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43-2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标准.pdf

DBJ41T 243-2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785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1T 243-2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标准.pdf简介:

"DBJ41T 243-2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标准",是一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的工程技术标准。该标准主要针对湖南省湿陷性黄土地区(这是一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而可能发生沉陷的地质条件)的地质勘察和地基处理提出了技术规定和指南。标准旨在指导在湿陷性黄土区域进行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的勘察工作,确保地基稳定,防止或减少湿陷性问题对工程结构安全的影响。它涵盖了地基承载力、勘察方法、地基处理技术选择、施工过程控制等多个方面,是保证这类地区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

DBJ41T 243-2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标准.pdf部分内容预览:

式中A;一一第i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曲线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5.2.10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稳定性计算,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没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确定滑动面时12ZTG402-SYWT预应力空心叠合板,应考虑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可能存在的竖向节理和裂隙; 2对有可能受水浸湿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强度指标应按饱和状态的试验 结果确定

5.3.2灰土垫层中的消石灰与土的体积配合比,宜为2:8或3:7,回填料含水量

5.3.2灰土垫层中的消灰与土的体 合比, 宜为2:8或3:7,回填料含水量 较大时宜采用较高的消石灰配合比。水泥土垫层中水泥与土的配合比宜通过试验 确定,无经验时,水泥掺量可采用土重量的7%~12%

5.3.3垫层的压实质量,应用压实系数入c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厚度不大于3m的垫层,入c不应小于0.97; 2厚度大于3m的垫层,基底下3m内入c不应小于0.97,3m以下不应小

压实系数入c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入。一一压实系数; pa一一垫层的控制(或设计)干密度(g/cm") Pdnx一一最大干密度(g/cm) 5.3.4土或灰土、水泥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应在工程现场拟施工垫层 的材料中采取有代表性的土样采用击实试验确定。 5.3.5垫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结果结合下卧土层湿陷量综合 确定。当无承载力直接试验结果时,土垫层其承载力特征值取值不宜超过180kPa 灰土垫层承载力特征值取值不宜超过250kPa。

5.4.1强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含水率介于10%~22%且平均含水率低 于塑限含水率1%~3%的湿陷性黄土或填地基。当强夯施工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评估采用强务法的适宜性。 5.4.2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内容包括夯实厚度、强夯能级、处理平 面范围及夯点排布、起夯标高、夯击遍数和夯点击数等参数。 5.4.3夯实厚度应根据本标准5.1节规定,结合建(构)筑物对地基的物理力学 指标要求或地基处理目的及岩土工程资料综合确定。 5.4.4强夯能级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层时代、夯实厚度、处理深度内地层含水率 饱和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初步设计时强夯能级宜根据当地试验资料或工程经验确 定,无试验资料或工程经验时,可按表5.4.4分析确定,

强夯能级(kNm)与夯实厚度(m)的关系选用表

其他情况取低值。 5.4.5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宜采有整片法处理地基,其平面处理范围超出建 (构)物基础外缘宽度,应不小于设计强夯厚度的1/2,且不小于3.0m。 5.4.6夯点排布宜按正三角形网格布置,也可按正方形网格布置。初步设计时夯 点中心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2.0)倍。夯实厚度小、强夯能级低时夯点中心 距取小值;夯实厚度大、强夯能级高时夯点中心距取大值。 5.4.7起夯标高应根据终夯面标高,考虑地基夯沉量及垫层厚度确定。地基夯沉 量宜通过试夯测定。初步设计时可根据当地工程经验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来确 定。

5.4.5强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宜采有整片法处理地基,其平面处理范围超出建 (构)物基础外缘宽度,应不小于设计强夯厚度的1/2,且不小于3.0m 5.4.6夯点排布宜按正三角形网格布置,也可按正方形网格布置。初步设计时 点中心距可取锤直径的(1.2~2.0)倍。夯实厚度小、强夯能级低时点中心 距取小值;实厚度大、强夯能级高时夯点中心距取大值。 5.4.7起夯标高应根据终夯面标高,考虑地基夯沉量及垫层厚度确定。地基夯沉 量宜通过试夯测定。初步设计时可根据当地工程经验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来确 定。 5.4.8全部夯点宜分(2~3)遍夯击,各遍夯击间隔时间可根据夯实土层孔隙水 压力消散时间确定。各遍夯击的夯点应互相错开。最末一遍夯完推平后,应采用 低能级满夯拍平。满夯拍平锤印宜搭叠夯锤直径的1/3,每印痕连夯(2~3)击 5.4.9每个夯点的连续夯击次数,应根据试夯或试验性施工击数与夯沉量关系 曲线、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夯坑周围地面隆起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5.4.10强夯地基宜在基底下设置灰土垫层。垫层厚度可取300mm~500mm或 根据计算确定。 5.4.11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应根据初步设计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场地试夯或

5.4.8全部夯点宜分(2~3)遍夯击,各遍夯击间隔时间可根据夯实

压力消散时间确定。各遍夯击的夯点应互相错开。最末一遍夯完推平后,应采用 低能级满夯拍平。满夯拍平锤印宜搭叠夯锤直径的1/3,每印痕连夯(2~3)击。 5.4.9每个夯点的连续夯击次数,应根据试夯或试验性施工夯击数与夯沉量关系 曲线、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夯坑周围地面隆起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 5.4.10强夯地基宜在基底下设置灰土垫层。垫层厚度可取300mm~500mm或 根据计算确定。 5.4.11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应根据初步设计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场地试夯或

