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IAT0034-202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监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T/CCIAT0034-202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监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CIAT0034-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3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77783
免费资源

T/CCIAT0034-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CIAT0034-202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监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T/CCIAT0034-202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监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是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Chinese Center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简称CCIIAT)制定的一项技术规范。该规程主要针对城市综合管廊(用于集中敷设和管理城市各种管线的地下结构)的建设过程中的监测技术,包括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的监测方法、标准和要求。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监测内容,如结构安全监测(如沉降、位移、裂缝等)、环境影响监测(如周边建筑物变形、地面沉降等)、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等。条文说明部分则对各项技术要求进行了深入解读,以帮助工程人员理解和执行。

通过遵循这一规程,可以有效保障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预防和减少潜在的风险,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

T/CCIAT0034-202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监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5.5.1管线竖向和水平位移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双线顶管的“二线”顶管时,应对“一线”已完管线的 水平和竖向位移进行监测;双向顶管时,后顶管道顶管期间,应 对先顶完的管道在工作坑之外2倍坑深范围内的竖向和水平位移 进行监测;曲线段顶管完成后,应监测曲线段的竖向位移和水平 位移; 2监测断面的设置:顶进段和接收段每5~10节管设一个 监测断面,中间段每10~20节管设一个监测断面,曲线段每5 节管设一个监测断面; 3在每个监测断面,应在管顶设一个点,在两侧管腰处各 设一个点,监测管道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

3双线顶管两条管线之间的横向监测断面应联通。 5.5.3顶进和接收时《机械喷涂抹灰施工规程 JGJT105-2011》,应沿管道外侧距顶进坑和接收坑2倍坑深 范围内监测地下水位,平行于管道轴线的测点间距为5m~10m。 5.5.4当有特殊监测要求时,可监测管节结构应力、管节围岩 压力,可根据工程需求设置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点宜 不少于5个。 5.5.5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监测按本规程 5. 4.5 条执行。

5.5.8对顶进坑、接收坑的监测应按本规程5.2节、5.3节的相 关条款执行。

6.1.1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结构监测包括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结 构和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监测。 6.1.2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结构施工期间监测前,宜根据设计对 结构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作为监测点布设的依据。 6.1.3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结构监测断面的纵向分布位置应选择 在起点处、断面变化处、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处、线路交叉处、终 点处、曲线段的中点处以及变形较大处。

6.2.1城市综合管廊结构整体水平变形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当选取关键断面进行监测时,在舱室顶板、承重侧壁上 应至少布置一个监测点; 2断面上的监测点宜对称分布布置; 3整体水平变形监测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50m; 4当进行长期实时监测时,整体水平变形监测点纵向间距 不宜大于100m。 6. 2. 2 城市综合管廊结构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断面四角或特殊部位应至少布置1个监测点; 2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宜选择顶板或侧壁位置进行布置; 3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50m; 4当进行长期实时监测时,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纵向间距 不宜大王100m

6.2.2城市综合管廊结构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

规定: 1 断面四角或特殊部位应至少布置1个监测点; 2 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宜选择顶板或侧壁位置进行布置; 3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50m; 4当进行长期实时监测时,整体垂直变形监测点纵向间距 不宜大于100m。

6.2.3整体水平变形监测点宜与垂直监测点共用点位

6.2.4 管廊结构的差异沉降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个差异沉降监测断面应至少对称布置2个监测点; 2断面宽度尺寸大于10m的管廊结构应进行横向差异沉降 监测,横向差异沉降应布置不少于2个监测点。 6.2.5对于具有一定高差变化或曲率变化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 结构,整体变形监测点布置时宜考虑转接和仪器量程精度的 要求。

6.3.1 城市综合管廊结构的局部变形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监测点宜选择在断面变化较大处、荷载突变处、下穿城 市主干道及高架桥处、接缝处、变形较大处; 2应选择关键构件进行变形监测,测点宜对称布置; 3当选取关键断面进行监测时,在舱室顶板、承重侧壁上 应至少布置1个监测传感器。 6.3.2结构的伸缩缝、预制构件的拼接缝应进行接缝变形监测, 接缝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监测断面上的监测点宜选择结构顶板、侧壁布设; 2接缝断面每组应对称布设至少3个监测点。 6.3.3结构裂缝监测点布设应根据裂缝的分布位置、走向、长 度、宽度等参数,分析裂缝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选 取应力或应力变化较大部位的裂缝、宽度较大的裂缝进行监测。 5.3.4对变形敏感的特殊舱室应加密布设局部变形监测点

