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70-2020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pdf

DL/T 5570-2020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7.5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6659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5570-2020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pdf简介: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DL/T 5570-2020)是中国电力工业协会发布的一项电力行业技术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电力工程中电缆的勘测工作,为电缆线路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规范。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电缆线路的规划、选型、路径选择、敷设方式、电缆沟槽及电缆隧道的设计要求,以及电缆线路的测量、数据采集、地形测绘、环境影响评估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它涵盖了电缆线路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前期设计、施工准备、安装敷设、运行维护等多个阶段,旨在保证电缆线路的安全、经济、高效运行。

DL/T 5570-2020标准结合了国内外电力工程电缆勘测的实践经验,充分考虑了电缆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系统的需求,对提升我国电力工程电缆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DL/T 5570-2020 电力工程电缆勘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5.1.5电力电缆GNSS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及选点应符合下列

1陆域电力电缆控制点可在路径首尾及沿线均匀布设; 2海底电力电缆控制点宜布设在登陆点附近区域: 3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土质坚实、稳固可靠、无障碍物或干 扰源的地方,每个控制点应至少有1个通视方向。 5.1.6电力电缆各等级GNSS测量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应 符合表 5. 1. 6 的规定。

表5.1.6各等级GNSS测量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

DB32∕T 946-2006 公路服务区建设工程质量5.1.7GNSS测量数据处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的规定执行。

表5.1.8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注:表中n为观测站数。

5.1.9导线网的布设及选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附合导线或闭合 导线; 2 加密网可采用附合导线或结点网; 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比不宜超过1/3; 4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 相对开阔,便于加密和扩展;, 5相邻点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等、四等 不宜小于1.5m;一级、二级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5.1.10导线测量数据处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5.1.11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GNSS拟合高程测量 角高程测量等方法

5.1.12电力电缆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12 的规定。

5.1.12电力电缆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

表5.1.12各等级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5.1.13 电力电缆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13 的规定。

5.1.13 电力电缆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1 的规定,

5.1.13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指

注:1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2 三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 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3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面、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 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或黑面、红面所测 高差较差的限值。

5.1.14水准测量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14水准测量观测应符合下列规

1施测水准测量前,应对仅器进行检验和校正,并做好记录; 2同一测段观测中需间款时,应在地基稳固的位置设置2个 及以上的标志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对其中2点进行检测,检测结 果满足表5.1.13规定的限差要求时,可由此起测,否则应从前一 水准点起测; 3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二等水 准应选用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他等级应将重测结果与原 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限时则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1.15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的规定执行。

5.1.16GNSS拟合高程测量仅限于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四等、五

,16GNSS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

注:1α为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mm。

2n为附合或最简闭合环边数。

1GNSS拟合高程网应与四等及以上高程点联测,联测点宜 均匀分布于测区周边和中央,带状测区宜分布在两端及中部; 2GNSS拟合高程联测边应使用双时段观测,其边长不宜超 过5km; 3联测的已知高程点不宜少于3个,对地形高差起伏较大的 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点数; 4天线高应精确至1mm; 5四等、五等GNSS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标准表5.1.6 中四等、一级的相关规定。 5.1.18GNSS拟合高程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复测基线高差较差、最简异步环或附合路线闭合差应符合 本标准表5.1.16的规定。 2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应按下式计算:

Mw=±^ W.WH N L

(5. 1. 18)

式中:Mw一每干米高差全中误差(mm); Wh一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 L一一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 N一一附合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3应对联测的已知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剔除不合格的巨 知点。 4对地形平坦的小测区可采用平面拟合模型,对地形起伏较 大的大面积测区宜采用曲面拟合模型,且拟合计算不宜超出模型 覆盖的范围。 5应充分利用当地最新的重力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并进行 模型优化。 5.1.19GNSS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少于 全部高程点的10%,且不应少于3个点;高差观测可采用相应等 级的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5.1.20三角高程测量宜在首级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成三角 高程网或高程导线。

