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800-202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T 800-202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T 800-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78995
免费资源

SL/T 800-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T 800-202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简介:

"SL/T 800-202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标准。这个导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包括工程建设、技术应用、管理措施等。它详细规定了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评估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该标准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生态保护措施(如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如水体净化、土壤修复等)、生态廊道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等。同时,还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管理、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附条文说明部分,是对标准中各项技术要求和规范的详细解释和解读,帮助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和执行标准,确保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SL/T 800-2020 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导文件,对于推动我国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SL/T 800-202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部分内容预览:

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修,

7.1.1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河流渠道化、河湖水系阻隔河道及湖 白萎缩并导致河湖生态系统退化时,应进行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 修复。新建及改扩建的防洪及河道整治工程应充分考虑河湖地貌 形态保护与修复要求

7.1.2应分析河床演变历史及趋势《建筑隔震橡胶支座 JG118-2000》,优化河湖水系空间格局

确定河湖生态廊道空间尺度和范围,识别河流纵向和横向地貌空 间异质性和河流地貌单元多样性特征,在保障河流社会经济功能 的同时应保障生态功能,开展河流廊道自然化工程设计。城市地 区河湖可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然化。 7.1.3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应包括河湖水系生态连通 河流平面形态婉蜓性修复、河滨带和湖滨带保护、断面形状多样 性修复、生态型护岸及地貌单元生态重建等。

7.1.3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应包括河湖水系生态连通 可流平面形态婉蜓性修复、河滨带和湖滨带保护、断面形状多样 性修复、生态型护岸及地貌单元生态重建等

7.2河湖水系生态连通

7.2.1河湖水系生态连通应包括修复河流纵向、侧向和垂向空 间三维以及时间维度上的物理连通性和水文连通性,改善水动力 条件,促进物质流、物种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流动。 7.2.2应在流域尺度下制定水系生态连通方案,进行河湖水系 连通性空间景观格局配置,优化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格局,制定工 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7.2.3河湖水系连通性空间景观格局配置应统筹考虑城镇、农 田分布情况,对干支流、湖库、蓄滞洪区、沼泽、牛轭湖、故道

:2.2应任流域尺度下制定水系生态连通案,进行河湖水 连通性空间景观格局配置,优化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格局,制定 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7.2.3河湖水系连通性空间景观格局配置应统筹考虑城镇

田分布情况,对干支流、湖库、蓄滞洪区、沼泽、牛轭湖、故 等进行空间布局,蓄滞洪区空间布局应符合GB50773的相 规定。

7.2.4应对多个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格局方案在河势稳定

洪安全、水量存蓄、水环境容量、生物适宜性栖息地提供等方面 进行定量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7.2.5应对水系生态连通修复方案进行风险分析,使生态风险 可控制、环境影响可接受。有饮用水源功能的河湖开展水系连通 时应充分论证,确保饮用水源水质不受影响,

7.3.1河流平面形态修复应根据山丘区、平原区等不同地域河 流类型特点,综合考虑河流的水文特性以及行洪、生态、通航等 功能要求,宜弯则弯,合理确定河道治导线平面形态参数,修复 河流平面形态的婉蜓性,

7.3.2在堤线布置时宜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避免人工裁

弯取直,保留或恢复其婉蜓性。在确定防间距时,应遵循“宜 宽则宽”原则,处理好行洪、生态保护及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 系。对于中小型河流整治工程应避免缩小堤防间距。

7.3.3平面形态参数确定方法可采用复制法、经验关系法、参 考河段法、系统分析法及自然恢复法等。

7.3.3平面形态参数确定方法可采用复制法、经验关系法、参

7.4.1应结合流域管理和相关规划,明确河滨带、湖滨带等河 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管控范围、内容和要求,并应符合GH 50513的相关规定。

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管控范围、内容和要求,并应符合GF 50513的相关规定。 7.4.2根据河湖岸线功能定位,可区分城镇段和乡村段,明确 河湖岸线分区方案与管控目标,保护、培育、修复河滨带和湖滨 带生态系统。

7.4.2根据河湖岸线功能定位,可区分城镇段和乡村段,明确

河湖岸线分区方案与管控目标,保护、培育、修复河滨带和湖滨 带生态系统

7.4.3河滨带保护与修复应包括植物物种选择、植物配置、生

境营造设计、陆域植物群落恢复、水生植物系统构建等,其结构 宜为岸边草地与乔木、灌木相结合的形式。

修复等工程,考虑湖泊整体富营养化水平及其变化特征,根据湖

滨生态演替规律,分区、分阶段恢复连续、健康的环湖湖滨带。 7.4.5水库消落带保护与修复应以植物系统构建为主,结合水 文、气象和水库调度运行等相关资料,对消落带多年常水位进行 分析,找出陆域与水生植物种植的分界点,对陆域和水域耐淹植 物进行合理配置,

7.6.1应根据河道岸坡坡度、水流特点和岸坡土质等因素选择 适宜的生态型护岸结构型式,按照所采用护岸材料,典型生态型 护岸技术主要有天然植物类、石笼类、木材一块石类、多孔透水 混凝土构件、组合式等不同型式,可参照附录C。 7.6.2应合理分析生态型护岸结构在重力、水流拖拽力、坡内 途法作用士和泌滴吧由作用下的数体玲宝性和巨部毯宝性单分