6.4.1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受力监测点应根据其设计受力特 点进行布置。

一致。 6.4.3[ 内力监测断面部位宜包含各舱室顶板、侧壁、底 部位。

6.4.3内力监测断面部位宜包含各舱室顶板、侧壁、底板构件 部位。 6.4.4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围岩压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监测横断面上的监测点应选择各边中间部位、接缝部位 水土压力较大部位、地面荷载较大部位、变形较大部位、受力条 件复杂部位、承重侧壁受力较大的部位等; 2监测横断面的纵向间距应根据结构设计的受力特点、土 质条件、线性特征情况确定,纵向间距不宜大于50m。 6.4.5预制拼装综合管廊工程结构的预应力筋连接接头、螺栓 连接接头或承插式接头的螺栓宜进行受力监测。 6.4.6当结构内力经计算论证具有明显对称性时,宜对内力监 测点进行优化布置。 6.4.7当截面应力分布均匀时,可选取代表性区域进行内力监 测点的布置。

6.4.4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结构围岩压力监测点布设应符个

6.4.8在运营期间进行受力监测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结

受力监测点宜根据实际结构的病害调整监测点的布置。

7.1.1环境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环境对象的类型和 特征、环境风险等级、所处工程影响分区、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 的要求等综合确定,并应满足反映环境对象变化规律和分析环境 对象安全状态的要求。

DL/T 1952-2018 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仪校准规范7.1.2环境监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规定:

境蓝测点的布设应满定以下规定: 1环境监测点应布设在反映环境对象变形特征的部位: 2环境监测点的布设不应影响或妨碍环境监测对象的结构 受力、正常使用和美观; 3振(震)动监测点的布设及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规定; 4在监测对象及周边的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部位宜重点监 测,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 置或保护设施

2.1同边建(构)筑物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每隔2~ 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 2)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3)建(构)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5)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 6)烟图、水塔和大型仓储罐等高算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

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2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 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应不少于3处。 3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 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 2)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 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3)当采用铅垂观测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时,应保证上 下测点之间具有一定的通视条件。 4建(构)筑物的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 布置,在综合管廊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 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7.2.2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管线监测点理设形式和布设位置应根据地下管线的 重要性、修建年代、类型、材质、管径、接口形式、埋设方式 使用状况,以及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等综合确定。 2地下管线位于主要影响区时,竖向位移监测点的间距宜 为5m~15m;位于次要影响区时,竖向位移监测点的间距宜为 15m~30m。 3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设在地下管线的节点、转角点、位 移变化敏感或预测变形较大的部位;地下管线密集、种类繁多 时,应对重要的、抗变形能力差的、容易渗漏或破坏的管线加密 布置监测点。测点布置在管线的接头处,或者对位移变化敏感的 部位。 4地下管线位于主要影响区时,宜采用位移杆法在管体上 布设直接竖向位移监测点:地下管线位于次要影响区且无法布设 直接竖向位移监测点时,可在地表或土层中布设间接竖向位移监 测点。 5综合管廊下穿燃气、污水、供水、热力等地下管线且风

7.2.2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位移监测点。 6地下管线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地下 管线特点和工程需要确定。 7.2.3周边重要的道路、桥梁和隧道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路面和路基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 设应与路面下方的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监测工作相结合,并 应做到监测点布设合理、相互协调。 2路面竖向位移监测应根据施工工法并结合路面实际情况 布设监测点和监测断面;对高速公路和城市重要道路,应增加监 测断面数量。 3道路挡墙竖向位移监测点宜沿挡墙走向布设,挡墙位于 主要影响区时,监测点间距宜为5m~10m;位于次要影响区时, 监测点间距宜为10m~15m。 4道路挡墙倾斜监测点应根据挡墙的结构形式选择监测断 面布设,每段挡墙监测断面应不少于1个,每个监测断面上、下 监测点应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 5桥梁墩台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竖向位 移监测点应布设在墩柱或承台上,每个墩柱和承台的监测点应不 少于1个,群桩承台宜适当增加监测点。 6桥梁监测采用全站仪监测桥梁墩柱倾斜时,监测点应沿 墩柱顶、底部上下对应按组布设,且每个墩柱的监测点应不少于 1组,每组的监测点宜不少于2个;采用倾斜仪监测时,监测点 应不少于1个。 7桥梁结构应力监测点宜布设在桥梁梁板结构中部或应力 变化较大部位。 8管廊下穿高速公路、城市重要道路时,应布设路基竖向 位移监测点,路肩或绿化带上应有地表监测点控制。 9既有轨道交通隧道结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净空收敛

监测应按监测断面布设,且既有隧道结构位于主要影响区时,监 测断面间距宜不大于5m;位于次要影响区时DB37/T 3790-2019标准下载,监测断面间距宜 不大于10m;每个监测断面宜在隧道结构顶部或底部、结构柱, 两边侧墙布设监测点。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既有综合管廊等受振源影响相对较大的位 置,可通过现场咨询或间隔一定距离布设多个试验点确定,测点 与被测建筑物的距离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10070规定执行,测点处拾振器的安装应按照现行标准《环 境振动监测技术规范》HJ918进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