipe benchmark
以钢管制成,其底部埋在基岩中或稳定可靠的土层中,有保护套管与周围土层隔离的水准点。
9.2.13 深埋双金属标 deep buried bimetal benchmark
用线膨胀系数不同的两根金属管,底部埋在基岩中或稳定可靠的土层中,用套管与周围土层隔离,能根据温度变化修正标志点高程的水准点。
9.3 变形监测内容
9.3.1 沉降观测 settlement observation
按周期对监测体上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进行测量,以获取该点下降(或上升)变化量的测量工作。
9.3.2 建筑物沉降观测 building settlement observation
对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变化所进行周期性的观测工作。
9.3.3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 field ground subsidence observation,field settlement observation
在建筑施工区域及其影响范围,为测定地面的下沉或隆起而进行的沉降观测。
9.3.4 分层沉降观测 stratified settlement observation
为研究、了解土体不同深度的沉降变化,在同一点位设置多层观测点,同时进行各层垂直位移测量的工作。
9.3.5 挠度测量 deflection survey
对建(构)筑物及其构件等受力后随时间产生的弯曲变形而进行的测量工作。
9.3.6 倾斜测量 oblique survey,tilt survey
对建(构)筑物中心线或其墙、柱等,在不同高度的点相对于其底部点的偏离大小、方向所进行的测量。
9.3.7 滑坡监测 landslide monitoring
对滑动的岩体或土体的位移大小、位移方向、滑动体周界等按周期进行的测量及变形分析工作。
9.3.8 土体测斜 soil body inclination check
使用测斜仪测量土(桩)体不同深度水平位移大小和方向的测量工作。
9.3.9 基坑回弹测量 rebound observation of foundation pit
在建(构)筑物的深基础开挖施工时,对基坑坑底的隆起范围和隆起量进行的测量工作。
9.3.10 边坡稳定性监测 slope deformation monitoring,slope stability monitoring
为测定各种人工和自然边坡稳定性所进行的变形监测。
9.3.11 大坝变形监测 dam deformation monitoring
对大坝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挠度以及大坝结构等进行周期性测量,并进行变形分析的工作。
9.3.12 应力测量 stress measurement
在监测体内埋设应力计,获取其应力变化的测量工作。
9.3.13 地下水位观测 ground water level observation
为查明地下水表面水位高程的变化而进行的观测工作。
9.3.14 开挖沉陷观测 mining subsidence observation
对地下工程施工引起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所进行的变形测量。
9.4 变形监测方法
9.4.1 小角度法 minor angle method,method of small angle measurement
在测站上测量视准线方向与位移点方向间的微小角度,以求得偏离值的一种测量方法。
9.4.2 经纬仪投点法 method of transit projection,theodolite projecting method
用经纬仪在两个正交的方向将建(构)筑物顶部的观测点投影到底部观测点的水平面上,以测定位移大小、位移方向及倾斜度的方法。
9.4.3 视准线法 collimating line method
以两固定点间经纬仪的视线作为基准线,测量变形观测点到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9.4.4 引张线法 method of tension wire alignment
在两固定点间,利用一根拉紧的金属丝作为基准线,测量变形观测点到基准线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9.4.5 正垂线法 method of direct plummet observation
在固定点下,以金属丝悬挂重锤作为竖向基准线,测量建(构)筑物不同高度处的观测点与基准线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9.4.6 倒垂线法 method of inverse plummet observation
以下端固定在变形体下基岩内,上端连接在油箱内的自由浮体上拉紧的金属丝作为竖向基准线,测量建(构)筑物不同高度处的观测点与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9.4.7 激光准直法 method of laser alignment
以激光发射系统发出的激光束作为基准线,在需要准直的点上放置激光束的接收装置,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9.4.8 精密准直 precise alignment
测定待测点偏离值精度达到毫米级或10-5的一种准直测量方法。
9.4.9 精密垂准 precise plumbing
精确测定各观测点相对于铅垂线偏离值的一种垂直投影测量方法。
9.4.10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hydrostatic leveling
用装有连通管的贮液容器,根据其液面等高原理制成的装置进行高差测量的方法。
9.4.11 卫星定位法测量 GNSS survey
利用卫星定位接收机并结合相关软件系统用快速获取监测体的变形数据的测量的方法。
9.4.12 三维激光扫描法测量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survey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按周期对监测体进行扫描,结合相关软件系统获取监测体的变形信息的测量的方法。
9.4.13 全站仪监测系统 total station monitoring system
采用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全站仪和专用软件,对监测体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连续的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报警、图表输出等的技术系统。
9.4.14 测斜仪法 method of inclinometer
在预埋设的测斜管内,使用测斜仪按固定间隔读取数据,经数据处理获取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方向等变形信息的方法。
9.5 变形分析
9.5.1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analysis of stability of datum point
对基准网点的变动量是否小于规定的稳定标准进行分析,以确定点位稳定性的过程。
9.5.2 变形分析 deformation analysis
根据变形观测资料,通过计算确定变形的大小和方向,分析变形值与变形因素的关系,找出变形规律和原因,判断变形的影响,并作出变形预报等工作。
9.5.3 变形因子 deformation factor
引起物体变形的因素,如荷载、时间等。
9.5.4 变形区 deformation area
受变形影响的范围。
9.5.5 几何物理分析 geometric and physical analysis
对变形观测结果进行变形的大小、方向、速度分析时,考虑内力、外力、地质条件、本身结构等对变形影响的综合分析。
9.5.6 变形预报 deformation forecast
根据已有观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推算未来可能产生变形量的过程。
9.5.7 沉降量 amount of settlement,value of settlement
监测体在荷载及其他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竖向位移值。
9.5.8 差异沉降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同一监测体上不同观测点在同一时间段的沉降量之差。
9.5.9 建筑物主体倾斜率 verticality of building main body
建筑物主体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与建筑物主体高度之比。
9.5.10 变形速率 deformation rate,deformation velocity
在单位时间内观测点水平或垂直位移变化的大小。
9.5.11 变形异常 abnormal deformation
观测点的变形量、变形速率、变化规律等偏离常规或与设计预期有较大差异的现象。
9.5.12 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deformation value
建(构)筑物能承受而不至于产生损害或影响正常使用的最大变形量。
9.5.13 预警值 prewarning value
在变形允许值范围内,根据监测体的变形敏感程度,以允许值一定比例计算的或直接给定的警示值。
9.5.14 位移量曲线图 chart of displacement value and time
根据变形观测结果绘制的以纵、横坐标表示位移量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图。
9.5.15 等位移量曲线图 equidisplacement value chart
根据建(构)筑物观测点的位置、点的累计变形量,用内插法绘制的具有等位移值的曲线图。
9.5.16 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time-load and time-displacement value chart
根据观测结果绘制的以纵、横坐标表示建(构)筑物单位面积的荷重与时间,位移量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图。
9.5.17 相邻影响曲线图 adjacent effect chart
表示建筑场地某一方向上,受建筑物垂直位移影响的不同距离与垂直位移量关系的曲线图。
9.5.18 变形观测点位置图 position chart of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points
绘有各观测点位置及被观测的建(构)筑物的大比例尺平面图。
9.5.19 开挖沉陷图 contour map of mining subsidence
以等值线形式表示因地下开挖引起地表沉陷状况的图件。
.
10 工程摄影测量
10.1 一般术语
10.1.1 工程摄影测量 engineering photogrammetry
工程建设领域的各种摄影测量工作。
10.1.2 航空摄影测量 aerial photogrammetry
从飞机等航空飞行器上采用航空摄影机获取地面影像所进行的摄影测量。
10.1.3 解析摄影测量 analytical photogrammetry
利用摄影与遥感手段获取像片或图像,根据像点与相应目标点间的数学关系,借助解析测图仪和计算机用数学解算方法进行的摄影测量。
10.1.4 数字摄影测量 digital photogrammetry
利用摄影与遥感手段获取数字影像或数字图形,根据像点与相应目标点间的数学关系,进行计算机处理的摄影测量。
10.1.5 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 large-scale aerial photogrammetry
成图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1:5000的航空摄影测量。
10.1.6 近景摄影测量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
对近距离目标物进行的摄影测量。
10.1.7 摄影测量坐标系 photogrammetric coordinate system
以某摄站为原点,横轴与航线方向一致,竖轴铅垂,向上为正,用于航空摄影测量的一种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
10.1.8 像平面坐标系 photo coordinate system
在像幅上,以像主点为原点,对应框标连线为X、Y轴,X轴与航线方向大体一致,用以描述像点平面位置的笛卡儿平面直角坐标系。
10.1.9 像空间坐标系 image space coordinate system
以摄影中心为原点,X、Y轴平行像平面坐标系的相应轴,Z轴与物镜主光轴重合,向上为正,用以描述像点在像方空间位置的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
10.1.10 物空间坐标系 object space coordinate system
描述地面点在物方空间位置的任一三维坐标系。
10.1.11 影像 image,imagery
拍摄对象留在胶片或数字存储介质上的记录和显示。
10.1.12 像点坐标 coordinate of image point
像点在像平面坐标系或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
10.1.13 同名像点 corresponding image points,homologous image points
同一目标点在不同像幅上的像点。
10.1.14 像主点 principal point of photograph
摄影物镜后节点在影像平面上的投影。
10.1.15 像底点 photo nadir point
通过摄影物镜后节点的铅垂线与影像平面的交点。
10.1.16 地底点 ground nadir point
像底点在地面上的相应点。
10.1.17 主合点 principal vanishing point
在主垂面内,由投影中心作地平面的平行线与像平面的交点。
10.1.18 几何立体模型 geometric stereo model,geometric stereoscopic model
立体观察一对重叠影像所得到被摄目标物三维形态的视模型。
10.1.19 正立体 orthostereoscopy
在满足立体观测的条件下,得出与目标物在凸凹、远近方面相同的立体视觉。
10.1.20 反立体 pseudostereoscopy
在满足立体观测的条件下,得出与目标物在凸凹、远近方面相反的立体视觉。
10.1.21 测标 measuring mark,mark
在摄影测量平台上,对像点和模型点进行观察和量测的标志。
10.2 航空摄影
10.2.1 航空摄影 aerial photography
从飞机等航空飞行器上,用摄影机对地面进行的摄影,又称航摄。
10.2.2 摄影航高 flight altitude for photography,photographic flying height
飞机等航空飞行器摄影时的飞行高度,分为绝对航高和相对航高。
10.2.3 绝对航高 absolute flying height
航空摄影机物镜中心相对平均海水面为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10.2.4 相对航高 relative flying height
航空摄影机物镜中心相对测区某一高程面的垂直距离。
10.2.5 摄影分区 flight block
对摄影区域按航摄要求划分的单元。
10.2.6 摄影比例尺 photographic scale
摄影机焦距与相对航高之比值或像幅上两点长度与相应实地长度之比。
10.2.7 测图放大系数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mapping
成图比例尺与摄影比例尺的比值。
10.2.8 航向倾角 longitudinal tilt,pitching
航空摄影影像的摄影主光轴在χz平面上的投影与z轴间的夹角,也称为纵向倾角。
10.2.9 旁向倾角 lateral tilt,rolling
航空摄影影像的摄影主光轴与其在χz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也称为横向倾角。
10.2.10 航向重叠 longitudinal overlap
航空摄影中,同一航线内相邻像幅上具有同一地面影像的部分,也称为纵向重叠。
10.2.11 旁向重叠 lateral overlap
航空摄影中,相邻航线间的相邻像幅上具有同一地面影像的部分,也称为横向重叠。
10.2.12 航线弯曲度 strip deformation
一条摄影航线内各张像幅主点至首末两张像幅主点连线的最大偏离值与航线长度之比的百分数。
10.2.13 航迹角 angle of flight path
航线在地面上的实际投影与设计航线之间的夹角。
10.2.14 像片倾角 tilt angle of photograph
航空摄影中,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夹角;或者在地面摄影时,摄影机主光轴对于水平面的夹角。
10.2.15 像片旋角 swing angle,yaw
一张像片的主点与相邻像片主点影像的连线和该像片框标X轴的夹角。
10.2.16 像片索引图 index of photography
以摄影分区或图幅为单位,按摄影航线序号和像幅号顺序重叠排列而制成的检索图。
10.2.17 摄影航线 flight line of aerial photography
航空摄影时,飞机等航空飞行器的摄影路线。
10.2.18 航摄漏洞 aerial photographic gap
航空摄影中,影像上局部没有影像或重叠度不符合要求的现象。
10.2.19 航摄绝对漏洞 absolute gap of aerial photography
航空摄影中,由于积云、烟雾、建(构)筑物、陡崖等形成的阴影,在影像上造成的无地面影像的现象。
10.2.20 航摄相对漏洞 relative gap of aerial photography
航空摄影中影像重叠度不符合要求的现象。
10.2.21 摄影基线 photographic baseline,air base
