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274-2020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清晰无水印,替代SL274-2001,附条文说明)

SL 274-2020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清晰无水印,替代SL274-2001,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8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7814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274-2020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清晰无水印,替代SL274-2001,附条文说明)简介:

SL 274-2020《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是中国水利水电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它替代了SL 274-2001版本。该规范主要针对碾压式土石坝(也称为碾压混凝土坝或碾压堆石坝)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提供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南。

碾压式土石坝是一种利用碾压机压实土石混合料而形成的坝体结构,它结合了土和石料的抗压性能,具有结构紧凑、施工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

SL 274-2020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坝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坝基处理、坝壳材料选择、碾压工艺、质量控制、安全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同时,附条文说明详细解释了各项技术要求和设计原则,以帮助设计者、施工者和管理者理解和执行。

该规范的发布旨在保证碾压式土石坝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SL 274-2020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清晰无水印,替代SL274-2001,附条文说明)部分内容预览:

3非常运用条件下,采用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

3.7坝顶应预留竣工后的沉降走

5.3.8预留竣工后的沉降超高值应按8.4.6条的规定确定。

GB/T 38799-2020标准下载坝段预留竣工后的沉降超高应根据相应坝段的坝高而变化。预留 竣工后的沉降超高不应计人坝高

5.3.9竣工时的坝顶高程应按5.3.3条计算的坝顶高程加预

5.3.9竣工时的坝顶高程应按5.3.3条计算的坝顶高程加预留 竣工后沉降超高确定。

5.4.1坝顶宽度应根据构造、施工、运行管理和抗震等因素确 定,高坝的坝顶宽度可选用10~15m,中坝、低坝可选用5~ 10m,地震设计烈度为Ⅲ度、IX度时坝顶宜加宽。坝顶不应作为 公共交通道路,确有必要时,应进行专门论证。 5.4.2坝顶道路面层材料宜采用密实的砂砾石、碎石、单层砌 块或沥青混凝土等柔性材料。坝体沉降基本稳定后,坝顶可采用 混凝土路面。 5.4.3坝顶面可向上游、下游侧或下游侧放坡,坡度宜根据降 雨强度在2%~3%选择,并应做好向下游的排水系统。

5.4.5防浪墙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具有要求的强度和耐久性,不透水。 2应设置伸缩缝和止水,伸缩缝宽度和止水形式应满足坝 体变形要求。 3 结构尺寸应根据稳定、强度计算确定。 4地震区应核算防浪墙的动力稳定性。 5.4.6 坝顶宜按照运行管理、应急抢险等要求设置照明设施和 停车场地。 5.4.7中坝、高坝坝顶下游侧和不设防浪墙的上游侧,宜设栏 杆、护栏等安全防护措施。

5.4.8坝顶结构与布置应经济实用,建筑艺术处理应美观大方 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4.8坝顶结构与布置应经济实用,建筑艺术处理应美观大方

5.4.8坝顶结构与布置应经济实用,建筑艺术处理应美观大方,

5.5.1土质防渗体分区坝的防渗体断面尺寸应根据下列因素研 究确定: 1 防渗土料的塑性、抗渗和抗裂性能等。 2防渗土料的数量和施工难易程度。 3防渗体下面坝基的性质及处理措施。 4防渗土料与坝壳材料单价比值。 5地震设计烈度为度、X度的坝,防渗体厚度适当加厚 5.5.2土质防渗体断面应满足渗透比降、下游浸润线和渗透流 量的要求。土质防渗体应自上而下逐渐加厚,部的水平宽度不 宜小于3.0m;底部厚度,斜墙不宜小于水头的1/5,心墙不宜 小于水头的1/4。

5.5.3土质防渗体顶部高程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渗体顶部在正常运用条件静水位以上的超高,斜墙坝 不应低于0.60m,心墙坝不应低于0.30m。 2防渗体顶部不应低于非常运用条件的静水位。 3应核算波浪爬高高度的影响。 4当土质防渗体顶部设有防浪墙时,防渗体顶部高程对于 本条1~3款的要求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正常运用条件的静 水位。

