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FONT+face=Verdana_深埋隧洞TBM施工过程围岩损伤演化声发射试验_FONT_.pdf

_FONT+face=Verdana_深埋隧洞TBM施工过程围岩损伤演化声发射试验_FONT_.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综合标准
资源ID:59989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_FONT+face=Verdana_深埋隧洞TBM施工过程围岩损伤演化声发射试验_FONT_.pdf简介:

_FONT+face=Verdana_深埋隧洞TBM施工过程围岩损伤演化声发射试验_FONT_.pdf部分内容预览:

声发射试验采用美国PAC公司的DiSP声发射

(b)声发射监测区域位置示意图(单位:mm)

DB32∕T 3710-2020 玄武岩纤维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图1声发射监测区域位置图 Fig.1 Location of AE monitoring zone

图2声发射监测区节理裂隙分布(单位:m)16) Fig.2Distribution of joints and cracks near AE monitoring Zone(unit: m)[16)

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传感器、前置放大器、声 发射采集卡、主机系统和处理软件,采集系统及工 作原理见图3。 根据前期现场声发射试验,传感器选用谐振频 率为40KHz的SR40M型号传感器为宜:为了更好、

(c)声发射监测原理示意图 图3声发射监测系统及原理 Fig.3AE monitoring system and principle

2.3传感器布置方案及

2.4波在大理岩中的传播速度

试验前测定波在围岩中的传播速度,掌握波在 围岩中传播的规律,对于正确分析声发射监测结果, 评定围岩损伤区范围及程度是十分重要的。 但由于本次试验具有如下特点:(1)传感器安 装钻孔较深(2830m):(2)传感器间的距离相对较

陈炳瑞,等,深埋隧洞TBM施工过程围岩损伤演化声发射试验

2.5波在大理岩中的衰减规律

图6衰减测试传感器布置简图(单位:mm) Fig.6 Location of sensors of attenuation test(unit:mm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传播方向声波的衰 减规律有所不同;声发射信号衰减基本遵循负指数 衰减规律,但衰减幅值明显低于美国物理声学公司 建议的材料衰减规律17]。 在节理和裂隙比较发育的不良条件下,不足 100dB的声发射信号,衰减至45dB前仍能传播

1.5m左右,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岩体中,应能传播更 远,现场开挖过程中岩体破裂释放的能量往往更高, 因此,传感器对于5m左右微破裂信号应该可以监 测到的,也就是说目前的传感器布置方案是合理的。

2.6TBM开挖声发射监测参数设置

围岩微破裂识别算法,即微破裂源定位算法, 是根据传感器坐标和传感器监测到时,确定破裂源 位置和时间,进而评定围岩损伤范围和损伤程度的 种分析方法,在岩石工程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 用。 微破裂源定位算法种类众多,最常用的是 Geiger定位方法[18],该方法是一种将源定位这一非 线性问题,通过忽略高阶项,转化为线性问题的 种经典定位方法,基本原理可简述如下: 假设n个传感器的观测到时为W,W²,·*,W。, 求源位置(x,y,z)和微破裂发生时间t,使得目标 函数最小,目标函数为

式中:f(B)为计算监测到时;B为微破裂发生时 间和微破裂源三维坐标;x,,z为第k个传感器 位置坐标;V为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率。 对于式(1)的求解,最常用的是最小二乘法,即 令B=b,bz,*.*,bm},m=4,分别为微破裂发生 时间和微破裂源三维坐标,为了使B满足使Q最 小,b应满足如下方程组:

Q=0 (i=l, 2, ***, m) Ob

由于f(B)为非线性表达式,式(1)无法直接求 解,通常通过泰勒展开,略去二次及二次以上的项, 使其线性化,逐次送代使其解逼近真值。

4TBM施工围岩损伤演化特征

同轴线方向围岩损伤演化

擎子面距监测断面距离/m

Fig.9Distribution of AE events before tunnel face when TBM excavates to monitoring zone

TBM开挖至高应力区时,为了有效地减缓岩爆 发生的概率和烈度,对掌子面前方区域进行应力释 放时,钻孔布置应确保穿过声发射强活动区,深度 以不低于10m为宜,这一结论为强岩爆区掌子面前 方应力释放孔的设计提供了第一手的现场试验资 料;掌子面后,应在强损伤破裂区形成前及时对围 岩进行喷锚支护,尽量保持围岩的完整性,可有效 须防掘进时应力调整直接引起的岩爆,也可预防掘 进后应力再次调整诱发的岩爆。

