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01/T 646-2021 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技术规程.pdf

DB4201/T 646-2021 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9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237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201/T 646-2021 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技术规程.pdf简介:

"DB4201/T 646-2021"是中国的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技术的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全称可能是《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技术规程》,它主要规定了轨道交通工程在运营期间,对结构物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程序和标准。这个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它为轨道交通结构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的监测指导,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结构损坏,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这个规程可能涵盖了内容如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读、结构异常情况的预警和处理策略等。它适用于地铁、有轨电车、轻轨等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期结构监测工作,旨在确保轨道交通系统的稳定、高效和安全运行。

DB4201/T 646-2021 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DB4201/T646—2021附录B(资料性)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查记录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查检查可按表B.1规定的信息采集要求,制定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查记录表。如有照片等资料可单独编辑成册。将其编号填入表中对应栏中。表A.7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查记录表线路名称:区间名称:里程桩号:隧道结构形式:巡查人:记录人:巡查日期:状况描述病害照片里程桩号结构名称部件名称病害位置备注(类型、性质、范围、程度)编号填写说明:1、本表应当场及时填写,无病害时填写正常:2、详细记录和描述病害(包括病害种类、数量、部位、程度),病害无发展则填写无变化3、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严重病害,应在备注中说明;4、本表填写后及时整理归档第页共页34

L1」GB/T1531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2]GB/T38707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技术规范 3]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 4]GB/T502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5]GB/T503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61 GB 509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7] GB 50982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81 CJJ/T 202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 [9] CJJ/T 289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养护技术标准

武汉市地方标准 DB4201/T 6462021 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结构监测 技术规程

DB4201/T 6462021

最I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巡检的项目、内容(续)

5.2本条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监测宜采用的坐标系统。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采用的是武汉市 2000坐标系统和1985国家高程系统,长期监测宜沿用建设期采用的坐标系统。工程影响监测宜采用武 汉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也可采用独立坐标和高程系统。 5.3监测实施前应搜集邻近区域的地质、施工及运营期的变形观测成果,这些资料是编制方案的主要 依据,也是监测实施期数据分析的基础资料。监测方案需经运营管理单位技术审查,审查认可并进行专 家论证后方能实施。当外部作业有重大变更时,监测单位应及时调整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重大变更应 重新报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单位技术审查及专家论证。 5.5依据相关工程监测工作经验,要掌握本监测对象的变形规律,需要较高的监测精度,由于城市轨 道交通工程施工周期较长,且大部分施工控制网按区间进行控制,很少对地下段控制网进行整网平差: 因此提出了当施工控制网无法满足监测需要时建立独立控制网,联测施工控制网提供相应的转换关系。 5.6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应避开外部作业直接影响 的区段。基准点布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期变形观测的统一、可靠基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为破 坏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可能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确保每期变形测量成果的 可靠性,每期进行监测点观测前,应先进行基准点的检测,当检测结果怀疑基准点有可能发生变动时, 应立即对其进行复测。对基准点进行定期复测,复测时间间隔应根据点位稳定程度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情 况等确定。实际上,很多变形测量生产实践中,当基准点数不多,观测比较方便时,每期观测监测点时 般也同时进行基准点之间的观测。 5.8本条给出了观测点布设的基本要求。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状况,应能与现 场位置对应,轨行区的观测点应有对应的里程,盾构法隧道区段还应与环号关联。高架的墩柱观测点应 与里程、墩柱号关联。 5.9监测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应符合《测绘计量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满足监测精度和量程 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监测仪器设备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10工程影响监测等级是按照外部作业影响等级和轨道交通结构所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确定,是本文 件在参考GB50911工程监测等级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对于工程影响监测,在确定了工程影响监 测等级后,监测点布设间距、监测范围、监测频率等都可以参考工程影响监测等级来确定。 5.11轨道交通结构监测天窗期时间有限,对于工程影响监测等级较高或者监测范围较大的项目应采用 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监测应补充人工监测手段,并定期对远程自动化监测成果进行校核。 5.12基准点布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期变形观测的统一、可靠基准。基准点复测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

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定期复测时间间隔应根据点位稳定程度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等确定。长期 监测宜每期监测前对监测基准网复测一次。工程影响监测外部作业实施期间每1月~2月宜对监测基准 网复测一次,延续监测期间基准网复测频率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5.13各期监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可以保证同期的变形观测数据在时态上保持基本一致。对于 不同期的变形监测,特别是高等级的变形监测,应尽可能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观测路线、观测方法、 仪器设备,并宜固定监测人员在同等或相近的环境条件下观测。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弱系 统误差影响,提高观测精度,保证成果质量。 5.16对于工程影响监测,外部作业完成定义为外部作业施工对轨道交通结构周边土体不再产生扰动, 土体应力状态不再发生改变。对于主体结构采用嵌岩桩基础的,外部作业完成以基坑回填为界,对于非 嵌岩桩基础,外部作业完成以靠地铁侧主楼封顶为界。 1延期监测完成后且监测数据稳定,由工程影响监测单位提出申请,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单位同意 后方可停止监测。数据稳定标准为最后三个较长监测周期(每个周期不少于1月)的三维结构变形量均 小于0.6mm每月

1.3随着电子技术、激光测量技术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和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摧 术在变形监测中已得到应用。基于此,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量技术方法,

5.2.1轨道交通工程地下段运营监测一般仅在道床上布设一处沉降监测点,对于不同施工形式的地下 段,道床与地下段主体结构容易产生差异变形。盾构区间道床脱空、离缝后管片与道床会出现差异沉降! 矿山法施工地下段仰拱与二衬也会出现差异变形;在变形监测过程中,若能及时发现道床与其它结构位 置差异沉降时,可以及时发现相关病害,因此建议沉降监测时一处断面在不同结构物位置布设多处监测 点

6.3.5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沉降监测长期观测周期一般为1次/年~4次/年,结合现行相关规范及作 业经验DB44/T 1632-2015 道路照明用LED电源控制装置 可靠性测试方法.pdf,结构物长期观测100天左右沉降变形速率在0.01mm/d~0.04mm/d时可以判断为稳定,结合 式汉轨道交通工程运营期监测特点,对预警值按0.02mm/d的标准进行控制,对控制值按0.04mm/d 的标准进行控制

6.4.2运营后隧道结构收敛基本趋于稳定,其变形量相对于施工前期小很多,因此需要提高测量精度, 便于分析隧道结构变形情况,目前国内现行的相关规范主要考虑隧道结构水平及净空的变形,但实际中 遂道结构变形极为复杂,因此本文件提出根据测点构建大量的测线进行变形分析的方式,可以更直观的 分析隧道不同位置的变形情况。 1收敛监测主要对比5处测点之间距离变化量,从而分析隧道结构不同位置的变形情况,由于测点 位置布设了反射片,考虑到测量照准误差,因此对相同测线间不同测回距离较差进行了限制,从而提高 测量的精度。

DB4201/T646—2021

6.5.5视准线法主要用于单一方向水平位移测量,本条给出了作业的具体要求。 6.5.6正垂线法可在高桥墩和斜拉桥塔体挠度观测中采用。对正垂线的主要构成和要求如下: 正垂线由悬线装置、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带止动叶片的重锤、阻尼箱、防锈抗冻液体、观测墩、 强制对中基座、安全保护观测室等组成; 2悬挂点要考虑换线及调整方便且必须保证换线前后位置不变;观测墩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底盘的钢 筋混凝土墩,必要时可建观测室加以保护;不锈钢丝或铟瓦丝的极限拉力大于重锤重量的2倍;在竖井, 既处等易受风影响的地方一设置直径大王00的防风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