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T 5002-2020 运输机场总体规划规范.pdf

MH/T 5002-2020 运输机场总体规划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162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MH/T 5002-2020 运输机场总体规划规范.pdf简介:

"MH/T 5002-2020 运输机场总体规划规范.pdf" 是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一份关于民用运输机场总体规划的规范性文件。"MH"是民用航空行业标准的标识,"T 5002-2020"是标准的编号,表示这是2020年发布的第5002号标准。该规范详细规定了运输机场在规划阶段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布局要求、功能区划分、环境保护、交通组织、设施配置等内容,旨在保证机场的高效运行、安全可靠以及可持续发展。它适用于新机场的建设和改扩建,以及现有机场的长远规划。这份规范对于机场建设、运营管理和规划设计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MH/T 5002-2020 运输机场总体规划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4航站区指标为5及以上的既有机场预测近机位数量及机型组合时,对日航班量、客运航 班靠桥率、旅客使用登机桥比例、近机位周转次数(分国内、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调研分 析,并综合考虑服务品质、运行效率等要求: 5根据高峰日货机起降架次、周转时间等,预测货机位数量及机型组合: 6综合分析机场规模、区位特点、航线结构、基地航空公司机队规划等因素,预测过夜机 位数; 7综合考虑航班日常周转、飞机过夜停放、航班备降等需求,预测机场总机位数; 8根据旅客吞吐量、机场各交通方式分担比例、车位周转效率等,预测机场停车设施 规模; 9根据货运吞叶量、货物性质预测货运站规模

总体规划规范(MH/T5

6.1.1总平面规划应对跑道、滑行道、机坪、航站楼、货运设施、机务维修设施、空管设施、 目视助航设施、供油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安全保卫设施、生产保障设施、综合交通设施、公 用设施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6.1.2机场主要设施的布局宜遵循“功能分区为主、行政区划为辅”的原则。中型及以上机场 宜按飞行区、航站区、货运区、机务维修区、工作区统筹布局。小型机场宜对飞行区、航站楼 以外的陆侧设施整合功能、合并建设、统筹布置。 【条文说明】按功能进行分区是重要的规划方法,在满足安全高效、集约用地、统筹发展的前提 下,也可将不同功能的设施混合布置。本规范中,“合建”指将不同功能的设施统一设置在一座 建筑单体中;“合并建设”指将不同建筑单体统一布置在一个地块内。 6.1.3总平面规划应符合航空业务量预测、满足运行使用需求,并进行多方案比选, 6.1.4制定机场近期、远期总平面规划方案时,应做到统筹布局、合理衔接、有序发展。近期 规划方案应安全高效、适度超前,注重方案的可实施性;远期规划方案应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预留发展空间,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包容性。 6.1.5总平面规划应综合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城镇、交通线网、市政设施等条件,做好机场 内、外的协调和衔接工作,确定机场与外部的各种接口,

6.2.1总平面规划应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布置机场各规划分区,做到因地制宜、高 效合理、均衡协调。 6.2.2总平面规划应合理确定规划范围,满足发展需求并节约、集约用地。规划方案应优先保 障飞行区、航站区用地,并提高陆侧各类设施的土地利用效率。 23新建机场的总平而规划应根据机场发展战略规划目标设施需求区位和周边务件等

化选机场构型, 机场构型确定距道构型 站区布局、进场交通格局和规划分区 6.2.4既有机场的总平面规划应综合考虑规划目标、机场现状和周边限制条件、经济及社会效 益等因素进行方案比选T∕CMEA 12-2020 城市综合管廊安全管理技术标准,提出合理可行的总平面规划方案