比土构件、组合式等不问

7.6.2应合理分析生态型护岸结构在重力、水流拖拽力、

7.6.2应合理分析生态型护岸结构在重力、水流拖拽力、坡内 参流作用力和波浪吸力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并分 析计算坡脚淘刷深度及范围,保证工程安全,可参照GB50286

的有关规定;宜充分发挥植被根系在生态型护岸结构中的加筋与 锚固作用,必要时应进行植被根系生长和岸坡土体强度加强效果 试验。

7.6.3应采用合理方法确定采用生态型护岸措施的含植物河道

7.6.4可采用砂砾碎石层或无纺土工织物作为岸坡防护结

坡面之间的反滤层,必要时通过透水和冲刷试验合理确定砂砾碎 石层的级配,用作反滤的无纺土工织物单位面积质量宜大于 300g/m

7.6.5对于现有的硬质化护岸工程,可结合生态保护和景观建 设要求,采用覆土工法、原位植生等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并适 当采取加固措施,

7.6.5对于现有的硬质化护岸工程,可结合生态保护和景观建

7.7河道内地貌单元生态重建

7.7.1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河流地貌单元空间异质性差、水力 条件单一、栖息地退化或存在目标物种保护需求时,可采用生态 堰、卵石群、固床技术等进行河道内地貌单元生态重建。 7.7.2生态堰的布置方式和结构组成应结合当地材料、水动力 情况、稳定分析、目标功能等情况综合确定,外部形态应采取不 影响鱼类通过的仿生式堰体,堰体材料组成应满足安全过流、有 效净水和自然修复等要求

7.7.3卵石群设计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淘刷、淤积、洪水和河片

侵蚀等地貌过程进行分析,卵石群数量、每群的石块数及间距等 需根据河流规模合理确定。卵石群应布设在靠近主河槽处,在平 滩断面上所阻断的过流区域不宜超过1/3。 7.7.4固床技术应包括阶梯式和石梁式固床技术,主要作用是 降低河水流速、创建多样化流场、防止河床淘刷和稳定河床等。 在北方地区局部河段,可结合利用河床分区生态控渗技术,对河 共民进人油美需

侵蚀等地貌过程进行分析,卵石群数量、每群的石块数及间距等 需根据河流规模合理确定。卵石群应布设在靠近主河槽处,在平 滩断面上所阻断的过流区域不宜超过1/3。

7.7.4固床技术应包括阶梯式和石梁式固床技术,主

降低河水流速、创建多样化流场、防止河床淘刷和稳定河床等 在北方地区局部河段,可结合利用河床分区生态控渗技术,对河 床基质进行合理改善或重构

水生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

8.1.1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应为濒危、 珍稀、特有水生生物及维持其生存繁衍所需的水文、水质、底 质、植被等生境条件,主要措施应包括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 保护与修复、洄游通道保护与恢复、增殖放流、替代生境、水温 影响减缓、下泄饱和气体影响减缓等。 8.1.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应包括河岸带、湖滨带等, 可通过河湖管理范围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空间管控、生态 补水、生境恢复等技术措施和河滩保护、执法管理等综合措施 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8.1.3高等水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宜重点保障其生长所需

8.1.3高等水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宜重点保障其生长所需的 底质和水文条件,保护措施包括底质保护与恢复、生态补水、人 工恢复植被等。

8.1.4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应重点保障区域濒危、珍稀、特

种完成生活史。繁殖期应通过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水库运 行方式等措施保护繁殖所需水文条件。早期资源发生期应通过保 护岸边带植被、保持浅滩宽度等措施保护早期资源生长所需环境 条件。 8.1.5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水禽)等其他生物保护应 禁止非法捕捞、改善栖息环境、设立自然保护区等

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建设工程经济培训讲义(PPT)8.1.5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水禽)等其他生物保护应 禁止非法捕捞、改善栖息环境、设立自然保护区等

8.1.5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水禽)等其他生物保护

8.2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保护与修复

8.2.1应从流域整体出发,对天然生境进行调查、划分、评价 和分级,对重要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区域,应 根据其生存空间需求,统筹规划,保留适当的天然生境河段,限 制或禁止开发活动,设置警示标识实施保护,禁止破坏生境的生

8.2.2应调查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生活习性,分析其产卵场 索饵场和越冬场需求,以改善水流结构多样性和增加微生境复杂 度为原则,确定保护与修复措施类型和方案。

素饵场和越冬场需求,以改善水流结构多样性和增加微生境复杂 度为原则,确定保护与修复措施类型和方案。 8.2.3对采砂活动较多或底质破坏较大的地区,宜构建与原有 底质相类似的河床结构,营造适宜土著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条件,改善受损区域底质类型和组成,提高底质异质性。 8.2.4产卵场修复可选择浮动式人工鱼巢,索饵场修复可选择

底质相类似的河床结构,营造适宜土著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条件,改善受损区域底质类型和组成公寓楼施工组织设计-土方开挖-钢筋工程,提高底质异质性。

鱼礁式人工鱼巢或与生态护岸措施相结合的护岸式人工鱼巢。人 工鱼巢设置既应考虑其安全性,也应考虑适于鱼类生活习性的水 流条件。可参照附录D。

8.3洄游通道保护与恢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