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的规定 GB17740-2017》

《地震震级的规定 GB17740-2017》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566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震震级的规定


General ruler for earthquake magnitude
GB 17740-2017

发布日期:2017年5月12日
实施日期:2017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第2章和4.2.2中的c)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本标准与GB 17740-1999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增加了16条术语和定义:“地震”“震源”“震中”“震中位置”“震源深度”“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地震体波”“地震矩”“地方性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矩震级”“质点运动位移”和“地震速报”;
    ——修改了3条术语的定义:“质点运动”“质点运动速度”和“量规函数”;
    ——删除了1条术语的定义:“地动位移”;
    ——增加了地方性震级ML、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的测定方法;
    ——修改了地震震级的使用规定。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瑞丰、陈运泰、许绍燮、任枭、徐志国、薛蜂、冯义钧、郑秀芬、杨辉、王丽艳、王晓欣、邹立晔、陈宏峰、张立文、任克新、孙丽、韩雪君、和锐。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7740-1999。

引言


    GB 17740-1999自实施以来,规范了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和使用规定,对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相关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修订GB 17740-1999的主要原因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历史性突破,到2007年底,我国正式运行的所有地震台站都是数字化的台站,仪器特性、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分析处理方式、震级测定的时效性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GB 17740-1999实施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观测资料,在地震震级测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国际上在震级测定方法和发布规则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逐步得到应用。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和使用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监测、地震应急、信息发布、科学普及、新闻报道等与地震震级有关的工作。
    本标准不适用于科学研究所使用其他类型的震级。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地震 earthquake
    大地震动。包括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矿山采掘活动、水库蓄水等引发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产生的地震)。一般指天然地震中的构造地震。
    注:改写GB/T 18207.1-2008,定义3.1。

2.2
    震源 earthquake source;seismic source
    产生地震的源。
    [GB/T 18207.1-2008,定义3.2]

2.3
    震中 epicentre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GB/T 18207.1-2008,定义3.7]

2.4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地点的地面距离。
    注:在测定地方性震级ML时,震中距的单位为千米(km);在测定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时,震中距的单位为度(°)。1°≈111.2km。

2.5
    震中位置 epicentre location
    震中的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
    [GB/T 18207.2-2005,定义3.1.9.2]

2.6
    震源深度 focal depth
    震源与震中的距离。
    [GB/T 18207.2-2005,定义3.1.9.3]

2.7
    浅[源地]震 shallow earthquake
    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
    [GB/T 18207.2-2005,定义3.1.6]

2.8
    中源地震 intermediate earthquake
    震源深度在60km~300km范围内的地震。
    [GB/T 18207.2-2005,定义3.1.7]

2.9
    深[源地]震 deep-focus earthquake
    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
    [GB/T 18207.2-2005,定义3.1.8]

2.10
    地震面波 seismic surface wave
    沿着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地震波。常见的有勒夫波和瑞利波。
    注:改写GB/T 18207.2-2005,定义4.1.3.2。

2.11
    地震体波 seismic body wave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通常包括地震纵波和地震横波。
    注:改写GB/T 18207.2-2005,定义4.1.3.1。

2.12
    质点运动 particle motion
    在地震波通过时,地球上某一点的运动。

2.13
    质点运动位移 displacement of particle motion
    质点运动时,相对于原静止点的距离。

2.14
    质点运动速度 velocity of particle motion
    质点运动时,该质点运动位移对时间的微商。

2.15
    地震矩 seismic moment
    对地震大小的一种绝对量度,用M0表示。
    [GB/T 18207.2-2005,定义3.1.9.10]

2.16
    震级 earthquake magnitude
    对地震大小的量度。

2.17
    地方性震级 local magnitude
    近震震级
    用震中距为1000km以内地震的横波(S波)或短周期勒夫波(Lg波)记录测定的震级,用ML表示。
    注:改写GB/T 18207.2-2005,定望3.1.9.4。

2.18
    体波震级 body wave magnitude
    用地震体波记录测定的震级。其中用短周期体波记录测定的体波震级称为短周期体波震级,用mb表示;用宽频带体波记录测定的体波震级称为宽频带体波震级,用mB(BB)表示。
    注:改写GB/T 18207.2-2005,定义3.1.9.5。

