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91-2012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 50191-2012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 50191-201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4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60815
免费资源

GB 50191-201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191-2012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简介:

,由于我是一个的,我无法直接提供PDF文件的简介或内容。但是,我可以为你概括GB 50191-201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信息。

GB 50191-201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重要的工程技术标准。这部规范主要针对中国境内的构筑物(包括建筑物、构筑物等)的抗震设计提供了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它根据中国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对构筑物的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设计方法、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旨在保证构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和耐震能力。

该规范适用于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构筑物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抗震设计,是建筑行业进行抗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其专业性和严谨性,清晰无水印的完整版PDF文件通常只提供给具备相关资质的工程设计人员或通过官方渠道获取。

GB 50191-2012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部分内容预览:

构筑物,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 方法。 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亦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 变形。 3.5.3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 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3.5.4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根据各结构层在平面内的变形情况确 定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等的横隔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 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应进行构件间的地震内力分析。 3.5.5质量和侧移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结构层可视为刚性横隔 板的结构,以及本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 构进行抗震分析。其他情况应采用空简结构进行抗震 分析。

构筑物,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 方法。 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亦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 变形。

3.5.4结构抗震分析时JC∕T 668-2009 水泥胶砂中剩余三氧化硫含量的测定方法,应根据各结构层在平面内的变形情

定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等的横隔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 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应进行构件间的地震内力分析

3.5.5质量和侧移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结构层可视为刚性

板的结构,以及本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 构进行抗震分析。其他情况应采用空简结构进行抗震 分析。

1计算的建立和简化计算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 状况,计算中应计入楼梯构件的影响。 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3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 用不少于2个的不同计算程序,并应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对计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定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后再用于工程设计。

3.6.1非结构构件,包括构筑物主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构

3.6.1非结构构件,包括构筑物主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构件、设施 和机电等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6.2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分

3.6.3附着于结构层上的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 应采取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或锚固等措施,并应确定其对主体结 构的不利影响。

3.6.4主体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分析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 利影响,应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6.5在人员出入口、通道和重要设备附近的非结构构件应采取 加强的安全措施,

3.7.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中

月。 2 结构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 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 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2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和抗震等级为一级的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 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结构和斜撑构件(含 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 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 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 9%。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于0.85;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

3.7.3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3.7.6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相

3.7.7钢筋混凝土墙体、框架柱的水平施工缝应采取提高混凝工

3.7.7钢筋混凝土墙体、框架柱的水平施工缝应采取提高混凝王 结合性能的措施。抗震等级为一级的墙体和转换层楼板与落地混 凝土墙体的交接处,宜验算施工缝截面的受剪承载力。

4.1.1选择构筑物场地时,对构筑物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 地段,应按表 4. 1. 1 划分,

4.1.1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

4.1.2构筑物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 盖层厚度为准

1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试土 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应为控制性勘探孔数量的1/5~1/3,山间 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3个。 2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个构筑物,测试土层剪切波速 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区域 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密集构筑物群,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钻 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个大型构筑物的钻孔数量均不得少于 2个。

3对丁类构筑物及内类构筑物中高度不超过24m的构筑 物,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4.1.3划分 土的类型,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可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1.3的剪切 波速范围内估算,

表4.1.3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4.1.4构筑物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且其下卧各层岩土的 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其上部各土层剪切波 速2.5倍的土层,且该层及其下卧各层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 400m/s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 中扣除。 415十层的等效前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4.1.5士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Use do /t Z(d / vs) =

4.1.6构筑物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

层厚度按表4.1.6划分,其中I类应分为I。、I1两个亚类。当有 准确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数据,且其值处于表4.1.6所列场 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可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 特征周期

注:1表中U.系岩石的剪切波速

4.1.7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计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构筑物 的影响: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3)8度和9度时,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 和90m。 2对不符合本条第1款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其 避让距离不宜小于表4.1.7的规定。在避让距离的范围内确有 需要建造分散的、高度不超过10m的丙类、丁类构筑物时,应按 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其基础应采用筏基等形式,且不应跨越 断层线

表4.1.7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m)

4.1.8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箕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 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 上构筑物时,除应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计算不利 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 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增大系数的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 确定,并应在1.1~1.6范围内采用。 4.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的对构筑物抗震 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构筑物的场地类别和滑坡、崩 塌、液化和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 充计算的构筑物,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

4.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

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构筑物的场地类别和滑坡、崩 塌、液化和震陷等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 充计算的构筑物,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 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

4.2.1下列构筑物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4.2.1下列构筑物可不进行关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构筑物。 27度、8度和9度时,地基静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大于 80kPa、100kPa和120kPa,且高度不超过24m的构筑物。 4.2.2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 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 力调整系数计算。

.2.3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

fae = Saf.

式中:faE一 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S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4.2.3采用; f。—一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 执行。

DB/T 45-2012标准下载表4.2.3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4.2.4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

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力,应符合下列公 式的要求:

Pmax ≤ 1. 2faE

式中:力一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

Pmax——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4.2.5验算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时,基础底面零应力区的面积 大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形体规则的构筑物,零应力区的面积不应大于基础底面面 积的25%。 2形体不规则的构筑物,零应力区的面积不宜大于基础底面 面积的15%。 3高宽比大于4的高耸构筑物,零应力区的面积应为零

4.3.1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 6度时,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DG∕TJ08-2299-2019 型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构筑物可 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7度~9度时,乙类构筑物可按本 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4.3.3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