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pdf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Y/T 2148-201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64361
免费资源

NY/T 2148-201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pdf简介:

NY/T 2148-2012 是中国农业部发布的一项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针对我国农田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旨在推动我国农田建设向高标准、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NY/T 2148-2012 标准涵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设施、农田道路、农田供电设施等)、土壤改良和保护、农田规划设计、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管理与服务等。它要求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

通过实施这个标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田的产出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NY/T 2148-20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5.1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以粮食产量为衡量标准,以不同区域高产农田水稻、小麦或玉米等粮食作物应 产量标准为依据,其他作物可折算成粮食作物产量。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见附录

5.2农业先进科技配套

5.2.1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包括耕、种、收单项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作业机械 化水平两类指标。高标准农田的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在东北区、华北区应达到85%以上,在西北区、东 南区应达到65%以上,西南区应到达40%以上。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见附录C。 5.2.2农艺技术配套。高标准农田的优良品种覆盖率应达到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应达到 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达到50%以上,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以县为单位 开展的情监测和土壤肥力监测服务应覆盖到高标准农由。

主要由田间工程和田间定位监测点构成。 6.2田间工程 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水源、灌溉渠道、排水沟、田间灌溉、渠 系建筑物、泵站、农用输配电、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林网等内容GB∕T 19536-2004集装箱底板用胶合板,以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科技应用, 全面提高农田综合生产水平,保持持续增产能力。 6.3田间定位监测点 包托士撞肥力摘情和中情 座摘情和中宝

包括土壤肥力、情和虫情定位监测点的配套设施和设备,主要服务于土壤肥力、土壤摘情和虫 态监测与自动测报

土地平整包括由块调整与由面平整。由块调整是将大小或形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由块进行合并或认 整,以满足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农业科技的应用。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 田块内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满足精耕细作、灌溉与排水的技术要求。 7.1.1田块大小与连片规模。田块的大小依据地形进行调整,原则上小弯取直,大弯随弯。田块方 同应满足在耕作长度方向上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要求:丘陵山区由块应沿等高线调整:风蚀区 日块应按当地主风向垂直或与主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的方向调整。田块建设应尽可能集中连片, 连片田块的大小和朝向应基本一致。高标准农田连片与田块规模见附录D。

7.1.2由块形状。由块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止方形、梯形或其它形状,长宽比一般应控制在 4:1~20:1。由块长度和宽度应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确 定。 7.1.3田面平整。由面平整以由面平整度指标控制,包含地表平整度、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 降三个指标。水稻种植由块以格由为平整单元,其横向地表坡降和纵向地表坡降应尽可能小:地面灌溉 块应减小横问地表坡降,喷灌微灌由块可适当放大坡降,纵向坡降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灌溉排水要 求确定。高标准农田田面平整度见附录E。 7.1.4田坎。平整土地形成的田坎应有配套工程措施进行保护。应因地制宜地采用砖、石、混凝土、 土体夯实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 7.1.5土体及耕作层。土体及耕作层建设是使农由土体厚度与耕作层士壤疏松程度满足作物生长及 施肥、蓄水保等需求。 一般耕地的土体厚度应在100cm以上。山丘区及滩地的土体厚度应大于50cm,且土体中无明显 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因素。 一般耕作层深度应大于25cm。旱作农田应保持每隔3~5年深松一次,使耕作层深度达到35cm以 上。水稻种植田块耕作层应保持在15cm~20cm,并留犁底层。高标准农田土体和耕作层厚度见附录F。

.3.1应按不同作物及灌溉需求实现应的水源保障。 水源工程质量保证年限不少于20年。 7.3.2并灌工程的并、泵、动力、输变电设备和并房等配套率应达到100%

7.3.3塘堰容量应小于100000m²,坝高不超过10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 7.3.4蓄水池容量控制在2000m以下。蓄水池边墙应高于蓄水池最高水位0.3~0.5m,四周应修建 1.2m高度的防护栏,以保证人畜等的安全。南方和北方地区亩均耕地配置蓄水池的容积应分别不小于8 m和30m。 7.3.5小型蓄水窖(池)容量不小于30m。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泵管等附属设施应 配套完备。当利用坡面或公路等做集雨场时,每50m蓄水容积应有不少于667m的集雨面积,以保证 足够的径流来源。

7.5.1排水沟要满足农田防洪、排涝、防渍和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要求。 7.5.2排水沟布置应与田间其他工程(灌渠、道路、林网)相协调。在平原、平坝地区一般与灌溉 渠分离:在丘陵山区,排水沟可选用灌排兼用或灌排分离的形式。高标准农田排水工程水平见附录I。 7.5.3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无盐碱防治需求的农田地下水埋深不少于0.8m。有防治盐碱要求的区

DB3301/T 89-2018 户外招牌设置管理规范.pdf域返盐季节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满足表1的规定。

表1盐碱化防治需求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

7.5.4排涝农沟采用排灌结合的末级固定排灌沟、截流沟和防洪沟,应采用砖、石、混凝土衬砌, 长度宜在200~1000m之间。斗沟长度宜为800~2000m,间距宜为200~1000m。山地丘陵区防洪斗沟、 农沟的长度可适当缩短。斗沟的间距应与农沟的长度相适应,宜为200~1000m。高标准农田排水沟深 度和间距见附录J。 7.5.5田间排水沟(管)工程质量保证年限应不少于10年。 7.6田间灌溉 根据水源、作物、经济和生产管理水平,田间灌溉采用地面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形式。 7.6.1地面灌溉。旱作农由灌水沟的长度、比降和入沟流量可按表2确定。灌水沟间距应与采取沟 灌作物的行距一致,沟灌作物行距一般为0.6~1.2m。旱作农田灌水睦长度、比降和单宽流量可按表3 确定,哇田不应有横坡,宽度应为农业机具作业幅宽的整倍数,且不宜大于4m。