摄影时相邻摄影中心间的连线。
10.2.22 立体像对 stereopair
从摄影基线两端摄取的具有一定重叠影像的一对像幅,简称像对。
10.2.23 像片基线 photo base
立体像对上两相邻像主点间的连线。
10.2.24 基高比 base-height ratio
摄影基线长度与相对航高之比。
10.2.25 宽高比 aspect ratio
航空摄影中,飞行时像片旁向覆盖宽度与航高之比值。
10.2.26 影像分辨率 image resolution
影像对黑白相间宽度相等的线状目标影像分辨的能力,以每毫米线对数表示。
10.2.27 地面分辨率 ground resolution
影像分辨率的线对宽度所对应的地面距离。
10.2.28 角分辨率 angle resolution
镜头中心对影像分辨率线对宽度的张角。
10.2.29 人工标志 artificial target
摄影前,地面上人工设置的在影像上有明显构像的几何标志。
10.2.30 等效主距 equivalent principal distance
根据轴外平行光线在像片平面上的构像点与沿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在像片平面上的构像点的距离γ和入射角β,计算求得的主距。
10.2.31 物镜前(后)节点 front(rear)nodal point of lens
从光轴外的物点发出的所有光线,经物镜产生折射,其中总有一条出射光线与其入射光线平行,此两光线延长与光轴的两个交点分别称为前节点(入射节点)和后节点(出射节点)。
10.2.32 畸变改正 distortion correction
消除由物镜畸变差所引起的像点位置误差的过程。
10.2.33 像幅 picture format,image frame
影像的构像幅画尺寸。
10.2.34 像片比例尺 photo scale
像片上某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水平长度之比。
10.2.35 像元 pixel
数字影像的基本单元,又称像素。
10.2.36 像元角 pixel angle
在数码摄影中,每个像元所对应一个小光锥的弧度值。
10.3 摄影测量外业
10.3.1 像片控制测量 control survey of photograph
为获得影像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而进行的实地测量工作。
10.3.2 像片控制点 control point of photograph
直接为影像测量加密或测图需要,在实地测定坐标和高程的控制点,简称像控点。
10.3.3 像片平高控制点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ntrol points of photograph
具有地面平面坐标和高程的像片控制点。
10.3.4 标准配置点 Gruber point
特指相对定向过程中所需要的六个定向点。其中两个点在左右主点位置,其余点分别在主点上下且位于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的位置。
10.3.5 方位线 orienting line,heading line
立体像对上右(左)像主点在左(右)像幅上的同名点与左(右)像主点的连线。
10.3.6 航线段 segment of flight strip
航线一端像控点和另一端像控点所控制的距离。
10.3.7 航线网 network of flight strip
空中三角测量中,由单航线段作为计算单元,通过模型相对定向和模型连接建立的摄影测量网。
10.3.8 区域网 block of flight strips,block
由若干相邻航线段连成整体的摄影测量网。
10.3.9 全野外布点 full field control point distribution
以一张像幅或一个立体像对为单位布设像片控制点的方案。
10.3.10 航线网布点 control point distribution for aerial triangulation strip
以一条航线段为单位布设像片控制点的方案。
10.3.11 区域网布点 control point distribution for block aerotriangulation
以几条航线段或几幅图为一个区域布设像片控制点的方案。
10.3.12 航向控制点跨度 control points spacing along strip
同一航线段内相邻像片控制点之间跨越像片基线的数量。
10.3.13 旁向控制点跨度 control points spacing across strip
垂直于摄影航线方向,相邻像片控制点之间跨越摄影航线的数量。
10.3.14 刺点 prick point
将像片上所选的点刺以小孔,用以标明其位置的工作。
10.3.15 纠正点 control point for rectification
纠正影像用的像片控制点。
10.3.16 像主点落水 principal point of photograph in water
像主点位置或其附近一定范围的影像为水域、云影、雪影或无明显影像的现象。
10.3.17 明显地物点 outstanding point
在影像上和实地能准确辨认的地物点。
10.3.18 刺点像片 pierced photograph
具有标明像片控制点和加密点位置的刺孔、文字说明和略图的像片。
10.3.19 控制像片 photograph with all control points
标绘像片控制点和选刺加密点位的像片。
10.3.20 调绘像片 annotated photograph
经实地调查用规定符号绘示必要的地物、地貌并注记相关信息的像片。
10.3.21 像片调绘 annotation
利用像片进行判读,调查、绘注有关地理要素工作的总称。
10.3.22 判读 interpretation
从影像和图像上获取影像相应的地物类别、特性和某些要素或测算某种数据指标的基本过程,又称解译或判释。
10.4 空中三角测量
10.4.1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analytical aerotriangulation
航空摄影测量中,根据像点和单元模型的模型点坐标同相应地面点坐标的解析关系,或每两条同名光线共面的解析关系,借助于计算机构成摄影测量网进行平差计算的空中三角测量。
10.4.2 自动空中三角测量 automatic aerotriangulation
在数字摄影测量中,利用影像匹配方法在计算机中自动选择连接点,实现自动转点和量测,进行空中三角测量的方法。
10.4.3 独立模型法空中三角测量 independent model aerotriangulation
以单模型、双模型或模型组作为单元模型,全部纳入到整体平差计算中的基本单元空中三角测量。
10.4.4 单航带空中三角测量 single-strip aerotriangulation
以一条航线或航线段为解算单元的空中三角测量。
10.4.5 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block aerotriangulation
以几条航线或一个测区为解算单元的空中三角测量。
10.4.6 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 bundle aerotriangulation
以摄影时目标点、相应像点和摄站点三点共线条件所建立的每条空间光线作为整体平差运算中的基本单元的空中三角测量。
10.4.7 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GPS aided aerotriangulation
由设在地面和飞机上的GPS接收机进行相位差分定位来测定摄站位置和像片方位元素所进行的空中三角测量。
10.4.8 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POS aided aerotriangulation
利用能实现直接获取航摄仪曝光时刻外方位元素数据的定位定姿系统所进行的空中三角测量。
10.4.9 空间前方交会 space intersection
恢复立体像对摄影瞬间的光束和建立几何模型后,从摄影基线两端用同名光线的交会,确定模型点空间位置的方法。
10.4.10 空间后方交会 space resection
根据三个以上已知控制点坐标与相应像点坐标,依共线条件方程式解算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方法。
10.4.11 共面条件方程式 coplanarity condition equation
同名光线与摄影基线位于同一平面所建立的条件方程式。
10.4.12 共线条件方程式 collinearity condition equation
摄站点、地面点以及相应像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即三点共线)所建立的条件方程式。
10.4.13 框标 fiducial mark
摄影机承片框上用于标定承影面中心位置的标志。
10.4.14 像片中心 photograph center
像片上对边(或角)框标连线的交点。
10.4.15 定向点 orientation point
用于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的像片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
10.4.16 内定向 interior orientation
恢复像片内方位元素的作业过程。
10.4.17 相对定向 relative orientation
根据同名光线共面原理恢复或确定像对中左、右片在摄影瞬间的相对关系的过程。
10.4.18 绝对定向 absolute orientation
根据像控点确定立体模型比例尺和在地面坐标系中所处方位的过程。
10.4.19 立体量测 stereoscopic measurement
利用立体模型量测像点坐标、视差或模型坐标的工作。
10.4.20 采样 sampling
把时间域或空间域的连续量或密度值转换成离散量的过程。
10.4.21 重采样 resampling
影像灰度数据在几何变换后,重新内插像元灰度的过程。
10.4.22 影像匹配 image matching
通过对影像内容、特征、结构、关系纹理及灰度等的对应关系,相似性和一致性分析,寻求同名影像目标的方法。
10.4.23 影像相关 image correlation
探求左、右像片影像信号相似的程度,从中确定同名影像或目标的过程。
10.4.24 核线 epipolar line,epipolar ray
过摄影基线和目标点的平面(核面)与像平面的交线。
10.4.25 核线相关 epipolar correlation
利用立体像对左、右同名核线上的灰度序列进行的影像相关。
10.4.26 左右视差 horizontal parallax,x-parallax
立体像对上同名像点或投影点的横坐标之差,也称为横视差。
10.4.27 上下视差 vertical parallax,y-parallax
立体像对上同名像点或投影点的纵坐标之差,也称为纵视差。
10.4.28 左右视差较 horizontal parallax difference
立体像对上某一点的左右视差相对于起始点的左右视差之较差。
10.4.29 残余上下视差 residual vertical parallax
相对定向平差后立体像对各像点剩余的上下视差值。
10.4.30 加密控制点 densification control point
由空中三角测量测定,供立体测图和像片纠正用的控制点,又称加密点。
10.4.31 连接点 tie point
用于连接相邻模型的位于模型间的同名加密控制点。
10.4.32 检查点 checking point
用来检查地形、模型正确性的点。
10.4.33 转刺 point transfer
根据重叠影像,在航摄像片上刺出同名像片控制点或加密控制点的工作。
10.5 摄影测量成图
10.5.1 像片方位元素 photo orientation elements
像片内、外方位元素的总称。
10.5.2 内定向元素 elements of interior orientation
确定摄影中心在像空间坐标系中位置的元素,又称内方位元素。
10.5.3 外定向元素 elements of exterior orientation
确定摄影中心和像幅在物空间坐标系中位置的元素,又称外方位元素。
10.5.4 相对定向元素 elements of relative orientation
确定像对中两像幅之间相对位置所需的元素。
10.5.5 绝对定向元素 elements of absolute orientation
确定单张像片或立体模型在地面坐标系中方位和大小所需的元素。
10.5.6 像点位移 displacement of image
目标点在像片上的构像点与其正确点位坐标之差。
10.5.7 模型连接 bridging of model
利用相邻像对模型的公共连接点,将相邻两个模型的比例尺归化成一个整体模型的过程。
10.5.8 像片纠正 photo rectification
通过投影变换,把倾斜像片归化成具有规定比例尺水平像片的过程。
10.5.9 纠正起始面 datum of rectification
像片纠正时,使各点投影差改正值为最小时所选择的高程面。
10.5.10 高差位移 relied displacement,height displacement
高差所引起的像点位移,是沿像底点出发的辐射方向线上向外或向内移位,随地面点高于或低于地底点而异。
10.5.11 倾斜误差 oblique error
由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10.5.12 数字纠正 digital rectification
根据构像方程和已建立的数字高程模型,对数字影像进行逐像元的纠正。
10.5.13 摄影测量内插 photogrammetric interpolation
在摄影测量中,根据给定范围内数据点的已知信息,按一定的数学模型求出待定点未知信息的过程。
10.5.14 断面数据采集 profile data collecting
沿断面采集地形起伏数据的过程。
10.6 地面摄影测量
10.6.1 地面摄影测量 terrestrial photogrammetry
利用安置在地表上的专用摄影机获取影像,对目标物进行的摄影测量。
10.6.2 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 terrestrial photogrammetric coordinate system
以左方摄影机物镜中心为原点,摄影基线为横(X)轴,左主光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纵(Y)轴,竖直坐标轴与铅垂方向一致,指向天顶为正,用于地面摄影测量的一种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
10.6.3 静态立体摄影 static stereo photography
对静态目标进行的立体摄影。
10.6.4 动态立体摄影 dynamic stereo photography
对动态目标进行的同步立体摄影。
10.6.5 时间基线视差法 time-baseline parallax method
在同一摄站,且内外方位元素相同的情况下,对运动或变形物体前后按一定时间间隔拍摄像片组成立体像对,根据量测视差的变化规律来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或变形的方法。
10.6.6 摄影站 exposure station,camera station
摄影瞬间物镜前节点所在的空间位置,又称摄站。
10.6.7 摄影主光轴 optical axis of camera
过摄影物镜后节点垂直于像片平面的直线。
10.6.8 摄影方向 direction of optical axis
摄影主光轴所指的方向。
10.6.9 摄影机主距 principal distance of camera
摄影物镜后节点到像平面的垂直距离。
10.6.10 摄影纵距 longitudinal photographic distance
摄影机物镜前节点到目标物所选投影面的垂直距离。
10.6.11 主光轴偏角 averted angle of photographic axis
在水平面上,摄影主光轴相对基线的垂直线所偏转的角度,向右偏为正,向左偏为负。
10.6.12 主光轴倾角 tilt angle of photographic axis
摄影主光轴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仰角为正,俯角为负。
10.6.13 交向角 convergent angle
立体摄影时,左右摄影机主光轴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角度。
10.6.14 正直摄影 normal case photography
摄影基线两端摄影机主光轴保持水平并与摄影基线正交的摄影。
10.6.15 倾斜摄影 oblique photography
摄影机主光轴偏离铅垂线或水平方向的摄影。
10.6.16 等偏摄影 parallel-averted photography
摄影基线两端摄影机主光轴保持水平,相对于摄影基线的垂线偏转同一角度的摄影,分为左偏摄影和右偏摄影。
10.6.17 交向摄影 convergent photography
摄影基线两端摄影机主光轴在物方相交成一定角度的摄影。
10.6.18 等倾摄影 equally tilted photography
摄影基线两端摄影机主光轴保持平行,且相当于水平面倾斜相同角度的摄影。
10.6.19 像场角 objective angle of image field,angular field of view
镜头像场直径对物镜后节点的张角。
10.6.20 基距比 base-distance ratio
摄影基线与摄影纵距的比值。
10.6.21 相对控制 relative control
利用位于物方空间未知点间的已知几何关系作为摄影测量控制的依据。
10.6.22 基线分量 baseline component
摄影基线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三个轴上的投影。
10.6.23 直接线性变换 direct linear transformation(DLT)
直接建立像点坐标与物方空间坐标的线性关系式的计算方法。
10.6.24 等值线 isoline
相对于某一投影面上的目标物,其投影距离相等的相邻各点连成的曲线。
10.6.25 等值距 interval of isoline
图上相邻等值线的投影距离之差。
.
