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400-2016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

GB50400-2016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7 M
标准类别:国家标准
资源ID:6537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400-2016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简介:

GB50400-2016,全称为《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一项国家标准。该规范主要针对建筑与小区的雨水收集、处理、储存和利用进行规定,旨在引导和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是响应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

该规范涵盖了雨水的收集系统设计、处理设施设计、雨水利用系统设计、雨水收集及利用的维护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对雨水的收集方式、收集设施的尺寸、处理技术、储存设施的设计、雨水的再利用途径(如用于冲厕、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通过实施GB50400-2016,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径流,缓解城市内涝,保护水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节约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GB50400-2016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4.3.6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储存设施,其储水量

计算。当具有逐日用水量变化曲线资料时,也可根据逐日降雨量 和逐日用水量经模拟计算确定。

武中:Vh 收集回用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m3); 初期径流弃流量(m3)LY/T 3194-2020 结构用重组竹,应根据本规范式(5.3.5) 计算。

4.3.7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应符合下

4.3.7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出水管设计流量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降雨过程中排水时,应按下式计算:

当降雨过程中排水时,应按下式

式中:Q 一 出水管设计流量(L/s); 亚。—控制径流峰值所对应的径流系数,宜取0.2; q暴雨强度[L/(s·hm²)],按2年重现期计算。 2当降雨过后才外排时,宜按6h~12h排空调蓄池计算 4.3.8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容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4.3.8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的储存设施容积应符合下列

1降雨过程中排水时,宜根据设计降雨过程变化曲线和设 计出流量变化曲线经模拟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Vt 调蓄排放系统雨水储存设施的储水量(m"); tm 调蓄池设计蓄水历时(min),不大于120min: Q一i 调蓄池进水流量(Ls); Q——出水管设计流量(L/s),按本规范式(4.3.7 确定。 2当雨后才排空时,应按汇水面雨水设计径流总量 取值。 4.3.9当雨水控制及利用采用人渗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的组合 时,人渗量和雨水设计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aKJAstsZinty=W αKJAst, = Wi Zqinit, = W,

式中:ts 渗透时间(s),按24h计;对于渗透池和渗透井, 宜按3d计; qi 一 第i种用水户的日用水定额(m3/d),根据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计算;

n; 第i种用水户的用户数量; t 用水时间,宜取2.5d;当雨水主要用于小区景观水 体,并且作为该水体主要水源时,可取7d甚至更 长时间,但需同时加大蓄水容积; Wi 入渗设施汇水面上的雨水设计径流量(m): 收集回用系统汇水面上的雨水设计径流量(m3)。

Vs+wx+Vh+Vt=w

(4. 3. 10)

式中:Wx一 入渗设施内累积的雨水量达到最大值过程中渗透 的雨水量(m3)。 4.3. 11 建设场地日降雨控制及利用率应按下式计算:

武中:fk 建设场地日降雨控制及利用率; W.一 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m); hp一日降雨量(mm),因重现期而异; Fz建设场地总面积(m²)。 .3.12建设场地外排雨水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4. 3. 11)

(4. 3. 12)

式中: 建设场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应按本规范第3.1.4 条确定; VL一一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截留雨量(m3)。 4.3.13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的有效截留雨量应为各系统的截留 雨量之和,并应按下式计算:

Vi=VLi+VL2+VL

(4. 3. 13)

式中: VL1 渗透设施的截留雨量(m); VL2 收集回用系统的截留雨量(m3); VL3 调蓄排放设施的截留雨量(m3)。

量平衡计算,并应根据下列影响因素为确定:

量平衡计算,并应根据下列影响因素为确定:

1渗透系统或设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有效储水容积、 汇水面日径流量、日渗透量。当透水铺装按本规范表3.1.4取径 流系数时,可不计算截留雨量。 2收集回用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雨水蓄存设施的 有效储水容积、汇水面日径流量、雨水用户的用水能力。 3调蓄排放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包括:调蓄设施的有效 储水容积、汇水面日径流量。

5.1.1屋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有条件时 宜采用种植屋面。种植屋面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种植屋面工程 技术规程》JGJ155的规定。