6.2.5总平面规划要求如下

1飞行区规划应统筹考虑机场空域、气象、净空、外围城镇规划、地形地质等条件,满足 容量需求,确保飞机运行安全顺畅; 2航站区规划应满足机场发展要求和用户使用需求,以人为本、方便旅客,布局合理、发 展灵活,统筹考虑与飞行区、综合交通系统的关系,提高空侧、陆侧运行效率; 3货运区规划应满足客机腹舱载货、全货机的运行和装卸要求,使空侧货运拖车转运便 捷、陆侧交通高效顺畅,保证货物处理能力和效率,服务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 4机务维修区规划应统筹考虑基地航空公司等维修主体的需求,方便飞机维修及保障,并 与机场发展目标相适应: 5工作区规划应统筹布局飞行区、航站区、货运区、机务维修区以外的生产保障、公用 综合交通、供油等设施,使路网布局与用地规划相协调,做到功能合理、布局紧凑、集约发展: 6各功能区规划应相互协调,有利于提高机场运行效率,使整体功能最优; 7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应统筹考虑机场内部、外部交通系统,使各种交通方式内外联通、进 出顺畅、紧密衔接航站楼,做到旅客使用方便、货物转运高效、各功能区联系便捷,构建安全 可靠、高效快捷、绿色低碳的机场集疏运体系。 6.2.6总平面规划方案应结合各功能区平面布局,按各种设施的配置需求,统筹规划空管塔 台、机坪管制设施、消防站、灯光站、应急救护中心(或急救站)、机场油库、航空加油站、航

6.2.6息平面规划方案应结合客切能区平面布局,按客种设施的配置需求,统筹规划空管塔 台、机坪管制设施、消防站、灯光站、应急救护中心(或急救站)、机场油库、航空加油站、航 空食品及机上供应品设施、中心变电站、供水站、雨水泵站(含调蓄水池)、污水处理厂、锅炉 房、供冷站的位置,并标示在机场总平面规划图中。 6.2.7超大型、大型机场宜集中布局和建设工作人员密集的建筑,提供综合服务和商业配套 配置公共交通设施,提高人性化服务品质

6.2.7超大型、大型机场宜集中布局和建设工作人员密集的建筑,提供综合服务和商 配置公共交通设施,提高人性化服务品质

6.2.8在合理确定通用航空运行种类和使用机型,分析其业务需求和运行条件的

中型、小型机场规划与运输航空相容的通用航空设施。超大型、大型机场不宜规划飞行培训 飞机制造及试飞等设施,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可规划公务机运营及保障设施

总体规划规范(MH/T5

7.1.1飞行区规划包括跑道构型规划、滑行道规划、机坪规划、飞行区交通设施规划等。 7.1.2飞行区规划应结合地形地貌、周围环境、用地条件,依据航空业务量预测等要求进行 规划。 7.1.3飞行区规划应满足拟运行各机型的几何尺寸、参数、业载,以及飞行区指标、机场利用 率、机型组合、运行架次、服务保障的要求。 7.1.4飞行区规划应与机场空域、空中交通管制设施及目视助航设施的规划协调一致。 7.1.5飞行区规划应统筹考虑其与航站区、货运区、机务维修区的功能联系和位置关系。 7.1.6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飞机活动区各部分的平面尺寸及间距应符合《民用机场飞行区 技术标准》(MH/T5001)的要求

7.2.1仪表飞行条件下的跑道理论容量应作为分析飞行区容量、制定飞行区规划的基础。 (条文说明)飞行区容量是飞行区设施保障飞机运行的能力,主要包括跑道容量、滑行道容量 机位容量等。影响飞行区容量的因素包括飞行区几何构型、空域条件、空中交通管制程序、机 型组合以及天气条件等。其中,跑道通常是决定飞行区容量的关键。 7.2.2飞行区规划应依据航空业务量预测合理确定跑道构型、滑行道布局、机位数量,满足飞 行区容量要求,提高运行效率。 7.2.3既有机场修编总体规划且规划为超天型、天型机场时,应对飞行区实际运行容量进行调 研,分析运行状况,识别瓶颈。容量不足或存在瓶颈的机场应提出提升飞行区容量的规划措施。 7.2.4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对飞行区容量及运行效率进行评估: m

