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

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7869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简介:

DB34T 4293-2022 是指中国江苏省的地方标准,全称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该标准是在2022年发布的。近零能耗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通过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使建筑的能源消耗量接近或等于零的建筑类型。这一标准旨在推动和规范江苏省内的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以实现建筑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目标。

该标准可能包括的内容有: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如建筑朝向、采光、保温性能的设计;高效能源系统的设计,如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建筑一体化等;节水、节材、绿色建材的选择;以及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效管理、监测和评估等。

DB34T 4293-2022 的实施,对于推动江苏省乃至中国的建筑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实现建筑行业的低碳、高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为其他地区和国家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近零能耗建筑实践指南。

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5.5.9当采用户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作为供

氏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

YD/T 3345.3-2018 接入网技术要求波长路由方式 WDM-PON 第3部分:TC层.pdf下的能效应符合表5.5.10的规定

表5.5.10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PF)

5.5.12当采用燃气锅炉时,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的 设计热效率应符合表5.5.12的规定

表5.5.12锅炉名义工况下的热效率(%)

5.5.13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 (m3/h),公共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1应具备旁通功能,在过渡李或室内外熔差(温差)较小 时,新风可经旁通管直接进入室内或空气处理装置;

2宜具备自动运行控制功能,可设定旁通控制运行策略 及风量调节控制; 3排风量/新风量的比值宜在0.8~0.9内: 4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5.14规定:

5.14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热回收效

5.5.15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

5.5.15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能效系数应符合表5.5.15 的规定;

5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能交

2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热回收性能应满足本标准 第5.5.14条的规定。 5.5.16室内送、回风口布置时应进行气流组织分析,避免送风 回风短路。 5.5.17集中空调应采用高效率的空调水泵和风机并进行管路 优化设计。 5.5.18 应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降低过渡李节空调系统能耗。 5.5.19 应根据空调负荷特征,选取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 5.5.20 厨房应设置独立的排油烟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

5.5.18 应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降低过渡季节空调系统能耗。 5. 5. 19 应根据空调负荷特征,选取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 5. 5. 20 厨房应设置独立的排油烟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

1排油烟机应选择体积流量小、捕集率高的设备; 2宜设置独立的补风系统,补风口应设置在灶台附近,补 风从室外直接引入,并设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动风阀与 排油烟机联动; 3公共建筑餐饮厨房宜设置烟气热回收系统。

5.6.1建筑应设置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对建 筑室内关键参数和建筑分类分项能耗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 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DB34/T1922; 2居住建筑应对公共部位的主要用能系统进行分类和分 项计量; 3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发电量及供冷热量进行 单独计量。

5.6.2建筑应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控的设备范围应包括供配电、供暖空调、遮阳装置、 照明和电梯等; 2监控模式应与建筑设备的运行工艺相适应,并应满足 对实时状况监控、管理方式及管理策略等进行优化的要求; 3监控系统应与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 和新风末端设备实现联动控制; 4应具有向建筑内相关集成系统提供建筑设备运行、维 护管理状态等信息的条件; 5宜提供触摸模屏、移动端操作软件等便捷的人机界面。 56一通风没发的运得控生运得控制声然全下刻规室

1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区域,根据CO2浓 度或人数/人流,修改最小新风比或最小新风量的设定值; 2根据最小经济温差控制新风热回收状组织的旁通阀

或联动外窗开启进行自然通风; 3在地下停车库,根据车库内CO浓度或车辆数,调节通 风机的运行台数和转速; 4对于变配电室等发热量和通风量较大的机房,根据发热 设备使用情况或室内温度,调节风机的启停、运行台数和转速 5.6.4智能照明的运行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照明的远程控制功能应能实现主要回路的开关控制; 2 监控系统对照明的自动启停功能应能按照预先设定的 时间表控制相应回路的开关; 3照明的自动调节功能包括设定场景模式、修改服务区 域的照度设定值、启停各照明回路的开关或调节相应灯具的调 光器等。

验收程序要求进行抽样检验,其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保温系统材料,其型式检验报告中应包括外保温系统耐候性检 验项目。

6.1.4各道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

6.1.4各道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 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必要的影像资料。 6.1.5建筑精装修施工前,应按本标准附录C进行建筑气密 性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气密性指标的规定 6.1.6近零能耗建筑峻工验收前,应对室内环境质量、围护结 构热工性能、可再生能源系统性能和机电系统性能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4章和第5章的规定。 6.1.7近零能耗建筑竣工验收备案前,应进行建筑能效测评 建筑能耗指标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的规定。 6.1.8近零能耗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专业施工及验收标准和安徽 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2.1施工现场应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施工技

6.2.1施工现场应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应的施工技 术标准、施工质量检验制度。

键环节,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符合设计要求,并 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