11 工程遥感
11.1 一般术语
11.1.1 遥感 remote sensing
不接触物体本身,用遥感传感器收集来自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经数据处理及分析后,识别物体的性质、形状、几何尺寸和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技术。
11.1.2 工程遥感 engineering remote sensing
用于工程建设的各种遥感技术。
11.1.3 遥感传感器 remote sensor
远距离感测地物和环境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的仪器,简称遥感器。按记录数据的不同形式可分为成像遥感器和非成像遥感器两类。
11.1.4 遥感平台 remote sensing platform
放置遥感器,并使传感器能在一定高度取得地面电磁波信息的运载工具。
11.1.5 航天遥感 space remote sensing
在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以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航天飞行器为遥感平台的遥感,又称太空遥感。
11.1.6 航空遥感 aerial remote sensing
以飞机等航空飞行器为遥感平台的遥感。
11.1.7 地面遥感 terrestrial remote sensing
遥感平台设置在地表上的遥感。
11.1.8 多谱段遥感 multispectral remote sensing
将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分成若干波谱段进行接收和记录的遥感。
11.1.9 多时相遥感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利用不同时间所获取同一地域的遥感信息,提取目标动态变化的遥感。
11.1.10 主动式遥感 active remote sensing
由遥感器向目标物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波,然后接收从目标物返回的辐射信息进行的遥感,又称有源遥感。
11.1.11 被动式遥感 passive remote sensing
直接接收来自目标物的辐射信息的遥感,又称无源遥感。
11.1.12 电磁波谱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表示电磁辐射波长或频率分布的图谱。
11.1.13 雷达干涉测量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measurement,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ic(SARI)measurement
利用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差信息来提取地面目标三维信息的技术。
11.1.14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measurement,differenti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ic(SARI)measurement
利用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差信息来提取地面目标微小地形变化信息的技术。
11.1.15 空间分辨率 spatial resolution
影像中可辨认的临界物体空间几何长度的最小极限,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11.1.16 时间分辨率 temporal resolution
传感器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
11.1.17 波谱分辨率 spectral resolution
遥感器所能记录的电磁反射波谱中某一特定的波长范围值。
11.1.18 温度分辨率 temperature resolution
热红外传感器分辨地表热辐射温度最小差异的能力指标。
11.1.19 遥感制图 remote sensing mapping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或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种遥感信息增强与几何纠正并加以识别、分类和制图的过程。
11.2 遥感图像处理
11.2.1 遥感卫星轨道参数 orbital parameters of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描述遥感卫星运行的轨道在太空中的位置、形状和取向的各种参数。
11.2.2 卫星姿态 satellite attitude
卫星星体在其运行轨道上所处的空间姿势。
11.2.3 影像预处理 image preprocessing
对主要运算前的原始数据所进行的某些加工,主要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噪声消除等内容。
11.2.4 几何校正 geometric correction,geometric rectification
为消除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而进行的校正工作。
11.2.5 辐射校正 radiometric correction
为消除遥感图像的辐射失真或畸变而进行的校正。
11.2.6 影像处理 image processing
利用计算机对遥感信息进行几何处理、灰度处理、特征提取、目标识别和影像解译等图像信息加工技术。
11.2.7 影像几何纠正 geometric rectification of imagery
利用控制点数据和有关参数对影像变形进行的几何改正处理。
11.2.8 影像几何配准 geometric registration of imagery
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波段、不同手段所获得的图形图像数据,经几何变换使其同名点在位置上完全叠合的处理方法。
11.2.9 灰阶 grey wedge,optical wedge
一系列由白到黑的灰块,按一定反射比值间隔排列的基准密度。
11.2.10 密度分割 density slicing
将图像的光密度或亮度值分成若干间隔或等级,每个间隔和等级赋予不同彩色色调和编码的处理方法。
11.2.11 图像变换 image transformation
按一定规则将一帧影像加工产生另一帧影像的处理过程。
11.2.12 图像增强 image enhancement
将原来不清晰的影像变得清晰或强调某些感兴趣的特征,抑制不感兴趣的特征,使之改善图像质量、丰富信息量,加强图像判读和识别效果的图像处理方法。
11.2.13 辐射变换 radial transformation
用线性、非线性增强或直方图改化等数字模型。使单波段图像在空间域中像元灰度值控制在0~256之间的灰度变换,也称灰度变换。
11.2.14 空间变换 spatial transformation
用某种数学模型对单波段图像在空间域中进行变换只和灰度级有关,与像元的坐标无关,且变换的不同单波段图像可合成一幅彩色图像的灰度变换。
11.2.15 多波段频谱变换 multi-band spectrum transformation
在光谱特征空间中利用两个以上的光谱段图像进行的联合变换。
11.2.16 图像滤波 image filtering
按照某种规则或要求,修改、抑制影像信号的频谱成分或数据的方法。
11.2.17 特征选择 feature selection
把原始多波段测量参数,经过变换重新组合,从中选定对识别分类更有效的特征参数的过程。
11.2.18 特征提取 feature extraction
通过影像分析和变换,以提取所需要影像特征的过程。
11.2.19 影像解译 image interpretation
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或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从影像上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
11.2.20 解译标志 interpretation key
在遥感影像上,目标或实体被辨认出来的特征或特征的集合体。
11.2.21 直接解译标志 direct interpretation key
目标本身形状、大小及属性在像片上的直接反映。
11.2.22 间接解译标志 indirect interpretation key
根据布局、位置等其他目标影响推断目标本身属性的影像特征。
11.2.23 波谱特征空间 spectrum feature space
不同波段影像所构成的测量空间。
11.2.24 波谱集群 spectrum cluster
同一类地物,在波谱特征空间所呈现出相同影像亮度值的点群状分布。
11.2.25 波谱透射率 spectral transmissivity
透过物体的电磁波辐射通量与其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值。
11.2.26 地物波谱特性 object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地物反射和辐射电磁波的强度随波长而异的特性。
11.2.27 反射波谱 reflectance spectrum
表示物体反射的电磁波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的图表。
11.2.28 波谱反射率 spectral reflectivity
物体对某一波长电磁波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其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1.2.29 发射波谱 emission spectrum
表示某物体的辐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11.2.30 波谱发射率 spectral emissivity
物体辐射电磁波的能量与同温度的黑体的发射能量之比值。
11.2.31 微波谱貌 spectral dependence of microwave radiation and backscatters
在微波波段,地物的微波天然辐射随波长的变化,以及人工发射的情况下来自物体的微波后向反射随波长的变化。
11.2.32 热辐射 thermal radiation
辐射能的强弱及其随波长分布随物体温度变化的电磁辐射。
11.2.33 微波辐射 microwave radiation
物体辐射的电磁波长在(1~1000)mm范围内的电磁辐射。
11.2.34 太阳辐射波谱 solar radiation spectrum
表示太阳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规律的图表。
11.2.35 模式识别 pattern recognition
借助计算机对图形或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用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的技术。
11.2.36 监督分类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以对各种待分类影像进行的图像分类。
11.2.37 非监督分类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以不同影像地物在特征空间中类别特征的差别为依据的一种无先验类别标准的图像分类。
11.2.38 专家系统分类 classification with expert system
某一特定领域的判读专家知识输入到计算机中,辅助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影像分类。
11.2.39 目标区 target area
在影像匹配中,立体像对左片上或右片上给定点周围像点的灰度值组成的矩阵。
11.2.40 搜索区 searching area
在影像匹配中,立体像对右片上(或左片上)与左片上(或右片上)目标区相对的预测的像点灰度值矩阵。
11.2.41 训练区 training area
通过抽样调查已认定具有代表类别属性的先验抽样区。
11.2.42 判别边界 boundary distinguishing,decision boundary
测量空间中判别区域的分界线(边界),即判别函数在测量空间的轨迹。
11.2.43 影像压缩 image compression
以尽可能少的比特数表示影像主要信息的数据压缩技术。
11.2.44 图像复原 image restoration
对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大气影响的校正、几何校正以及对由于设备原因造成的扫描线漏失、错位等的改正,将降质图像重建成接近于或完全无退化的原始理想图像的过程。
11.2.45 影像分割 image segmentation
根据需要将图像划分为有意义的若干区域或部分的图像处理技术。
11.2.46 图像镶嵌 image mosaic
多张遥感影像经纠正,按一定的精度要求,互相拼接镶嵌成整幅影像的作业过程。
11.2.47 影像融合 image fusion
用各种手段把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系统和不同分辨率的众多影像进行复合变换,生成新的影像的技术。
11.2.48 影像金字塔 image pyramid
由原始影像按一定规则生成的由细到粗不同分辨率的影像集。
.
12 地理信息系统
12.1 一般术语
12.1.1 地理信息 geographic information
表示与地球上位置相关的地理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12.1.2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以一定格式,进行输入、存储、管理、检索、更新、显示、制图和综合分析的技术系统。
12.1.3 地理要素 geographic feature
与地球上位置相关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的表达。
12.1.4 空间数据 spatial data
用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分布特征诸方面信息的数据。
12.1.5 实体 entity
现实世界中最基本的对象或概念单元。
12.1.6 点 poigt
零维几何基元。
12.1.7 线 line
一维几何基元。
12.1.8 面 face,surface
二维几何基元。
12.1.9 体 solid
三维几何基元,表达欧几里得三维空间中一个区域的连续映像。
12.1.10 元数据 metadata
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性的描述性数据。
12.2 空间数据获取
12.2.1 编码 encoding,coding
根据编码规则把各种信息转换成代码的过程。
12.2.2 编码规则 encoding rule,coding rule
制定编码的协议或格式。
12.2.3 地理编码 geo-coding,geocoding
在地理坐标与给定地址之间建立一种对应关系的过程。
12.2.4 采样率 sampling rate
单位时间或空间内的数据采样数。
12.2.5 地理标识符 geographic identifier
地理要素在某空间参照系位置的符号表示方式。
12.2.6 空间数据结构 spatial data structure
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的组织和编码形式。
12.2.7 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spatial data format for exchanging,spatial data format for transferring
空间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交换所采用的数据格式。
12.2.8 数据源 data source
任何可利用数据的出处。
12.2.9 栅格数据 raster data
将地理空间划分成按行、列规则排列的单元(栅格),且各单元带有不同“值”的数据集。
12.2.10 矢量数据 vector data
以坐标或有序坐标串表示的空间点、线、面等图形数据及其属性数据的总称。
12.2.11 数据获取 data capture,data acquisition
收集、采集、识别和选取数据的过程。
12.2.12 图形数据 graphic data
表示地理实体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分布特征以及几何类型的数据。
12.2.13 属性数据 attribute data
描述地理实体属性特征的数据,也称非几何数据。
12.2.14 属性精度 attribute accuracy
所获取的属性值与其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12.2.15 网格结构 grid structure
以格网单元为基础的地理空间数据组织形式。
12.2.16 数据质量 data quality
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12.3 空间数据处理与管理
12.3.1 数据库 database
在计算机中集中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集。
12.3.2 关系数据库 relational database
对一系列表进行逻辑关联后所形成的数据集。
12.3.3 面向对象数据库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一种以对象形式存储信息的数据库。
12.3.4 数据库设计 database design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设计数据库结构和建立数据库的过程。
12.3.5 数据库管理系统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12.3.6 拓扑关系 topological relation
空间对象相互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等相互关系。
12.3.7 拓扑对象 topological object
表达在连续变换中拓扑关系保持不变的空间对象。
12.3.8 数据层 data level,data layer
含有描述特定实例的数据的层。
12.3.9 数据集 data set
可识别的数据集合。
12.3.10 数据字典 data dictionary
描述数据库中各数据属性与组成的数据集合。
12.3.11 数字图像处理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所进行的各种变换处理的技术或方法。
12.4 查询与分析
12.4.1 数据检索 data retrieval
从文件、数据库或存储装置中查找和选取所需数据的过程。
12.4.2 结构化查询语言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
一种数据库查询语言,用于存取数据以及查询、更新和管理关系数据库系统。
12.4.3 缓冲区分析 buffer analysis
在点、线、面实体的周围建立一定宽度的区域,使空间数据在某些领域得以扩展应用的分析过程。
12.4.4 聚合分析 polymer analysis
根据空间分辨力和分类表,进行数据类型的合并或转换以实现空间地域兼并的一种分析方法。
12.4.5 叠置分析 overlay analysis
将不同层的地物要素相重叠,使得一些要素或属性相叠加,从而获取新信息的方法。包括合成叠置分析和统计叠置分析。
12.4.6 聚类分析 cluster analysis
将未知类的对象集合进行分组,形成多个类族的分析过程。
12.4.7 空间分析 spatial analysis
基于位置和形态特征,对地理对象进行空间数据分析的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12.4.8 空间统计分析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对空间数据进行相关、回归、趋势面、聚类等的统计分析。
12.4.9 流域分析 watershed analysis
通过地形特征点的识别和水流网络提取,进行流域划分和相关地形参数统计的方法。
12.4.10 趋势面分析 trend surface analysis
用一次到高次多项式或周期函数对地理要素数值与地理坐标间关系进行最优拟合的分析方法。
12.4.11 追踪分析 tracking analysis
对特定对象的栅格数据集,从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目标函数进行跟踪,以便提取某些信息的分析方法。
12.4.12 网络分析 network analysis
对地理网络以图论为基础,取得最短路径、最小费用和最大流量等目标的分析方法。
12.4.13 可视性分析 visibility analysis
从一个或多个位置所能看到的地形范围或其他地形点之间的可见程度的分析方法。
12.5 数字地面模型
12.5.1 数字地面模型 digital terrain model(DTM)
表示地面起伏形态和地表景观的一系列离散点或规则点的坐标数值集合的总称。
12.5.2 数字表面模型 digital surface model(DSM)
物体表面形态数字表达的集合。
12.5.3 Delaunay三角网 Delaunay triangulation
任意三角形的外接圆内不含其他三角形顶点的三角网。
12.5.4 不规则三角网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
根据测量的离散点按建网规则组成的三角网。
12.5.5 泰森多边形 Thiessen polygons
不规则三角网中,一组由连接两邻点直线的垂直平分线围成的连续多边形。
12.5.6 数字地形分析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DTA)
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地形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12.6 空间信息的可视化
12.6.1 可视化 visualization
在计算机动态、交互的图形技术与地图学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为适应视觉感受与思维而进行的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及表示的过程。
12.6.2 地形晕渲法 hill shading
通过模拟太阳光对地面照射所产生的明暗程度,并用相应灰度色调或色彩输出,直观地表达地面起伏变化的方法。
12.6.3 空间建模 spatial modeling
建立空间分析模型的过程。包括空间分布分析模型、空间关系分析模型、空间相关分析模型、预测评价与决策模型等。
12.6.4 三维景观 three-dimensional scene
虚拟实际或设计构建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模型。
12.6.5 纹理 texture
要素表面的图像表示形式。
.
