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CCTA30509-2022棉粘胶纤维腈纶混纺本色纱.pdf

T CCTA30509-2022棉粘胶纤维腈纶混纺本色纱.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 CCTA30509-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76749
免费资源

T CCTA30509-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 CCTA30509-2022棉粘胶纤维腈纶混纺本色纱.pdf简介:

T CCTA30509-2022是一款棉粘胶纤维与腈纶混纺的本色纱产品。它结合了棉纤维的舒适性和透气性,以及粘胶纤维的吸湿性和柔软性,再配以腈纶的耐磨性和耐久性,形成了这款纱线的独特性能。

1. 材质特性:棉粘胶纤维主要来源于棉花和木浆,拥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穿着舒适,对皮肤友好。而腈纶则是一种合成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抗皱性,耐磨损,不易起球。

2. 色泽效果:本色纱,意味着纱线的颜色保留了原料的自然色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无添加的感觉,适合于多种简约或自然风格的服装设计。

3. 适用领域:这款混纺纱线适用于制作日常休闲服装、内衣、床上用品等,既满足了舒适性,又具有一定的耐穿性和易护理性。

4. 技术标准:T CCTA30509-2022符合中国相关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可能遵循特定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总之,这款混纺纱线集多种纤维优点于一体,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时尚性,是现代服装制造中的常见选择。

T CCTA30509-2022棉粘胶纤维腈纶混纺本色纱.pdf部分内容预览:

T/CCTA 3050920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新华源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超越纺织有限公司、福建华源纺织有限公司、 福建恒源纺织有限公司、福建省立华智纺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德永盛纺织有限公司、湖南科力嘉纺织股 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文、侯芝富、谢云利、刘显煜、陈宗立、曾燕、徐汕文、贺文婷、李继国。

T/CCTA 305092022

棉粘胶纤维腈纶混纺本色纱

DB12∕T 935-2020 水运工程资料管理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产品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 本文件适用于赛络紧密纺精梳棉、粘胶纤维(含量≤50%)、睛纶混纺本色纱。紧密纺、赛络纺精 梳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参照本文件执行。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申,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910.2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2部分:三组分纤维混合物 GB/T3292.1 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匀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容法 GB/T3916 纺织品卷装纱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 GB/T4743一2009纺织品卷装纱绞纱法线密度的测定 GB/T6529 纺织品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FZ/T01050一1997纺织品纱线疵点的分级与检验方法电容式 FZ/T10007棉及化纤纯纺、混纺本色纱线检验规则 FZ/T10008 棉及化纤纯纺、混纺纱线标志与包装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利

4.1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以不同混纺比和线密度分类。

4.1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以不同混纺比和线密度分类

T/CCTA305092022

4.2赛络紧密纺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原科代号用英文字母表示时:赛络紧密 纺代号为AAJM,精梳棉为JC、粘胶纤维为R、睛纶为A。 4.3产品混纺比以公定质量比表示,一般按纤维含量递减顺序列出,当各种纤维含量相同时,纤维含 量排列顺序可任意。 4.4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标记时,应在线密度前标明纱的生产工艺过程(或代号)、原料名称 (或代号)及其混纺比,具体表示见示例。 示例:赛络紧密纺棉粘胶纤维腈纶混纺本色纱其线密度为14.8tex,精梳棉含量为50%,粘胶纤维含量为25%,睛 轮含量为25%,可写为:AAJMJC/R/A50/25/2514.8teX

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技术要求包括线密度偏差率、线密度变异系数、单纱断裂强度、单纱断 裂强力变异系数、条干不匀变异系数、千米棉结(+200%)、十万米纱疵、毛羽指数H值和纤维含量偏 差九项指标。

5.2.1同一原料、同一工艺连续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作为一个或若干检验批。 5.2.2产品质量等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低于二等品为等外品。 5.2.3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质量等级根据产品规格,以考核项目中最低一项进行评等

表1棉粘胶纤维睛纶混纺本色纱技术要求

T/CCTA305092022

6.2单纱断裂强度及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试验

安GB/T3916规定执行

6.3条干不匀变异系数、千米棉结(+200%)

