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法采集技术规程.pdf

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法采集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9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5893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法采集技术规程.pdf简介:

"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法采集技术规程.pdf" 是一份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制定的文件,具体名称为"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电磁法天然源探测技术规程"。这份标准详细规定了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中,使用天然源电磁法(包括地电、地磁、自然电位等方法)进行地质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数据处理和解释等方面的规定。

它涵盖了电磁法在地质勘查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设备选择、场地准备、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等,旨在确保电磁法在天然源探测中的应用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提高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探测效率和准确性。

这份规程适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田等领域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实践,是行业内的技术指导文件,对于相关专业人员和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法采集技术规程.pdf部分内容预览:

SY/T 58202020

天然源电磁勘探的一种施工方法。二维排列观测单元由点距为200m左右的多个单点构成,每个 测点观测正交的水平电场分量,其中每个排列同时观测一组正交的水平磁场分量,观测频率范围在 320Hz~0.001Hz的天然源电磁法。 3.7 远参考法remotereferencemethod 远离本地测点,选择一个电磁干扰相对较小的点,利用该点的水平磁分量数据与同步观测的测点 数据进行互功率谱参考计算,以压制与本地场分量相关噪声的方法。 3.8 张量观测tensorobservation 每个测点观测一组相互正交的水平电分量,同时每个面元或排列观测一组相互正交的水平磁分量 的观测方式。 3.9 全张量观测fulltensorobservation 每个测点进行张量观测,同时观测垂直磁分量的观测方式。 3.10 排列array 测区内沿测线连续布设多个测点并同步观测电磁场信号的采集装置。 3.11 面元bin 测区内以网状布设多个测点并同步观测电磁场信号的采集装置

4.1.1MT、BMT、UBMT和CEMP勘探的应用范围

GB/T 5170.13-2018标准下载应用范围如下:一 探测盆地基底起伏、埋深及盆山接触关系; 研究局部构造形态、断裂性质及展布特征; 探测高阻层(如火成岩、碳酸盐岩、砾岩、变质岩等)覆盖区下伏地层构造与展布; 研究壳慢深部地质结构。

4.1.2AMT勘探的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如下: 探测埋深小于2km的特殊岩层(如火成岩、碳酸盐岩、砾岩、黄土层)电性变化及展布特征; 能源矿产勘查,探测与油气、煤炭、放射性矿产有关的地质构造与地质目标体: 固体矿产勘查,探测某些与金属、非金属矿产有关的地质构造与地质目标体, 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调查,探测与其有关的地质目标体。

探测目标与围岩之间存在电性差异; 探测目标所引起的电性异常能够观测到且能被提取出来; 电磁噪声和人文干扰因素对电磁观测不足以影响资料采集 地形地貌条件适合开展工作。

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有关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地层、岩层等物性资料; 钻井和电测井资料; 已有物探资料; 测绘资料; 自然、人文、经济及地理资料

5.1.3 观测参数设计

SY/T 58202020

观测参数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a)根据收集的资料, 建立测区地电,进行正演计算, ,合里设计观测的频段。 b)最低采集频率根据探测目标的有效趋肤深度,按公式(1)计算

f一最低采集频率,单位为赫兹(Hz); 表层平均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最大目标深度,单位为米(m)。 c)根据公式(1)计算的最低采集频率,选择合适的天然源电磁勘探方法

SY/T 58202020

d)AMT测点观测时间宜不低于20min;MT、BMT和CEMP测点观测时间,根据公式(1) 算的最低频率和试验或参照同类工区参数确定:UBMT测点观测时间宜不低于144h

5.2.1测线设计原则

测线设计原则如下: a)主测线宜垂直于构造走向。 b)研究区内宜有测线重合于已有地震等物探测线。 c)宜有测线通过已有探井并在探井附近布设电磁测深点。 d)设计测线宜避开城镇、大的居民点及其他严重干扰源。 e)针对浅层目标、小目标勘探时,或利用AMT进行浅层勘探时,可加密测网

5.2.2二维测线设讯

5.2.3三维测网设计

三维测网设计原则如下: a)测网布设应结合研究目标的规模、特征,通过三维模拟结果,按照既能满足地质任务,又经 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b)在实际三维研究区外需要部署外延测点时,外延范围至少与最大探测目标深度一致,外延测 点点距可按照2~3倍的正常点距逐渐增大。

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项目概况(项目部署、地质任务、部署工作量及设计端/拐点坐标等); 工区概况(地理概况、地质概况、勘探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等); 采集方法与技术要求; 处理解释方法与技术要求; 项目组织管理(管理组织、队伍配备、人力资源及设备配备、项目运行计划等) 项目管理要求(施工管理、质量及安全管理等) 资料归档要求; 设计书附图应包括工区位置及测线部署图

仪器标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a)开工前和收工后应对仪器和磁棒分别进行标定,相邻两次标定结果振幅和相位的相对误差应 不大于2%。

SY/T 58202020

b)不能标定的仪器,应进行仪器平行测试,测试结果要求道间相对误差应不大于2%。 c)标定相对误差按公式(2)计算:

仪器标定相对误差,用百分数表示; 仪器标定频点数 单位为个: 一第一次标定第i 频点的振幅或相位,单位为毫伏特每千米(mV/km)、纳特(nT)或度(°); A一第二次标定第i个 个频点的振幅或相位,单位为毫伏特每千米(mV/km)、纳特(nT)或度(°)。