13 常用仪器设备
13.1 方向测量类
13.1.1 经纬仪 theodolite,transit
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测绘仪器。
13.1.2 光学经纬仪 optical theodolite
具有光学度盘和光学读数装置的经纬仪。
13.1.3 电子经纬仪 electronic theodolite
利用编码法、增量法、动态法等光电法测角的经纬仪。
13.1.4 激光经纬仪 laser theodolite
带有激光指向装置的经纬仪。
13.1.5 陀螺经纬仪 gyrotheodolite,gyroscopic theodolite
带有陀螺装置,用来测定测线真北方位角的经纬仪。
13.1.6 矿山经纬仪 mining theodolite
适用于矿井环境条件测量的经纬仪。
13.1.7 罗盘经纬仪 compass theodolite
带有测定磁方位角罗盘的经纬仪。
13.1.8 垂准仪 plumb aligner
确定铅垂方向的仪器,又称铅垂仪。
13.1.9 激光准直仪 laser aligner
利用激光束标定直线的仪器。
13.1.10 激光导向仪 laser guidance instrument
由激光器作光源的发射系统和光电感应传感器接收系统组成的用于导向的仪器。
13.1.11 罗盘仪 compass
利用磁针确定磁方位的简便仪器。
13.2 长度测量类
13.2.1 测距仪 distance measuring instrument,rangefinder
根据光学、声学和电磁波学原理设计的,用于测量长度的仪器。
13.2.2 电磁波测距仪 electromagnetic distance measuring instrument
采用电磁波为载波测量距离的仪器。包括红外测距仪、激光测距仪和微波测距仪等。
13.2.3 红外测距仪 infrared EDM instrument
利用红外光作为载波的电磁波测距仪。
13.2.4 激光测距仪 laser ranger,laser distance measuring instrument
利用激光作为载波的电磁波测距仪。
13.2.5 伸缩仪 extensometer
测量物体直线伸缩的仪器。
13.2.6 因瓦基线尺 invar baseline wire
用镍铁合金制成的,膨胀系数小于0.5×10-6/℃的线状尺或带状尺。
13.2.7 激光干涉仪 laser interferometer
以激光为光源,利用光干涉原理制成的精密测量长度的仪器。
13.3 高差测量类
13.3.1 水准仪 level
根据水准测量原理测量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仪器。
13.3.2 自动安平水准仪 automatic level,compensator level
在一定的竖轴倾斜范围内,通过补偿器自动安平望远镜视准轴的水准仪。
13.3.3 数字水准仪 digital level
应用数字影像技术测求条码水准标尺读数的水准仪。
13.3.4 激光水准仪 laser level
带有激光指向装置的水准仪。
13.3.5 激光扫平仪 laser swinger
利用激光束绕轴旋转扫出平面的仪器,一般带有探测装置。
13.3.6 机械倾斜仪 mechanical clinometer
由高灵敏度水准管和一套精密测微器组成,用以测量微小倾斜度的装置。
13.3.7 电子倾斜仪 electronic inclinometer,tiltmeter
由电子传感器系统组成,用以直接测定被测面倾角的装置。
13.3.8 液体静力水准仪 hydrostatic level
利用连通管测定两点间高差的仪器。
13.4 三维测量类
13.4.1 GNSS测量型接收机 GNSS receiver
接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卫星信号,主要用于测量地面点空间位置的仪器。
13.4.2 单频GNSS接收机 single-frequency GNSS receiver
只能接收一个(L1)载波信号,测定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定位的GNSS接收机。
13.4.3 双频GNSS接收机 double-frequency GNSS receiver
可以同时接收二个(L1、L2)载波信号的GNSS接收机。
13.4.4 全站仪 total station instrument,total station
同时具有测量水平角、竖直角、距离以及数据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测绘仪器。
13.4.5 三维激光扫描仪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instrument
通过激光测距原理(包括脉冲激光和相位激光),自动快速获取目标空间信息的测量仪器。
13.5 探测类
13.5.1 多波束测深系统 multibeam sounding system
利用多波束原理进行水底地貌测量的宽条带回声测深系统。
13.5.2 回声测深仪 echo sounder
根据超声波能在均匀介质中匀速直线传播,遇不同介质面产生反射的原理,设计的一种测量水深的仪器。
13.5.3 测深杆 sounding pole
一般由直径(5~8)cm的竹竿和端部有一直径(10~15)cm铁盘制成,用于测量浅于5m水深的器具。
13.5.4 管线探测仪 pipeline detection instrument
利用电磁波探测地下管线平面位置、埋深等管线参数的一种探测仪器。
13.5.5 地质雷达 geological radar,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利用超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地层构造和地下埋藏物体的一种物探仪器。可用于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
13.5.6 磁力仪 magnetometer
测量磁场强度及方向的仪器,统称为磁力仪。可用于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
13.5.7 浅层地震仪 shallow seismometer
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它在地面引起的振动位移的仪器。可用于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
13.6 摄影测量与遥感类
13.6.1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station
依摄影测量原理,以影像匹配算法为核心处理立体数字影像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13.6.2 量测摄影机 metric camera
内方位元素已知,具有框标,物镜畸变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供测量用的摄影机。
13.6.3 非量测摄影机 non-metric camera
无框标及定向装置,摄影物镜光学线性误差较大,外方位元素不能设置的摄影机。
13.6.4 影像扫描仪 image scanner
利用光电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以扫描方式将摄影负片(或正片)上的图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的仪器,又称为底片扫描仪。
13.6.5 侧视雷达 side-looking radar
获取遥感平台一侧或两侧地带微波图像的成像雷达。
13.6.6 合成孔径雷达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物理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关解调压缩处理的侧视雷达。
13.6.7 干涉雷达 interferometric SAR(InSAR)
装有两个侧视天线或采用重复轨道法,对同一地区采用干涉法记录相位和图像的回波信号,通过一系列必要的处理后,可获取地表面三维几何和物理特征的合成孔径雷达。
13.6.8 激光雷达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
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回波获取目标三维信息的系统。
13.6.9 惯性测量系统 inertial surveying system
由加速度计和陀螺稳定平台等惯性器件组成的用于实时测定载体空间位置、姿态和重力场参数的系统。
13.7 输入输出类
13.7.1 电子手簿 data recorder
外业测量工作中,用于各种观测数据的记录、存储及预处理并将其按规定格式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的电子装置。
13.7.2 绘图仪 plotter
将经处理和加工的信息以图解形式转换和绘制在介质上的图形输出设备。
13.7.3 激光绘图仪 laser plotter
利用经调制的激光束,将图形图像数据转绘到感光体的绘图机。
13.7.4 扫描仪 scanner
利用光电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以扫描方式将各种介质上的图形、文本或图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栅格数据)的仪器。
13.7.5 数字化仪 digitizer
通过采样和量化过程,把纸介质的图形转换为矢量数据的设备。
13.7.6 求积仪 planimeter
在纸质图上量测图形面积的仪器。
13.8 附件部件类
13.8.1 水准器 bubble
由水准泡或电子倾斜传感器组成的部件。用于安平或测量微小倾角。
13.8.2 补偿器 compensator
在测量仪器中,用于补偿微小轴偏差、相位差、光程差、偏振差等的部件。
13.8.3 测微器 micrometer
将分划间距细分的装置。
13.8.4 光栅 grating
制有按一定要求或规律排列的刻槽或线条的透光或不透光(反射)的光学组件。
13.8.5 三角基座 tribrach
用于支承仪器,并可调节竖轴方向的装置。
13.8.6 光学对中器 optical plummet
使仪器中心和点位标志中心在铅垂方向对准的光学装置。
13.8.7 激光对中器 laser plummet
利用激光发射器发射的可见光束,使仪器中心和点位标志中心在铅垂方向对准的装置。
13.8.8 垂球 plumb bob
上端系有细绳的倒圆锥体金属锤,在测量工作中用于投影对点或检验物体是否铅垂的工具。
13.8.9 三脚架 tripod
带有架头和三条支撑腿,用来安置测量仪器的附件。
13.8.10 对中杆 centring rod
能按铅垂方向直接指向地面标记点的可伸缩金属杆。
13.8.11 觇牌 target
角度测量中标有水平和垂直楔形图案的照准标志。
13.8.12 反射棱镜 reflecting prism,prism
用光学玻璃制成的等腰三角锥体。三个反射面相互垂直,另一面为光线的入射面和出射面,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平行,且具有自准直性。
13.8.13 反射片 paper prism,reflecting patch
一种由多个复合面组成的、能够通过其底面反射光线的片状测距标志。
13.8.14 标靶 target
用于三维激光扫描仪定向、点云数据拼接、坐标系统转换的特殊激光反射片。
13.8.15 水准尺 leveling staff
与水准仪配合进行水准测量的标尺。
13.8.16 因瓦水准尺 invar leveling staff
在尺身中央凹槽内安置有镍铁合金带的水准尺。
13.8.17 双面木质区格水准尺 wooden double-faced leveling staff
主面为黑色区格、辅面为红色区格、主辅面尺常数分别为两个不等数值的对尺。
13.8.18 条形码水准尺 barcode leveling staff
与数字水准仪配套使用的水准尺。
13.8.19 线纹米尺 standard meter
一米长的标准尺,又称日内瓦尺。
13.8.20 塔尺 telescopic leveling staff
由多节组成可伸缩的水准尺。
13.8.21 测杆 surveying rod
测量时标示目标的一种工具。其表面一般红白相间分段,杆底装有尖铁脚,又称花杆。
13.8.22 钢卷尺 steel tape
采用宽度(10~20)mm、厚度(0.1~0.4)mm低碳薄钢带制成的表面有刻划标记的卷式量距尺。
13.8.23 测绳 measuring rope
中心为钢丝外层为织物,每米有金属环标记的绳状量距工具。一般用于精度要求较低的距离丈量。
13.8.24 波带板 zone plate
根据物理光学衍射频谱成像原理,在光学玻璃基(或薄铜)片上绘铺(或腐蚀)透明和不透明的一维或二维条带状(或同心)波带的有缝隙光学屏板。
13.8.25 立体镜 stereoscope
观察立体像对时,帮助人们获得立体效应的简易光学观察装置。
13.8.26 换能器 transducer
可把电能、机械能或声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装置。
13.8.27 GPS-RTK电台 GPS-RTK transceiver
在GPS-RTK测量中,用来将参考站卫星定位接收机观测信息和参考站数据实时地传输给流动站卫星定位接收机的无线数字通信设备。
13.8.28 陀螺稳定平台 gyro-stabilized platform
以陀螺仪为核心组件,使被稳定对象相对惯性空间的给定姿态保持稳定的装置,简称陀螺平台或惯性平台。
13.8.29 弯管目镜 diagonal eyepiece
带有转向棱镜以改变目视方向的目镜,用于经纬仪进行大倾角测量时的附件。
.
中文索引
A
安装测量 7.1.2
B
百米桩 5.2.13
1954北京坐标系 2.0.6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2.0.14
被动式遥感 11.1.11
被动源法 6.3.6
比例误差 3.3.23
闭合差 3.10.12
闭合导线 3.5.3
闭合水准路线 3.9.16
编码 12.2.1
编码度盘 3.8.10
编码规则 12.2.2
边长相对中误差 3.10.28
边长中误差 3.10.27
边(基线)条件 3.6.10
边-极条件 3.6.12
边交会法 4.2.13
边角交会法 4.2.14
边-角条件 3.6.11
边坡稳定性监测 9.3.10
边桩 5.2.15
变坡点 5.2.18
变材点 6.2.12
变径点 6.2.11
变形分析 9.5.2
变形观测 9.1.2
变形观测点 9.2.9
变形观测点位置图 9.5.18
变形监测 9.1.1
变形监测基准网 9.2.1
变形监测网 9.2.4
变形监测系统 9.1.12
变形区 9.5.4
变形速率 9.5.10
变形异常 9.5.11
变形因子 9.5.3
变形预报 9.5.6
变形允许值 9.5.12
标靶 13.8.14
标高传递 7.3.13
标高线 7.3.12
标准差 2.0.25
标准配置点 10.3.4
标称精度 3.3.21
标石 3.1.10
波带板 13.8.24
波谱发射率 11.2.30
波谱反射率 11.2.28
波谱分辨率 11.1.17
波谱集群 11.2.24
波谱透射率 11.2.25
波谱特征空间 11.2.23
补偿器 13.8.2
不规则三角网 12.5.4
C
采样 10.4.20
采样率 12.2.4
参考椭球 3.2.29
参数平差 3.10.3
残余上下视差 10.4.29
测标 10.1.21
测程 3.7.7
测杆 13.8.21
测回 3.3.15
测回较差 3.3.16
测绘学 2.0.1
测角中误差 3.8.16
测距码 3.4.15
测距误差 3.7.15
测距仪 13.2.1
测距中误差 3.7.16
GPS测量 3.4.2
测量标志 3.1.9
测量觇标 3.3.7
测量控制网 3.1.2
测量平差 3.10.1
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 3.2.5
测量误差 2.0.20
GNSS测量型接收机 13.4.1
测区平均高程面 3.2.26
测深点 4.4.18
测深点间距 4.4.20
测深定位 4.4.29
测深改正 4.4.25
测深杆 13.5.3
测深精度 4.4.15
测深线 4.4.19
测深仪回波信号 4.4.17
测绳 13.8.23
GPS-RTK测图 4.3.2
测图放大系数 10.2.7
测微器 13.8.3
测斜仪法 9.4.14
测站 3.3.5
测站归心 3.3.11
测站坐标系 7.5.14
侧方交会 4.2.12
侧视雷达 13.6.5
差分GPS 3.4.6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11.1.14
差异沉降 9.5.8
觇牌 13.8.11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 9.3.3
场区控制网 7.2.2
沉降观测 9.3.1
沉降观测点 9.2.11
沉降量 9.5.7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 8.1.3
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4.1.4
乘常数 3.7.9
尺长改正 3.7.12
尺度参数 3.2.15
重采样 10.4.21
出地点 6.2.15
垂球 13.8.8
垂直度测量 7.3.17
垂直角 3.9.22
垂直位移监测 9.1.5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9.2.3
垂直折光系数 3.9.27
垂准仪 13.1.8
磁力仪 13.5.6
磁偶极感应法 6.3.10
刺点 10.3.14
刺点像片 10.3.18
粗差 2.0.28
粗码(C/A码) 3.4.16
D
大坝变形监测 9.3.11
大比例尺地形图 4.1.9
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 10.1.5
大地高 3.2.43
大地水准面 3.2.3
大地水准面高 3.2.41
大地坐标系 3.2.10
大气改正 3.7.10
带状地形图 4.1.12
单差相位观测 3.4.38
单航带空中三角测量 10.4.4
单基线解算 3.4.36
单频GNSS接收机 13.4.2
单位权 3.10.23
单位权方差 3.10.24
单位权中误差 3.10.25
导航电文 3.4.18
导入高程测量 8.2.17
导线边 3.5.8
导线测量 3.5.1
导线点 3.5.7
导线横向误差 3.5.14
导线角度闭合差 3.5.10
导线全长闭合差 3.5.11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3.5.12
导线网 3.5.2
导线折角 3.5.9
导线纵向误差 3.5.13
倒垂线法 9.4.6
倒镜 3.8.6
等高距 4.3.10
等高线 4.3.7
等高线插求点 4.3.22
等偏摄影 10.6.16
等倾摄影 10.6.18
等深距 4.4.4
等深线 4.4.3
等位移量曲线图 9.5.15
等效主距 10.2.30
等值距 10.6.25
等值线 10.6.24
底板测点 8.4.6
抵偿高程面 3.2.27
地底点 10.1.16
地理编码 12.2.3
地理标识符 12.2.5
地理信息 12.1.1
地理信息系统 12.1.2
地理要素 12.1.3
地貌 4.3.6
地貌点 4.3.20
地面分辨率 10.2.27
地面摄影测量 10.6.1
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 10.6.2
地面遥感 11.1.7
地球曲率与折光差改正 3.9.26
地物 4.3.5
地物波谱特性 11.2.26
地物点 4.3.19
地下工程测量 8.1.1
地下管线测量 6.1.1
地下管线附属设施 6.2.6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6.1.4
地下水位观测 9.3.13
地形 4.3.4
地形测量 4.1.1
地形点 4.3.18
地形点间距 4.3.24
地形图 4.1.2
地形图比例尺 4.1.14
地形图编绘 4.1.25
地形图分幅 4.1.17
地形图分幅图 4.1.22
地形图数据库 4.1.26
地形图图式 4.1.15
地形图修测 4.1.7
地形图要素 4.1.24
地形图原图 4.1.13
地形图注记 4.3.16
地形晕渲法 12.6.2
地性线 4.3.11
地质雷达 13.5.5
点 12.1.6
点位误差 2.0.32
点位中误差 3.10.32
点下对中 8.4.7
点之记 3.1.12
点状符号 4.3.13
电磁波测距 3.7.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3.9.4
电磁波测距仪 13.2.2
电磁波谱 11.1.12
电磁感应法 6.3.5
电偶极感应法 6.3.9
电离层折射改正 3.4.44
GPS-RTK电台 13.8.27
电子经纬仪 13.1.3
电子经纬仪工业测量系统 7.5.3
电子倾斜仪 13.3.7
电子手簿 13.7.1
调绘像片 10.3.20
叠置分析 12.4.5
顶板测点 8.4.5
定位标记 4.4.24
GALILEO定位系统 2.0.13
GLONASS定位系统 2.0.12
GPS定位系统 2.0.11
定线测量 5.2.1
定向点 10.4.15
定向连接测量 8.2.10
定向连接点 8.2.6
动吃水改正 4.4.28
动力管网图 7.4.5
动态变形监测 9.1.6
动态立体摄影 10.6.4
洞口掘进方向标定 8.2.3
洞口联系测量 8.2.2
独立基线 3.4.34
独立模型法空中三角测量 10.4.3
独立网 3.1.4
独立坐标系 3.2.8
度盘 3.8.7
度盘配置 3.8.11
端点桩 7.3.6
短边方位角传递 7.5.6
断链 5.2.17
断面基线 4.4.22
断面间距 4.4.23
断面数据采集 10.5.14
断面索法 4.4.30
对流层折射改正 3.4.45
对中杆 13.8.10
对中误差 3.3.10
盾构施工测量 8.4.2
多基线解算 3.4.37
多路径误差 3.4.32
多路径效应 3.4.31
多波段频谱变换 11.2.15
多波束测深系统 13.5.1
多谱段遥感 11.1.8
多时相遥感 11.1.9
多余观测 3.1.13
E
二倍照准差 3.8.13
二倍照准差互差 3.8.14
F
发射波谱 11.2.29
GPS-RTK法测设 5.2.31
法截弧曲率半径 3.2.34
反立体 10.1.20
反射波谱 11.2.27
反射棱镜 13.8.12
反射片 13.8.13
反向曲线 5.2.23
方差-协方差传播律 3.10.21
方差-协方差阵 3.10.20
方格网点 7.2.6
方位角 3.3.18
方位角条件 3.6.8
方位角中误差 3.10.30
方位线 10.3.5
方向附合导线 8.4.4
方向观测法 3.8.2
方向线交会法 7.3.20
非监督分类 11.2.37
非量测摄影机 13.6.3
菲列罗公式 3.6.5
分层 4.3.32
分层沉降观测 9.3.4
分带子午线 3.2.19
分支点 6.2.10
分组观测 3.8.4
风振监测 9.1.8
辐射变换 11.2.13
辐射校正 11.2.5
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10.4.7
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10.4.8
复测基线 3.4.35
复曲线 5.2.22
附参数条件平差 3.10.6
附合导线 3.5.4
附合水准路线 3.9.15
附属设施中心点 6.2.7
附条件参数平差 3.10.4
G
干涉雷达 13.6.7
钢尺量距 3.7.11
钢卷尺 13.8.22
高差 3.9.19
高差偶然中误差 3.9.21
高差全中误差 3.9.20
高差位移 10.5.10
高程 3.2.37
GPS高程测量 3.9.5
高程基准 3.2.35
高程控制测量 3.9.1
高程控制点 3.9.11
高程控制网 3.9.8
高程异常 3.2.42
高程中误差 3.10.33
高程注记点 4.3.23
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 3.2.9
高斯-克吕格投影 3.2.16
高斯平面子午线收敛角 3.2.24
高斯投影长度变形 3.2.23
高斯投影方向改正 3.2.21
高斯投影距离改正 3.2.22
高斯投影面 3.2.25
给排水管网图 7.4.7
跟踪数字化 4.3.36
工厂现状图测量 4.1.5
工程测量 2.0.3
工程测量学 2.0.2
工程摄影测量 10.1.1
工程遥感 11.1.2
工点地形图 5.1.13
工业测量 7.5.2
工作基点 9.2.8
公里桩 5.2.12
公路工程测量 5.1.3
共面条件方程式 10.4.11
共线条件方程式 10.4.12
固定断面 4.4.21
固定角条件 3.6.7
固定误差 3.3.22
关系数据库 12.3.2
观测墩 3.3.8
观测时段 3.4.23
管道工程测量 5.1.6
管底标高 6.2.16
管顶标高 6.2.17
管顶埋深 6.2.18
管线代号 6.2.20
管线点 6.1.2
管线点埋深探测中误差 6.4.2
管线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6.4.1
管线断面图 6.4.5
管线实地调查 6.2.1
管线探测仪 13.5.4
