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US 20-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线综合信息模型设计标准.pdf

T/CSUS 20-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线综合信息模型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0.3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894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SUS 20-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线综合信息模型设计标准.pdf简介:

T/CSUS 20-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线综合信息模型设计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有关规定。 .11.4管线综合布置应考虑管线弯头安装需要的空间及转弯 立安装、检修的操作空间。

4.12公共区装修末端设备布置

1应与装修设计相互配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应与装 修风格相匹配; 2摄像机的监视范围内应无遮挡; 3PIS屏、导向标识牌以及蔬散标识应综合协调布置,避 免遮挡; 4宜采用BIM及相关技术开展装修未端设备协调布置及摄 象机监控盲区分析,并宜进行协调处理; 5宜根据车站公共区监控摄像机盲区分析结果,完成监控 摄像机、PIS、导向等专业设备布置施工图; 6车站公共区监控摄像机的设计除应满足本标准外,尚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城市轨道交通 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1151,地方现行的相关标 准及公安部门的相关规定。

GB 7588-2003(2015)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5.1.1区间管综BIM设计应包含:隧道、结构、轨道、限界、 通风、空调与供暖、供电系统、接触网、通信、信号、公网、火 灾自动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给水排水及消防等相关 专业。

支吊架)均不应侵入设备限界,且应与设备限界保持不 50mm的安全间隙。

5.1.4区 区间管线和设备位置应充分考虑敷设、检修、使用方便 5.1.5 区间管线应避免频繁过轨,且应避免在区间不利地段 过轨。

5.1.6区间管线设计标高应采用相对标高,并应以轨面标高 为±0.000

5.2区间及联络通道管线布置

5.2.1区间管线综合布置应遵循接触网在最上层,动力与照明 次之,弱电再次之,给水排水和消防在最下层的原则。 5.2.2供电、弱电管线和设备应分别布置在线路两侧,必须布 置在同侧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强、弱电抗干扰距离的规定。 523区间管线不应侵上疏散平台和步行楼梯的人行穴间

的底净空应不低于2000mm。

应满足疏散宽度及高度要求

5.2.6信号机的安装位置应符合

距区间道岔岔尖外侧不应小于3000mm; 2 应满足显示距离; 高度不宜大于轨面以上1800mm。 5.2.7 区间重要设备应反映到模型中。 5.2.8 区间管综BIM设计应利用BIM技术进行限界模拟

5.2.8区间管综BIM设计应利用BIM技术进行限

6车辆基地管线综合布置

6.1.1车辆基地室内外管综BIM设计包含的专业宜符合本标准 附录C的规定。

1.3室外管综BIM设计应考虑各专业管线的合理布局:以及

6.2.1车辆基地室外管综BIM设计标高宜采用绝对标高 采用本地的高程系。

6.2.2车辆基地室外地下管线交叉点的各管线标高标注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应以会签完成后的管综BIM设计图为准; 2压力管线、重力流管线、热力管、燃气管、排管、电缆 槽、管廊、管沟、套管均应按管外底标高标注。 6.2.3车辆基地室外管综BIM设计坐标系宜与基线坐标系 一致。 6.2.4车辆基地室内管综BIM设计标高应采用相对标高,且应

6.2.2车辆基地室外地下管线交叉点的各管线标高标注应

6.3室外地下管线综合布置

管线、管沟和管槽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应穿越建筑物及布置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压力影

范围内; 2不应平行敷设在轨道(含轨道、道床、轨枕)下面; 3可集中平行布置,但不宜平行重叠敷设; 4雨水、污水、废水、给水、中水、消火栓、自动喷水、 厅、燃气等管线不宜平行敷设在道路正下方,隧道形式管廊可 于道路正下方; 5给水引入管与污水出户管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00mm, 合水管应高于污水管400mm以上; 6应减少与轨道、道路交叉布置。当确实需要交叉时,应 正交,困难情况下,其交叉角度不宜小于45°。 2管并、检修人孔应避开轨道(含道床、轨枕)布置。 3室外地下管线综合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种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煤气管、易燃管和可燃液体管均应布置在其他管上方; 2)通信和信号电缆应在供电电缆上方; 3)电缆应在给水排水管上方; 4)给水管应在排水管上方。 2各种管线相互位置发生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1)有压管应避让重力流管; 2)管径小的应避让管径大的; 3)可弯曲的应避让不可弯曲的; 4)新设计的应避让原有的; 5)临时性的应避让永久性的; 6)施工工程量小的应避让施工工程量大的; 7)施工、检修方便的或次数少的应避让施工、检修不方 便的或次数多的; 8)同等情况下造价低的应避让造价高的,改造成本低的 应避让改造成本高的。 3管线、管沟和管槽的埋深厚度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相 示准的有关规定。

