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T 20713-2020 重金属铅、锌、镉、铜、镍污染土壤原地修复技术规范.pdf

HG/T 20713-2020 重金属铅、锌、镉、铜、镍污染土壤原地修复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HG/T 20713-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6 M
标准类别:环保标准
资源ID:72763
免费资源

HG/T 20713-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G/T 20713-2020 重金属铅、锌、镉、铜、镍污染土壤原地修复技术规范.pdf简介:

HG/T 20713-2020 是中国的一项标准,全称为《土壤重金属铅、锌、镉、铜、镍污染原地修复技术规范》。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土壤中由于工业污染、农业化肥使用等原因导致的铅、锌、镉、铜、镍等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了一套原地修复技术的具体操作规范。

该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适用范围:适用于土壤中重金属铅、锌、镉、铜、镍等污染的原地修复工程,包括污染源控制、土壤修复材料选择、修复工艺设计、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等。

2. 修复目标:明确提出了修复后的土壤重金属浓度应达到的安全标准,以及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恢复要求。

3. 修复技术:规范列举了包括生物修复、化学稳定化、土壤结构改良等多种原地修复技术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4. 安全与环境管理:强调了修复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如防止二次污染、保护地下水、减少噪音和灰尘等。

5. 质量控制:规定了修复工程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以确保修复效果达到预期。

总的来说,HG/T 20713-2020 是一项旨在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技术标准。

HG/T 20713-2020 重金属铅、锌、镉、铜、镍污染土壤原地修复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7.4.1监测内容应与监测计划相符 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1改变或替换原定监测点位; 2改变监测频次; 3采用新技术代替原定监测技术。 7.4.2工后环境监测的时间宜为5年。

1监测目标; 2 监测设备和人员; 监测结果(包括日期、时间,以及气候、地面状况等其他观测结果); 4监测结果展示(可通过时间序列图、等值线图等展示); 5结果分析(包括与评估标准进行核对); 6监测过程中若存在终止监测、变更监测(如变更监测频次)或采取其他行动等情况,应进行 文字说明并解释原因

1监测目标; 2 监测设备和人员; 监测结果(包括日期、时间,以及气候、地面状况等其他观测结果); 4监测结果展示(可通过时间序列图、等值线图等展示); 5结果分析(包括与评估标准进行核对); 6监测过程中若存在终止监测、变更监测(如变更监测频次)或采取其他行动等情况,应进行 文字说明并解释原因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规范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定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I」《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4]《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 5]《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 [6]《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重金属铅、锌、镐、铜、镍污染土壤

HG/T 207132020

制订说明·· (21) 2术语· (22) 3基本规定· (23) 4固化/稳定化修复工程设计 (25) 4.3修复目标和修复范围 (25) 原地固化/稳定化修复· (26) 5.2实验室小试 (26) 5.3现场中试· (26) 5.4修复工程实施 (26) 5.5质量控制 .. (27) 5.7安全保证措施 (27) 工后环境监测 (28) 7.1一般规定 (28) 7.3监测方案编制 ·(28) 7.4监测实施 (28

《重金属铅、锌、镉、铜、镍污染土壤原地修复技术规范》(HG/T20713一2020),经工业和 信息化部2020年12月9日以第48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范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重金属污染 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应用范围、应用中的关键施工参数、效果评估方法等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 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领域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 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取得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技术参数。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 定,《重金属铅、锌、镉、铜、镍污染土壤原地修复技术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 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 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

3.0.1对本条做如下说明

1固化/稳定化技术介绍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修复药剂,将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固定起来,或者将污染物 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形态,阻止其在环境中迁移和扩散,从而降低其危害。固化和稳定化技术 在工作原理和作用特点上各有不同,但在实践中经常搭配使用,是两个密切关联的过程。 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在污染土壤中添加和混合黏合剂(如胶凝剂或凝硬剂),使之与污染土壤 发生反应,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形成结构密实、抗压性强、渗透性低的固化/稳定化土壤,从而降 低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性,使得污染物的溶出(浸出)浓度达到特定地块修复目标中规定的可接受 水平。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土壤基质与黏合剂反应来降低污染物的迁移性,原理包括促进污 染物吸附、共沉淀或将其固定在矿物晶格结构中或直接进行物理封隔。从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应用实 践来看,使用水硬性胶凝材料与水反应形成固化体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 固化/稳定化技术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是较为成熟的土壤修复技术,既可用于修复污染土壤 也可用于处理沉积物、污泥和固体废物等,具有修复周期短、修复效果好、作用对象广泛(可处理 多种性质稳定的污染物)、能与其他修复技术配合使用的特点,是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污染土壤修复 技术。然而,固化/稳定化技术也有其不足与局限性,例如不能实质性销毁或去除污染物,修复后可 能会使土壤产生增容效应,污染物的长期环境行为难以预测,需要对固化/稳定化土壤进行长期监测 与维护等。 2固化和稳定化比较 固化是利用惰性材料与污染土壤完全混合,使其生成结构完整、具有一定尺寸和机械强度的块 状密实体(固化体)的过程。固化的目的是改变污染土壤的工程特性,即增加土壤的机械强度,减 少土壤的可压缩性和渗透性,从而降低污染土壤处置和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与健康风险。 稳定化是利用化学试剂等与污染土壤混合,改变污染土壤中有毒有害组分的赋存形态,从而降 低其毒性、溶解性和迁移性的过程。稳定化的目的是降低污染土壤中有毒有害组分的毒性(危害 性)、溶解性和迁移性,以此降低污染土壤处置和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与健康风险。 根据反应原理与特点DB62∕T 3174-2019 蒸压砂加气砌块干砌法施工规程,固化技术和稳定化技术的主要区别如下。 固化技术:添加固化剂使污染土壤形成高度密实、结构完整的固化体,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浸 出率;或使用低渗透情性材料将污染土壤包裹和包埋,阻止污染物释放和流出。固化过程是将污染 土壤包埋或包裹形成颗粒状或团块状固化体以降低污染物迁移和减少外露面积的一个物理过程,固 化剂通常不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 稳定化技术:添加稳定剂与土壤中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通过吸附、离子交换、共沉淀等原理

