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应用设计规范.pdf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应用设计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5143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应用设计规范.pdf简介: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应用设计规范"是北京市地方标准,全称为《建筑新能源应用设计规范》,它于2020年发布。这个规范主要针对建筑设计中新能源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规定。它涵盖了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包括了新能源的系统设计、设备选择、安装、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该规范旨在推动建筑领域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变,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和标准,保证新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同时确保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它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能源转型,提升建筑能效,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应用设计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7.3.1地埋管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需附有合格标志

DB11/T 17742020

7.3.2地埋管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数大、流动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管件,宜采用聚 乙烯管(PE80或PE100)或聚丁烯管(PB),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管。管件与管材应为相同材料。 7.3.3地埋管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管材的公称压力不应小于1.0MPa,当地 埋管埋深大于120m时,不应小于1.6MPa。 7.3.4管材宜储存在远离热源及油污和化学品污染地,地面平整、通风良好的库房内;如室外堆放, 应有遮盖物。 7.3.5地埋管换热系统传热介质应符合GB/T14848规定,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防冻剂时应考虑对管道 管件的腐蚀性、安全性、经济性和换热的影响

DB2102∕T 0028-2021 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技术规程7.4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7.4.1空调机房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空调机房宜设置在地下室和首层,且不应设置在建筑物正下方。 b) 宜设置值班室或控制室。 C) 机房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地下机房应设置机械通风,必要时设置事故通风。 d) 机房应预留安装孔、洞及运输通道。 e) 机组制冷剂安全阀泄压管应接至室外安全处。 f) 机房内应设置给水与排水设施,满足水系统冲洗、排污等要求。

7.4.2管道支吊架应能承受管道和相关设备在各种工况下所施加的荷载。支吊架零部件应按 最不利的荷载反馈给结构专业人员

7.4.3若空调机房设置对有隔振消声要求的房间有影响时,必须采用隔声、隔振、消声、吸声等措施。 7.4.4地理管换热器应避让室外排水设施,宜靠近机房或以机房为中心设置。 7.4.5地理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最小计算周期宜为1年。计算周期内,地理 管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宜与总吸热量相平衡。 7.4.6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换热量,应按地埋管系统的夏季制冷最大释热量和冬季制热最大吸热量分 别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参考GB50366。若二者相差较大,可采用复合能源系统形式。 7.4.7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宜根据岩土热响应试验结果采用专用软件进行计算。且环路集管不应包 括在地理管换热器换热长度内。

7.4.8地埋管换热器进、出水温度应符合下列

a)夏季工况,地理管换热器侧出水温度宜低于30℃; b)冬季工况,未添加防冻剂的地埋管换热器侧进水温度宜高于4℃。 7.4.9地埋管换热器内传热介质的流态应为紊流,单U型埋管,流速不宜小于0.6m/s;双U型埋管, 流速不宜小于0.4m/s。 7.4.10地埋孔布置时需依据现场情况避开结构桩基和后浇带,水平地埋管应避让集水坑、楼道竖井 等设施。水平地埋管中心距离后浇带、桩基承台均不小于0.5m。

a)夏季工况,地埋管换热器侧出水温度宜低于30℃; b)冬季工况,未添加防冻剂的地埋管换热器侧进水温度宜高于4℃。 .4.9地埋管换热器内传热介质的流态应为紊流,单U型埋管,流速不宜小于0.6m/s;双U型埋管, 流速不宜小于0.4m/s。 .4.10地埋孔布置时需依据现场情况避开结构桩基和后浇带,水平地埋管应避让集水坑、楼道竖井 等设施。水平地埋管中心距离后浇带、桩基承台均不小于0.5m。

DB11/T 17742020

小于0.8m 7.4.12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和间距应根据浅层地热能地质条件评估报告确定,深度宜为40m 150m,且同一环路内钻孔孔深应相同。孔径不宜小于0.11m,间距不应小于4m。 7.4.13地埋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材料。回填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且具有密封特性。回 填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宜低于钻孔外或沟槽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 7.4.14地理管系统水平环路集管和支管宜采用同程布置且宜分层布置。分层布置时,供回水管路间距 不应小于600mm。若供回水管束上下交叉且不满足600mm竖向距离时,应设置保温板进行隔离。 7.4.15竖直地理管环路采取二级分、集水器连接时,二级分、集水器应有平衡和调节各地理管环路流 量的措施。 7.4.16地埋管换热系统宜进行分区设计,保证地埋管运行的间歇性和地温的恢复 7.4.17 地埋管换热系统宜设置反冲洗系统,冲洗流量宜为工作流量的2倍 7.4.18地理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当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大于15% 时,应提出水力平衡调适措施。 7.4.19地理管换热系统设计时,设备和管路及部件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其承压能力, 7.4.20 经技术和经济比较,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方案和运行管理可靠的前提下,地理管换热系 统宜采用地源侧变流量水系统。但地源侧流量不应低于热泵机组允许的最小流量限值。 7.4.21地理管材聚乙烯管应符合CJJ101的规定。垂直地理管的U形弯管接头,应选用定型的U形弯 头成品件。