管线特征点 6.2.2
管线资料调查 6.1.3
贯通测量 8.3.1
贯通误差 8.3.2
惯性测量系统 13.6.9
光栅 13.8.4
光栅度盘 3.8.9
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 10.4.6
光学度盘 3.8.8
光学对中器 13.8.6
光学经纬仪 13.1.2
广播星历 3.4.20
归零差 3.8.12
归心改正 3.3.14
归心元素 3.3.1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0.4
1985国家高程基准 2.0.8
H
航迹角 10.2.13
航空摄影 10.2.1
航空摄影测量 10.1.2
航空遥感 11.1.6
航摄绝对漏洞 10.2.19
航摄相对漏洞 10.2.20
航摄漏洞 10.2.18
航天遥感 11.1.5
航线段 10.3.6
航线弯曲度 10.2.12
航线网 10.3.7
航线网布点 10.3.10
航向重叠 10.2.10
航向控制点跨度 10.3.12
航向倾角 10.2.8
核线 10.4.24
核线相关 10.4.25
合成孔径雷达 13.6.6
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9.5.16
横断面测量 5.2.4
横断面图 5.2.6
横向贯通误差 8.3.4
红外测距 3.7.6
红外测距仪 13.2.3
后差分动态相对定位 3.4.11
后方交会 4.2.11
互瞄内觇标法 7.5.11
互瞄外觇标法 7.5.12
滑坡监测 9.3.7
缓冲区分析 12.4.3
缓和曲线 5.2.20
换能器 13.8.26
换能器吃水改正 4.4.27
灰阶 11.2.9
回声测深 4.4.16
回声测深仪 13.5.2
回头曲线 5.2.21
汇水面积测量 4.1.8
绘图仪 13.7.2
J
基高比 10.2.24
基距比 10.6.20
基坑回弹测量 9.3.9
基平 5.2.7
GPS基线 3.4.33
基线分量 10.6.22
基准点 9.2.6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9.5.1
畸变改正 10.2.32
激光测距 3.7.5
激光测距仪 13.2.4
激光导向仪 13.1.10
激光对中器 13.8.7
激光干涉仪 13.2.7
激光跟踪测量系统 7.5.5
激光绘图仪 13.7.3
激光经纬仪 13.1.4
激光雷达 13.6.8
激光扫平仪 13.3.5
激光水准仪 13.3.4
激光投点 8.2.8
激光指向 8.4.9
激光准直法 9.4.7
激光准直仪 13.1.9
机械倾斜仪 13.3.6
极限误差 2.0.27
几何校正 11.2.4
几何立体模型 10.1.18
几何物理分析 9.5.5
计曲线 4.3.9
夹钳法 6.3.8
加常数 3.7.8
加密控制点 10.4.30
加密网 3.1.5
假定高程 3.2.38
假定坐标系 3.2.7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5.1.7
架空索道测量 5.1.8
监测体 9.1.3
监测周期 9.1.11
监督分类 11.2.36
间接解译标志 11.2.22
检测周期 9.2.5
检查点 10.4.32
检查井大样图 7.4.9
建筑方格网 7.2.4
建筑方格网主轴线 7.2.5
建筑红线测量 7.3.2
建筑基础平面图 7.1.4
建筑结构平面图 7.1.5
建筑区管线探测 6.3.1
建筑物沉降观测 9.3.2
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7.2.3
建筑物主体倾斜率 9.5.9
建筑轴线测设 7.2.7
建筑坐标系 3.2.6
交叉点 6.2.13
交点 5.2.9
交会点 4.2.8
交会法 4.2.9
交通运输图 7.4.4
交向角 10.6.13
交向摄影 10.6.17
角导线直瞄法 7.5.7
角度交会法放点 7.3.19
角分辨率 10.2.28
角-极条件 3.6.9
校核基准点 9.2.7
结点 3.1.8
结点网 3.1.6
结构安装测量 7.1.3
结构化查询语言 12.4.2
结构健康监测 9.1.10
截止高度角 3.4.27
解译标志 11.2.20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10.4.1
解析摄影测量 10.1.3
近景摄影测量 10.1.6
近井点 8.2.4
近似乎差 3.10.11
精度估算 3.1.15
精度因子 3.4.29
精码 3.4.17
精密垂准 9.4.9
精密度 2.0.17
精密水准测量 3.9.6
精密星历 3.4.21
精密准直 9.4.8
精确度 2.0.18
经纬仪 13.1.1
经纬仪投点法 9.4.2
静态立体摄影 10.6.3
静态相对定位 3.4.9
纠正点 10.3.15
纠正起始面 10.5.9
矩形分幅 4.1.19
聚合分析 12.4.4
聚类分析 12.4.6
距离测量 3.7.1
绝对定位 3.4.7
绝对定向 10.4.18
绝对定向元素 10.5.5
绝对航高 10.2.3
绝对误差 2.0.29
竣工测量 7.4.1
竣工总平面图 7.4.2
J
基高比 10.2.24
基距比 10.6.20
基坑回弹测量 9.3.9
基平 5.2.7
GPS基线 3.4.33
基线分量 10.6.22
基准点 9.2.6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9.5.1
畸变改正 10.2.32
激光测距 3.7.5
激光测距仪 13.2.4
激光导向仪 13.1.10
激光对中器 13.8.7
激光干涉仪 13.2.7
激光跟踪测量系统 7.5.5
激光绘图仪 13.7.3
激光经纬仪 13.1.4
激光雷达 13.6.8
激光扫平仪 13.3.5
激光水准仪 13.3.4
激光投点 8.2.8
激光指向 8.4.9
激光准直法 9.4.7
激光准直仪 13.1.9
机械倾斜仪 13.3.6
极限误差 2.0.27
几何校正 11.2.4
几何立体模型 10.1.18
几何物理分析 9.5.5
计曲线 4.3.9
夹钳法 6.3.8
加常数 3.7.8
加密控制点 10.4.30
加密网 3.1.5
假定高程 3.2.38
假定坐标系 3.2.7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5.1.7
架空索道测量 5.1.8
监测体 9.1.3
监测周期 9.1.11
监督分类 11.2.36
间接解译标志 11.2.22
检测周期 9.2.5
检查点 10.4.32
检查井大样图 7.4.9
建筑方格网 7.2.4
建筑方格网主轴线 7.2.5
建筑红线测量 7.3.2
建筑基础平面图 7.1.4
建筑结构平面图 7.1.5
建筑区管线探测 6.3.1
建筑物沉降观测 9.3.2
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7.2.3
建筑物主体倾斜率 9.5.9
建筑轴线测设 7.2.7
建筑坐标系 3.2.6
交叉点 6.2.13
交点 5.2.9
交会点 4.2.8
交会法 4.2.9
交通运输图 7.4.4
交向角 10.6.13
交向摄影 10.6.17
角导线直瞄法 7.5.7
角度交会法放点 7.3.19
角分辨率 10.2.28
角-极条件 3.6.9
校核基准点 9.2.7
结点 3.1.8
结点网 3.1.6
结构安装测量 7.1.3
结构化查询语言 12.4.2
结构健康监测 9.1.10
截止高度角 3.4.27
解译标志 11.2.20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10.4.1
解析摄影测量 10.1.3
近景摄影测量 10.1.6
近井点 8.2.4
近似乎差 3.10.11
精度估算 3.1.15
精度因子 3.4.29
精码 3.4.17
精密垂准 9.4.9
精密度 2.0.17
精密水准测量 3.9.6
精密星历 3.4.21
精密准直 9.4.8
精确度 2.0.18
经纬仪 13.1.1
经纬仪投点法 9.4.2
静态立体摄影 10.6.3
静态相对定位 3.4.9
纠正点 10.3.15
纠正起始面 10.5.9
矩形分幅 4.1.19
聚合分析 12.4.4
聚类分析 12.4.6
距离测量 3.7.1
绝对定位 3.4.7
绝对定向 10.4.18
绝对定向元素 10.5.5
绝对航高 10.2.3
绝对误差 2.0.29
竣工测量 7.4.1
竣工总平面图 7.4.2
L
雷达干涉测量 11.1.13
里程桩 5.2.11
立模测量 7.3.7
立体镜 13.8.25
立体量测 10.4.19
立体像对 10.2.22
历元 3.4.24
联系三角形法 8.2.11
连接点 10.4.31
连续运行参考站 3.4.13
量测摄影机 13.6.2
两井定向 8.2.13
裂缝监测 9.1.9
流域分析 12.4.9
龙门板 7.3.15
罗盘经纬仪 13.1.7
罗盘仪 13.1.11
M
埋设年代 6.2.19
埋石 3.1.11
脉冲法测距 3.7.4
密度分割 11.2.10
面 12.1.8
面水准测量 7.3.3
面向对象数据库 12.3.3
面状符号 4.3.15
瞄直法 8.2.12
明显地物点 10.3.17
明显管线点 6.2.3
模式识别 11.2.35
模型连接 10.5.7
目标区 11.2.39
N
挠度测量 9.3.5
内定向 10.4.16
内定向元素 10.5.2
拟稳平差 3.10.9
逆转点法 8.2.15
1956年黄海高程系 2.0.9
O
偶然误差 2.0.22
P
判别边界 11.2.42
判读 10.3.22
旁向重叠 10.2.11
旁向控制点跨度 10.3.13
旁向倾角 10.2.9
旁折光(差) 3.8.15
皮数杆 7.3.16
偏距 6.2.5
偏桩 5.2.16
平板测图 4.3.3
平差值 3.10.26
平均边长 3.3.20
平均曲率半径 3.2.33
平面控制测量 3.3.1
平面控制点 3.3.3
平面控制网 3.3.2
平面曲线 5.2.19
平面曲线测设 5.2.27
平移参数 3.2.13
坡度测设 5.2.29
铺轨基标 8.1.4
Q
起讫点 6.2.8
起始数据 3.10.39
起始数据误差 3.10.40
铅垂线 3.2.1
前方交会 4.2.10
浅层地震仪 13.5.7
墙水准点 3.9.13
强制对中 3.3.9
桥梁工程测量 5.1.5
桥梁轴线测设 7.3.10
倾斜测量 9.3.6
倾斜改正 3.7.13
倾斜摄影 10.6.15
倾斜误差 10.5.11
求积仪 13.7.6
区域网 10.3.8
区域网布点 10.3.11
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10.4.5
曲线测设 5.2.26
曲线光滑 4.3.33
曲线要素 5.2.25
趋势面分析 12.4.10
权 3.10.22
权函数 3.10.18
权矩阵 3.10.16
权逆阵 3.10.17
权系数 3.10.19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2.0.10
全野外布点 10.3.9
全圆方向法 3.8.3
全站仪 13.4.4
全站仪测图 4.3.1
全站仪法测设 5.2.30
全站仪极坐标测量系统 7.5.4
全站仪监测系统 9.4.13
全站仪极坐标法 4.2.7
R
热辐射 11.2.32
人工标志 10.2.29
人机交互处理 4.3.31
任意中央子午线 3.2.20
日照变形监测 9.1.7
入地点 6.2.14
S
三差解 3.4.48
三差相位观测 3.4.40
三角点 3.6.3
三角高程测量 3.9.3
三角高程网 3.9.10
三角基座 13.8.5
三脚架 13.8.9
Delaunay三角网 12.5.3
三角形闭合差 3.6.4
三角形网 3.6.2
三角形网测量 3.6.1
三维激光扫描仪 13.4.5
三维景观 12.6.4
三维激光扫描法测量 9.4.12
扫测 4.4.7
扫描数字化 4.3.35
扫描仪 13.7.4
栅格数据 12.2.9
上下视差 10.4.27
设备安装测量 7.5.1
设计坐标系 7.5.15
摄影比例尺 10.2.6
摄影测量内插 10.5.13
摄影测量坐标系 10.1.7
摄影方向 10.6.8
摄影分区 10.2.5
摄影航高 10.2.2
摄影航线 10.2.17
摄影基线 10.2.21
摄影机主距 10.6.9
摄影站 10.6.6
摄影主光轴 10.6.7
摄影纵距 10.6.10
深度基准 4.4.31
深埋钢管标 9.2.12
深埋双金属标 9.2.13
伸缩仪 13.2.5
声速改正 4.4.26
矢量数据 12.2.10
失锁 3.4.30
施工测量 7.1.1
施工场地管线探测 6.3.2
施工放样 7.3.1
施工控制网 7.2.1
实时动态相对定位 3.4.12
实体 12.1.5
识别码 4.3.28
时间分辨率 11.1.16
时间基线视差法 10.6.5
视差 3.1.18
视线高程 4.3.17
视准线法 9.4.3
示坡线 4.3.12
示踪电磁法 6.3.11
1984世界大地坐标系 2.0.7
室内地坪标高 7.4.10
首曲线 4.3.8
输电及通信线路图 7.4.6
数据采集 4.3.25
数据采样间隔 3.4.28
数据层 12.3.8
数据获取 12.2.11
数据集 12.3.9
数据检索 12.4.1
数据库 12.3.1
数据库管理系统 12.3.5
数据库设计 12.3.4
数据源 12.2.8
数据质量 12.2.16
数据字典 12.3.10
数据转换 4.3.26
数字表面模型 12.5.2
数字地形图 4.1.10
数字地面模型 12.5.1
数字地形分析 12.5.6
数字高程模型 4.3.39
数字化文件 4.3.34
数字化仪 13.7.5
数字纠正 10.5.12
数字栅格图 4.3.38
数字摄影测量 10.1.4
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13.6.1
数字水准仪 13.3.3
数字图像处理 12.3.11
数字图形处理 4.3.30
数字线划图 4.3.37
数字影像地形图 4.3.41
数字正射影像图 4.3.40
属性精度 12.2.14
属性数据 12.2.13
竖井定向测量 8.2.5
竖井联系测量 8.2.1
竖盘指标差 3.9.24
竖曲线 5.2.24
竖曲线测设 5.2.28
竖向贯通误差 8.3.5
双差浮点解 3.4.47
双差固定解 3.4.46
双差相位观测 3.4.39
双面木质区格水准尺 13.8.17
双频GNSS接收机 13.4.3
水尺 4.4.11
水库淹没线测设 7.3.9
水平角 3.8.1
水平位移观测点 9.2.10
水平位移监测 9.1.4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9.2.2
水深 4.4.13
水深测量 4.4.14
水位 4.4.8
水位曲线 4.4.10
水下地形 4.4.1
水下地形测量 4.4.2
水下横断面测量 4.4.6
水下纵断面测量 4.4.5
水域地形测量 4.1.6
水准测段 3.9.18
水准测量 3.9.2
水准尺 13.8.15
水准点 3.9.12
水准路线 3.9.14
水准面 3.2.2
水准器 13.8.1
水准网 3.9.9
水准仪 13.3.1
水准原点 3.2.36
瞬时水位 4.4.12
似大地水准面 3.2.4
搜索区 11.2.40
隧道工程测量 5.1.4
T
塔尺 13.8.20
泰森多边形 12.5.5
太阳辐射波谱 11.2.34
探测仪发射功率 6.3.3
探地雷达法 6.3.12
特征码 4.3.29
特征提取 11.2.18
特征选择 11.2.17
体 12.1.9
天顶距 3.9.23
天线高 3.4.25
填筑轮廓点测量 7.3.8
条件平差 3.10.5
条形码水准尺 13.8.18
铁路工程测量 5.1.2
同步观测 3.4.22
同步环 3.4.49
同名像点 10.1.13
统计检验法 3.10.42
图幅编号 4.1.21
图幅接边 4.1.23
图根导线测量 4.2.2
图根高程测量 4.2.3
图根控制测量 4.2.1
图根控制点 4.2.6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 4.2.5
图根水准测量 4.2.4
图廓 4.1.20
图像变换 11.2.11
图像复原 11.2.44
图像滤波 11.2.16
图像镶嵌 11.2.46
图像增强 11.2.12
图形数据 12.2.12
图形元素 4.3.27
土体测斜 9.3.8
陀螺定向电磁波测距导线 8.4.3
陀螺方位角 8.2.16
陀螺经纬仪 13.1.5
陀螺稳定平台 13.8.28
陀螺仪定向测量 8.2.14
椭球扁率 3.2.32
椭球长半轴 3.2.30
椭球短半轴 3.2.31
拓扑对象 12.3.7
拓扑关系 12.3.6
W
外定向元素 10.5.3
弯管目镜 13.8.29
往返测 3.1.16
网格结构 12.2.15
网络分析 12.4.12
微波辐射 11.2.33
微波谱貌 11.2.31
位移量曲线图 9.5.14
卫星定位测量 3.4.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 3.4.3
卫星定位法测量 9.4.11
卫星高度角 3.4.26
卫星星历 3.4.19
卫星姿态 11.2.2
温度分辨率 11.1.18
温度改正 3.7.14
纹理 12.6.5
无定向导线 3.5.6
无约束平差 3.4.51
误差 2.0.19
误差检验 3.10.41
误差理论 2.0.15
误差曲线 3.10.36
误差椭圆 3.10.37
物镜前(后)节点 10.2.31
物空间坐标系 10.1.10
物性差异 6.3.4
X
1980西安坐标系 2.0.5
细部坐标点 4.3.21
系统定向 7.5.13
系统误差 2.0.23
先验权 3.10.14
先验权中误差 3.10.15
线 12.1.7
线路测量 5.1.1
线路高程控制测量 5.1.10
线路平面控制测量 5.1.9
线路水准测量 5.1.11
线条形觇标 7.5.8
线纹米尺 13.8.19
线状符号 4.3.14
限差 2.0.26
相对闭合差 3.10.13
相对定位 3.4.8
相对定向 10.4.17
相对定向元素 10.5.4
相对航高 10.2.4
相对控制 10.6.21
相对误差 2.0.30
相对误差椭圆 3.10.38
相对中误差 2.0.31
相关分析 3.10.43
相关平差 3.10.7
相邻点间相对中误差 3.10.29
相邻影响曲线图 9.5.17
相位法测距 3.7.3
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 3.4.43
像场角 10.6.19
像底点 10.1.15
像点位移 10.5.6
像点坐标 10.1.12
像幅 10.2.33
像空间坐标系 10.1.9
像片比例尺 10.2.34
像片方位元素 10.5.1
像片调绘 10.3.21
像片基线 10.2.23
像片纠正 10.5.8
像片控制测量 10.3.1
像片控制点 10.3.2
像片平高控制点 10.3.3
像片倾角 10.2.14
像片索引图 10.2.16
像片旋角 10.2.15
像片中心 10.4.14
像平面坐标系 10.1.8
像元 10.2.35
像元角 10.2.36
像主点 10.1.14
像主点落水 10.3.16
小角度法 9.4.1
楔形觇标 7.5.9
GPS信号 3.4.14
旋转参数 3.2.14
训练区 11.2.41
Y
严密平差 3.10.10
验潮 4.4.9
验线 7.3.18
腰线测设 8.4.1
遥感 11.1.1
遥感传感器 11.1.3
遥感平台 11.1.4
遥感卫星轨道参数 11.2.1
遥感制图 11.1.19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9.4.10
液体静力水准仪 13.3.8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4.1.3
一井定向 8.2.9
异步环 3.4.50
因瓦基线尺 13.2.6
因瓦水准尺 13.8.16
引张线法 9.4.4
隐蔽管线点 6.2.4
应力测量 9.3.12
影像 10.1.11
影像处理 11.2.6
影像分辨率 10.2.26
影像分割 11.2.45
影像几何纠正 11.2.7
影像几何配准 11.2.8
影像解译 11.2.19
影像金字塔 11.2.48
影像匹配 10.4.22
影像融合 11.2.47
影像扫描仪 13.6.4
影像相关 10.4.23
影像压缩 11.2.43
影像预处理 11.2.3
预警值 9.5.13
元数据 12.1.10
圆形觇标 7.5.10
圆周角条件 3.6.6
约束平差 3.4.52
Z
载波相位测量 3.4.5
凿井施工测量 8.4.8
站场现状图 5.1.12
找平 7.3.11
照准点 3.3.6
照准点归心 3.3.12
照准误差 3.1.17
真误差 2.0.21
整周模糊度 3.4.41
正常高 3.2.39
正垂线法 9.4.5
正方形分幅 4.1.18
正高 3.2.40
正镜 3.8.5
正立体 10.1.19
正直摄影 10.6.14
支导线 3.5.5
支水准路线 3.9.17
直反觇观测 3.9.25
直角坐标格网 4.1.16
直接解译标志 11.2.21
直接线性变换 10.6.23
直埋电缆 6.2.21
直线桩 5.2.14
纸上定线 5.1.14
纸质地形图 4.1.11
置信度 2.0.33
秩亏平差 3.10.8
中平 5.2.8
中误差 2.0.24
中线测量 5.2.2
中心桩 7.3.4
中央子午线 3.2.18
中桩 5.2.10
重锤投点 8.2.7
周跳 3.4.42
轴对准法生成坐标系 7.5.16
轴线控制桩 7.3.5
轴线投测 7.3.14
主动式遥感 11.1.10
主动源法 6.3.7
主光轴偏角 10.6.11
主光轴倾角 10.6.12
主合点 10.1.17
主施工高程面 3.2.28
专家系统分类 11.2.38
专业地下管线图 6.4.4
专业管线图 7.4.3
转刺 10.4.33
转换参数 3.2.12
转折点 6.2.9
追踪分析 12.4.11
准确度 2.0.16
子午线 3.2.17
自动安平水准仪 13.3.2
自动空中三角测量 10.4.2
自由测站法 7.3.21
自由网 3.1.3
综合地下管线图 6.4.3
综合管线图 7.4.8
纵断面测量 5.2.3
纵断面图 5.2.5
纵向贯通误差 8.3.3
最弱边 3.10.34
最弱点 3.10.35
最小二乘法 3.10.2
左右视差 10.4.26
左右视差较 10.4.28
坐标方位角 3.3.19
坐标条件 3.6.13
坐标增量 3.3.17
坐标中误差 3.10.31
坐标转换 3.2.11
英文索引
A
abnormal deformation 9.5.11
absolute error 2.0.29
absolute flying height 10.2.3
absolute gap of aerial photography 10.2.19
absolute orientation 10.4.18
absolute positioning 3.4.7
acceptance survey 7.4.1
accident error 2.0.22
accidental root mean square error 3.9.21
of elevation difference
accuracy 2.0.16
accuracy of sounding 4.4.15
active method 6.3.7
active remote sensing 11.1.10
addition constant 3.7.8
adjacent effect chart 9.5.17
adjustment of correlated observation 3.10.7
adjustment of observations 3.10.1
adjustment value 3.10.26
aerial cableway survey 5.1.8
aerial photogrammetry 10.1.2
aerial photographic gap 10.2.18
aerial photography 10.2.1
aerial power transmission route survey 5.1.7
aerial remote sensing 11.1.6
air base 10.2.21
alignment survey 5.2.1
allowable deformation value 9.5.12
ambiguity of whole cycles 3.4.41
amount of settlement 9.5.7
analysis of stability of datum point 9.5.1
analytical photogrammetry 10.1.3
angle resolution 10.2.28
angle of flight path 10.2.13
angular closing error of traverse 3.5.10
angular field of view 10.6.19
angular misclosure of traverse 3.5.10
angular misclosure of triangle 3.6.4
angular polar condition 3.6.9
analytical aerotriangulation 10.4.1
annexed leveling line 3.9.15
annotated photograph 10.3.20
annotation 10.3.21
antenna height 3.4.25
approximate adjustment 3.10.11
arbitrary central meridian 3.2.20
architecture coordinate system 3.2.6
arc-to-chord correction in Gauss projection 3.2.21
areal symbol 4.3.15
