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汇银星城整体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

上海汇银星城整体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资源编号:
资源类型:.zip
资源大小:1.17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ID:90291
免费资源

资源下载简介

上海汇银星城整体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简介:

上海汇银星城整体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部分内容预览:

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场区首级控制点,使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建立测量控制网,投测出各个角点和拐点位置,经校测回归改正,用内插法加密测定出其它纵横轴线,经校测回归改正。

轴线控制网标桩的埋置及标设在初步测定控制桩位的情况下,应在点位埋置预埋件。预埋件由100×100×10㎜钢板制作而成。

基坑测量依据平面轴线控制桩,采用直线对穿法。将所控制轴线引测到基础面上,配钢尺采用内分法测定出所需轴线,经校测复合精度要求后JGJT72-2017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pdf,测出结构所需线。

1.3.1根据本工程的设计图纸及建筑外形、高度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正倒镜法投点。

1.3.2首先确定基准点。根据上述的平面控制主轴线,将轴线投置在第一层楼面上。

1.3.3采用正倒镜两次校核,将其中十字丝差数进行二分之一分配,并做上记号,该点即引测完毕。

1.3.4依次将全部的控制点引上楼面,然后在楼面上用经纬仪将已引测好的点分别引出直线并做好红漆标记。

1.3.5注意点:垂直度控制在1/1000内,并不大于五厘米。

1.4主体施工阶段的控制点及轴线放样

根据建筑物平面形状以及施工办法,由已知平面控制点向基坑外围布置控制轴线。在地下基础施工过程中,轴线投点采用极坐标法,根据基坑外围控制轴线以及基准点,投放各主要轴线控制点,然后用J2经纬仪引测出各条轴线。

1.4.2上部结构阶段

相对于垂直投递控制点在楼板上预留200*200孔,以垂直投递控制点为基准,使用激光垂准仪进行垂直控制投测。投测到施工层后用经纬仪复核内控制网上不同的控制点间相互关系,符合要求后进行轴线放样。

楼面模板铺设完毕后楼板钢筋绑扎前,重复上述过程,将控制点垂直投递到待浇楼层面模板上,然后进行模板几何尺寸复核,重点控制外墙模板垂直度。

1.5.1利用场外永久性水准点为基点,在场中做好半永久性水准点,做为本工程的高程控制点,定期对其进行复核。

1.5.2层高的引测根据设计图纸,将绝对高程计算为相对高程,采用在安装预留孔道内用50米钢卷尺加重15Kg,一层一层测出层高。

1.5.3为避免累积差,应以底层±0.000为基准,测出各层标高的标准线。

沉降观测按《工程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作业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电子精密水准仪,配合数码条形尺作业。测设路线为闭合水准,方法为后后、前前,工作基点采用场区内埋置的半永久性水准点。首次观测点高程数据,取二次观测往返的平均值。沉降观测必须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

沉降观测点是直接反映建筑物变形的参照点,观测点应埋置在结构的承重及敏感反映变形之位置。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及平面形状,观测点沿建筑物周边转角部位、荷载特变部位和后浇带两侧进行布设。布设点间距为8~12m,结合建筑物平面形状布设。

观测点标志采用内藏式。标志埋设时,采用32电锤在设计位置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其牢固,观测时将活动标头旋紧,作业完后取出,拧上外旋保护盖,即不影响原有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

(3)沉降观测周期及期限

沉降观测周期按每一层观测一次,直至结构封顶。并结合内隔墙砌筑、内外墙装饰施工进行。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竣工验收。

出现不均沉降时,根据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施工期间因故停工超过三个月,应在停工时及复工前进行观测。

结构封顶至工程竣工沉降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连续二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封顶后应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为止。

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1.7测量精度主要保证措施

测量工作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测量工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及能否顺利交验,同时也是项目创优工作的必要保证。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应认真落实贯彻项目测量管理运行程序、品质保证体系及质量程控。

进场的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标识完好。

测量人员全部具有上岗资质。

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核算、校测合格,并办理了交接手续后,方可作为测量依据。

加强现场测量桩点保护,所有桩点均明确标识,防止错用。

程控:测量方案→审批→技术交底→现场操作→自主检查→验线→下道工序

测量人员组成:在建筑物结构施工中,测量人员最少配备3名,包含测量工程师1名及测量员2名。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处理→ 制定施工流水 → 测量放线和定位→ 预制桩运至打点 → 、打桩机械进场和组装 → 预制桩预检→ 桩机就位 → 在桩基正前方和正侧方架设经纬仪→ 插桩 → 经纬仪双向校正桩身垂直度→ 打桩→ 桩 位平面位移量测定→ 送桩→ 桩顶标高测量 →打桩达到设计标高→ 拨出送桩、填盖桩孔。

