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725-2020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T/CECS725-2020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2.5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740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725-2020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简介:

"T/CECS725-2020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文件是一个关于绿色建筑检测技术的国家标准。CECS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英文缩写,"T/"代表技术标准,"725-2020"是标准的编号,表明这是2020年发布的一个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健康、高效、舒适且与自然和谐的建筑。这个标准可能包含了绿色建筑的检测方法、指标、程序、验收要求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规范绿色建筑的检测技术,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实施。条文说明则会对标准中的各项条款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说明,便于使用者理解和执行。

T/CECS725-2020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部分内容预览:

5.6室内通风效果检测

5.6.1室内通风效果检测项目宜包括拔风井自然通风效果、无 动力拔风帽自然通风效果、室内新风量以及换气次数等。 5.6.2拔风井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指标应为通风量和换气次数。 5.6.3拔风井自然通风效果现场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5.6.1室内通风效果检测项目宜包括拔风并自然通风效果、无

1风速测试应按照拔风井室内端和室外端风口的面积布置, 小于50m²的风口应设1个~4个测点;50m²~100m²应设3个~ 5个测点;100m²以上应至少设5个测点; 2温度测试应按照拔风井室内端和室外端风口的面积布置: 小于50m的风口应设1个或2个测点;50m²~100m²设2个或3 个测点;100m²以上至少设3个测点; 3风速宜采用风速计逐时检测和记录; 4空气温度的检测DL/T 5549-2018 输电工程(架空线路)技术经济指标编制导则,宜采用温度自动检测仪逐时检测和 记录。 5.6.4拔风井自然通风效果现场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栋单体建筑不同尺寸的拔风井室内端和室外端自然通 风风口风速应分别检测,且不宜多于3种; 2每栋单体建筑不同尺寸的拔风井室内端和室外端自然通 风风口空气温度应分别检测,且不宜多于3种。 5.6.5无动力拔风帽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指标应为风速和空气 温度。 5.6.6无动力拔风帽自然通风效果现场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 规定: 小王50m2

风风口风速应分别检测,且不宜多于3种;

5.6.6无动力拔风帽自然通风效果现场检测方法应符1

1风速测试应按照风帽室内端房间的面积布置,小于50m² 的风口应设1个~4个测点;50m²~100m²应设3个~5个测点; 100m²以上应至少设5个测点;

2温度测试应按照拔风并室内端和室外端风口的面积布置: 小于50m的风口应设1个~2个测点;50m²~100m应设2个~ 3个测点;100m以上应至少设3个测点: 3风速宜采用旋杯式风速计或其他风速计逐时检测和记录; 4空气温度的检测,宜采用温度自动检测仪逐时检测和 记录。 5.6.7无动力拔风帽自然通风效果现场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每栋单体建筑不同尺寸的拨风帽应分别检测,且不应多 于3个; 2每栋单体建筑拔风帽总数少于3个时,应全数检测。 5.6.8房间换气次数的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通风效 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309的有关规定。 5.6.9房间换气次数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按每栋单体建筑的同一功能房间不少于2间进行检测 当房间总数少于2间时,应全数检测; 2测点布置时应根据被测空间尺寸和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将被测空间划分成3层或以上。在1.2m~1.5m应至少设置1个 检测层同一检测层上一应按5个测占梅花状布占测试

5.6.8房间换气次数的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运

1应按每栋单体建筑的同一功能房间不少于2间进行检测 当房间总数少于2间时,应全数检测: 2测点布置时应根据被测空间尺寸和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将被测空间划分成3层或以上。在1.2m~1.5m应至少设置1个 检测层。同一检测层上,应按5个测点梅花状布点测试。

5.7室内环境参数监测

5.7.1民用绿色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指标宜包括新风量、温 变和相对湿度等物理指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TVOC、甲 醛、臭氧等化学指标;PMio和PM2.5和菌落总数等微生物指标。 新风量应由测试人员现场检测。 5.7.2不具备通过传感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可通过每 季度应至少进行 时灿 检测方注

醛、臭氧等化学指标;PMio和PM2.5和菌落总数等微生物指标。 新风量应由测试人员现场检测。 5.7.2不具备通过传感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可通过每 李度应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测的方式进行长时间监测,检测方法 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公共 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因素》GB/T18204.1、《公

