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22-2018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JGJ/T 422-2018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T 422-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72354
免费资源

JGJ/T 422-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22-2018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JGJ/T 422-201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标准》是一部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于2018年发布的行业技术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进行详细的检测技术规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既有建筑的安全使用,提高其耐久性和可靠性。

该标准涵盖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检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基承载力检测、沉降变形检测、结构稳定性检测、裂缝和损伤检测、地下水位和土质条件检测等。它详细规定了各项检测的方法、步骤、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要求,以及检测结果的评价和应用。

标准适用于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安全性评估、改造、扩建或维护时的地基基础检测工作,为确保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安全性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它也对检测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规程进行了规范,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由于该标准涉及到专业内容和版权问题,建议您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官方出版物或官方授权的电子版,以获得完整、清晰且无水印的版本。

JGJ/T 422-2018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5.3.1基础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现场检测宜采用钻芯法或

字在争议时,应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 .3.2采用钻芯法从基础中抽取芯样时,钻取部位应符合下列 规定: 受力较小的部位: 2混凝土强度具有代表性的部位; 3 便于钻芯机安放和操作的部位: 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的位置。

WW/T 0078-2017 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范1 受力较小的部位: 2 混凝土强度具有代表性的部位; 便于钻芯机安放和操作的部位: 4 避开主筋、预埋件和管线的位置

5.4.1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和钢筋数量的检测,宜采用雷达 法或电磁感应法,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士中钢筋检测技 术规程》JGJ/T152的规定。基础底部的钢筋不具备无损检测条 件时,可采用钻孔或剔凿等方法检测。 5.4.2钢筋检测面应清洁、平整,并应避开金属预埋件。检测 区域内钢筋的可能分布状况宜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 5.4.3钢筋锈蚀状况宜采用原位尺量检测、取样称重检测等直 接法,并应记录和描述腐蚀状态和缺陷

5.5.1应对基础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并应记录和描述

5.5.1应对基础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并应记录和描述基础的裂 缝、腐蚀等损伤及缺陷。

5.5.2检查基础的腐蚀损伤时,宜剔凿出新鲜混凝土面后用钢 尺量测腐蚀深度和面积。

5.5.3基础的缺陷宜采用实地开挖、尺量检查等方法。

5.5.3基础的缺陷宜采用实地开挖、尺量检查等方法。 5.5.4检查基础的裂缝时,宜分析裂缝的性质。钢筋锈胀裂缝 处的钢筋锈蚀检测应符合本标准第5.4节的规定。 5.5.5浅埋基础的裂缝部位可根据既有建筑的散水裂缝、勒脚

缝、墙体裂缝和周边地面变形情况确定;理置较深基础的裂级 β位可根据地下室墙体裂缝、地下室底板裂缝和沉降缝变形等情 配确定。

基础裂缝可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游标卡尺、坐标方格

5.5.6基础裂缝可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游标卡尺、坐

网板定期量测宽度,也可采用百分表、测缝计或传感器自动测记 製缝的变化。

5.5.7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游标卡尺定期量测裂缝宽度

在裂缝最宽处和裂缝未端镶嵌或理入固定标志;采用裂缝宽度动 态监测法监测裂缝宽度时,应将裂缝宽度动态监测仪按本标准附 录D的规定直接安装在被测裂缝处

小钢尺、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测出的预理固定标志间距离 裂缝的变化,或通过坐标方格网板定期读取坐标差监测裂缝 化,和通过百分表裂缝宽度动态监测仪上百分表的读数监 的变化;对于面积较大、不方便量测的众多裂缝可采用测 传感器自动测记裂缝的变化。

5.5.9裂缝监测的周期应根据裂缝的变化速度确定,裂缝

大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5.5.10 裂缝的监测部位应清洁、平整,量测精确不应 0.1mm。

5.5.11每次监测应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 并应拍摄裂缝照片。

5.5.12裂缝深度的监测,可采用超声波法,并应符合下列

1当蓝测部位只有一个可测表面,估计的裂缝深度不大于 基础厚度的一半且不大于500mm时,可采用单面平测法: 2当监测部位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测试表面时,可采用双面 穿透斜测法

13裂缝监测应提交下列成果资

1 裂缝位置分布图; 2 裂缝监测成果表; 3 裂缝变化曲线图; 4 裂缝监测技术报告。

1 裂缝位置分布图; 2 裂缝监测成果表; 3 裂缝变化曲线图; 4 裂缝监测技术报告

5.6基础沉降和变形监测

5.6.1基础沉降和变形监测等级、精度、仪器设备和基准网的 建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8的规定 5.6.2沉降和变形监测点布置除应符合本标准第3.0.7条的规 定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8的 规定。

5.6.4 沉降监测应测定基础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5.6.5 沉降监测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或采用静力水准测量 方法。 5.6.6 水准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 2 观测之前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 趋于一致,并应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3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 施工机械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4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重复整平或调焦,转动仪器的 项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 5每一一测段往测和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 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改为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 置,并应重新调整仪器; 6在观测工作间歇时,宜在固定的水准点上结束,否则应 选择两个稳定可靠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检测两个间歇 点的高差,符合要求后从间歇点起测。 5.6.7水准测量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整理观测资料,计算观 则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和沉 隆降速率