按GB/T3292.1规定执行

GB/T3292.1规定执行。

6.5毛羽指数H值试验

按GB/T2910.2规定执行,纤维含量结果以公定质量百分率表示。

按FZ/T10007规定执行。

按FZ/T10008规定执行。

用户对本产品有特殊要求者,供需双方可另订协议。

A.1棉粘胶纤维纶混纺本色纱的公定回潮率

T/CCTA 305092022

(规范性) 棉粘胶纤维腈纶混纺本色纱百米质量的计算

可按干重混纺比例计算,也可按公定质量混纺比例计算,见式(A.1)和式(A.2),计算结果修约 全小数点后一位。其中棉公定回潮率为8.5%,粘胶纤维公定回潮率为13.0%,晴纶公定回潮率为2.0% 以干重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

三质量混纺比例计算公定回潮率,以百分率表示

W 公定回潮率,%; Wc、WR、WA——棉、粘胶纤维、腈纶公定回潮率,%; Ac、AR、AA一棉、粘胶纤维、腈纶干燥质量混纺百分比例; Bc、BR、BA 棉、粘胶纤维、睛纶公定质量混纺百分比例

A.2100m纱在公定回潮率时的标准质量

mg——100m纱在公定回潮率的标准质量,单位为克(g); 纱的公称线密度,单位为特克斯(tex)

A.3100m纱标准干燥质量

按式(A.4)计算,计算结果修约至小数点后三

T/CCTA305092022

(规范性) 毛羽指数H值试验方法

光电式毛羽检测原理是连续运动的纱线 检测区时,突出纱体的毛羽对检测区域申的持续单色 平行光进行散射,散射光被透镜系统积聚并被光电传感器检测到,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经过电路运算处 理即可提供表示纱毛羽特征的各种结果,

B.2.1纱架:使各种卷装的纱能在一定张力下退绕,并使纱不产生意外伸长或损伤。 B.2.2检测器:光电式测量槽和能使纱以一定速度经过测量槽的罗拉牵引装置等。 B.2.3控制器:对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完成对纱的毛羽电信号的处理。并得出供显示或打印的各种试 验结果(毛羽H值、sH值、毛羽波谱图、毛羽不匀率曲线图等)

B.3.1取样数量:10个卷装。

B.3.1取样数量:10个卷装。 B.3.2测试次数:每个卷装各测1次。 B.3.3可根据需要规定取样数量和测试次数。推荐取样长度(250~2000)m,常规测试400m 收仲裁试验1000 m。

B.4.1试样的调湿应按GB/T6529中的标准大气,即温度为(20.0±2.0)℃,相对湿度为(65.04.0)% 的条件下平衡24h,对大而紧的样品卷装或对一个卷装需进行一次以上测试时应平衡48h。 3.4.2试样应在吸湿状态下调湿平衡,必要时可以按照GB/T6529进行预调湿。 3.4.3试验室若不具备上述条件时,可以在以下稳定的温湿度条件下,使试样达到平衡后进行试验 平衡及试验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8.028.0)℃,平均相对湿度为(50.0~75.0)%,同时应保证温度的 变化不超过上述范围内某平均温度±3.0℃,温度变化率不超过0.5℃/min;相对湿度的变化不超过 上述范围内某平均相对湿度±3.0%。相对湿度的变化率不超过0.25%/min。 注:试验前仪器应在上述稳定环境中至少放置5h

B.5.1试验条件:将试样按B.4的规定调湿GB∕T 5483-2008 天然石膏,全部试验在上述规定的试验大气下进行 B.5.2仪器校验: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调整

T/CCTA 305092022

B.5.3将试样按照正确的引纱路线装上仪器,启动仪器,试验至规定长度时记录或打印试验结果。 B.5.4测试速度:推荐采用400m/min。 3.5.5时间选择:1 min、2.5 min、5 min

B.6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3.6.1纱的毛羽的测试结果主要有以下几项指标:毛羽指数H值、毛羽标准差sH、毛羽波谱图、毛 羽不匀率曲线图DB22∕T 5026-2019 双静压管桩技术标准,毛羽柱状图、最大毛羽值Hmax、最小毛羽值Hmin、管间毛羽变异CVHb。 3.6.2毛羽指数H值的结果按GB/T8170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说明试验是按本文件进行的,并报告以下内容: a) 样品材料、规格和数量; b)试验环境条件(温度、相对湿度); ) 仪器型号; d)纱的速度、取样长度等必要试验参数; e 毛羽H值、标准差sH,一批试样的平均值、必要时计算其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及变异系 数; 毛羽曲线图、波谱图; g 试验者、试验日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