5.7.2不具备通过传感器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的建筑,

季度应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测的方式进行长时间监测,检测方法 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公共 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因素》GB/T18204.1、《公

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T18204.2 和《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167的有关规定

5.7.4室内空气质量监测长期数据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夫

5.7.5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区域用途、空间、污染物类别 确定,应能正确反映建筑室内空气的污染情况。监测点布置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 定,监测点数应符合表5.7.5的规定,特殊场合可根据需求设置 监测点数量; 2监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宜为0.5m~1.5m; 3监测点周围不应有强电磁感应干扰; 4 监测点应避开通风口或通风道: 5 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 距离热源不应小于0.5m

注:1对于PM2.5、PMlo、HCHO,示值误差△r1= ×100%,其中xi为仪器示值平均值,o为标气浓度或标准粉尘 .'o 仪显示浓度: FS 器满量程。

注:1对于PM2.5、PMo、HCHO,示值误差△r1= ×100%,其中xi为仪器示值平均值,o为标气浓度或标准粉尘 3o 仪显示浓度; FS 器满量程。

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因 素》GB/T18204.1、《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 T18204.2或《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I/T167的有关规定

表5.7.5监测点设置

5.7.6监测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设备配件应齐全,应具有远传接口,可实现数据上 传、数据加密、断点续传等功能; 2监测设备应具有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 3监测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及《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 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的有关规定; 4监测设备安装应牢固可靠,且应易于拆卸维护; 5 监测设备安装后,应进行通电自检。 5.7.7 监测系统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建立定期巡查制度,规定巡查的时间、频次和内容等: 2 应建立定期校准制度,规定校准的周期和时间等。 5.7.8 监测系统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维护管理人员应熟悉监控系统的原理、性能和操作方法; 2使用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人员应按照产品操作方法维护 保养; 3应根据系统运行管理规定检查监测系统工作状态和监测 数据的准确性。 5.7.9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中,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应符合 表 5. 7. 9的规定,

数据的准确性。 5.7.9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中,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应符合 表 5. 7. 9的规定。

表5.7.9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要求

5.7.10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应符合表 规定。

表5.7.10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续表 5. 7. 10

5. 7. 11 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限

5.7.12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限值应符合表5.7.12的

2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限值应符合表5.7.12的规定

表5.7.12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限值

5.7.13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设备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167的有关规定。室内空气中各种参数的检验方法应符合 表 5. 7. 13的规定。

表 5.7.13 室内空气中各种参数的检验方法

续表 5. 7. 13

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与核查

以及检测目的等因素确定检测项目,宜包括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 性能和建筑整体气密性能的现场检测以及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的核查。

提供工程竣工相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当无进场有见证取样抽检, 或检测资料不全,或进场复验报告有疑义时,应进行围护结构热 工性能复(抽)检或验算,抽样数量应涵盖典型围护结构做法; 当无法满足复检条件时,可通过验算得到。 6.1.3绿色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应抽取有代表性的单体 建筑进行,抽测数量不应少于建筑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2 栋;当建筑总数少于2栋时,应全数检测

提供工程竣工相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当无进场有见证取科 或检测资料不全,或进场复验报告有疑义时,应进行围护 工性能复(抽)检或验算,抽样数量应涵盖典型围护结构 当无法满足复检条件时,可通过验算得到。

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

2.1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项目宜包括传热系数、 部位内表面温度、热工缺陷和隔热性能

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热工缺陷和隔热性能 6.2.2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和《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 准》JGJ/T132规定的现场热流计法执行,也可采用本标准附录 A规定的检测方法

《卷烟厂设计规范 YC/T 9-2015》6.2.2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可按现行

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和《居住建筑节能检测 》JGJ/T132规定的现场热流计法执行,也可采用本标准附 规定的检测方法

6.2.3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按每栋单体建筑每一种构造

6.2.4严寒、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非透光围

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 准》JGI/T 132 的有关规定

围护结构不少于1处进行检测

能现场检测DB11∕T 642-2021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 清晰正式版,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132的有关规定。 6.2.7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应按每栋单体建筑同一类型非

能现场检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132的有关规定。

6.3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核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