5.6.8沉降监测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5.6.9水平位移监测应根据现场作业条件选用视准线法、极坐 标法、测小角法、激光准直法、位移计自动测计法、全球定位系 统法、三维激光扫描法或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5.6.101 监测设备应根据监测等级和监测方法选择。 5.6.11水平位移监测点的位置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侧 等处。

5.6.12使用视准线、激光准直、测小角等方法测量地面监

1采用视准线法测定位移,宜在视准线两端各自向外的延 长线上埋设检核点。在观测成果的处理中,应考虑视准线端点的

偏差改正。 2采用激光准直法测定位移,激光仪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 捡核,仪器射出的激光束轴线、发射系统轴线和望远镜照准轴应 三者重合,观测目标应与最小激光斑重合。 3采用小角法测定位移,应平行于待测建筑边线布置视准 线,观测点偏离视准线的偏角不应超过30”。 5.6.13测量监测点任意方向位移时,可根据观测点的分布情 况,采用前方交会、方向差交会、极坐标等方法;或采用直接量 测位移分量的方向线法,在建筑纵、横轴线的相邻延长线上设置 固定方向线,定期量测基础的纵向和横向位移。

水平位移监测点位布置图; 2 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水平位移曲线图: 4水平位移监测技术报告。

6.1.1根据工程需要,基桩检测项自可分为基桩承载力、桩身 完整性、桩长、钢筋笼长度、桩身混凝土强度、桩端持力层和桩 底沉渣厚度

宜采用低应变法或钻芯法,桩长检测宜采用旁孔透射法或 法,钢筋笼长度检测宜采用磁测桩法,桩身混凝士强度、桩 力层和桩底沉渣厚度检测应采用钻芯法,

1.3重要的增层、增载建筑,且无条件进行基底下基桩载荷 验时,可采用模拟桩的持载再加荷试验,推定既有工程桩的承 特性,

6.1.5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宜选用无损检测方法。当无损检测

方法不能实施或不能明确确定检测结果时,可采用微破损检 法。当采用微破损方法检测时,检测及恢复方案宜经设计单 建设单位确认。

6.1.6基桩承载力和完整性检测需断开基桩与基础或

6.1.7钻芯法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

6.1.7钻芯法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 范》JGJ106的规定。

6.2.1基桩静载荷试验可用于确定地下水位以上、既有基础下 有操作空间且适宜试验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水平承载力、抗 拔承载力以及复合地基中有粘结强度增强体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6.2.2竖向静载荷试验基桩应选择在既有建筑上部结构刚度大、

6.2.2竖向静载荷试验基桩应选择在既有建筑上部结构刚度大、

.2.2鉴问静载何试验基桩应选择在既有建筑上部结构刚度大 完整性好且易于安装反力装置的部位;水平静载荷试验单桩宜 圣在基础边缘

6.2.3基础下基桩承载力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

1拟增层、增载、接建、紧新建、邻近大面积堆载、邻 近基坑开挖、近地下工程施工、附近地下水抽降和拟顶升的既 有建筑基桩检测,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 2平移轨道基桩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 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 3发生事故的既有建筑基桩检测,同条件下不应少于3 根,且不宜少于总桩数的0.5%;当基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 不应少于2根

降测量仪器以及加载分级、稳定标准和终止加载条件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最大加载 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拟增层、增载的既有建筑基桩,不应小于拟加大荷载后 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 2移位轨道基桩,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的1.5倍; 3发生事故的既有建筑基桩,宜加载至破坏。 6.2.5对于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当受设备或现场条件限制无法 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可临近灌注桩成孔,采用深层平板 载荷试验或岩石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检测桩端持力层承载力,试验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 6.2.6加载反力装置宜选用既有建筑自重作为压重,并应符合本 标准第4.4.5条的规定,其验算应符合本标准第4.4.8条的规定。 6.2.7基桩竖向抗压试验于斤顶宜通过钢梁、钢垫板等支撑在 既有建筑刚度大、完整性好的部位(图6.2.7),钢板或钢梁尺 寸的确定应符合本标准第4.4.7条的规定。

既有建筑刚度大、完整性好的部位(图6.2.7)T∕CHTS 10025-2020 公路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筋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指南,钢板或钢梁 寸的确定应符合本标准第4.4.7条的规定。

6.2.8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的试坑侧壁不稳定时,应

支撑、支护等防护措施;试坑开挖尺寸应满足试验仪器设备安 装、操作空间和试验要求。

壁含水量较大或松散时,基准桩宜安置在坑底,试桩中心与基 桩中心距离不应小于3倍桩径。

6.2.10基桩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 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

占地面积110平米二层独栋别墅6.2.10基桩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至

6.3模拟桩持载再加荷静载试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