5.1.1屋面应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有条件时

5.1.2屋面雨水系统中设有弃流设施时,弃流设施服务的各雨

5.1.3屋面雨水宜采用断接方式排至地面雨水资源化利用生态

设施。当排向建筑散水面进入下凹绿地时,散水面宜采取消能防 冲刷措施

5.1.4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与建筑生活污水、

5.1.5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给

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 程》 CJJ 142 的规定。

5.1.6屋面雨水收集管道汇地下室内的雨水蓄水池、蓄

或弃流池时,应设置紧急关闭阀门和超越管向室外重力排水,紧 急关闭阀门应由蓄水池水位控制,并能手动关闭

5.1.7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储存设施之间的室外输水

当设计重现期比上游管道的重现期小时,应在连接点设检查 益流设施。埋地输水管上应设检查口或检查井,间距宜为2! 40m

5.1.8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雨水入渗收

5.1.9种植屋面上设置雨水斗时,雨水斗宜设置在屋面结构板

5.1.9种植屋面上设置雨水斗时,雨水斗宜设置在屋面结构板

上,斗上方设置带雨水算子的雨水口,并应有防止种植土进入雨 水斗的措施

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5.2.1建设用地内平面及竖向设计应考虑地面雨水收集要求, 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地重力排向收集设施。 5.2.2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 10mm~20mm 5.2.3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 距不宜超过40m。 5.2.4雨水收集宜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雨水口或雨水沟 且污物应便于清理。

5.2.5雨水收集系统中设有集中式雨水弃流时,各雨水口至容

5.3.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 时,应为密闭形式。雨水弃流池宜靠近雨水蓄水池,当雨水蓄水 池设在室外时,弃流池不应设在室内 5.3.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容积式弃流装置。当弃流装置 理于地下时,宜采用渗透弃流装置。 5.3.3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并或弃流池。分散设 置的弃流设施,其汇水面积应根据弃流能力确定。 5.3.4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CODcr、 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径流厚度 可采用2mm~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mm~5mm。 江

5.3.1屋面雨 宜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 时,应为密闭形式。雨水弃流池宜靠近雨水蓄水池,当雨水蓄水 池设在室外时,弃流池不应设在室内

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径流厚度 可采用2mm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mm5mm。

式中:W: 初期径流弃流量(m); 一初期径流弃流厚度(mm)

W:= 10 XX F

5.3.6弃流装置及其设置应便于清洗和运行管理。弃流装 能自动控制弃流

5.3.7截流的初期径流宜排入绿地等地表生态入渗设施,也可 就地入渗。当雨水弃流排人污水管道时,应确保污水不倒灌至弃 流装置内和后续雨水不进人污水管道

5.3.7截流的初期径流宜排入绿地等地表生态入渗设施,

5.3.8当采用初期径流弃流池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截流的初期径流雨水宜通过自流排除: 2当弃流雨水采用水泵排水时,池内应设置将弃流雨水与 后期雨水隔离的分隔装置; 3应具有不小于0.10的底坡,并坡向集泥坑: 4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格栅,格栅的设置应便于清理并不得 影响雨水进水口通水能力; 5排除初期径流水泵的阀门应设置在弃流池外: 6宜在入口处设置可调节监测连续两场降雨间隔时间的雨 停监测装置,并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 7应设有水位监测措施; 8采用水泵排水的弃流池内应设置搅拌冲洗系统。 5.3.9 渗透弃流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并体和填料层有效容积之和不应小于初期径流弃流量; 2井外壁距建筑物基础净距不宜小于3m; 3渗透排空时间不宜超过24h。

5.4.1排水系统应对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的溢流雨水进行收集、 排除。

水口宜设在道路两边的绿地内,其顶面标高应高于绿地20mm~ 50mm,且不应高于路面,

5.4.3雨水口宜采用平算式,设置间距应根据汇水面积确定 且不宜大于 40m。

且不宜大于 40m。

5.4.4透水铺装地面的雨水排水设施宜采用排水沟

5.4.5渗透管一排放系统应满足排除雨水流量的要求,管道水 力计算可采用有压流

5.4.5渗透管一排放系统应满足排除雨水流量的要求JTT 4-1993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管

5.4.6雨水排除系统的出水口不宜采用淹没出流

5.4.6雨水排除系统的出水口不宜采用淹没出流。

其雨水排水系统应采用加压提升排放系统;当与建筑物不连通且 沉深度小于1m时,可采用重力排放系统,并应确保排水出口 为自由出流。处于山地或坡地且不会雨水倒灌时,可采用重力排 放系统,

湖北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全费用基价表(2018) 第四册 隧道工程.pdf5.4.8与市政管网连接的雨水检查井应满足雨水流量测试要求

5.4.9外排雨水管道的水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 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