arrangement value on circle 3.8.11
artificial target 10.2.29
as-built survey 7.4.1
as-built survey of industrial area 4.1.5
aspect ratio 10.2.25
assumed coordinate system 3.2.7
assumed height 3.2.38
atmospheric correction 3.7.10
attribute accuracy 12.2.14
attribute data 12.2. 13
automatic aerotriangulation 10.4.2
automatic level 13.3.2
auxiliary facility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6.2.6
averted angle of photographic axis 10.6.11
azimuth 3.3.18
azimuth transfer by shorted sides 7.5.6
azimuthal condition 3.6.8
B
barcode leveling staff 13.8.18
base-distance ratio 10.6.20
base-height ratio 10.2.24
baseline component 10.6.22
baseline of section 4.4.22
bathymetry 4.4.14
bathymetric surveying 4.4.2
batter board 7.3.15
beginning and ending points 6.2.8
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2.0.14
Beijing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1954 2.0.6
bench mark 3.9.12
benchmark built in wall 3.9.13
benchmark leveling 5.2.7
binary coded circle 3.8.10
binary coded disk 3.8.10
block 10.3.8
block of flight strips 10.3.8
block aerotriangulation 10.4.5
bottom station 8.4.6
boundary distinguishing 11.2.42
boundary survey 7.3.2
breakthrough survey 8.3.1
bridge engineering survey 5.1.5
bridging of model 10.5.7
broadcast ephemeris 3.4.20
broken chain 5.2.17
bubble 13.8.1
buffer analysis 12.4.3
building axis tranfer 7.3.14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trol network 7.2.3
building coordinate system 3.2.6
building settlement observation 9.3.2
building square grids 7.2.4
bundle aero triangulation 10.4.6
buried cable 6.2.21
buried depth of pipeline top 6.2.18
C
2C mutual deviation 3.8.14
camera station 10.6.6
carrier phase measurement 3.4.5
catchment area survey 4.1.8
centerline peg on straight route 5.2.14
centerline stake leveling 5.2.8
centerline survey 5.2.2
center of auxiliary facility 6.2.7
center stake 5.2.10
centring error 3.3.10
centring rod 13.8.10
centring under point 8.4.7
central meridian 3.2.18
chainage mark 5.2.11
chart of displacement value and time 9.5.14
checking datum point 9.2.7
checking of building line 7.3.18
checking point 10.4.32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CGCS2000) 2.0.4
circle 3.8.7
classification with expert system 11.2.38
clip method 6.3.8
closed leveling line 3.9.16
closed traverse 3.5.3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 10.1.6
closing error 3.10.12
closing error of triangle 3.6.4
cluster analysis 12.4.6
coarse/acquisition code(C/A code) 3.4.16
coding 12.2.1
coding rule 12.2.2
collimating line method 9.4.3
collinearity condition equation 10.4.12
compass 13.1.11
compass theodolite 13.1.7
compensation height plane 3.2.27
compensator 13.8.2
compensator level 13.3.2
compilation of topographic map 4.1.25
compound curve 5.2.22
comprehensive plan of pipelines 7.4.8
comprehensive pla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6.4.3
condition adjustment 3.10.5
condition adjustment with parameters 3.10.6
condition for closing central angles 3.6.6
condition for fixing angle 3.6.7
confidence 2.0.33
connecting traverse 3.5.4
connection point for orientation 8.2.6
connection survey through tunnel entrance 8.2.2
connection triangle method 8.2.11
constraint adjustment 3.4.52
construction control network 7.2.1
construction survey 7. 1. 1
construction survey for shaft sinking 8.4.8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CORS) 3.4.13
contour 4.3.7
contour interval 4.3.10
contour line 4.3.7
contour map of mining subsidence 9.5.19
control network of project site 7.2.2
control point 3.1.7
control point distribution for block aerotriangulation 10.3.11
control point distribution for aerial triangulation strip 10.3.10
control point for rectification 10.3.15
control point of photograph 10.3.2
control point near shaft 8.2.4
control points spacing across strip 10.3.13
control points spacing along strip 10.3.12
control survey 3.1.1
control survey of photograph 10.3.1
convergent angle 10.6.13
convergent photography 10.6.17
conversion parameter 3.2.12
coordinate azimuth 3.3.19
coordinate condition 3.6.13
coordinate of image point 10.1.12
coordinate system defined with method 7.5.16
of axis alignment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3.2.11
coplanarity condition equation 10.4.11
correction on earth curvature and refraction 3.9.26
correction for transducer dynamic draft 4.4.28
correction for slope 3.7.13
correction for temperature 3.7.14
correction of depth 4.4.25
correction of sounding velocity 4.4.26
correction for transducer draft 4.4.27
correction for nominal length of tape 3.7.12
correlation analysis 3.10.43
corresponding image points 10.1.13
crack monitoring 9.1.9
crisscross point 6.2.13
cross-river leveling 3.9.7
cross-section profile 5.2.6
cross-section survey 5.2.4
curve of error 3.10.36
curve of water level 4.4.10
curve setting out 5.2.26
cut-cover cable 6.2.21
cycle slip 3.4.42
D
dam deformation monitoring 9.3.11
damping-bob for shaft plumbing 8.2.7
data acquisition 12.2.11
database 12.3.1
database design 12.3.4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12.3.5
data base of topographic map 4.1.26
data capture 12.2.11
4.3.25
data collection 4.3.25
data conversion 4.3.26
data dictionary 12.3.10
data layer 12.3.8
data level 12.3.8
data quality 12.2.16
data recorder 13.7.1
data retrieval 12.4.1
data sampling interval 3.4.28
data set 12.3.9
data source 12.2.8
date of as built 6.2.19
date of construction 6.2.19
datum of rectification 10.5.9
datum point 9.2.6
decision boundary 11.2.42
deep buried bimetal benchmark 9.2.13
deep buried steel-pipe benchmark 9.2.12
deflection survey 9.3.5
deformation analysis 9.5.2
deformation area 9.5.4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9.1.2
deformation factor 9.5.3
deformation forecast 9.5.6
deformation monitoring 9.1.1
deformation monitoring network 9.2.4
deformation monitoring reference network 9.2.1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9.1.12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point 9.2.9
deformation rate 9.5.10
deformation velocity 9.5.10
deforming body 9.1.3
Delaunay triangulation 12.5.3
densification control point 10.4.30
densified control network 3.1.5
density slicing 11.2.10
depth contour 4.4.3
depth datum 4.4.31
depth of water 4.4.13
description of station 3.1.12
design coordinate system 7.5.15
detailed map of manhole 7.4.9
detail point 4.3.18
detail point with coordinate 4.3.21
detecting power of detector 6.3.3
diagonal eyepiece 13.8.29
diameter changed point 6.2.11
difference between observation sets 3.3.16
difference i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6.3.4
difference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wice 3.8.14
collimation errors
differential GPS 3.4.6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11.1.14
radar (InSAR) measurement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9.5.8
differentai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11.1.14
interferometric(SARI) measurement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4.3.39
digital file 4.3.34
digital graphic processing 4.3.30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12.3.11
digital level 13.3.3
digital line graphic(DLG) 4.3.37
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 4.3.40
digital orthophoto topographic map 4.3.41
digital photogrammetric station 13.6.1
digital photogrammetry 10.1.4
digital raster graphic(DRG) 4.3.38
digital rectification 10.5.12
digital surface model(DSM) 12.5.2
digital terrain anatysis(DTA) 12.5.6
digital terrain model(DTM) 12.5.1
digital topographic map 4.1.10
digitizer 13.7.5
digitizing by scanning method 4.3.35
digitizing by tracing method 4.3.36
dilution of precision(DOP) 3.4.29
direct and reversed observation 3.1.16
direct interpretation key 11.2.21
direct linear transformation(DLT) 10.6.23
direct-sighting method of angular traverse 7.5.7
direction-connecting traverse 8.4.4
direction correction in Gauss projection 3.2.21
direction of optical axis 10.6.8
discrepancy between twice collimation error 3.8.13
displacement of image 10.5.6
distance correction in Gauss projection 3.2.22
distance measurement 3.7.1
distance measurement error 3.7.15
distance measurement with steel tape 3.7.11
distance measuring instrument 13.2.1
distortion correction 10.2.32
double difference fixed solution 3.4.46
double difference floating solution 3.4.47
double difference phase observation 3.4.39
double-frequency GNSS receiver 13.4.3
dynamic deformation monitoring 9.1.6
dynamic stereo photography 10.6.4
E
easement curve 5.2.20
echo signal of sounder 4.4.17
echo sounder 13.5.2
echo sounding 4.4.16
edge matching 4.1.23
edge peg 5.2.15
EDM-trigonometric leveling 3.9.4
electric dipole induction method 6.3.9
electromagnetic distance measurement(EDM) 3.7.2
electromagnetic distance measuring instrument 13.2.2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11.1.12
electromagnetic tracer method 6.3.11
electronic inclinometer 13.3.7
electronic theodolite 13.1.3
electronic theodolite industrial measurement system 7.5.3
elements of absolute orientation 10.5.5
elements of centring 3.3.13
element of curve 5.2.25
elements of exterior orientation 10.5.3
elements of interior orientation 10.5.2
elements of relative orientation 10.5.4
elements of topographic map 4.1.24
elevation difference 3.9.19
elevation mask angle 3.4.27
elevation of ground floor 7.4.10
elevation of pipeline bottom 6.2.16
elevation of pipeline top 6.2.17
elevation of sight on station 4.3.17
elevation point with notes 4.3.23
elevation transfer 7.3.13
ellipsoidal height 3.2.43
emission spectrum 11.2.29
encoding 12.2.1
encoding rule 12.2.2
engineering photogrammetry 10.1.1
engineering remote sensing 11.1.2
engineering survey 2.0.3
engineering surveying 2.0.2
entity 12.1.5
epipolar correlation 10.4.25
epipolar line 10.4.24
epipolar ray 10.4.24
epoch 3.4.24
epochs interval 3.4.28
equally tilted photography 10.6.18
equidisplacement value chart 9.5.15
equipment installation survey 7.5.1
equivalent principal distance 10.2.30
error 2.0.19
error ellipse 3.10.37
error of breakthrough 8.3.2
error of sighting 3.1.17
error test 3.10.41
exactness 2.0.18
exposure station 10.6.6
extensometer 13.2.5
F
face 12.1.8
face left position 3.8.5
face right position 3.8.6
fast static relative positioning 3.4.10
feature code 4.3.29
feature extraction 11.2.18
feature selection 11.2.17
Ferrero's formula 3.6.5
fiducial mark 10.4.13
field ground subsidence observation 9.3.3
field settlement observation 9.3.3
fissure monitoring 9.1.9
fixed error 3.3.22
fixed section 4.4.21
flattening of ellipsoid 3.2.32
flight altitude for photography 10.2.2
flight block 10.2.5
flight line of aerial photography 10.2.17
floor station 8.4.6
forced centration 3.3.9
forced centring 3.3.9
forward and backword observation 3.1.16
free network with rank deficiency 3.1.3
free station 7.3.21
front (rear) nodal point of lens 10.2.31
full field control point distribution 10.3.9
G
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 2.0.13
Gauss grid convergence 3.2.24
Gauss projection plane 3.2.25
Gauss-Krueger plane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3.2.9
Gauss-Krueger projection 3.2.16
general as-built plan of project 7.4.2
geo-coding 12.2.3
geocoding 12.2.3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3.2.10
geodetic height 3.2.43
geographic feature 12.1.3
geographic identifier 12.2.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12.1.1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12.1.2
geoid 3.2.3
geoidal height 3.2.41
geological radar 13.5.5
geomatics 2.0.1
geometric and physical analysis 9.5.5
geometric correction 11.2.4
geometric rectification 11.2.4
geometric rectification of imagery 11.2.7