提升污染物在空间上的稳定性,降低外部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稳定化过程是通过黏合剂与污染土 壤发生化学反应使其中的污染物成为难溶解状态从而降低污染物迁移的化学过程,修复后土壤的物 理性质一般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虽然固化和稳定化在定义上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搭配使用,同时实施和同时 发生的。 3原地原位固化/稳定化与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比较 根据修复模式要求或实际操作条件需要,固化/稳定化修复可在异位也可在原位进行。 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适用于修复浅层污染土壤或大型机械无法进人的小型污染地块,由于其能 较好控制黏合剂的添加和混合质量,修复效果往往较为理想,不足之处是需要开挖污染土壤、暂存 土壤、转运土壤和对污染土壤进行前处理(如破碎和筛分),这些过程会造成扬尘和噪声。 原地原位固化/稳定化适用于深层及大面积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其通过利用开凿或钻孔机械 将黏合剂与受污染土壤原地直接混合。操作环节相对异位修复要少,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也 较小,并可显著降低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成本,但局限性在于难以有效治理黏度较大的土壤,容 易受到地下障碍物(如碎石瓦砾等)和地层结构变化的影响。常因搅拌不均匀而降低修复效果,施 工单元间对接不充分会形成污染土壤“夹层”。修复后土壤体积增容改变地面形状,操作过程对地 面承载力和地块面积有一定的要求等。 3.0.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固化/稳定化技术与其他技术联用的常见技术组合主要有: 1固化/稳定化技术与地表阻隔技术联用; 2固化/稳定化技术与防渗阻隔墙或可渗透反应墙技术联用; 3土壤淋洗与固化/稳定化技术联用。 3.0.3对具体工作程序说明如下: 首先根据特定地块污染特征及固化/稳定化技术特点进行固化/稳定化技术适用性评价。 若技术适用,则可进行方案设计,开展可行性试验研究,确定污染土壤的前处理要求、黏合剂 的种类和用量需求、原位/异位修复设备与条件的需求等,并对修复成本、时间和效益等进行分析, 采用适当的性能指标和参数(主要包括固化/稳定化土壤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饱和渗透系数、增容比 和浸出特性等)综合评价该技术的可行性。 对于固化/稳定化土壤,也有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对其性能产生影响。内部因素包 括固化/稳定化土壤的物理与化学因素,也包括放置固化/稳定化土壤的地下环境中特有的一些因素 这些因素应在可行性试验研究阶段进行识别和确定;影响固化/稳定化土壤性能的外部因素主要为一 些外部环境因素。 若可行性试验研究证明固化/稳定化技术合理可行,则可完成修复方案编制并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施工前应做好现场布局安排和工作进度安排,施工期间则要做好施工质量控制、二次污染防治, 环境监测、健康与安全防护等工作。 修复完成后应对固化/稳定化土壤进行修复效果评估,符合规定标准的可进行再利用。 固化/稳定化土壤应进行长期监测与维护,保证修复效果持久有效。

提升污染物在空间上的稳定性,降低外部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稳定化过程是通过黏合剂与污染土 壤发生化学反应使其中的污染物成为难溶解状态从而降低污染物迁移的化学过程,修复后土壤的物 理性质一般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虽然固化和稳定化在定义上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搭配使用,同时实施和同时 发生的。 3原地原位固化/稳定化与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比较 根据修复模式要求或实际操作条件需要,固化/稳定化修复可在异位也可在原位进行。 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适用于修复浅层污染土壤或大型机械无法进人的小型污染地块,由于其能 较好控制黏合剂的添加和混合质量,修复效果往往较为理想,不足之处是需要开挖污染土壤、暂存 土壤、转运土壤和对污染土壤进行前处理(如破碎和筛分),这些过程会造成扬尘和噪声。 原地原位固化/稳定化适用于深层及大面积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其通过利用开凿或钻孔机械 将黏合剂与受污染土壤原地直接混合。操作环节相对异位修复要少,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也 较小,并可显著降低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成本,但局限性在于难以有效治理黏度较大的土壤,容 易受到地下障碍物(如碎石瓦砾等)和地层结构变化的影响。常因搅拌不均匀而降低修复效果,施 工单元间对接不充分会形成污染土壤“夹层”。修复后土壤体积增容改变地面形状,操作过程对地 面承载力和地块面积有一定的要求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