6.1.2仪器一致性测试

仪器一致性测试应满足下列要求: b)计算同类型仪器同一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均方根相对误差应不大于5%。 c)一致性测试均方根相对误差按公式(3)计算 (3) 式中: m一仪器一致性测试均方根相对误差,用百分数表示; 仪器观测频点数, 单位为个; Aj一第j台仪器第i个频点视电阻率或相位,单位为欧姆米(Q·m) 或度(“); A 各仪器第i个频点视电阻率或相位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欧姆米(Q·m)或度(°)。 6.2 测线、测点布设 6.2.1 测线、测点应按设计书规定布置,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在测线、测点距10%范围内调整;施工 困难地区,可以在测线、测点距20%范围内调整;无法布设时,应及时提出测点偏移申请。 6.2.2施工中如所获资料表明原设计的测线长度不足以完成地质任务时,应及时提出修改测线的建议。 6.2.3 测点应选择周围开阔、地面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 复杂山区可开展试验确定两电极相对高差与 极距之比的范围。 6.2.5电极坑不应选在树根处、流水旁、繁忙的公 回时应避免设置在沟、坎处和存在表层电性 不均匀体的地方。同一方向两个电极的埋置条件应基 本相同。 6.2.6测点宜远离电磁干扰源,测点与干扰源的距离见表1

表1测点与干扰源的距离

SY/T 58202020

SY/T 58202020

6.2.7测点平面坐标和高程应实测或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仪器记录信息。 6.2.8测点应设立明显的标识,标明测点的点线编号。

5.3.1水平电偶极(Ex)和水平磁棒(Hx)沿测线延伸方向(或按止北方向)敷设,水平电偶极 Ey)和水平磁棒(Hy)垂直于测线延伸方向(或按止东方向)敷设,垂直磁棒(Hz)按铅垂方向敷 设。张量与全张量观测:张量观测是每个测点敷设一套水平电偶极(Ex和Ey)、一套水平磁棒(Hx 和Hy);全张量观测是在张量观测的基础上,每个测点均应敷设垂直磁棒(Hz)进行五分量观测,如 图1所示。

图1张量与全张量观测布极示意图

5.3.2二维张量与全张量观测:多个电采集站以直线、折线或自由布设向前延伸方式分别布设在不同 则点上,沿测线方向首尾相连或不相连,组成一个排列,同步观测。每个测点敷设一套水平电偶极 Ex和Ey),每个排列敷设一套以上水平磁棒(Hx和Hy),排列中磁采集站的位置根据磁站控制范 围试验结果或参照同类工区参数确定。在进行全张量观测时,每个测点均应敷设一套水平磁棒和垂直 滋棒(Hx、Hy和Hz)进行五分量观测,如图2所示。

图2二维张量与全张量观测布极示意图

.3.3三维观测:观测以面元为单位展开,每个测点敷设一套Ex和Ey水平电偶极,每个面元敷设一 套水平磁棒(Hx和Hy)。面元内测点数一般布设9个【图3a)】、6个【图3b)】或4个【图3c)]。 5.3.4三维张量与全张量观测:三维张量观测是在三维观测基础上,面元中每个测点均应敷设一套水 磁棒(Hx和Hy)进行四分量张量观测。三维全张量观测是在三维张量基础上,面元中每个测点均 应敷设垂直磁棒(Hz)进行五分量全张量观测

6.4观测装置布设要求

测距误差应小于1%。 1.2电极埋人土中宜不小于30cm,保持与土壤接触良好,接地电阻不大于2kQ,特殊地表区接 阻不大于30kQ。

小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土建)工程量清单SY/T 58202020

6.4.3施工中需对同一方向的两个电极在饱和盐水中进行配对,两个电极之间的配对极差不大于 2mV,配对电阻不大于100Q。 6.4.4UBMT方法施工时,电极埋入土中宜不小于50cm,配对极差不大于1mV,配对电阻不大 于50Q。 6.4.5在施工条件允许的地方,应采用“十”型布极;地形困难地区,可采用“T”型【图4a)】和 “L”型【图4b)]布极。

SY/T 58202020

e)电极连线宜采用同轴电缆,同时应固定架设,以减少电磁干扰。 f)磁棒在水底的布置环境应预先清理。 g)磁棒应在水底水平放置。 h)磁棒的布设方向应确保正确,达到精度要求。 i)测量磁棒的埋置深度,并换算出磁棒埋置的海拔高程。 6.4.11冬季施工时,应注意仪器、磁棒的保暖;电极应埋置在冻土层下方,并应浇灌饱和盐水减少 冻结。

6.5远参考法工作方式

6.5.1存在电磁干扰WB∕T 1052-2012 木地板养护油精,影响天然源电磁勘探采集质量的测区,应采用远参考法进行数据处理。 5.5.2处理时应选择能改善相关频点资料品质的远参考数据。 5.5.3布设条件允许的测区,宜设置固定远参考站, 6.5.4远参考站的选点及布设要求与测点相同,布极方位宜与测点方位一致。 6.5.5其他情况下,远参考数据可采用同步采集、干扰背景小的测点进行处理

6.6.1数据采集与记录之前应作以下检查: a)各信号线与屏蔽层的绝缘电阻应大于2MQ。 b)仪器与信号线的连接应牢固。 c)各项记录参数的输人应正确、齐全。 6.6.2数据采集与记录过程中不宜使用无线电通信设备。 6.6.3每个测点观测频率应达到设计要求的最低观测频率。 6.6.4最低频点的叠加次数不少于3次。 5.6.5操作员和布极员应现场填写野外工作班报,格式参见表A.1,每个测点应单独描述。班报填写 应字迹清楚,符号正确,无涂改现象。

7.1验证资料质量时,宜安排布设验证点,数量不宜超过1%。 7.2验证点观测结果与原始观测结果经处理后,计算同一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均方根相又 差按公式(4)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