2.19
    面波震级 surface wave magnitude
    用地震面波记录测定的震级,通常用水平向面波记录测定,用MS表示;用垂直向宽频带面波记录测定的面波震级称为宽频带面波震级,用MS(BB)表示。
    注:改写GB/T 18207.2-2005,定义3.1.9.6。

2.20
    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用地震矩换算的震级,用MW表示。
    [GB/T 18207.2-2005.定义3.1.9.7]

2.21
    量规函数 calibration function
    在不同的观测点上测定震级时,因地震波随震中距或震源深度衰减所需要加的校正值。

2.22
    地震速报 rapid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port
    对已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的快速测报。
    [GB/T 18207.1-2008,定义4.15]

3 测定方法


3.1 地方性震级
    测定地方性震级ML应使用仿真成DD-1短周期地震仪两水平向记录S波(或Lg波)的最大振幅,该最大振幅应大于干扰水平2倍以上,按照式(1)计算:


5495127_7ee2321724904d87a6eed3e5eb1e60f5.jpg

    式中:
        A——最大振幅,单位为微米(μm);
        AN——北南向S波或Lg波最大振幅,单位为微米(μm);
        AE——东西向S波或Lg波最大振幅,单位为微米(μm);
        △——震中距,单位为千米(km);
        R(△)——地方性震级的量规函数,取值见附录A。
        DD-1短周期地震仪的仪器参数和传递函数见附录B中B.1。

3.2 面波震级
    测定浅源地震的面波震级MS,应将原始宽频带记录仿真成基式(SK)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使用水平向面波质点运动位移的最大值及其周期,按照式(2)计算:

5495128_1912aa23508841c792fb4f2b0b3f1be2.jpg

   式中:
        A——水平向面波最大质点运动位移,取两水平向质点运动位移矢量和的模,单位为微米(μm);
        △——震中距,单位为度(°);
        T——A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在测量最大质点运动位移的两水平向分量时,应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期之内。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T按照式(3)计算。


5495129_e02c999e018e4a1c9e7cac1c293a10cc.jpg

    式中:
        AN——北南向面波质点运动位移,单位为微米(μm);
        AE——东西向面波质点运动位移,单位为微米(μm);
        TN——AN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TE——AE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测定面波震级MS时,使用面波的周期T宜在附录C给出的范围;基式(SK)中长周期地震仪的仪器参数和传递函数见B.2。

3.3 宽频带面波震级
    测定浅源地震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应在垂直向速度型宽频带记录上量取面波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值,按式(4)计算:

5495130_09df9665ed8b45c0b8ad4475e8e43be8.jpg

    式中:
        Vmax——垂直向面波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值,单位为微米每秒(μm/s);
        T——Vmax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震中距,单位为度(°)。

3.4 短周期体波震级
    测定短周期体波震级mb,应将垂直向宽频带记录仿真成DD-1短周期地震仪记录,测量P波波列(包括P,pP,sP,甚至可以为PcP及其尾波,一般取在PP波之前)质点运动位移的最大值,按式(5)计算:

5495131_bec06f7a19754a748a2cb9792633a8f1.jpg

式中:
    A——P波波列质点运动位移的最大值,单位为微米(μm);
    T——A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震中距,单位为度(°);
    h——震源深度,单位为千米(km);
    Q(△,h)——垂直向P波体波震级的量规函数,取值见附录D。
    DD-1短周期地震仪的仪器参数和传递函数见B.1。

3.5 宽频带体波震级
    测定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应在垂直向速度型宽频带记录上测量P波波列(包括P、pP、sP,甚至可以为PcP及其尾波,一般取在PP波之前)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值,按照式(6)计算:

5495132_92855f8a45d442f7924ca064e2b867e9.jpg

    式中:
        Vmax——整个P波波列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值,单位为微米每秒(μm/s);
        T——Vmax对应的周期,单位为秒(s);
        △——震中距,单位为度(°);
        Q(△,h)——垂直向P波体波震级的量规函数,取值见附录D。

3.6 矩震级
    矩震级MW应使用测定的地震矩按照式(7)计算:

5495133_3985508d9aef4c7db5a7d3d1b68e3008.jpg

    式中:
        M0——地震矩,单位为牛顿米(N·m)。

4 使用规定


4.1 震级测定

4.1.1 负责日常地震监测的各地震台网(站),应按照第3章的方法测定可能测到的所有震级,包括地方性震级ML、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面波震级MS、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和矩震级MW

4.1.2 测定的震级之间不应相互换算。

4.2 震级发布

4.2.1 地震台网在发布地震速报信息时,对能及时测定地震矩M0的地震,应优先选择矩震级MW作为对外发布的震级。

4.2.2 地震台网在发布地震速报信息时,对不能及时测定地震矩M0的地震,应按以下原则确定对外发布的震级:
    a) 对于ML<4.5的浅源地震,应选择地方性震级ML为对外发布的震级;
    b) 对于ML≥4.5的浅源地震,应选择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为对外发布的震级;
    c) 对于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宜选择短周期体波震级mb或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为对外发布的震级。

4.2.3 对外发布的震级应用M表示,不应加“里氏震级”“矩震级”等附加信息。

4.2.4 地震台网在编制地震目录时,应同时列出所有测定的震级和对外发布的震级。示例见表1。


表1 地震目录中震级表示方法示例

5495134_9736454dc31945d28b89c005ae2c44d6.jpg

5495135_64ca52c4a3da468581e89745a38e45f7.jpg


4.2.5 各级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对外发布地震信息、进行科普教育等工作时,应使用发布的震级M。

4.2.6 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和网站等新闻媒体在发布地震信息时,应使用发布的震级M。

4.2.7 地震灾害发生以后,各级政府应依据发布的震级M启动地震应急响应,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附录A 次方目震级量规函数表


    术前围语和定范义测使见方A.1。其法,黑龙江、吉林、辽宁、用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宁夏、陕西录言引R11;福建、广东、广西、规南、江苏、上规、浙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录言引R12;云南、四川、性庆、贵州录言引R13,青规、西藏、甘肃录言引R14,附疆录言引R15


A.1 次方目震级量规函数值

5495136_24ecfd808fa84cf5809a1004011b07fc.jpg

5495137_22aa6f0d945949e4a517ba629395d10e.jpg

5495138_f94a670d874c41b9bf52d033f9d0829a.jpg

义语B 中地注源距定位置深规定


B.1 DD-1范围术中地注

B.1.1 注源距定
    义测方定生大:
    a) 拾语测固时规性:T1=1.0s;
    b) 拾语测阻尼适定:D1=0.45;
    c) 于引笔固时规性:T3=0.05s;
    d) 于引笔阻尼适定:D3=0.707。

B.1.2 置深规定
    DD-1中规性术语义期术与级不其文地面上震法使和定周:


5495139_a1ee11e688794272af311aecbf4640db.jpg


B.2 度浅(SK)的长围术中地注

B.2.1 注源距定
    义测方定生大:
    a) 拾语测固时规性:T1=12.5s;
    b) 拾语测阻尼适定:D1=0.45;
    c) 道流闻固时规性:T2=1.2s;
    d) 道流闻阻尼适定:D2=5.0;
    e) 耦合本定:σ2=0.1(在信息),σ2=0.3(普及息)。

B.2.2 置深规定
    在信息期术与级不地面上震法使和定周:

5495140_b09974dccd4a4bc5a68546d87f169de4.jpg


  垂直向对地动位移的归一化传递函数为:

5495141_db813ebafb9349349100d16477ec5e50.jpg

附录C 不同震中距选用地震面波周期值


    不同震中距选用地震面波周期值见表C.1。


表C.1 不同震中距选用地震面波周期值

5495142_75f8e8bebf844fb99feace1baf34714e.jpg

附录D Q(△,h)值表


    计算短周期体波震级mb和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的Q(△,h)值见表D.1。


表D.1 Q(△,h)值表

5495143_ce9c2807da2d4ab88b33c8fc7dc05e6b.jpg

5495144_7ba3134b20714546a4b706cae84fe703.jpg

5495145_5158fa9f8ac64b58bf739fa729ec9647.jpg

参考文献


    [1] GB/T 18207.1-2008 防震减灾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
    [2] GB/T 18207.2-2005 防震撼灾术语 第2部分:专业术语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