2飞行区构型复杂且运行存在瓶颈,拟对跑道、滑行道系统进行改造时; 3航站区指标为5及以上且航站楼构型复杂的机场需对站坪运行效率进行评估时。 7.2.5计算机模拟仿真应充分调研机场、空管运行指挥的实际情况,规划航班时刻表及运行规 则,提出可接受的延误水平,结合调研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参数。 【条文说明】本规范使用的“延误”,采用交通工程学中与“容量”相联系的“延误”概念,并 非航班正常性统计中使用的“航班延误”概念

3航站区指标为5及以上且航站楼构型复杂的机场需对站坪运行效率进行评估时。 7.2.5计算机模拟仿真应充分调研机场、空管运行指挥的实际情况,规划航班时刻表及运行规 则,提出可接受的延误水平,结合调研情况和发展需求合理设置参数。 【条文说明】本规范使用的“延误”,采用交通工程学中与“容量”相联系的“延误”概念,并 非航班正常性统计中使用的“航班延误”概念。 7.2.6计算机模拟仿真的评估指标包括进港/离港航班延误时间、航班地面滑行时间、跑道起 降架次、滑行道及机位使用频次等。仿真应对评估指标进行分析,识别飞机运行瓶颈,评估运 行效率。 【条文说明】仿真延误是仿真中规划航班量运行与一个航班运行的时间差值。计算机模拟仿 真通常用于模拟正常运行条件下,由于航班之间相互影响、滑行拥堵、跑道排队等原因而导致 的延误时间;仿真延误不包括由恶劣天气、流量控制、航空公司调配、军航活动等不确定因素 引发的延误

【条文说明】仿真延误是仿真中规划航班量运行与一个航班运行的时间差值。计算机模拟伤 真通常用于模拟正常运行条件下CJ 30-1999 热电式燃具熄火保护装置,由于航班之间相互影响、滑行拥堵、跑道排队等原因而导致 的延误时间;仿真延误不包括由恶劣天气、流量控制、航空公司调配、军航活动等不确定因素 引发的延误。

7.3.1跑道方位和数量应根据机场净空条件、风力负荷、飞机运行类别和架次、与城市和相邻 机场关系、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噪声影响、空域条件、管制运行方式等因素综合 分析确定

7.3.1跑道方位和数量应根据机场净空条件、风力负荷、飞机运行类别和架次、与城市和相邻 机场关系、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噪声影响、空域条件、管制运行方式等因素综合 分析确定。 7.3.2跑道构型应满足预测飞机年起降架次、高峰日起降架次、典型高峰小时起降架次对跑道 实际容量的要求。 7.3.3超大型、大型机场的跑道构型应按仪表飞行规则(IFR)、理想的空域条件进行规划。 7.3.4多跑道机场宜采用平行跑道布局;可综合考虑风力负荷、空域条件、航班流分布、运行 效率等因素规划侧向跑道。规划方案应结合机场容量需求对近期、远期跑道运行模式提出建议。 7.3.5预计远期之后仍有更多运输需求和发展空间时,可提出跑道构型远景规划方案。 7.3.6新建机场规划跑道长度时,宜结合机场定位合理确定最大使用机型和最远航程,并使跑 道长度留有适度的余地;既有机场规划跑道长度时,宜依据实际使用需求,结合机场周边条件 和实施代价确定

7.3.7主要用于着陆的跑道可按使用机型着陆运行要求规划跑道长度。

7.3.8平行跑道间距应综合考虑跑道类型(仪表或非仪表跑道)、运行模式及效率、地形地物 机场用地需求、航站区构型等因素确定,

7.3.8平行跑道间距应综合考虑跑道类型(仪表或非仪表跑道)、运行模式及效圣

机场用地需求、航站区构型等因素确定。

皖 2006J119 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图集(五)JZ-C(无机活性)保温砂浆建筑构造规划规范(MH/T5002

7.3.9仪表跑道类型应结合机场定位、运输飞行架次、天气条件、运行需求合理规划。超大 型、大型机场出现云高低于60m或跑道视程(RVR)小于550m的气象条件时,应相应规划Ⅱ 类/Ⅲ类精密进近跑道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