5土质防渗体顶部应预留竣工后沉隆超高。

5.5.4土质防渗体顶部和土质斜墙上游应设保护层。保护层厚度

5.5.4土质防渗体顶部和土质斜墙上游应设保护层。保护层厚度

5.5.4土质防渗体顶部和土质斜墙上游应设保护层。保护层厚度 应不小于该地区的冻结和干裂深度,还应满足施工的需要。土质斜 墙上游保护层的填筑标准应和坝体相同,其坡度应满足稳定要求。

5.6.1坝的反滤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5.6.1坝的反滤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使被保护土不发生渗透变形。 2渗透性大于被保护土,能通畅地排出渗透水流。 3不致被细粒土淤塞失效

5.6.2土质防渗体与坝壳、与坝基透水层之间以及下游渗流出

5.6.3下游坝壳与坝基透水层接触区,与岩基中发育的断层

碎带、裂隙密集带接触部位,应设反滤层。土质防渗体分区坝的 坝壳内不同性质的材料分区之间,宜满足反滤要求。防渗体下游 和渗流出逸处的反滤层,在防渗体出现裂缝的情况下土颗粒不应 被带出反滤层。

据被保护土材料特性、反滤料料场的砂砾石特性、保护部位、 高等经工程类比确定。1级坝、2级坝和3级以下高坝的反滤 经反滤试验验证。

施工方法等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质防渗体上游、下游侧的反滤层的最小厚度不宜小 于1.o0m。 2土质防渗体上游、下游侧以外的反滤层,人工施工时: 水平反滤层的最小厚度可采用0.30m,垂直或倾斜反滤层的最 小厚度可采用0.50m。 3 机械施工时,最小厚度应根据施工方法确定。 5.6.7 在下列情况下,宜加厚土质防渗体上游、下游侧反滤层: 地震设计烈度为度、X度的土石坝。 2 峡谷地区的高土石坝,或岸坡坡度有突变的部位。 3 防渗体与岩石岸坡或刚性建筑物接触面附近部位。 4 防渗体由塑性较低、压缩性较天的土料筑成。 5 防渗体与坝壳的刚度相差悬殊

6坝建于深厚覆盖层上。

料变形特性差异大小,以及反滤层厚度能否满足相邻两侧材料变 形协调功能要求确定。当防渗体与坝壳料之间的反滤层总厚度满 足过渡要求时,可不设过渡层。不满足过渡要求时,应加厚反滤 层或增设过渡层。

5.6.9土质防渗体分区坝坝壳为堆石时,过渡层应采用连续级

配,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0mm,顶部水平宽度不宜小于3.00m 可采用等厚度或变厚度

配,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00mm,顶部水平宽度不宜小于3.

5.6.10在填筑过程中,反滤层应与相邻坝体分区同步上升,

5.6.11当选用土工织物作反滤层时,宜用在易修补的部位,并 应按GB/T 50290设计。

5.7.1土石坝排水体应能降低浸润线和孔隙压力,改变渗流方

5.7.1土石坝排水体应能降低浸润线和孔隙压力,改变渗流方 可,防止渗流出逸处产生渗透变形,保护坝坡土不产生冻胀 破坏。

5.7.2坝体排水应满足下列要求

能自由地向坝外排出渗人坝体的全部渗透水。 2 按反滤要求设计。 3 便于监测和检修。 3 坝体排水可在下列形式中选择: 1 坝体内排水,包括下列形式: 1)竖式排水,可选择直立式排水、上倾或下倾式排水等 形式; 2)水平排水,可选择坝体不同高程的水平排水层,坝底 部的褥垫式排水、网状排水带、排水管等形式。 2 棱体排水。 3 贴坡排水。

4综合型排水,可选择上述两种或多种组合。 5.7.4坝体排水形式的选择,应结合坝基排水的需要及形式, 根据下列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坝型、坝体填土和坝基土的性质,以及坝基的工程地质 和水文地质条件。 2下游水位高低及其持续时间,以及泥沙淤积影响。 3 施工情况及排水体的材料。 4 筑坝地区的气候条件。 5.7.5 均质坝宜选用竖式排水,底部宜设水平排水将渗水引出 坝外。 5.7.6下游坝壳用弱透水材料填筑的分区坝,反滤层和过渡层 可作为竖式排水,底部宜设水平排水将渗水引出坝外。当反滤层 和过渡层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时,可加厚过渡层或增设排水层。 5.7.7均质坝和坝壳用弱透水料填筑的土石坝,当需要降低坝 体内的孔隙压力时,可在上游、下游坡不同高度设置坝体水平排 水层。其设置位置、层数和厚度应根据计算确定,最小厚度不宜