4.2沿洞径方向围岩损伤演化规律

陈炳瑞,等,深埋隧洞TBM施工过程围岩损伤演化声发射试验

建标 121-2009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c)围岩损伤演化机制(单位:m) 图10TBM开挖沿洞径方向围岩损伤演化及机制 Fig.10 Damage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surrounding rock along radial direction of tunnel during TBM excavation

岩石室内试验表现出的力学特征进行解释说明 图10(c)

TBM开挖后应力场不但大小而且方向发生 系列调整,洞壁处应力状态由原来的三向应力,调 整为两向应力,对于理想弹性材料,最大主应力场 寅化规律如图10(c)虚线所示,但对于岩石这种非均 质天然地质材料,随着应力的集中,当超过材料的 承载极限时,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微破坏,致使围岩 的承载能力下降,该区域围岩体主要表现为峰值后 力学特性,主要发生区为图10所示的开挖松动区I; 随着距洞壁的距离的增加,围岩承受的最大载荷进 步降低,围压进一步增加,围岩体只是出现了旧 裂隙的扩展和新裂隙的萌生,并未形成裂隙的贯通 与宏观破坏,该区围岩主要表现为岩石加载破坏前 的力学特性,仍具有很高的承载能力,该区域为 TBM开挖损伤区II(见图10);随着距离的进一步增 加,围岩应力场基本趋于原岩应力场,岩体虽受扰 动但基本表现为原岩的力学特性,该区为TBM开 挖围岩扰动区IⅡII。 因此,支护措施选取时,锚杆的长度要足以穿 过松动区,保证其在完整岩石区的入岩深度不小于 1m为宜,这一结论为强岩爆区6m支护锚杆的设 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1)TBM开挖,围岩损伤破裂释放的弹性波是 种宽频段多种波型(如P波和S波)混合的复合波, 式验采用的是单向谐振型传感器,传感器频率范围 有限,且只能监测到一个方向应力波,再加上传感 器的耦合、信号的衰减和不良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监测到的只是某种特定尺寸微破裂所释放 的信号,反应的只是围岩微破裂一般特征和规律, 若要获得理想的全面的声发射信号,声发射监测时 应采取多频段、多型号传感器互补的策略。 (2)TBM本身的振动、刀盘碎岩及锚杆钻机等 现场噪音是影响声发射监测及分析的重要因素,尽 管论文已对声发射信号进行滤噪,但受监测系统及 目前滤波技术的限制,滤噪主要是单指标滤噪,仍 有许多干扰信号(无其是TBM破岩的噪音)无法较 子地滤去,影响最后的试验结果。因此,综合考虑 多种滤波指标,研究新的滤波方法,进一步减小环 镜噪音的影响是必要的。 (3)声发射定位结果出现了如图9和10(b)(一些 波裂源出现在已开挖的隧洞里)所示的不合理现象,

通过TBM施工声发射试验,对TBM施工诱发 的围岩损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 (1)沿洞轴线方向,TBM开挖时掌子面前约 0m的范围内围岩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与扰动, 但主要损伤集中在掌子面前约6m的范围内,TBM 开挖后围岩损伤破裂主要集中在掌子面后7m的范 围内,其中以掌子面后3m时为最。 (2)沿洞径方向,围岩受损伤的范围约9m,其 中3m范围内为松动区,3~9m为损伤区,9~22m 为扰动区。 (3)根据岩石峰值强度前后的力学特性和声发 射演化规律,从机制上解释了岩石损伤演化规律与 松动区、损伤区和扰动区划分的依据。 (4)在掌子面前进行应力解除爆破时,钻孔布 置应确保穿过声发射强活动区,深度以不低于10m 为宜;掌子面后,应在强损伤破裂区形成前及时对 围岩进行喷锚支护,尽量保持围岩的完整性;支护 措施选取时,锚杆的长度要足以穿过松动区,保证 其在完整岩石区的入岩深度不小于1m为宜。 (5)分析过论了传感器选取与布置、现场噪音

及地质条件等各种因素对围岩损伤结果的影响及进 步发展的方向。 试验成果对于评价围岩损伤范围评价及损伤机 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掌子面前应力释放孔的 设计,现场支护措施的设计,支护时机的选取具有 实际参考价值;对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 要参考价值。 致谢本试验的开展是在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 则设计研究院、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杭州 华东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的协助下完成的,试验方法的许多改进和他 门的积极建议是分不开的:于洋硕士、李邵军博士 和李占海博士试验过程中的辛苦努力和有意义的建 议也是本试验成功完成的基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 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炳瑞,等,深埋隧洞TBM施工过程围岩损伤演化声发射试验

T/CEC 221-2019标准下载[T/]Physical Acoustic Corporation Junction: Physical Acoustic Corporation, 2001. [18] GEIGER L. Probability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