5.5.1挤密法根据成孔工艺,可分为挤土成孔挤密法和预钻孔夯扩挤密法。宜选 择振动沉管法、锤击沉管法、静压沉管法、旋挤沉管法、冲击夯扩法等挤土成孔 挤密法。

5.5.2甲类、乙类建筑或缺乏建筑经验的地区采用挤密法时,应在工程现场选择

5.5.2甲类、乙类建筑或缺乏建筑经验的地区采用挤密法时,应在工程现场选择

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取得需要的设计参数后,再进行地 理设计和施工。

式中:ndmin 土的最小挤密系数:甲、乙类建筑不宜小于0.88;丙类建筑不 宜小于0.84; Pdc一一挤密填孔后,相邻3个孔之间形心点部位土的干密度g/cm3。 5.5.9挤密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挤密成桩直径宜为0.35m~0.45m;当挤密处 理深度较深,采用挤土成孔挤密法有困难,或需要较大面积置换率时,可采用预 钻孔挤密法,预钻孔直径宜为0.30m~0.60m,挤密后成桩直径宜为0.40m~0.80m。

5.6.1预浸水法宜用于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 值不小于500mm的场地。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 量和湿陷量等

1浸水坑边缘至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宣小于50m,并应评估浸水对附近建 (构)筑物、市政设施及场地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预 防措施;; 2浸水坑的边长不得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当浸水坑的面积较大时,可 分段浸水; 3当需加快自重湿陷发生速度时,宜在浸水坑内打渗水孔,孔间距不宜大于 3m,深浅孔宜相间布置; 4浸水抗内的水头高度不宜小于300mm,浸水应连续,停止浸水时间以湿 陷变形稳定为准。湿陷变形稳定标准为最后5天的平均湿陷量小于1mm/d。当处 理混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大于20m时,其沉降稳定标准为最后5天的平均湿陷量 小于2mm/d; 5停止浸水后还需进行排水固结沉降观测,其沉降稳定标准为最后5天的平 均湿陷量小于1mm/d。 5.6.3地基预浸水结束后,在基础施工前应进行补充勘察,重新评定地基土的湿 陷性,并应采用垫层或其他处理方法处理上部未消除湿陷性的黄土层

1采用地基处理等措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建筑; 2对整体倾斜有严格限制的高耸结构: 3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和设备基础; 4主要承受水平荷载和上拔力的建(构)筑物或基础: 5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采用地基处理不合理的建筑 5.7.2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选用桩基类型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场地湿陷类型、湿

5.7.2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选用桩基类型时,应根据工程要求、场地湿陷类型、湿 陷性黄土层厚度、桩端持力层的土质情况、施工条件和场地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 确定。可选用钻、挖孔(扩孔)灌注桩、旋挖灌注桩、挤土成孔灌注桩、打入或 静压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桩、螺杆桩、双向螺旋挤土灌注桩等桩型。 5.7.3湿陷性黄土场地的甲、乙类建筑物桩基,其桩端必须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并应选择压缩性较低的岩士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5.7.4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

1基底下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不小于10m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 竖向静载荷浸水试验确定。单柱竖向静载荷浸水试验应符合本标准附录F的规 定。 2基底下湿陷性黄士层厚度小于10m或单柱竖向静载荷试验进行浸水试验 确有困难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有关经验公式和本标准第5.7.5条、第 5.7.6条的规定进行估算。 5.7.5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时,湿陷性黄士层内的桩 长部分可取桩周土在饱和状态下的正侧阻力。 5.7.6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除不应计中性点深度以上 黄土层的正侧阻力外,尚应扣除桩侧的负摩阻力,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负摩阻力值宜通过现场浸水试验测定,无场地负摩阻力实测资料时,可按 表5.7.6中的数值估算。

表5.7.6桩侧平均负摩阻力特征值(kPa)

单竖问静载何授水试验实测 2)浸水饱和条件下,取桩周黄土沉降与桩身沉降相等的深度; 3)取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底面深度; 4)根据建筑使用年限内场地水环境变化研究结果结合场地黄土湿陷性条件 综合确定; 5)有经验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经验结合场地黄土湿陷性条件综合确定 5.7.7将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计入附加荷载验算桩基沉降时TB 10751-201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考虑群桩效应 的单桩下拉荷载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5.8.1采用组合处理时,应综合考虑地基湿陷等级、处理土层厚度、基础类型、 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及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处理方法组合。 5.8.2处理土层以下的下卧层强度验算按本标准第5.2.5条规定执行。其中下卧 层顶面上覆土的自重压力pcz应采用处理后复合土层或垫层的指标计算。复合土 层的重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采用预浸水法与其他方法组合时,应先对预浸水法处理效果进行检验,根 曼水处理后地基土的实际物理力学指标选择后续处理方法。

据预浸水处理后地基土的实际物理力学指标选择后续处理方法

5.9.2黄土填方场地工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测量应准确反映场地地形、地貌和场地环境状态: 2采用首级平面、高程控制点(网)的一级导线和二等水准测量复杂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技术,应与国家高 级或同级控制点(网)相联测: 3平面测量宜根据工程规模采用建设场地独立坐标系统: 4工程测量成果应满足工程建设的总平面规划、建设用地、初步设计、施工 图设计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