可作为竖式排水,底部宜设水平排水将渗水引出坝外。当反滤 和过渡层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时,可加厚过渡层或增设排水层

本内的孔隙压力时,可在上游、下游坡不同高度设置坝体水平 水层。其设置位置、层数和厚度应根据计算确定,最小厚度不 小于0.30m。

5.7.8当下游坝壳采用弱透水的软岩堆石或砂砾石填筑时,宜

11级坝、2级坝,超出最高下游水位的高度应不小于1.00m。 23级坝和4级、5级的中坝、高坝,超出最高下游水位的 高度应不小于0.50m。 3应超过波浪沿坡面的爬高。 4坝体浸润线距坝面的距离应大于该地区的冻深。 5.7.10棱体排水顶部宽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及检查观测需要确 定DB13∕T 1750-2013 公路路基路面探地雷达检测规程,并不宜小于1.00m。在棱体上游坡脚处不应出现锐角。 5.7.11贴坡排水顶部高程高于坝体浸润线出逸点的高度应按下 列规定确定: 1 1 级坝、2 级坝不应小于 2. 00m。

23级坝和4级、5级的中坝、高坝不应小于1.50m。 3应超过波浪沿坡面的爬高。 4 应满足坝体浸润线在该地区的冻深以下。 5.7.12贴坡排水底脚应设置排水沟或排水体,材料应满足防浪 护坡的要求,

5.7.13坝内水平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由砂、陈石组成的水平排水层的厚度和伸人项体内的 长度应根据渗流计算确定,排水层中每层料的最小厚度应满足反 滤层最小厚度的要求。 2网状排水带中,平行于坝轴线的排水带的厚度和宽度及 伸入坝体内的深度应根据渗流计算确定。 3网状排水带中,垂直于坝轴线的排水带宽度不应小于 0.5m,其坡度不宜超过1%,或按不产生接触冲刷的要求确定。 当渗流量很大,增大排水带尺寸不合理时,可采用排水管。排水 管的布置、管径应经计算确定。排水管周围应设反滤层。 4坝内水平排水伸进坝体的极限尺寸,黏性土均质坝宜为 项底宽的1/2,砂性土均质坝宜为坝底宽的1/3,土质防渗体分 区坝宜与防渗体下游的反滤层连接或竖式排水相连接 5.7.141级、2级高坝可在左岸、河床、右岸设置相对独立的 排水通道,并进行分区渗流监测

5.8.1坝表面为土、砂、砂砾石、软岩、风化料等材料时应设 专门护坡,堆石坝可采用堆石材料中的粗颗粒料或超径石做 护坡。 5.8.2护坡的形式、厚度及材料粒径应根据坝的等级、运用条 件和当地材料等情况,考虑下列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消减风浪。 2 防止波浪淘刷。 3 防止顺坝水流冲刷。

5.8.1坝表面为土、砂、砂砾石、软岩、风化料等材料时应设 专门护坡,堆石坝可采用堆石材料中的粗颗粒料或超径石做 护坡。

件和当地材料等情况,考虑下列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消减风浪。 2 防止波浪淘刷。 3防止顺坝水流冲刷。

抵抗漂浮物和冰层的撞击、挤压。 防止冻胀、干裂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实施指南(2016修订版),以及蚁、鼠等动物破坏。 防止雨水冲刷、大风侵蚀等。 护坡可选择下列一种或多种形式: 上游护坡可采用下列形式: 1)堆石和抛石; 2)十砌石或混凝土预制块; 3)浆砌石; 4)现浇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板; 5)水泥土护坡。 下游护坡可采用下列形式: 1)干砌石、卵砾石或碎石; 2)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框格内填石或植草; 3)堆石和抛石; 4)草皮或生态护坡。

5.8.4选择的护坡不得影响渗水自由排出坝体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