geometric registration of imagery 11.2.8
geometric stereo model 10.1.18
geometric stereoscopic model 10.1.18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 2.0.12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2.0.10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2.0.11
GNSS receiver 13.4.1
GPS aided aerotriangulation 10.4.7
GPS baseline 3.4.33
GPS control network 3.4.4
GPS leveling 3.9.5
GPS-RTK transceiver 13.8.27
GPS signal 3.4.14
GPS survey 3.4.2
GNSS survey 9.4.11
grade location 5.2.29
graphic data 12.2. 12
graphic element 4.3.27
grating 13.8.4
grey wedge 11.2.9
grid structure 12.2.15
grids leveling 7.3.3
gross error 2.0.28
ground nadir point 10.1.16
ground object 4.3.5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13.5.5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 6.3.12
ground resolution 10.2.27
ground water level observation 9.3.13
Gruber point 10.3.4
gyro azimuth 8.2.16
gyophic EDM traverse 8.4.3
gyroscopic theodolite 13.1.5
gyrostatic orientation survey 8.2.14
gyro-stabilized platform 13.8.28
gyrotheodolite 13.1.5
gyrotheodolite orientation 8.2.14
H
heading line 10.3.5
hectometer stake 5.2.13
height 3.2.37
height anomaly 3.2.42
height datum 3.2.35
height displacement 10.5.10
height pole 7.3.16
hidden posi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6.2.4
hill shading 12.6.2
holing through survey 8.3.1
homologous image points 10.1.13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ntrol 10.3.3
points of photograph
horizontal angle 3.8.1
horizontal control network 3.3.2
horizontal control point 3.3.3
horizontal control survey 3.3.1
horizontal curve 5.2.19
horizontal curve setting out 5.2.27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9.1.4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reference network 9.2.2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point 9.2.10
horizontal parallax 10.4.26
horizontal parallax difference 10.4.28
Huanghai Vertical Datum 1956 2.0.9
hydrostatic level 13.3.8
hydrostatic leveling 9.4.10
I
identification code 4.3.28
image 10.1.11
image compression 11. 2.43
image correlation 10.4.23
image enhancement 11.2.12
image filtering 11.2.16
image fusion 11.2.47
image frame 10.2.33
image interpretation 11.2.19
image matching 10.4.22
image mosaic 11.2.46
image preprocessing 11.2.3
image processing 11.2.6
image pyramid 11.2.48
image resolution 10.2.26
image restoration 11.2.44
image scanner 13.6.4
image segmentation 11.2.45
image space coordinate system 10.1.9
image transformation 11.2.11
imagery 10.1.11
increment of coordinate 3.3.17
incremental circle 3.8.9
incremental disk 3.8.9
independent baseline 3.4.34
independent control network 3.1.4
in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 3.2.8
independent model aerotriangulation 10.4.3
independently observed baseline loop 3.4.50
index contour 4.3.9
index error of vertical circle 3.9.24
index of photography 10.2.16
indirect interpretation key 11.2.22
induction height survey 8.2.17
industrial measurement 7.5.2
inertial surveying system 13.6.9
infrared EDM instrument 13.2.3
infrared distance measurement 3.7.6
initial data 3.10.39
initial data error 3.10.40
installation survey 7.1.2
instantaneous water level 4.4.12
interactive processing 4.3.31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11.1.13
radar (InSAR) measurement
interior orientation 10.4.16
intermediate contour 4. 3.8
interferometric SAR(InSAR) 13.6.7
interpolated point between contours 4.3.22
interpretation 10.3.22
interpretation key 11.2.20
intersection 4.2.10
intersection method 4.2.9
intersection point 5.2.9
interval of isoline 10.6.25
interval of sounding points 4.4.20
interval of topographical points 4.3.24
invar baseline wire 13.2.6
invar leveling staff 13.8.16
inverse of weight matrix 3.10.17
ionospheric refraction correction 3.4.44
isobath 4.4.3
isobath interval 4.4.4
isoline 10.6.24
J
junction point 3.1.8
6.2.10
kilometer stone 5.2.12
kinematic relative positioning 3.4.11
L
land feature 4.3.6
land feature point 4.3.20
landform 4.3.4
landslide monitoring 9.3.7
large-scale aerial photogrammetry 10.1.5
large scale topographic map 4.1.9
laser aligner 13.1.9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3.7.5
laser distance measuring instrument 13.2.4
laser interferometer 13.2.7
laser ranger 13.2.4
laser guidance 8.4.9
laser guidance instrument 13.1.10
laser level 13.3.4
laser plotter 13.7.3
laser plumbing 8.2.8
laser plummet 13.8.7
laser swinger 13.3.5
laser theodolite 13.1.4
laser tracking measurement system 7.5.5
lateral error of breakthrough 8.3.4
lateral error of traverse 3.5.14
lateral overlap 10.2.11
lateral refraction 3.8.15
lateral tilt 10.2.9
layering 4.3.32
laying off curve 5.2.26
least square method 3.10.2
level 13.3.1
level difference 3.9.19
level route 3.9.14
level surface 3.2.2
leveling 3.9.2
leveling line 3.9.14
leveling network 3.9.9
leveling origin 3.2.36
leveling staff 13.8.15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 13.6.8
limit error 2.0.27
line of elevation 7.3.12
line smoothing 4.3.33
line symbol 4.3.14
linear-angular intersection 4.2.14
linear intersection 4.2.13
location by cross section with rope 4.4.30
longitudinal error of breakthrough 8.3.3
longitudinal error of traverse 3.5.13
longitudinal photographic distance 10.6.10
longitudinal overlap 10.2.10
longitudinal tilt 10.2.8
longitudinal section profile 5.2.5
longitudinal section survey 5.2.3
loss of lock 3.4.30
line 12.1.7
M
magnetic dipole induction method 6.3.10
magnetometer 13.5.6
magnification coefficient of mapping 10.2.7
main axis of building square grids 7.2.5
main height plane of construction site 3.2.28
map border 4.1.20
mapping control leveling 4.2.4
mapping control point 4.2.6
mapping control survey 4.2.1
mapping height control survey 4.2.3
mapping traverse survey 4.2.2
mapping trigonometric leveling 4.2.5
mark 10.1.21
marking level 7.3.11
marking level of reservoir flooded line 7.3.9
marking direction for tunnel entrance excavation 8.2.3
markstone 3.1.10
material changed point 6.2.12
maximum range of EDMI 3.7.7
mean height plane of survey area 3.2.26
mean radius of curvature 3.2.33
mean side length 3.3.20
measuring mark 10.1.21
measuring rope 13.8.23
mechanical clinometer 13.3.6
meridian 3.2. 17
metadata 12.1.10
method of direct plummet observation 9.4.5
method of direction line intersection 7.3.20
method of direction observation 3.8.2
method of direction observation in rounds 3.8.3
method of distance measurement by phase 3.7.3
method of distance measurement by impulse 3.7.4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6.3.5
method of inclinometer 9.4.14
method of inverse plummet observation 9.4.6
method of laser alignment 9.4.7
method of mutual sighting of inner targets 7.5.11
method of mutual sighting of outer targets 7.5.12
method of small angle measurement 9.4.1
method of tension wire alignment 9.4.4
method of transit projection 9.4.2
metric camera 13.6.2
micrometer 13.8.3
microwave radiation 11.2.33
mining subsidence observation 9.3.14
mining survey 8.1.2
mining theodolite 13.1.6
minor angle method 9.4.1
misclosure 3.10.12
misclosure between face left and face right readings 3.8.13
misclosure of round 3.8.12
misclosure of traverse 3.5.11
monitored body 9.1.3
monitoring period 9.1.11
monument 3.1.10
multi-band spectrum transformation 11.2.15
multibeam sounding system 13.5.1
multipath effect 3.4.31
multipath error 3.4.32
multiple baseline solution 3.4.37
multiplication constant 3.7.9
multispectral remote sensing 11.1.8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11.1.9
N
National Vertical Datum 1985 2.0.8
navigation message 3.4.18
neat line 4.1.20
network analysis 12.4.12
network of flight strip 10.3.7
network with junction points 3.1.6
nominal accuracy 3.3.21
non-metric camera 13.6.3
normal case photography 10.6.14
normal height 3.2.39
O
oblique error 10.5.11
oblique photography 10.6.15
oblique survey 9.3.6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12.3.3
object space coordinate system 10.1.10
object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11.2.26
objective angle of image field 10.6.19
observation error 2.0.20
observation in groups 3.8.4
observation period 9.2.5
observation pillar 3.3.8
observation post 3.3.8
observation session 3.4.23
observation set 3.3.15
observation station 3.3.5
observation target 3.3.7
offset distance 6.2.5
offset peg 5.2.16
offset pegs of axis 7.3.5
one shaft orientation 8.2.9
open leveling line 3.9.17
open traverse 3.5.5
operating control point 9.2.8
optical axis of camera 10.6.7
optical circle 3.8.8
optical plummet 13.8.6
optical theodolite 13.1.2
optical wedge 11.2.9
optimal design of control network 3.1.14
orbital parameters of remote 11.2.1
sensing satellite
orthostereoscopy 10.1.19
orientation connection survey 8.2.10
orientation point 10.4.15
orienting line 10.3.5
original map of topographic 4.1.13
orthometric height 3.2.40
outstanding point 10.3.17
overlay analysis 12.4.5
P
paper prism 13.8.13
paper topographic map 4.1.11
parallax 3.1.18
parallel-averted photography 10.6.16
parameter adjustment 3.10.3
parameter adjustment with conditions 3.10.4
passive method 6.3.6
passive remote sensing 11.1.11
pattern recognition 11.2.35
peg of crossing centerline 7.3.4
pegs on extended centerline 7.3.6
phase ambiguity 3.4.41
phase ambiguity resolution 3.4.43
photo base 10.2.23
photo coordinate system 10.1.8
photo nadir point 10.1.15
photo orientation elements 10.5.1
photo rectification 10.5.8
photo scale 10.2.34
photogrammetric coordinate system 10.1.7
photogrammetric interpolation 10.5.13
photograph center 10.4.14
photographic baseline 10.2.21
photographic flying height 10.2.2
photographic scale 10.2.6
photograph with all control points 10.3.19
picture format 10.2.33
pierced photograph 10.3.18
pipeline engineering survey 5.1.6
pipeline site investigation 6.2.1
pipeline detection instrument 13.5.4
pitching 10.2.8
pixel 10.2.35
pixel angle 10.2.36
plan of building structure 7.1.5
plan of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7.1.4
plan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7.4.6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plan of steam and gas piping 7.4.5
plan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7.4.4
pla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iping 7.4.7
planimeter 13.7.6
planimetric point 4.3.19
plotter 13.7.2
plumb aligner 13.1.8
plumb bob 13.8.8
plumb line 3.2.1
plumbing survey 7.3.17
point 12.1.6
point emerged from ground 6.2.15
point entered into ground 6.2.14
point of building square grids 7.2.6
point of change slope 5.2.18
point positioning 3.4.7
point symbol 4.3.13
point transfer 10.4.33
polar coordinate method with total station 4.2.7
polymer analysis 12.4.4
POS aided aerotriangulation 10.4.8
position chart of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points 9.5.18
position error 2.0.32
positioning mark 4.4.24
precise alignment 9.4.8
precise code(P code) 3.4.17
precise ephemeris 3.4.21
precise leveling 3.9.6
precise plumbing 9.4.9
precision 2.0.17
precision estimation 3.1.15
prewarning value 9.5.13
present state map of station 5.1.12
present state survey of industrial site 4.1.5
prick point 10.3.14
principal distance of camera 10.6.9
principal point of photograph 10.1.14
principal point of photograph in water 10.3.16
principal vanishing point 10.1.17
priori weight 3.10.14
prism 13.8.12
profile 7.3.16
profile data collecting 10.5.14
profile diagram 5.2.5
profile spacing 4.4.23
profile survey 5.2.3
property line survey 7.3.2
projection datum plane with compensation effect 3.2.27
pseudostereoscopy 10.1.20
quasigeoid 3.2.4
quasi-stable adjustment 3.10.9
R
radial transformation 11.2.13
radiometric correction 11.2.5