6.3.4室外地下管线交叉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类水管与电缆沟和电缆槽交叉敷设时,有压水管应避 让供电和弱电的电缆沟和电缆槽; 2雨水、污水、废水和污废水溢流为无压重力流形态时应 以其他管线避让为原则; 3通信电缆沟或信号电缆槽应避让供电的排管,并应在电 缆沟或电缆槽相接处增设检修人孔; 4通信及其他弱电系统电缆沟应避让信号电缆槽,并应在 相接处增设检修人孔; 5通信和信号管道的人孔和手孔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 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 6.3.5所有室外管线进人单体结构内时,应在接口处充分考虑

室外与单体结构间的沉降问题,并应预留出沉降空间,避免管道 因沉降变形或破损

6.4室内管线综合布置

6.4.1管线底标高(含防火板和保温)应在装修吊顶龙骨 标高以上。

6.4.1管线底标高(含防火板和保温)应在装修吊顶龙骨上皮 标高以上。 6.4.2管线布置应避开设备吊装孔及吊钩、通风空调系统风口、 设备运输预留门洞、检修库内吊车及车辆限界。 6.4.3运用库、检修库、工程车库等生产类用房的中间、库前、 库尾通道上方管线高度不应小于4500mm,且不应小于工艺要求 的净高。

6.4.6运用库、检修库等生产类建筑,管线相对位置

则,且采暖管与电缆桥架垂直间距不应小于1000mm,采l 避开隔离开关或其他带电的管线

则,且未暖管与电缆价垂直间距入 自 避开隔离开关或其他带电的管线。 6.4.7接触网隔离开关左右各700mm范围内和前后1000mm 范围内均不应有其他管线通过。 6.4.8管线之间的最小充许净距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6.4.9检修平台侧面管线布置应充分考虑检修孔平台的检修空 间,管线底净空不应低于2000mm。 6.4.10管线不应侵占通往检修平台的楼梯空间。

6.4.8管线之间的最小允许净距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

间,管线底净空不应低于2000mm。

本标准第4章的有关规定

7.1.1管综BIM设计模型应与各相关专业施工图一致,并应做 到对设计变更的及时修正,

7.1.2车辆基地室外场地模型设计宜结合GIS技术开展设计 工作。

7.1.2车辆基地室外场地模型设计宜结合GIS技术开展设计

7.2.4车站各层同坡度的,应将本层中心里程处装修完成面

7.2.5当车站各站层的坡度不同时,坡度绝对值大的站层应 坡度绝对值小的临近站层中心里程处装修完成面作为士0.000 程基准面

7.2.8区间应将轨面作为士0.000高程基准面

7.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综BIM设计项目文件夹宜分为六

7.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综BIM设计项目文件夹宜分为 级,且宜分别按线路名称、设计阶段、项目名称、文件类型、 业、用途进行分类命名和目录分级

7.3.2管线综合信息模型宜按照不同专业和不同系统进行模型 分解,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车站和车辆基地室内管线综合信息模型宜按站层/楼层、 专业/系统、子专业/子系统进行模型分解; 2区间隧道管线综合信息模型宜按里程、专业/系统、子专 业/子系统进行模型分解; 3车辆基地室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模型宜按功能、专业/系 统、子专业/子系统进行模型分解。 7.3.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线综合信息模型名称应符合本标准 附录D的规定。

7.4模型文件和模型颜色

7.4.1模型文件格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归档文件应是可编辑的原始模型格式文件: 2交互文件宜采用相互兼容的*.ifc格式文件或可编辑的 原始模型格式文件; 3轻量化览文件应满足相应单位的管理要求。 7.4.2模型文件命名宜根据线路名称、设计阶段、项目名称、 区域/站层、专业/系统、子专业/子系统、设计任务、设计人员 以及版本号,对模型及子模型进行命名DB21∕T 3165-2019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预制管片技术规程,字段间应以“一” 分隔,

7.4.3车辆基地的模型颜色应符合下列

1车辆基地场地的花、草、树木模型颜色宜与实际颜色相 似以,应相互协调,避免反差太大; 2车辆基地的道路模型颜色宜与实物颜色相似; 3车辆基地以及区间轨道专业的模型颜色宜与实物颜色 一致。 7.4.4 各专业的模型元素代码及颜色宜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 规定。 7.4.5模型分解后的单元应包含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两个维度。

7.4.5模型分解后的单元应包含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

7.4.6模型元素命名与分解宜符合本标准附录F、附录G和附 录H的规定。

7.5.1管线综合信息模型元素的细度宜符合不同设计阶段的模 型细度要求。 7.5.2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模型细度宜符合本标准附 录F的规定。

7.5.3设备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模型细度宜符合本标准附录G

CJJ 52-2014 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规范7.5.4深化设计阶段的模型细度宜符合本标准附录H的规定

1设备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的属性信息宜加载技术分析类 数据; 2业务管理类数据宜结合项目需要,根据业主要求在竣工 验收阶段竣工模型中加载; 3属性信息应以满足项目的需求为准,可根据业主要求进 行增加或减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