7.5.1土壤源热泵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a)热泵机组蒸发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1 热泵机组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 载冷剂的供回水温度、浓度及流量; 1 热泵主机耗电量、循环水泵耗电量、总制冷量/制热量计量; e)集水器温度、压力(或压差); )水泵进出口压力和流量; )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压力; 热泵机组、水泵、阀门等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故障报警; 补水水位或压力,高低水位报警

DB11/T 17742020

7.5.5地理管系统应进行能源后评估。在运行过程中,应监测地源温度,计算地理管系统运行能耗和 能效指标,及时优化运行策略。

7.6.1土壤源热泵系统应具有如下控制功能

a)主要设备的顺序启停、联动、联锁和保护功能; b)冬、夏季及过渡季的运行模式切换; C) 负荷变化控制热泵机组台数、转速; d) 流量优化控制水泵台数、转速; e)地源热泵系统节能运行控制。

7.6.3地埋管复合能源系统运行时,宜根据冷却水的供、回水温度对地埋管系统及辅助能源系统的切 换和启停进行控制。

8.1.1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指标应符合GB18918和DB11/890的规定,宜在出水为再生水的污水处理 及管网周边设再生水源热泵,为建筑制备生活热水和供冷供热。 8.1.2再生水换热系统设计方案,应根据项目周边再生水厂或再生水主干管/箱涵的再生水流量、水温 水质、建筑用途及功能、冷热负荷构成特点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8.1.3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再生水热能利用,不应改变再生水水质的化学组成。 8.1.4再生水源热泵系统设计前,应根据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再生水热源勘察进行评估,评估此次及 已有再生水热能利用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影响,确保不对其产生 不利影响。

8.2再生水换热系统勘测

8.2.1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 件进行勘测和调查,并 水资源勘测报告。勘测报告应 提中律这: 并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资源勘测报告。勘测报告应对再生水资源可利用情况提出建议,并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可利用的再生水类型,引水和退水的位置与方式,输水线路、距离与高差; 可利用引水点的再生水水质、流量、水温、压力等参数及其变化规律; C 再生水水质条件,水质调查; 再生水取水管线上游用户情况,包括泵站、已有的再生水取水户等; e) 再生水取水管线下游用户情况,包括用水需求的水量、水温、水质等; 再生水处理厂的维修规律

DB11/T 17742020

a)建设项目概况、再生水资源论证范围、开发利用状况分析、建设场地形状及坡度; 建设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及其地理位置分布; C 建设场地内树木植被、池塘、沟渠及架空电线、电缆的分布; 建设场地内已有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 建设场地内拟建输水管道的路由与埋深; 建设场地内地下水位与工程地质情况; 建设场地地基处理建议与地下障碍物的穿越方案。 h)应对再生水热能资源量进行评价,计算可利用引水点的再生水换热量,计算公式参见附录J; 取水影响论证及退水影响论证,论证再生水取水与退水的适宜路线与方案以及取水、退水对 下游用户的影响等内容; 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经济性和风险性分析,确保采用再生水热泵系统的可行性。

8.3再生水源热泵系统设计参数

8.3.1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再生水源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水温:供冷工况不宜大于28℃,供热工况不宜小于10℃; b)水质:宜符合CJ/T337的规定,见附录K; c)水量:应能满足再生水换热系统设计换热量的需要。

a)水温:供冷工况不宜大于28C,供热工况不宜小于10℃; b)水质:宜符合CJ/T337的规定,见附录K; C) 水量:应能满足再生水换热系统设计换热量的需要。 8.3.2 再生水源热泵系统冷热水设计参数,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宜采用以下数值: a) 冷水供水温度:5℃9℃,对于带有蓄冷装置的系统,冷水供水温度可以降低 b 冷水供回水温差:5℃~10℃; C) 热水供水温度:40℃~55℃; d)热水供回水温差:5℃~10℃,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宜小于或等于10℃。 e)有条件时,宜适当增大供回水温差。

8.3.3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退水温度,供冷工况不宜高于35℃DB3304/T 042-2017 嘉兴市城市排水设施管理规范,供热工况不应低于4℃

8.4再生水换热系统设讯

8.4.1再生水换热系统的设计引水量,应分别按夏季制冷和冬季制热设计工况下的最大流量进行计算 并取其中较大者作为设计引水量;对于闭式系统,还应考虑再生水过滤处理的反冲洗耗水量。 3.4.2引水和退水的位置和方式,应综合考虑规划要求、换热系统形式、引水距离与高差、施工场地 与条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a)引水泵宜设在热泵机房内,并应采用管道泵; b) 引水泵的台数应与换热器的设置相匹配,流量应按设计引水量和工作台数计算确定,扬程应按 引水高差、设计流量下的总水头损失计算确定。 C)引水口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污物过滤装置。

3.4.4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换热量,应按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夏季制冷最大释热量和

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换热量,应按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夏季制冷最大释热量和冬季制热最 分别进行计算CJ∕T 352-2010 微机控制变频调速给水设备,并考虑合理的污垢系数

DB11/T 1774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