平原水由的格由长度宜为60~120m,宽度宜为20~40m,山地丘陵区应根据地形适当调整。在渠 沟上应为每块格田设置进排水口。受地形条件限制必须布置串灌串排格田时,串联数量不得超过三块。 7.6.2喷灌。喷灌工程包括输配水管道、电力、喷灌设备及附属设施等。喷灌工程固定设施使用年 限不少于15年。在北方蒸发量较大的区域,不宜选择喷口距离作物大于0.8米的喷灌设施 7.6.3微灌。微灌包括微喷、滴灌和小管出流(或涌泉灌)等形式,由首部枢纽、输配水管道及滴 灌管(带)或灌水器等构成。微灌系统以蓄水池为水源时应具备过滤装置:从河道或渠道中取水时,取 水口处应设置拦污栅和集水池;采用水肥一体化时,首部系统中应增设施肥设备。微灌工程固定设施使 用年限不少于15年。

渠系建筑物指斗渠(含)以下渠道的建筑物,主要包括农桥、涵洞、闸门、跌水与陡坡、童水设施 等。渠系建筑物应配套完整,其使用年限应与灌排系统总体工程相一致,总体建设工程质量保证年限应 不少于15年。 7.7.1农桥。农桥应采用标准化跨径。桥长应与所跨沟渠宽度相适应,不超过15m。桥宽宜与所连 接道路的宽度相适应,不超过8m。三级农桥的人群荷载标准不应低于3.5KN/m。 7.7.2涵洞。渠道跨越排水沟或穿越道路时,宜在渠下或路下设置涵洞。涵洞根据无压或有压要求 确定拱形、圆形或矩形等横断面形式。承压较大的涵洞应使用管涵或拱涵,管涵应设混凝土或砌石管座。 函洞洞顶填土厚度应不小于1m陕2014TJ 024 轻质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构造图集,对于衬砌渠道则不应小于0.5m。 7.7.3水闸。斗、农渠系上的水闸可分为节制闸、进水闸、分水闸和退水闸等类型。在灌溉渠道轮 藿组分界处或渠道断面变化较大的地点应设节制闸;在分水渠道的进口处宜设置分水闸;在斗渠末端的 立置要设退水闸;从水源引水进入渠道时,宜设置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 7.7.4跌水与陡坡。沟渠水流跌差小于5m时,宜采用单级跌水,跌差大于5m时,应采用陡坡或多 级跌水。跌水和陡坡应采用砌石、混凝土等抗冲耐磨材料建造。 7.7.5量水设施。渠灌区在渠道的引水、分水、泄水、退水及排水沟末端处应根据需要设置量水堰 量水槽、量水器、流速仪等量水设施,井灌区应根据需要设置水表。

7.9.1农用输配电。主要为满足抽水站、机井等供电。农用供电建设包括高压线路、低压线路和变 配电设备。 7.9.2输电线路。低压线路宜采用低压电缆,应有标志。地埋线应敷设在冻土层以下,且深度不小 于0.7米。 7.9.3变配电设施。宜采用地上变台或杆上变台,变压器外壳距地面建筑物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8m; 变压器装设在杆上时,无遮拦导电部分距地面应不小于3.5m,变压器的绝缘子最低瓷裙距地面高度小 于2.5m时,应设置固定围栏,其高度宜大于1.5m,

.0由间旭路 田间道路包括机耕路和生产路。 7.10.1机耕路。机耕路包括机耕干道和机耕支道,机耕路建设应能满足当地机械化作业的通行要求, 通达度应尽可能接近1。 机耕干道应满足农业机械双向通行要求。路面宽度在平原区为6~8m,山地丘陵区为4~6m。机耕 干道宜设在连片田块单元的短边,与支、斗沟渠协调一致。 机耕支道应满足农业机械单向通行要求。路面宽度平原区为3~4m,北方山地丘陵区为2~3m,南 方山地丘陵区为1.52m。机耕支道宜设在连片田块单元的长边,与斗、农沟渠协调一致,并设置必要 的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 机耕路的路面层可选用砂石、混凝土、沥青等类型路面。北方宜用砂石路面或混凝土路面,南方多 雨宜采用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 7.10.2生产路。生产路应能到达机耕路不通达的地块,生产路的通达度一般在0.1~0.2之间。 生产路主要用于生产人员及人畜力车辆、小微型农业机械通行,路面宽度1~3m。生产路可沿沟渠 或由灵活设置,生产路的路面层在不同区域可有所差异,北方宜采用砂右路,南方宣采用混凝土、泥 结石或石板路。 7.10.3机耕道与生产路布设。机耕支道与生产道是机耕干道的补充,以保证田间路网布设密度合理。 在平原区,每两条机耕道间设一条生产路,在山地丘陵区可按梳式结构,在机耕道一侧或两侧设置多条 生产路。机耕道及生产路的间隔可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