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备案。施工前应对新的或首次采用的施工 工艺进行评价,制订专项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单位核准。 5.2.4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必要的实 际操作培训。

6.2.5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应在基层处理、结构预理件安装完 成且验收合格后进行,外墙保温施工前,外门窗应安装完毕并 验收合格

6.2.6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温层应粘贴平整且无缝隙,其固定方式不应产生热桥; 2围护结构上的悬挑构件、穿墙和出屋面的管线及套管 等部位应进行热桥处理; 3 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板的竖缝和横缝均应做热桥处理。 6.2.7 外门窗(包括天窗)应整窗进场,安装前结构工程应验 收合格

8外门窗现场安装应符合下列#

1安装前门窗结构洞口应平整; 2 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3 门窗洞口与窗框连接处应进行防水密封处理; 4外窗台应安装窗台板疏散雨水,窗台板两端及底部与保 温层之间的缝隙应做密封处理;门洞窗洞上方应安装滴水线条; 5室外侧粘贴防水透气膜时,如需对基层墙体进行抹灰 找平处理,洞口四周宜采用防水砂浆进行找平处理,

6.2.9外遮阳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外窗安装完成后且外保温施工确定外遮阳的固定 立置并安装连接件; 2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6.2.10冷热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露台、空调支架、雨水管卡、太阳能集热器支架等与建 筑外围护结构连接时应采取冷热断桥措施; 2外围护保温层与结构连接时应采用专用的防热桥锚栓 固定; 3外围护结构采用复合保温墙板时,其中间连接应采用 传热系数较低的受力拉结件; 4外围护结构保温在满足安全、耐久的前提下应连续完 整,特殊构件应有避免冷桥措施

筑外围护结构连接时应采取冷热断桥措施; 2外围护保温层与结构连接时应采用专用的防热桥锚栓 固定; 3外围护结构采用复合保温墙板时,其中间连接应采用 传热系数较低的受力拉结件; 4外围护结构保温在满足安全、耐久的前提下应连续完 整,特殊构件应有避免冷桥措施。 6.2.11围护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密性材料的材质应根据粘贴位置基层的材质和气密 性材料保护层做法进行选择; 2建筑结构缝隙应进行封堵; 3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界处,穿墙和出屋面管线、套管等 空气渗漏部位应进行气密性处理: 4气密性围护结构施工应在热桥处理之后进行。 6.2.12装配式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宜采用现浇混凝 土密封方式,横缝应采用高强度灌浆料密封; 2装配式框架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和横缝均宜采用柔 性保温材料封堵,并应在室内侧进行气密性处理; 3外叶板竖缝和横缝处夹心保温层表面宜先设置防水透 汽材料,再从板缝口填充直径略天于缝宽的通长聚乙烯棒。板 缝口宜灌注耐候硅酮密封胶进行封堵; 4装配式夹心外墙板与结构柱、梁之间的竖缝和横缝应

1气密性材料的材质应根据粘贴位置基层的材质和气密 性材料保护层做法进行选择: 2建筑结构缝隙应进行封堵: 3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界处,穿墙和出屋面管线、套管等 空气渗漏部位应进行气密性处理; 4气密性围护结构施工应在热桥处理之后进行

6.2.12装配式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宜采用现浇混凝 土密封方式DBJ50/T-305-2018 建筑采光屋面技术标准,横缝应采用高强度灌浆料密封; 2装配式框架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和横缝均宜采用柔 性保温材料封堵,并应在室内侧进行气密性处理; 3外叶板竖缝和横缝处夹心保温层表面宜先设置防水透 汽材料,再从板缝口填充直径略天于缝宽的通长聚乙烯棒。板 缝口宜灌注耐候硅酮密封胶进行封堵; 4装配式夹心外墙板与结构柱、梁之间的竖缝和横缝应 在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层。 6.2.13施工过程中应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性部位进行热工缺 陷和气密性检测

6.2.14机电系统施工应符

管道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消声隔

6.3.1室内环境检测内容应包括室内热湿环境、新风量、 PM2.5浓度、室内噪声和室内照明环境。 6.3.2室内热湿环境、新风量和PM2.5浓度检测内容、数量和

6.3.1室内环境检测内容应包括室内热湿环境、

6.3.2室内热湿环境、新风量和PM25浓度检测内容、数量和 方法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6.3.2室内热湿环境、新风量和PM2.5浓度检测内容、数量和

表6.3.2室内热湿环境、新风量和PMT/CADBM 6-2018标准下载,浓度检测内容

6.3.3室内噪声检测应按房间数量抽测。抽测数量不应少于 总房间数量的5%,且不应少于1间房间。 6.3.4室内噪声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 计规范》GB50118一2010附录A的有关规定,采用积分声级计 法进行检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