打桩设备计划使用2台静压打桩机(具体施工时可调整)施打,已能满足本工程压桩的要求,本工程采用预制管桩(PHC桩径400,桩长30M分三节)。

1.3、桩的起吊、搬运和堆放

1.3.1砼预制桩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达到100%者能运输和打桩。如提前运桩,必须采取措施并经过验算方可进行。

1.3.2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平稳并不得损坏。吊点应符合设计要求。

1.3.3运桩起吊高度不得大于4米,不得偏心起吊。

1.3.4桩运至现场后应提供质量合格证,并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另应符合下列规定:

桩的表面应平整、密实,掉角的深度不应超过10MM,且局部蜂窝和掉角和缺损总面积不得超过该桩表面全部面积的0.5%,且不得过分集中。

由于砼收缩产生的裂缝,深度不得大于20MM,宽度不得大于0.25MM;横向裂缝长度不得超过边长的一半。

1.3.5、预制桩上应标明编号、制作日期和吊点位置。

1.3.6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沉降;

垫木与吊点的位置应相同,并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各层垫木应上下对,最下层的垫木应适当放宽;

桩的重叠层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宜超过四层,本工程规定为三层。

1.4压桩施工工艺技术要求

首先应对业主提出的坐标控制点和高程点进行复核校对,并由监理确定无误后方能进行引测放样。在引测放样时应在几条主要控制轴线两端设置固定标志,以便复核检查,水准点也应放置两个以上水准点,便于检查和引测。

桩位放样时应在桩位中心打一根短钢筋或木桩,涂上油漆使标志明显,并在桩位四周用白灰水画圈保护,经监理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如在较软的场地施工,由于桩机的行走会挤走钢筋或木桩,故当桩机大体就位后要重新测定桩位。

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情况,桩机主要采用150T液压步履静压桩机2台,桩机可自动走动,在移动桩位前,先在机架下辅设路基钢板,以防压桩时受地基的不利影响。

1.4.3桩就位、对中、调直

压桩机通过启动纵向和横向行走油缸,将桩对准桩位,利用钢卷尺根据周围控制点和轴线或自由设施的控制点,进行必要的复核,以确保桩位准确。

压桩时每台桩机利用二台经纬仪对桩进行二个方向的垂直度校正,在该桩达到垂直的情况下,再进行打桩施工。

1.5压桩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5.1桩顶平面位移允许偏差20MM(规范规定)。

1.5.2施工作业顺序:先打外围桩,逐步后退施打。

1.5.3压桩施工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J202-83)和设计要求施工。

1.5.4压桩前应对桩材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各桩材材质报告单),预制桩的强度必须达到要求的100%,同时应注意预制桩的龄期是否达到休养期要求。

1.5.5桩位应由甲方或监理进行复核和认可。

1.5.6打桩组组长要对每根施工用桩,预制日期、外形尺寸、桩身裂缝、长短规格对号。

1.5.7桩基就位应垂直桩位中心,桩吊起入土时要求就位正确,桩位偏差小于20MM。

1.5.8桩应入土缓插,桩身与轴线垂直,监控采用经纬仪、水准仪。其垂直偏差不得超过0.5%,压桩一定要在入土后方可进行。

1.5.9整桩原则上应一次打完。

施工中按照施工与技术要求优先做好施工日记和打桩记录。按照图纸要求,计算深度与实际埋入尺寸,同时用水准仪控制桩顶标高。

施工中若遇下列情况之一应暂停压桩,依照规范要求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商讨:

初压时,桩身较大辐度位移,压入过程中桩身突然下沉倾斜。

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

突感压机阻力剧变等特殊情况。

1.6、对周围市政管线和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本工程对地质及地下管线情况不明,因此施工前必须对地下情况进行了解,如有地下管线,在采取静力压桩施工时应加强对这些市政管线的保护,加强监测。具体措施为:

1.6.1熟悉管线分布情况施工前通过甲方提供的施工现场地下管线图,对现场地下管线的类型、

分布、埋深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标志。同时项目部设立专人负责对管线的保护,加强施工管理。

对有影响地下管线,应加强监测、设立监测点,并每天由施工单位会同监理进行观测,做好观测记录,分析观测数据。

1.6.3控制压桩速度

在压桩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压进速度,不得随意加大速度,以利于控制桩身对周围土层的压力。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457-2008》1.7.1施工机械运输

合理选用运输车辆,装车堆放捆扎牢固,避免超高、超宽。

装卸要明确分工统一指挥。

吊卸所用索具要经常检查,如有问题应立即更换或完善处理。

运输车上不允许乘坐装卸人员。

起吊要精神集中,遵守操作规程。

车行时精神集中,遵守交通规则。

DB29-202-2010 天津市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pdf1.7.2组装拆卸机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