radius of curvature in a normal section 3.2.34
railway engineering survey 5.1.2
random error 2.0.22
rangefinder 13.2.1
ranging code 3.4.15
rank defect adjustment 3.10.8
raster data 12.2.9
rebound observation of foundation pit 9.3.9
real time kinematic relative positioning(PTK) 3.4.12
reciprocal observation 3.9.25
reconnaissance for control point selection 3.3.4
rectangular grid 4.1.16
rectangular mapsheet 4.1.19
reduction to centre 3.3.14
reduction to station center 3.3.11
reduction to target center 3.3.12
redundant observation 3.1.13
reference ellipsoid 3.2.29
reflectance spectrum 11.2.27
reflecting patch 13.8.13
reflecting prism 13.8.12
relational database 12.3.2
relative closing error 3.10.13
relative control 10.6.21
relative error 2.0.30
relative error ellipse 3.10.38
relative flying height 10.2.4
relative gap of aerial photography 10.2.20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side length 3.10.28
relative orientation 10.4.17
relative positioning 3.4.8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2.0.31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3.10.29
of adjacent points
relative total length closing error 3.5.12
of traverse
reliability 2.0.34
relied displacement 10.5.10
remote sensing 11.1.1
remote sensing mapping 11.1.19
remote sensing platform 11.1.4
remote sensor 11.1.3
repeating baseline 3.4.35
resampling 10.4.21
resection 4.2.11
residual vertical parallax 10.4.29
reversal points method 8.2.15
reversed curve 5.2.23
rigorous adjustment 3.10.10
road engineering survey 5.1.3
rolling 10.2.9
roof station 8.4.5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 2.0.24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ngle observation 3.8.16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zimuth 3.10.30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oordinate 3.10.31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distance measurement 3.7.16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height 3.10.33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ipeline 6.4.2
depth measurement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ipeline horizontal position 6.4.1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 point 3.10.32
root mean square error with priori weight 3.10.15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side length 3.10.27
root mean square error with unit weight 3.10.25
rotation parameter 3.2.14
route elevation survey 5.2.7
route leveling 5.1.11
route location on topographic map 5.1.14
route plane control survey 5.1.9
route survey 5.1.1
route vertical control survey 5.1.10
S
sampling 10.4.20
sampling rate 12.2.4
satellite attitude 11.2.2
satellite elevation angle 3.4.26
satellite ephemeris 3.4.19
satellite positioning 3.4.1
satellite positioning control network 3.4.3
scale error 3.3.23
scale error of Gauss projection 3.2.23
scale of topographic map 4.1.14
scale parameter 3.2.15
scanner 13.7.4
searching area 11.2.40
section plan of pipeline 6.4.5
section wire method 4.4.30
segment of flight strip 10.3.6
segment of leveling line 3.9.18
semimajor axis of ellipsoid 3.2.30
semiminor axis of ellipsoid 3.2.31
setted up formwork measurment 7.3.7
setting circle 3.8.11
setting out 7.3.1
setting out by angular intersection 7.3.19
setting out of bridge axis 7.3.10
setting out of building axis 7.2.7
setting out of footing foundation peripheral points 7.3.8
setting out of grade 5.2.29
setting out with GPS-RTK 5.2.31
setting out with total station 5.2.30
setting monument 3.1.11
settlement observation 9.3.1
settlement observation point 9.2.11
shaft connection survey 8.2.1
shaft orientation survey 8.2.5
shallow seismometer 13.5.7
sheet designation 4.1.21
sheet number 4.1.21
shield machine guidance survey 8.4.2
sid-angle condition 3.6.11
side(baseline) condition 3.6.10
side intersection 4.2.12
side-looking radar 13.6.5
side polar condition 3.6.12
sight rail 7.3.15
sighting line method 8.2.12
sighting point 3.3.5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3.4.22
simultaneously observed baseline loop 3.4.49
single baseline solution 3.4.36
single difference phase observation 3.4.38
single-frequency GNSS receiver 13.4.2
single-strip aerotriangulation 10.4.4
slop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9.3.10
slope line 4.3.12
slope stability monitoring 9.3.10
soil body inclination check 9.3.8
solar radiation spectrum 11.2.34
solid 12.1.9
sounding 4.4.13
sounding 4.4.14
sounding line 4.4.19
sounding point 4.4.18
sounding point spacing 4.4.20
sounding pole 13.5.3
sounding positioning 4.4.29
space intersection 10.4.9
space remote sensing 11.1.5
space resection 10.4.10
spatial analysis 12.4.7
spatial data 12.1.4
spatial data format for exchanging 12.2.7
spatial data format for transferring 12.2.7
spatial data structure 12.2.6
spatial modeling 12.6.3
spatial resolution 11.1.15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12.4.8
spatial transformation 11.2.14
special posi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6.2.2
specification for topographic map symbols 4.1.15
spectral dependence of microwave 11.2.31
radiation and backscatters
spectral emissivity 11.2.30
spectral reflectivity 11.2.28
spectral resolution 11.1.17
spectral transmissivity 11.2.25
spectrum cluster 11.2.24
spectrum feature space 11.2.23
square mapsheet 4.1.18
staking-out 7.3.1
standard deviation 2.0.25
standard meter 13.8.19
static relative positioning 3.4.9
static stereo photography 10.6.3
station coordinate system 7.5.14
statistical testing method 3.10.42
steel tape 13.8.22
stereopair 10.2.22
stereoscope 13.8.25
stereoscopic measurement 10.4.19
stratified settlement observation 9.3.4
stress measurement 9.3.12
strip deformation 10.2.12
strip topographic map 4.1.12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9.1.10
structure installation survey 7.1.3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SQL) 12.4.2
subdivision map 4.1.22
subdivision of topographic map 4.1.17
sunshin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9.1.7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11.2.36
surface 12.1.8
survey adjustment 3.10.1
survey plane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3.2.5
survey target with circular line pattern 7.5.10
survey target with parallel line pattern 7.5.8
survey target with wedge shape pattern 7.5.9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
surveying control network 3.1.2
surveying mark 3.1.9
surveying rod 13.8.21
sweeping survey 4.4.7
swing angle 10.2.15
switch-back curve 5.2.21
symbol designating type of pipeline 6.2.20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13.6.6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ic 11.1.13
(SARI) measurement
system orientation 7.5.13
systematic error 2.0.23
target 13.8.14
target 13.8.11
target area 11.2.39
telescope in normal position 3.8.5
telescope in reversed position 3.8.6
telescopic leveling staff 13.8.20
temperature resolution 11.1.18
temporal resolution 11.1.16
terrain line 4.3.11
terrestrial photogrammetric coordinate system 10.6.2
terrestrial photogrammetry 10.6.1
terrestrial remote sensing 11.1.7
texture 12.6.5
thematic plan of pipelines 7.4.3
thematic pla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6.4.4
theodolite 13.1.1
theodolite projecting method 9.4.2
theory of errors 2.0.15
thermal radiation 11.2.32
Thiessen polygons 12.5.5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instrument 13.4.5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survey 9.4.12
three-dimensional scene 12.6.4
tidal observation 4.4.9
tide staff 4.4.11
tie point 10.4.31
tiltmeter 13.3.7
tilt angle of photograph 10.2.14
tilt angle of photographic axis 10.6.12
tilt survey 9.3.6
time-baseline parallax method 10.6.5
time-load and time-displacement value chart 9.5.16
tolerance 2.0.26
topographic map 4.1.2
topographic map lettering 4.3.16
topographic map of construction site 5.1.13
topographic map renewing survey 4.1.7
topographic map revision 4.1.7
topographic relief 4.3.6
topographic survey with plane table 4.3.3
topographic survey 4.1.1
topographic survey in general area 4.1.3
topographic survey in urban area 4.1.4
topographic survey with GPS-RTK 4.3.2
topographic survey with total station 4.3.1
topographical point 4.3.18
topography 4.3.4
topological object 12.3.7
topological relation 12.3.6
total length closing error of traverse 3.5.11
total 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3.9.20
elevation difference
total station 13.4.4
total station instrument 13.4.4
total station monitoring system 9.4.13
total station polar coordinate 7.5.4
measurement system
track laying benchmark 8.1.4
tracking analysis 12.4.11
training area 11.2.41
transducer 13.8.26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 3.2.12
transit 13.1.1
transition curve 5.2.20
translation parameter 3.2.13
traverse angle 3.5.9
traverse leg 3.5.8
traverse network 3.5.2
traverse point 3.5.7
traverse survey 3.5.1
traverse without initial azimuth 3.5.6
trend surface analysis 12.4.10
triangular control network survey 3.6.1
triangular network 3.6.2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 12.5.4
triangulation point 3.6.3
tribrach 13.8.5
trigonometric leveling 3.9.3
trigonometric leveling network 3.9.10
triple difference phase observation 3.4.40
triple difference solution 3.4.48
tripod 13.8.9
tropospheric refraction correction 3.4.45
true error 2.0.21
tunnel engineering survey 5.1.4
turning point 6.2.9
turning points method 8.2.15
two shafts orientation 8.2.13
unconstraint adjustment 3.4.51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survey 8.1.1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in urban 6.3.1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in site before 6.3.2
constructing
underground pipeline information collecting 6. 1.3
underground pipeline information system 6.1.4
underground pipeline location mark 6.1.2
underground pipeline survey 6.1.1
underwater cross-section survey 4.4.6
underwater longitudinal-section survey 4.4.5
underwater topographic survey 4.1.6
underwater topographic survey 4.4.2
underwater topography 4.4.1
unit weight 3.10.23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11.2.37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survey 8.1.3
value of settlement 9.5.7
variance-covariance matrix 3.10.20
variance-covariance propagation law 3.10.21
variance of unit weight 3.10.24
vector data 12.2.10
vertical angle 3.9.22
vertical collimation error 3.9.24
vertical control network 3.9.8
vertical control point 3.9.11
vertical control survey 3.9.1
vertical curve 5.2.24
vertical curve setting out 5.2.28
vertic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9.1.5
vertic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reference network 9.2.3
vertical error of breakthrough 8.3.5
vertical parallax 10.4.27
vertical refraction coefficient 3.9.27
verticality of building main body 9.5.9
visibility analysis 12.4.13
verticality survey 7.3.17
visible posi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6.2.3
visualization 12.6.1
W
waist line marking 8.4.1
waist line survey 8.4.1
water level 4.4.8
watershed analysis 12.4.9
weakest point 3.10.35
weakest side 3.10.34
weight 3.10.22
weight coefficient 3.10.19
weight function 3.10.18
weight matrix 3.10.16
wind load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 9.1.8
wooden double-faced leveling staff 13.8.17
working base point 9.2.8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WGS-84) 2.0.7
X
Xi'an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1980 2.0.5
x-parallax 10.4.26
Y
yaw 10.2.15
y-parallax 10.4.27
Z
zenith angle 3.9.23
zenith distance 3.9.23
zone dividing meridian 3.2.19
zone plate 1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