5.1.21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21的规定。

5.1.21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21的规定。

表5.1.21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注:1D为测段长度,单位为km

线路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水准路线的总

1.22三角高程观测应符合下列判

1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22的规定

表5.1.22三角高程观测的主要技术指

2垂直角的对向观测,当往测完成后应即刻进行返测。 3仪器、反光镜或牌的高度,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并 情确至1mm,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高度。 ,1.23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5.1.23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AA 4n S2

武中:M一 每千米高差测量偶然中误差(mm); △一往返测高差较差(mm); S一一测距边水平距离(km); n一一往返测边数。 3每千米高差测量的全中误差Mw按下式计算,并应符合本 标准表 5.1.21 的规定,

M= 1[fhfh L

式中:Mw一一每千米高差测量全中误差(mm); fh一一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 L一一计算各fh时,相应的三角高程路线长度(km); N一一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5.1.24跨河水准测量时,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当跨 越距离小于200m时,可采用单线过河,跨越距离在200m~400m 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 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24的规定。

式中:Mw一4 每于米高差测量全中误差(mm); fh一一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 L一一计算各fh时,相应的三角高程路线长度(km); N一一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N一一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

越距离小于200m时,可采用单线过河,跨越距离在200m~400r 时,应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跨河水准观测的主要 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1.24的规定。

注:1一测回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 远尺,再读近尺。 2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视线长度宜相等, 并大于10m;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

注:1一测回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 远尺,再读近尺。 2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视线长度宜相等 并大于10m;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 25 长距离跨水面传递高程测量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或

远尺,再读近尺。 2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视线长度宜相等 并大于10m;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 5.1.25长距离跨水面传递高程测量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或 GNSS拟合高程测量法,也可利用海水面传递高程。跨水面距离 大于3.5km时,应根据测区具体条件和精度要求进行专项设计。 5.1.26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跨水面测量时,宜在阴天 进行观测。对向观测时的气象等外界条件宜相同,两岸跨河对向观测 位置应基本等高。垂直角观测的测回数应符合表5.1.26的规定

注:高程传递距离超过50km时,应根据潮汐的其体情况适当增加连续观测时间。 4水尺零点高程应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引测,传递工 丰结束后,还应对水尺零点进行校核。

4水尺零点高程应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引测,传递工 作结束后,还应对水尺零点进行校核,

5.1.28陆域地形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 50026的规定。

5.1.29海洋地形测量应符合现行

5.1.32水域地形测量时,导航定位宜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

50cm矩形分幅,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其他规格的分幅。地形图编号 宜采用流水顺序编号或行列编号,

5.1.35陆域电缆走廊探测应对收集作业区域内的已有地下管 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以及相关文档进行分类、整理,编绘地下 线现况图。

2017甬 DX-03 宁波市农村“治乱”指引.pdf5.1.36 探测开始前应通过现场踏勘核实所收集资料的可利用 程度。

5.1.37陆域电缆走廊探测应现场确定目标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 位置、埋深和类别,并根据设计要求查明管线的其他属性。 5.1.38各类管径规格的取舍应根据电缆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行 选择标准应按表5.1.38执行。当同一管线上连续变径时,探测作 业时应考虑管线表示的连续性

表5.1.38陆域电缆走廊探测的选择标

5.1.39陆域电缆走廊探测的管线点可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 线点两类。明显管线点应采用实地调查方法获取有关参数。隐蔽 管线点应采用地球物理探查方法《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复合地基技术规程 JGJ/T 213-2010》,利用仪器探测或通过打样洞方 法探香其位置及理埋深。

1.40地下管线探测精度应符合下

1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中误差不应大于士5cm; 2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误差不应大于士0.10h,埋 深中误差不应大于土0.15h,其中h为管线中心埋深,单位为cm 当h<100cm时以100cm代入计算:针对具体工程特点,地下管线 平面位置和埋深的探查精度可另行约定; 3地下管线点平面位置及高程测量中误差相对于该管线点 起算点均不应大于5cm。 5.1.41陆域电缆走廊探测管线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